【地理視野】中國和美國之間隔著太平洋?不,是北冰洋,附地圖投影...

2020-11-23 騰訊網

譚師整理,值得分享

三沙市成立半年後,《豎版中國地圖》終由官方出版。「從橫到豎,南海諸島終於走出小方塊,與大陸連在了一起。」

在《豎版世界地圖》公開發行之前,其實這份地圖已經在多個單位作為科研用圖內部使用。中國開發北鬥衛星系統時,採用的就是這份地圖,才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失誤。

美國在中國的什麼方向?東邊?錯,是北邊。

中國和美國之間隔著什麼洋?太平洋?錯,是北冰洋。

這是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郝曉光給出的新答案,而且這個答案被中國軍方認可了。

這兩個長久以來存在於中國人印象當中的常識誤區,在很大程度上與國內長期使用的地圖有關。國內發布的世界地圖都是橫版的,這樣看起來從中國飛往美國確實需要跨越太平洋。事實上,一些參與軍工科研的專家都有這樣的誤區。

郝曉光破除這個誤區的方式,說起來很簡單:畫一個豎版的世界地圖。近日,湖南地圖出版社出版了郝所主編的《豎版世界地圖》。

郝曉光告訴記者,在《豎版世界地圖》公開發行之前,其實這份地圖已經在多個單位作為國防科研用圖內部使用。中國軍方開發北鬥衛星系統時,採用的就是這份地圖,才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失誤:一旦有來自美國方向的飛彈來襲,掛在太平洋上空的衛星,肯定要比掛在北極附近的衛星更晚看到。

與這次《豎版世界地圖》同時出版的,還有《豎版中國地圖》。因為後者第一次在地圖上將中國的南海完整呈現,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在左下角畫出小框來介紹南海,所以《豎版中國地圖》吸引了更多的輿論關注。

但其實郝曉光將世界地圖豎起來的舉動,承載著更為微妙的情緒。

01《豎版世界地圖》改變國家計劃

「這明顯有問題」。

2006年10月,在一次測繪行業的學術年會現場,一名發言的專家正在臺上介紹北鬥衛星系統的布局方案。北鬥衛星系統是中國開發的類似於GPS的全球定位系統,軍事意義重大。

郝曉光向記者回憶道,當時這位專家說,由於衛星發射和運行成本問題,北鬥二號優先選擇覆蓋「中國及周邊地區」太平洋被重點考慮,衛星覆蓋範圍也將越過中國國界向東延伸達5000千米,因為這關係到「中美軍事較量」。而向北延伸覆蓋,只涉及覆蓋到中國版圖的最北端。

郝曉光當時急了,也顧不上專家的面子,站起來就予以反駁。一下子,全場鴉雀無聲。

這次會議聚集了200多位領域內的專家,郝曉光被安排在第四個發言。在等待發言的一個小時裡,他臨時修改PPT,將演講內容改為《的軍事意義》。「方案嚴重忽略了北冰洋的重要性」,郝曉光在專家報告後第一個提問,「美國在中國的北面,而不是東面」。

在郝曉光看來,北鬥二代覆蓋範圍的決策主要依據傳統橫版世界地圖展現的中美地理位置。在橫版地圖上,中美兩國位於太平洋兩岸,連接兩國的最短線路要跨越太平洋。事實上,兩國之間的最短線路要橫穿北極。

所以郝的建議是,北鬥系統應該向北覆蓋面積更大的信號,而不是將更多的衛星掛在太平洋上空。在傳統的橫版地圖上,由於北半球被拉成一條長長的細線,北極地區被切斷,那條最短的線無法在地圖上呈現。

與橫版地圖以經線切割地球的方式不同,郝曉光編制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圖》以北緯15度為切線,投影到平面上的北冰洋被完整保留。從地圖上看,原本是世界邊緣的北冰洋成為被歐、美洲國家包圍的「地中海」。

本著距離最近原則,這條線路很可能被用做戰時的飛彈飛行路線。郝曉光在論文中提到,北鬥二代是為了戰時當美國GPS系統對我國失效時用於我軍戰略武器的導航,所以北鬥二代覆蓋範圍向北擴展,關係到國家安全。

2013年4月,在郝曉光第一次對北鬥二號方案提出建議七年後,他收到一份有關部門出具的應用證明:「……以獨特的視角,準確表達了中國與世界的地理關係。其作者據此提出了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覆蓋範圍設計的『北擴問題』……為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研製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意見。隨後,在上級主管部門組織下,我部已根據該意見在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覆蓋範圍設計中實現了『向北擴展』。特此證明」。

02地圖背後的北極博弈

建議是採納了,不過圖還是沒有出版。話說回來,圖沒有出,但是有關部門早就開始使用內部印刷郝曉光主編的豎版地圖了。

郝曉光告訴記者,製作地圖本身並沒有多少人參與,也沒有任何科研立項,前後製作了兩年時間(2000年至2002年),然後就是一趟一趟地跑北京去「推銷」。按照郝的說法,他十餘年跑了500多次北京,最緊湊的一次,一天跑了兩趟。領導想聽郝曉光做報告,他就馬上買飛機票過去,匯報結束回到武漢的飛機剛落地,其他領導也想聽,他就再飛一次。

於是許多關係重大的科研參與,是這些個人化的瘋狂「推銷」換來的。

其中的「推銷」對象就有原南極科考船「雪龍號」船長袁紹宏。2004年,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遠洋航行首次將豎版地圖作為指示圖,袁紹宏把豎版世界地圖帶到南極。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1997年,郝曉光參與中國第13次南極科考,與當時同在南極的袁紹宏認識。

豎版地圖將原本無法表達的南極科考航線變得清晰,橫版世界地圖是以某條經線來剖開的,所以橫版地圖上的南北兩極在圖上都已變形,地圖中的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被拉伸變形,原本環南極航行的航線變成8字。而在《豎版世界地圖》上,雪龍號經過的關鍵港口沿航線直觀分布。

隨後,國家海洋局基地考察辦公室將它作為內部用圖,印刷了2000份。2006年《豎版世界地圖》還被國防科工委採用,作為軍事用圖。

由於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陸地和五分之四的國家都位於北半球,這張地圖特別適合展現國際航線。今年3月24日《中國海洋報》在展現馬航失聯客機搜索航線示意圖時,就使用了郝曉光繪製的《豎版中國地圖》。

另一個例子是,國航開通北京直飛紐約的北極航線時,因為途經北冰洋的航線在傳統世界地圖上無法正確畫出,而在郝曉光的世界地圖上,可以直觀地用直線標出。所有有關部門也採用了郝曉光的地圖。據測算,經太平洋航線是1.9萬公裡;而經北冰洋,僅1.1萬公裡。航程相差8000公裡。

也有主動提出使用需求的機構,比如一家外國智庫。2010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院在撰寫《中國北極戰略評估》,這家全球智庫在報告中使用郝曉光編制的地圖,來展現北極航道與中國的地理關係。為了獲得地圖的使用授權,他們主動聯繫了郝曉光。

這也是國際形勢出現變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各國爭奪北極的動作越來越大。除了軍事地位,北極還擁有全世界30%的天然氣、19%的石油和9%的優質煤。而且,北極航道的開發將帶動許多國際航線的變化。

外國智庫也十分想了解中國對北極圈的關注。事實上,2013年,中國被批准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在北極的存在感也確實越來越強。

03地圖出版的「小動作」

雖然,《豎版世界地圖》在設計完成的十幾年裡已經被廣泛使用,但直到很晚才正式出版。

2013年7月,當湖南地圖出版社編輯部主任佘世健打電話給郝曉光,說要出版他的《豎版世界地圖》時,郝曉光還是一點兒也不信,「地方出版社能出得了嗎?敢出嗎?」郝曉光在電話中反問。為了說服郝曉光,佘世健還舉了出版社之前的一例。2008年時,湖南地圖出版社編制了《中國海洋國土知識地圖集》,雖然這本書一再被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和外交部反覆審閱,一度擱置,但最終還是在兩年後出版。

郝曉光決定試試看。他和佘世健商量採取「迂迴」戰術,先將《豎版世界地圖》以不涉及行政區劃(如國界等)問題的地勢圖形式報批,等《豎版世界地勢圖》公開出版後,再爭取《豎版世界地圖》的發行。

這時發生了一件大事:三沙市成立之後,中國官方在2013年推出了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首次將南海諸島同比例展示出來,全景展示了中國的陸海疆域。為了配合《豎版中國地圖》的出版,2013年9月(原定於2014年1月出版),《豎版世界地勢圖》得以出版。郝曉光感慨道:「我們是搭了三沙市成立這輛順風車,否則很難出來。」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單之薔曾在《中國國家地理》刊文表示,一直以來,中國地圖都是橫版的,很容易讓人有一種「中國版圖的東西距離更長」的錯覺。

單之薔寫道:「產生錯覺的原因是,在橫版中國地圖上,南海諸島蜷縮於右下角的小方格裡,作為附圖出現,比例尺只有主圖的二分之一。」他認為,三沙市的成立讓不少人看到了《橫版中國地圖》的誤導作用和局限性,把一個地級市單獨放在地圖一角,多少是一種「歧視」。

三沙市成立半年後,《豎版中國地圖》終由官方出版。「從橫到豎,南海諸島終於走出小方塊,與大陸連在了一起。」

附地圖投影知識

說起地圖,大家都不陌生,出門導航找路、城市規劃建設、資源勘探調查等,都離不開地圖。常見的地圖是顯示在手機屏幕上或畫在一張紙上的,但我們知道,地球是一個非常不規則的球體,上面有高山、海洋、丘陵和平原等高低起伏,如何把地球上複雜眾多的要素表達到平面上呢?這就需要藉助地圖投影。

圖:地圖投影

地圖投影,簡單來說就是假設地球是一個表面繪製了圖案的透明球,球心有一個向四面八方照射的光源,放在一間屋子裡,點亮光源後,透明球表面的圖案就會被投射在屋子四面牆壁、地板和天花板上,對六個面拍照,進而拼接展開成一個平面圖形。當然,還可以把屋子換成其它可以展開的面,也就是「承影面」,現在常用的承影面有圓柱、圓錐和平面,對應圓柱投影、圓錐投影和平面投影。

圖:平面投影、圓錐投影與圓柱投影示意

但是,地球作為一個球體,實際上表面是不可能完全展平的,運用任何數學方法進行這種轉換,都會產生誤差和變形,這種變形體現在角度、面積和長度三個方面。在使用中,為了根據不同的需求縮小誤差,就產生了各種投影方式和投影后的圖形。

相關焦點

  • 豎著看世界,中美之間隔著太平洋嗎?不對
    蘋果表面的紋理就是地形地物,用光線把它投影到下面這張紙上去,這就是世界地圖,球面也就變成了平面。2.翻開世界地圖,人們可能很容易有一個印象,去美國要往東走,去歐洲要往西走,然而這種印象可能是錯的,而且大錯特錯,原因是這只是普通的橫版世界地圖。3.中國在美國的哪邊?在東邊嗎?錯的,應該在北邊。中美隔著太平洋嗎?不對,隔著北冰洋。
  • 美國不在中國東邊在北邊 豎版世界地圖刷新「世界觀」
    據央視新聞 這是一張讓你腦洞大開的地圖。近日,湖南地圖出版社出版了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郝曉光主編的《豎版世界地圖》,打破了很多人的「世界觀」。美國在中國的北邊;中國和美國之間隔著北冰洋。你的「世界觀」被豎起來的世界地圖刷新了嗎?【中美兩國間最短線路橫穿北極而非太平洋】在橫版地圖上,中美兩國位於太平洋兩岸,連接兩國的最短線路要跨越太平洋。事實上,兩國之間的最短線路要橫穿北極。國航已經開通北京直飛紐約的北極航線。
  • 豎版世界地圖"改變"全球地理格局:美國在中國北面(圖)
    郝曉光拿出自己編制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圖,比劃著說:「當時『北鬥二代』覆蓋範圍的策略,主要依據的是傳統世界地圖所展現的中國與世界的地理關係,考慮的是『太平洋方向的戰略需求』。但實際上,就像這幅地圖展現出的,橫穿北冰洋才是中國與美國之間更近的線路。」  令郝曉光欣慰的是,儘管自己讓專家下不來臺,但當氣順理明之後,有關部門還是採納他依據新編世界地圖提出的建議,調整了設計方案。
  • 為什麼我們看慣了平面地圖,就忘記了地球是圓的
    美國在咱們中國的東邊嗎?錯!是北邊;中美隔的太平洋嗎?錯!是北冰洋。為什麼我們看慣了平面地圖,就忘記地球是圓的?就是當時我們認為世界和中國就是這樣的,差不多。西洋地理學家「置中國於地圖之極東一角,則怒」。我們認為世界這樣,中國這樣,你現在給我們看一個另外的,世界那麼大,中國也不大,而且在邊上,受不了,則怒。利瑪竇一看惹怒了當局,惹怒了明朝的一些知識分子和官員,便把地圖的中央子午線進行了投影轉繪,將中國的位置繪在了地圖的中間。
  • 郝曉光和他的豎版世界地圖令人耳目一新
    在這張豎版中國地圖上,首次將南海諸島與大陸同比例展示出來,在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海諸島的主要島嶼、島礁以及與周邊島國、島嶼、島礁的地理位置關係,而不是擠在角上成為插圖。    「豎版地圖出來後,很明顯南北更長,就給讀者一個更直觀的疆域概念和海權意識。不過,我們在出版的時候,在這張圖的基礎上又延展了一下。」
  • 為豎版世界地圖點讚!
    小時候,我曾經轉動這地球儀,產生過一個疑問,從北京飛往紐約為什麼要飛太平洋,而不是從北冰洋飛過去啊,直線的距離最短啊?長大了,我明白了,因為氣候,洋流,地理的特點決定了航線必須要走太平洋。時隔今日,我的疑問被國家測量和地理研究所的郝曉光專家給解決了,我是真的打開了眼界,需要普及知識給我的朋友。
  • 【地理視野】俄羅斯很大?其實我們的地圖一直錯了...不同國家的...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大家還記得世界地圖的樣子嗎?目前地圖上的非洲,感覺好像只比中國大一些,但事實上,非洲的面積比西歐、美國、阿根廷、印度、中國加起來都要大,人家可是僅次於亞洲的世界第二大洲。
  • 【地理視野】俄羅斯很大?其實我們的地圖一直錯了...不同國家的「世界地圖」,差別竟然那麼大!
    根本原因很簡單:地球是個球形,而地圖是平面的,投影過來不可能完全維持原樣。把中國、美國和印度三個大國家放進非洲中國和美國維度相近,面積正好也差不多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另外提一點,來華傳教士利瑪竇為了照顧大明「天朝上國」的傳統觀念,曾經繪製「萬國全圖」作為禮物獻給大明皇帝:其實,中國版的世界地圖並非中國專用,似乎太平洋國家會比較青睞這個版本,比如日本版世界地圖:這個版本日本比中國更靠中間,看來大家在骨子裡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然後是米國版的一份世界地圖,據說這個版本在米國國內用得都很少:其實現在誰都知道地球是圓的,把自己國家放在中心最大的好處還是輪廓不容易變形,地球是個球體
  • 以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及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地圖
    一,以澳大利亞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以澳洲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一目了然,澳洲被大洋環抱。二,中國世界地圖。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三,斯皮克曼式以美洲為中心的米勒投影世界地圖,在這幅地圖中,亞歐大陸被一分為二。
  • 【地理視野】從地理角度看,為何佔據西伯利亞的是俄羅斯而不是中國?
    最值得分享和收藏的專業地理文章大合集 西伯利亞是亞洲北部的一大片廣闊區域,總面積約1322萬平方公裡,比我國的面積還要大很多,雖然緯度較高,也不宜居,但卻不得不承認,西伯利亞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
  • 豎版世界地圖發行 展示世界海洋新形勢(圖)
    比如:北美洲加拿大的面積略大於中國,但圖上視覺看來加拿大比中國大得多;南極洲是比大洋洲略大的小洲,但圖上看到的南極洲比整個歐亞大陸還要大;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小的洋,但看起來同太平洋相當。這種將球體投影在平面上產生的「合理」變形,在視覺上就顯得不合理了。
  • 除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之外,原來還有個「南冰洋」
    關於地表的海陸分布,我們一般都知道分為「七大洲和四大洋」,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是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總面積達到了1.81億平方千米,約佔海洋總面積的一半,平均深度為3957米。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間。不過由於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太平洋的面積在不斷縮小。
  • 中國飛機飛到美國,都要繞北極一圈兒,為啥不飛個直線呢?
    其實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乘坐飛機成為了我們最常選擇出行的交通工具,一些有條件的家裡更是能夠享受出國遊,其實在有些人的觀念中,飛機比陸地上的交通工具可能更加方便,無論是汽車還是鐵路,速度有多快,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那就是地理環境的限制,有些時候地面行走不可能按照一個直線到達目的地。
  • 原來我們看到的世界地圖一直是錯的!中國竟比印象中大那麼多..我的地理白學了
    俄羅斯大概1707萬平方公裡中國960萬平方公裡完全沒有地圖上顯示的4:1那麼恐怖哎呀,我突然覺得我被欺騙了好好的地理課上學的地圖怎麼能瞎畫呢?這種投影方法繪製的地圖就叫做墨卡託投影地圖 也是現在最通行的世界地圖投影方式 這種地圖投影方式保證了經緯線的平行與垂直正交但是也有突出的問題
  • 豎版世界地圖,看完你的世界被顛倒了嗎!?
    豎版的《世界知識地圖》是對傳統橫版《世界地圖》的一種突破,這意味著使用了400多年的橫版地圖不再「一統天下」,在地圖製圖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克服了傳統世界地圖上南極洲和北冰洋變形極大的缺陷,同時對南北方向的闡述也更為直觀,藍色海域更為明晰。
  • 中國到美國的飛機,為何大多不直接從太平洋飛過
    如今飛機這種出行工具,也已經方便人們很多年,不過很多人儘管對飛機不陌生,但在乘坐它的時候,依然會恐高,過對它的一些情況感到好奇。比如,為何從中國到美國的飛機途徑太平洋時不直接路過呢?還要繞一圈!難道背後有什麼玄機?寧可繞著飛行,也不願直線行走飛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當人們有急事,需要在短時間趕到一個地點時,乘坐飛機是最好的選擇。
  • 看過豎版世界地圖嗎?美國在中國的北面,看著太不習慣了
    問大家一個問題,平時我們想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位置,地理特徵等主要通過哪幾種方式呢?我覺得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看平面的世界地圖,一種是看立體的地球儀。目前流行的世界地圖版本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我們熟悉的「太平洋版」世界地圖,另一個是「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太平洋版世界地圖以太平洋為中心,把大西洋分割為了兩部分。而大西洋版世界地圖則是以大西洋為中心,太平洋被分成了兩部分。這兩個版本的世界地圖都遵循了世界地圖的編制原則,那就是儘量不要切割到陸地。
  • 中國地圖為什麼要豎起來 -橫版 多圓錐投影 方位投影 中國地圖出版...
    而豎版的《世界知識地圖》也是對傳統橫版《世界地圖》的一種突破,這意味著使用了400多年的橫版地圖不再「一統天下」。  橫圖的局限性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單之薔曾在《中國國家地理》2月刊卷首語中解釋中國地圖「豎起來」的原因。一直以來,中國地圖都是橫版的,很容易讓人有一種「中國版圖的東西距離更長」的錯覺。
  • 中國,美國,俄羅斯,三個國家到底哪個國家地理位置更勝一籌
    在全球中國,美國,俄羅斯都是這個地球上舉足輕重的大國,每一個國家都在國際社會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是比較三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到底是哪個國家的更勝一籌呢?
  • 地理|這個太平洋小島,是美國離中國最近的領土
    關島這個地方,是太平洋馬裡亞納群島南端的一個島嶼,面積大概是549平方公裡,比新加坡要小一點。這是一塊距離美國本土9338公裡的一塊飛地。就連離中國大陸都要比離美國近很多,大概是2971公裡。看以下這兩幅圖可能會直觀點(筆者親自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