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著看世界,中美之間隔著太平洋嗎?不對

2020-09-13 人大重陽

編者按:8月26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郝曉光做客人大重陽,為大家講述了新編世界地圖有何重要應用及重要貢獻。這是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主辦的「深度認識中國」系列直播活動第十講。該直播實錄如下:

8月26日郝曉光直播講座摘要

1.相當於地球是個蘋果,我們把這個蘋果切開,然後放在一張紙上。蘋果表面的紋理就是地形地物,用光線把它投影到下面這張紙上去,這就是世界地圖,球面也就變成了平面。

2.翻開世界地圖,人們可能很容易有一個印象,去美國要往東走,去歐洲要往西走,然而這種印象可能是錯的,而且大錯特錯,原因是這只是普通的橫版世界地圖。

3.中國在美國的哪邊?在東邊嗎?錯的,應該在北邊。中美隔著太平洋嗎?不對,隔著北冰洋。

4.北冰洋航線是很早就提出來,因為現在溫度很低,溫度升高全球變暖之後,它迎來了商業航運的新時代,所以我們國家也要積極地參與。

5.我覺得我們的新編世界地圖特別能夠表達習主席提出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點,而不是麥金德的「美洲沒有意義」。


  郝曉光:我們講這個題目不是平鋪直敘。這裡分為6個部分,實際每個部分都有兩種觀念的對照,這樣講起來生動一點。

  第一,中心論對雙經雙緯。

  第二,地圓說對天圓地方。

  第三,鄭和對哥倫布。

  第四,北鬥對伽利略。

  第五,太平洋對北冰洋。

  第六,世界島對一中四元。

  我們首先進入第一部分,中心論對雙經雙緯。

  什麼是「中心論」呢?這是我們現行的世界地圖,中國在地圖的中間偏左一點,基本中間或者就是說在中間,人們說這是中心論。

  1949年版的中文世界地圖是什麼樣呢?格局一樣,也是中間偏左一點或者在中間,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現行的世界地圖和1949年的格局是一樣的(當然細節有一些變化),都是中間偏左或基本在中間。第一版中文世界地圖什麼樣的?這第一版中文世界地圖,中國不在中間,它是首版中文世界地圖於明朝萬曆12年,就是1584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肇慶繪製,從此傳入我國,400多年歷史了。

  但是這第一版,大家看到了,中國在最右邊而不是現在這種現行的在中間偏左。「世界唯中國獨大,餘皆小且野蠻,可西洋地理學家置中國於地圖之極東一角則怒」。就是明朝這個時候,我們國家的觀念,世界就是中國獨大,餘皆小,其他國家都是很小的;且野蠻,不怎麼發達。但看利瑪竇繪的這個世界地圖,西洋地理學家把中國放在極東一角,利瑪竇一看得罪了當局,他就立刻把地圖的中央子午線進行了投影轉移,將中國的位置繪在了地圖的中間,這是利瑪竇做了第二版世界地圖。這就是中國在中間偏左或者基本在中間。直接回到我們現行世界地圖看的那個位置上。

  那麼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在中國目前好像有四幅,一幅是南京博物院藏的《坤輿萬國全圖》,國家一級文物。還有一幅圖是遼寧博物館《兩儀玄覽圖》,這兩幅圖我都看過。

  利瑪竇的兩個版本,一個是中國在中間偏左,一個在最右。我們國家的現行世界地圖不僅僅是我們國家用亞太板(亞洲太平洋版)版本。看左下角,它和利瑪竇第二版的世界地圖,細節當然有很多變化,格局上是一樣的,中國在中間偏左。看中國在最右邊的這張圖,就是利瑪竇的第一版的中文世界地圖,一看是和目前歐美版的世界地圖格局上是完全一樣的,中國在圖的最右邊。目前世界上通行的世界地圖有多少呢?就兩張,一個就是亞太版,一個就是歐美版,有沒有第三張呢?沒有。這兩張也就是在利瑪竇萬曆12年(1584年)的時候格局也已經定型了(細節當然有很多變化),一直延續到現在400多年。

  中國放在中間,無論是亞太版還是歐美版,大家知道,世界上美國是最不講道理的國家,但他這兩個世界地圖都用,因為美國既是太平洋國家又是大西洋國家,所以它這兩張圖在美國又叫太平洋版和大西洋版。這兩張圖美國都不在中間,我們的亞太版或太平洋版,美國在圖的右邊;歐美版或大西洋版,美國在圖的左邊,它都不在中間。所以,各國把自己放在中間,這是不對的。我們這張圖,中國在中間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我們故意放在那兒呢?也不是的,當時的利瑪竇也不會這樣。這只是個巧合。

  之所以美國都不在中間,兩邊弧形的這兩根線是同一根線,都是經線,它把整個地球就分開了,也就是說這個分割線最好不要切割陸地,你切割太多了,整個陸地左邊一塊右邊一塊,看起來不方便。世界地圖要表達時區的,大家都知道15度經線一個時區,地球自轉一周360度,24小時除24就等於15,也就是說分割線最好不要切割陸地,而且它得是15的整倍數。不是整倍數,把時區分成兩半那也不合適。整個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又不切割陸地,又是15整倍數的經線就只有兩根,一根在太平洋裡,一根在大西洋裡,這兩個就製作出來世界地圖,就是我們目前通行400多年的兩張世界地圖。中國在中間偏左或者在中間,那是巧合,不是什麼政治原因。

  這兩張世界地圖按理說是不是很完美?很完美,400多年都沒變,那能不完美嗎?有不完美的地方早就修改了。它是完美,但是有個大毛病,看下面的南極洲,(圖)右邊兩個圖是最近衛星上的影像圖,這個南極洲特別大,相比澳大利亞,南極洲比澳大利亞大十幾倍。實際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差不多的,它大一點,1倍多。怎麼圖上大十幾倍,明明大一倍多,這大十幾倍,說不過去,圖有點誤差可以,但你也不能說大十幾倍啊。在亞太版上大十幾倍,歐美版也大十幾倍。實際上它不光是南極洲,北冰洋也是這個毛病,也是非常得大。

  原因在哪兒呢?為什麼大十幾倍,實際只有1倍多,傳統世界地圖,包括亞太版,歐美版實際只適用於描述東西半球的地理關係,不適於描述南北半球,所以南極洲以及周邊的環境特別大,北冰洋以及周邊也特別大,包括俄羅斯、加拿大也特別大。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比較一下,世界地圖和其他圖不一樣,比如北京市的圖或武漢市的圖。它等比縮小,把你實際上的地形、地物按照比例尺等比縮小到這個圖上,這就行了,單示意圖都不行。普通地圖是平面到平面,世界地圖它是個球面,大家知道地球是個球體,表面就是球面。怎麼把球面繪到平面上來呢?我們形象地比喻一下,相當於地球是個蘋果,我們把這個蘋果切開,然後放在一張紙上。蘋果表面的紋理就是地形地物,用光線把它投影到下面這張紙上去,這就是世界地圖,球面也就變成了平面。

  我們傳統世界地圖就相當於把這個蘋果豎著切開來進行投影,就繪製出來了。大家看蘋果豎著切開是不是就是東西半球,它有沒有南北半球?也有,但是就不太好,很誇張或者說缺陷很大。我們要表達南北半球怎麼辦呢?道理其實很簡單,你這兒豎著切,我們橫著切就完了。這就是上半部分,這是下半部分。同樣,切完了之後又用光線投影,把表面上那些紋理和地形地物繪在下面這張紙上,就是我們這個圖。前面說了,豎切蘋果,我們起個名字叫經向世界地圖,經線的意思,因為豎線就是沿著經線切,它適合表達東西半球的地理關係。這裡有句潛臺詞,它不適合表達南北半球的地理關係。

  我們已經橫向切蘋果了,學術化一點緯向世界地圖,它適用於表達南北半球的地理關係,這裡有個潛臺詞,不適合表達東西半球的地理關係。下面這個圖是我們的創新,也就是全世界沒人見過的。剛才的蘋果,現在我們把地球弄上去,這是傳統的世界地圖或經向世界地圖,它表達東西半球,這就是我們的新編世界地圖,緯向世界地圖,它表達南北半球。

  我們把前面傳統的兩張世界地圖,包括網絡上、朋友們宣傳我們,說我們世界地圖好,同時傳統世界地圖有問題。傳統世界地圖表達東西半球,它沒有問題,表達南北半球不好。倒過來我們新編世界地圖表達南北半球,表達東西半球不好。所以別支持過度了,說我們的好,你就說傳統的不好,那是不對的。傳統的也好,它表達東西半球,那麼它就是經向世界地圖或者經線世界地圖兩張。這時候我們不叫它亞太版、太平洋版,既然你表達東西半球,那你乾脆東半球版、西半球版多好。但你有小名,你的大號,你的學名東半球版,小名叫亞太版、太平洋版。你這學名西半球版,小名歐美版,你這大西洋版。有了東半球版、西半球版,當然下面兩張名字不用我多說了,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南半球版和北半球版。

  這兩張圖是緯向世界地圖,就是雙緯,我們前面說的雙經雙緯,這就出來了。但北半球版也有個小名,北冰洋版,因為北冰洋在中間;南半球版也有小名,印度洋版,印度洋在中間,小名隨便起,但是你的大號得定下來。雙經雙緯就出來了,繪製世界地圖實際是雙經雙緯,全面地、準確地表達全世界的地理關係,沒有什麼政治上的東西,誰把誰擱在中間,沒那回事。我們中國在東半球版的中間偏左一點是巧合。

  再看看我們的世界地圖多麼的漂亮。我們看一下傳統的世界地圖,我們都知道東半球版或太平洋版。它有個特點,左右上角有兩張副圖,過去我們看世界地圖的時候不管副圖,看主圖,副圖原來是可有可無的,其實它不是可有可無的。左上角的副圖表達的是南半球,右上角表達的是北半球。為什麼世界地圖主圖之外還有兩張副圖?這不是畫蛇添足,也就是說傳統世界地圖表達不好南半球和北半球,不得不用副圖來進行補充或完善。所以,傳統世界地圖是主圖東西,副圖南北,也就是說主圖表達東西半球,副圖才表達南北半球。

  西半球版或大西洋版也是,主圖東西,副圖南北。下面到新編世界地圖了,傳統世界地圖是主圖東西,副圖南北。那我新編世界地圖當然就是主圖南北,副圖東西。主圖表達南北半球,東西半球表達不好,我不得不用兩張副圖來進行補充,這和傳統世界地圖完全一樣。南半球版或印度洋版也是主圖南北,副圖東西,也就是說傳統世界地圖主圖東西,副圖南北;我們新編世界地圖主圖南北,副圖東西,這樣一來就相當於全面了,完善了。

  再比較一下傳統世界地圖和新編世界地圖,你看南極洲特別大,傳統世界地圖特別大,新編世界地圖比例等正合適,而且這個方向也有問題,傳統世界地圖,三大洲澳洲、南美洲、非洲和南極洲基本是平行的關係,我們的新編世界地圖不平行,是個三角形,基本上包圍它了,非常好。

  再看北冰洋,傳統的世界地圖北冰洋在最上面,好像特別大,和全世界的關係不大,挺遠的,天涯海角。可是在我們新編世界地圖上,對不起,北冰洋在正中間,整個陸地環繞北冰洋誕生,所以我們起了一個名字叫北冰洋是世界的地中海,它不在天涯海角,不在偏遠的邊上,在全世界陸地的正中間,整個陸地系統圍繞它誕生,想徹底改變「世界觀」。大家看到很多標誌,南極洲太大了,不畫了,當然是不對了,這叫世界地圖嗎?南極洲一個大洲都沒有這不叫世界地圖,只能叫「缺南極洲的地圖」,不能叫世界地圖。

  第一部分結束了,不是誰把自己擱中間,是雙經雙線,全面地表達我們世界的地理關係。

二、地圓說和天圓地方

  在北京世紀壇上刻了250多位對中國科學有貢獻的科學家,只有兩個外國人,其中一個利瑪竇,還有一個馬可波羅,這個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對他評價這麼高呢?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史上有句話,世界地圖使我們從天圓地方走向了地圓說,促進了中國的科學發展,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的觀念不知道地球是圓的,天圓地方以為是方的,後來世界地圖引進來之後,大家逐漸地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地球是圓的這個觀念太重要了,它帶動很多或者說它帶動一切觀念,最後促進了中國的科學發展。

  這是李根老師繪的,相當於中西文化的碰撞。這是利瑪竇,後頭拿著張圖,就是世界地圖。這是徐光啟代表中方的一些知識分子,中間是地球儀,宣講地圓說。天圓地方對應的是蓋天說,實際上我們中國也有個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就提出來大地是球形的,天也可以運轉到大地的下面。蓋天說是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再下面呢?沒了,不知道了。那你渾天說不是這個觀點,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到了下面又是天,相當於到處都是天,中間是個地,地是球形的,顯然這是現在的世界觀、宇宙觀。可惜說蓋天說佔統治地位,所以張衡這個渾天說就沒有受到重視,沒有流行開來。如果流行開來,那就厲害了,相當於地球是圓的,這是我們中國人認識到,往下萬有引力,包括牛頓定理那都是我們中國人。可惜前面最基礎的觀念渾天說、蓋天說中渾天說沒有流行開來。咱們還是大面積混凝土,方的,沒有認識到地球是圓的。所以,利瑪竇把世界地圖帶到中國來,他的最大貢獻就是地圓說,把這個觀念帶進來了。當然,圖也很重要。

三、鄭和與哥倫布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1405年鄭和率艦船百餘艘,七下西洋遠航,他比西方的航海者,最早的開拓者迪亞士、哥倫布早70-80年,也就是說真正航海遠航的先驅是我們中國人。但西方後來居上,哥倫布87年在地圓說的指引下率,鄭合百餘艘,哥倫布就3艘,他就「發現」了美洲,人家本來就在那兒,用得著你去發現嗎?西方人他喜歡這樣,到那兒說這是我發現的。其實當地也不是沒有人,土著人多得是。

  鄭和之後,很多航海家,像達伽馬繞過了好望角到達了印度。

  麥哲倫就更厲害了,直接從塞維亞出發,繞地球一周,用了三年時間。

  「庫克船長」「發現」了紐西蘭和澳洲,實際是西方人第一次登上了這兩塊土地,並不是說他發現,它本來就在那兒,不用他發現。

  別林斯高晉,它環南極洲航行,實際就是發現了南極洲。南極洲可以說發現,因為上面沒有人。

  到此為止,全世界的陸地基本上都搞清楚了,歷史學家李隆慶老師寫了本書,其中最後一句話,前面是在中世紀最初的500年,西歐到處是農田荒蕪,城市殘破,就是非常落後。和我們東方文明比起來往往是自慚形穢,覺得慚愧,比不上中國,比不上阿拉伯。

  到了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才使歐洲人交上了好運,開始邁上了由貧弱到富強,從落後到先進的坦途,也就是說歐洲從貧弱到富強的轉折點就是哥倫布。所以,「地圓說」是多麼重要,因為哥倫布受地圓說影響到處航行。

  鄭和,我們雖然是偉大的航海家、先驅者,可能受世界觀的影響,沒有在全世界到處發現新大陸。當然,這個「發現」也是很血腥的,也不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傳統。西方人區別「發現」同時也是上去屠殺。這也沒法展開細說了,也說不清楚了,也不是我們這次報告的內容。

四、北鬥和伽利略

  北鬥就是我們的北鬥衛星系統,伽利略是個歐洲的衛星系統,還有GPS是美國的,還有GLONASS(格洛納斯)是俄羅斯的,現在是世界四大導航系統。為什麼拿北鬥和伽利略進行比較呢?人大重陽也對我們新編世界地圖感興趣,所以這次要我來講這個事兒,也就是他們很感興趣,專門寫了去歐洲向北走。

  我們看這個前言,翻開世界地圖,人們可能很容易有一個印象,去美國要往東走,去歐洲要往西走,然而這種印象可能是錯的,而且大錯特錯,原因是這只是普通的橫版世界地圖。其實要把地圖豎起來,中美、中歐之間最短的是走俄羅斯和北冰洋,就是向北走。這如何解釋?實際看我們的圖就很清楚了,看傳統世界地圖就不清楚。

  自然資源部,國家測繪局現在隸屬於自然資源部,也是在自然資源部的門口打廣告,介紹我們新編世界地圖,這個講的也很清楚,也是講北冰洋,講中美之間的關係。中國在美國的哪邊?在東邊嗎?錯的,應該在北邊。中美隔著太平洋嗎?不對,隔著北冰洋,好像用這兩個例子就很形象。

  如果中美隔著太平洋,這個距離約有1.9萬公裡左右,也就是說北京到紐約畫個線,它過太平洋。在我們新編世界地圖,還是北京到紐約,畫個線,踏過北極點,往北走。這個往東走1.9萬公裡,往北走1.1萬公裡少8000公裡。這不是個小數目。戰略上的意義就不用我說了,太大了。

  我們就提出了北鬥的北拓問題,一開始中國技術上沒有趕上,就和歐洲的伽利略合作,我們相當於和它合作,也花了錢,後來說花了2.7億美元參與這個合作。我們當時沒有想北鬥獨立做,就是跟歐洲合作,一起來做。後來發現這個花錢,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後來伽利略拿了我們的錢之後也是冷落我們,很多重大決策也不理咱們。後來我們就開始自己幹。自己幹以後,我們很快就超過了它,核心技術實際就是原子鐘的技術,這個也被我們突破了,我們也趕上了。

  因為北鬥衛星導航是有頻段的,我們也需要搶佔這個頻段,基本上我們也佔住了。我們北鬥走起來之後,它一方面是民用,另一方面也是軍用,有了自己的衛星之後。大家說科索沃戰爭,美國關掉了GPS,我們大使館被炸也跟這個有關,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北鬥,對不起了,平常民用的我們用,戰時軍用的,我不能依靠你,我依靠你了,你一關那我就完了。

  北鬥二代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考慮北冰洋,信號就覆蓋在太平洋上,在一次會議上我就提出來這個問題,這個不行啊,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陷。然後我們又發表論文,後來國家很重視,也召開了會議,我們在會上也介紹了我們的建議,所謂提出「北括問題」,就是北鬥衛星信號一定要在北冰洋上有信號,你太平洋上有當然也是要的,但北冰洋沒有肯定是不行的。

  「新編世界地圖以獨特視角準確表達了中國與世界的地理關係,其作者提出了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的北擴問題(就是我們的信號要向北擴展),起著重要參考意見。隨後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組織下,我部根據該意見,就是我們提的北擴意見,在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覆蓋範圍內實現了向北擴展,特此證明。這個證明就是我們2011年提出這個方案之後,整個北鬥二代發衛星等等都推遲,基本就不發了,按我們的方案修改之後重新發,也就是說我們的建議被國家採納。當然,我覺得很自豪,也覺得很激動。一個年輕人提出這麼重大的問題,國家還非常重視,按照我們的意見修改。我很自豪,一方面我們雙經雙緯這個圖,另外在北鬥上我們給國家的安全,不誇張地說為國家的安全,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後來我們參加國家製圖大會,包括在第二屆國際製圖大會我們做大會發言。我們寫的文章、論文大概40-50篇在各種學術會議上散發。我們參加亞洲地圖的展覽,國際地圖展,宣傳自己的這個作品。國家圖書館也收藏了我們原件。後來我們的應用除了在國防上的應用,國家的南極科考也用得特別多,首先做了時勢導航圖,《中國海洋報》也是為我們南極科考宣傳。

  這是很有意思的圖,2009年第26次科考,南極科考我本人也去過的,我比較早,在第13次,1992年。南極科考的航線實際是環南極洲航線,把南極洲相當於環繞了。傳統世界地圖上這簡直沒法畫,它給你來個8字,明明是環繞南極洲,你這兒來個」8字「,明明南極洲在我們環形的裡頭,這給你擱外頭了。這樣一來,新編世界地圖和傳統世界地圖在表達南極科考這個專題上優劣非常明顯,它這個當然是不對的,我們這個很好。

  環球大洋科考,這有點像麥哲倫的那個環球航線,也是採用我們的圖作為環球大洋科考的圖鑑,也是《中國海洋報》宣傳我們的新編世界地圖。這是海洋局的一位領導也是支持我們,把我們的圖做成了燈箱,在國際海博會上展覽。

  我們這個圖在雪龍號上是非常歡迎的,雪龍號船的介紹上把我們圖放在上面,大洋的科考這麼厚的一本書,把我們圖放在封面上,可見我們的圖受重視的程度。

五、太平洋和北冰洋

  2007年,我們在《國家地理》上宣傳了我們新編世界地圖,同時提出一個觀念,北冰洋是世界的地中海。兩三個月之後,因為國家地理是影響很大的,是不是普京看到了我們的世界地圖,就立刻開始爭奪北冰洋,這是俄羅斯首先在北冰洋的北極點上,在海洋下面就插國旗。美國不用說了,也開始急了,派破冰船往北冰洋這兒開。丹麥也是這樣。

  為什麼呢?就是北冰洋的資源。北冰洋的資源除了能源資源,當然還有動物資源、北極熊什麼的。它還有個特點是航線、航道,北冰洋現在隨著全球變暖,溫度升高,夏天基本就快化了,也就是說再過多少年,北冰洋的夏天就完全開動了,這時候航道走北冰洋就會近得多。航道主要是兩條航道,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東北航道就是亞洲到歐洲,西北航道就是上面這條,亞洲到美洲。這兩條航道據說會使距離縮短一半。

  在我們新編世界地圖表達的四條航線,東京到倫敦,走北冰洋非常近,走好望角,我的天啊,繞一大圈,距離幾乎近一半。當然,我們國家也非常重視北冰洋的航線,2017年提出冰上絲綢之路,實際也就是北冰洋航道,也就是這兩條東北航道、西北航道,我們國家安全法也要積極地參與,我們要加入北冰洋航線的利用開發。

  北冰洋航線也是很早就提出來,因為現在溫度很低,溫度升高全球變暖之後,它迎來了商業航運的新時代,所以我們國家也要積極地參與。北冰洋航道,就是東北航道、西北航道也是很悲壯的,我們對歐洲的探險家們也表示尊重。東北航道就是歐亞航道,也是經過了300多年才打通,這裡頭有一些重要的任務,包括巴倫支海、白令海峽,也是他第一次發現,這可以說是發現,因為沒有人,才知道亞洲和美洲最近的地方就隔了30多公裡,就是看得見的。

  這是富蘭克林走的西北航道,後來失蹤了,也是很悲壯的。這是我們雪龍號,也是走了北極航線,包括東北航道,西北航道。東北航道、西北航道這兩根線,下面是到歐洲、美洲,這兩根線在傳統世界地圖上不好畫或者根本畫不上去,沒法畫。我們為了表達習主席提出來的冰上絲綢之路,我也用北半球繪製了冰上絲綢之路的圖,兩條航道在上面當然是非常清楚的。目前這個圖在我們國家北極科考上也用得很廣泛。

  新編世界地圖它除了應用在戰略、北鬥上,我們國家科考也用得很多。

六、世界島和一中四元的比較

  「世界島」是什麼呢?有一個地緣政治學創始人麥金德,當然他用的是傳統世界地圖。他認為,美洲都是沒什麼意義的,只有歐亞包括非洲一點才是全世界的中心,他認為美國將來也不會怎麼樣。當然他這個觀點是錯的,後來美國也很強大。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的影響很大,因為美國的學者在80年把這僅僅只有10多頁,這本書叫《歷史的地理樞紐》,實際這是篇論文,我不認為它是本書,就是一篇長論文。十多頁紙的論文與達爾文的巨著,愛因斯坦認為是「改變世界的十六本巨著」。他這個重要的觀點是在傳統世界地圖的基礎上,認為美洲不重要,美洲怎麼不重要?美國不重要嗎?世界上第一強國。也就是說他用錯了圖,當然那時候沒有我們的新編世界地圖,也就是說麥金德的這個理論是對的,它的對象用在圖上有點問題,我們有了新編世界地圖也用我們的東西沿用它的一些正確的方法,我們就提出來兩洋戰略。

  當然,他的圖是對大西洋和太平洋,我們這是另外兩個大洋,就是北冰洋和印度洋,也是沿用它的方法,利用四個地理單元,一個中心,中心就是大洋,四個地理單元,我們來分析全世界的地緣要素的形勢。這四個地理單元就是加勒比、北冰洋、地中海、南海,這是所謂我們提出的「內環說」「外環說」,用新編世界地圖來研究地緣政治,提出我們的全球觀念。

  南半球也是四個地理單元,我們叫一中四元,「中」就是以大洋為中心,我們北半球版是以北冰洋為中心,這個就是以印度洋為中心,也是四個地理單元,南亞地理單元、中東地理單元、南非地理單元、南海地理單元,我們通過這四個地理單元的互相作用,來研究,來表達以印度洋為中心的全球地緣政治。

  我們新編世界地圖,我覺得表達的另外一個觀點,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特別好。全世界的陸地圍繞北冰洋誕生,這種視角只有在我們的新編世界地圖上才能表達出來,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新編世界地圖特別能夠表達習主席提出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點,而不是麥金德的「美洲沒有意義」,美洲怎麼沒有意義?它很有意義。習主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並沒有說把美洲弄到外面,沒有意義,全世界都是一個共同體。

結束語

  哲學意義,他們說你這張圖還有哲學意義?你看有沒有哲學意義?這是《國家地理》的主編單老師寫的,「新編世界地圖是一聲雞鳴,將人們從沉睡中喚醒」,我的天吶,詩情畫意般的語言,「仿佛是地球界的一場哥白尼革命」,大家都知道,這是評價最高的,一場科學上的哥白尼,那當然是評價最高的,我受之有愧啊,好像《科學時報》上也登了一篇文章《地圖界的哥白尼》,受之有愧。

  給了我們四個看世界的角度,這不只是地圖的革命,更是認識的革命,思維的革命。你都認識的革命,思維的革命,當然,這是哲學意義。

  史學意義,1584年傳統世界地圖到我們中國,2010年新編世界地圖又被國際上知名的智庫採用,經向世界地圖到緯向世界地圖變革用了426年,世界地圖的發展終於完成了從西方到東方,又從東方到西方的歷史輪迴,什麼意思?過去師傅教我們,現在我們教師傅,不僅出口我們的產品,還出口世界觀。

  科學意義,包括我們的航海、航空、北鬥的貢獻。我們新編世界地圖,大家看到有四個版本,東半球版特別適合航海,繪航海線,我們看到了邊上這些航海的要素;西半球版繪時區很好;北半球版當然是航空線,南半球版就是兩極(南極、北極)科考。這個時候我們新編世界地圖創新作品逐步完成了科研和科普由專業向大眾,由應用到教育的發展,新編世界地圖正在走向社會,走進尋常百姓的萬戶千家,給人們帶來嶄新的科學理念。

(文字整理:崔一喆、郎傑)

相關焦點

  • 【地理視野】中國和美國之間隔著太平洋?不,是北冰洋,附地圖投影...
    在《豎版世界地圖》公開發行之前,其實這份地圖已經在多個單位作為科研用圖內部使用。中國開發北鬥衛星系統時,採用的就是這份地圖,才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失誤。美國在中國的什麼方向?東邊?錯,是北邊。中國和美國之間隔著什麼洋?太平洋?錯,是北冰洋。這是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郝曉光給出的新答案,而且這個答案被中國軍方認可了。
  • 太平洋和大西洋隔著一條線,為什麼永不相容?看完你就明白了
    太平洋和大西洋隔著一條線,為什麼永不相容?看完你就明白了地球上七分是水三分是陸地,其中太平洋和大氣比較大的比較大的,但是他們也有相遇的相遇的地方很迷明顯的能看到一條分界線是兩個不同的大洋,其實按照常理來說,海水之間是相融的,可實際上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水永遠無法相融在一起。
  • 美國不在中國東邊在北邊 豎版世界地圖刷新「世界觀」
    近日,湖南地圖出版社出版了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郝曉光主編的《豎版世界地圖》,打破了很多人的「世界觀」。美國在中國的北邊;中國和美國之間隔著北冰洋。你的「世界觀」被豎起來的世界地圖刷新了嗎?【中美兩國間最短線路橫穿北極而非太平洋】在橫版地圖上,中美兩國位於太平洋兩岸,連接兩國的最短線路要跨越太平洋。事實上,兩國之間的最短線路要橫穿北極。國航已經開通北京直飛紐約的北極航線。
  • 中國到美國的飛機,為何大多不直接從太平洋飛過
    如今飛機這種出行工具,也已經方便人們很多年,不過很多人儘管對飛機不陌生,但在乘坐它的時候,依然會恐高,過對它的一些情況感到好奇。比如,為何從中國到美國的飛機途徑太平洋時不直接路過呢?還要繞一圈!難道背後有什麼玄機?寧可繞著飛行,也不願直線行走飛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當人們有急事,需要在短時間趕到一個地點時,乘坐飛機是最好的選擇。
  • 大西洋太平洋有清晰的分界線,黃渤海也有,難道海水之間不相溶嗎
    我是愛攝影的背包客,讓我們一起透過鏡頭看世界!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洋,它們分別就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這四大洋把地球分成了六大板塊七大洲。大洲之間的分界線有的依據大陸板塊,有的依據山脈,大洲的分界總是看起來那麼明顯。但是大洋之間的分界就不那麼明顯了,畢竟大洋和大洋都是相互毗連的,而且海水和海水都應該是一樣而互溶的吧。
  • 為何中國到美國的飛機,大多不直接從太平洋飛過,反而要繞一圈?
    如今飛機這種出行工具,也已經方便人們很多年,不過很多人儘管對飛機不陌生,但在乘坐它的時候,依然會恐高,過對它的一些情況感到好奇。比如,為何從中國到美國的飛機途徑太平洋時不直接路過呢?還要繞一圈!難道背後有什麼玄機?寧可繞著飛行,也不願直線行走飛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
  • 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40年前,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森總統、基辛格博士等中美兩國老一輩領導人打破堅冰,用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開啟了中美關係的歷史進程。  作為龍年中國外交的開年大戲,習近平訪美如何為中美關係開局定調?早春二月的跨洋之行,又能否為兩國關係注入新生機?
  • 為什麼國內飛往美國的飛機,寧願往北極繞一圈,也不橫穿太平洋
    為什麼國內飛往美國的飛機,寧願往北極繞一圈,也不橫穿太平洋很多人可能都不記得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誕生的時間了,但是這對於普通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飛機不斷更新。現在的飛機不但速度快,其舒適度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所以,如果遠行的話,多數人都喜歡乘飛機。
  • 飛機不飛太平洋的原因
    在我們很多人眼裡,從地圖上看,中國和美國之間,只隔著一個太平洋,根據中學數學,我們知道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我們飛機只用橫穿太平洋就能快速到達美國,為什麼還要繞過太平洋走其他的飛行路線呢?我們不要忘了,地球的形狀類似球體,平面上的數學理論(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在這裡並不適用。另外,太平洋是個大海,海上天氣變化多端,情況複雜,飛機長時間在海上飛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下面將詳細講解。
  • 明明都是海水,為什麼太平洋和大西洋不相融?原因主要有2點
    提到海洋,大海最先想到的就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著名海域,而在大海裡,有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色,比如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海水永遠隔著一條線。這其中有什麼原理嗎?對此不少網友感到疑惑,明明都是大海裡的水,竟然還要分個彼此。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原因。
  • 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為什麼會自動隔離「不相融」?看完漲知識了
    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為什麼會自動隔離「不相融」?看完漲知識了遊遍世界美景,品讀百味人生,大自然是奇特的,擁有許多非常罕見的景觀,比如在我國的涇河流域和渭河流域,一邊是汙濁不堪的,而另一邊就是清澈見底,雖然兩條河都發源於黃河,但是卻互不相容,所以又有涇渭分明這個成語。
  • 「第3選擇」必將成為中美之間的唯一道路
    中美最高級別外交官進行了冷淡的會晤和直言不諱的立場表達,但雙方同時保持了禮貌和克制,說話都留有餘地,表達了繼續合作的願望。其實仔細看,彭斯的演說也沒有把話說絕,給緩和中美關係預留了「門縫」。想必美國作為一個整體也不想與中國對抗,或許有少數政治精英希望那樣,以鞏固他們的既得利益,但美國社會未必希望跟著瘋狂。
  • 世界上那些壯觀的坑洞,隔著屏幕你會害怕嗎?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隨著全球旅遊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去看那些奇葩景點。不管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人為形成,對於深坑和大海,你會害怕嗎?當你從高處往下看的時候,你會打哆嗦嗎?今兒個,小咖帶你來看世界上那些壯觀的坑洞,隔著屏幕你會害怕嗎?
  • 為什麼國內飛往美國的飛機,寧願往北極繞一圈,也不橫穿太平洋
    為什麼國內飛往美國的飛機,寧願往北極繞一圈,也不橫穿太平洋很多人可能不記得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誕生的時候,但這對一般人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現在的飛機不僅速度快,舒適度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提高。
  • 森林驛站哪種甲殼類是能豎著走的呢
    最近玩森林驛站這個遊戲的玩家都在問,遊戲裡面每日一題答案是什麼,今天的問題是哪種甲殼類是能豎著走的呢?給出的選項有大閘蟹、梭子蟹和寄居蟹。大家知道答案選什麼嗎?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蠶豆網小編帶來的哪種甲殼類是能豎著走的呢這道題的答案了。森林驛站9月2日每日一題答案問題:哪種甲殼類是能豎著走的呢?
  • 看完《環太平洋2》,你還想看《環太平洋3》嗎?
    《環太平洋1》在推出的時候,廣受追捧,它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神奇的機甲世界,讓我們看到機甲不再屬於動漫,而是可以真切地出現在螢屏中。時隔多年,在萬眾矚目的期待中,《環太平洋2》被重新搬上大屏幕,原以為能夠再次掀起一股機甲浪潮,然而隨之迎來的卻是影迷失望的噓聲,前後如此巨大的反差,原因究竟在什麼地方呢?《環太平洋2》劇情延續了《環太平洋1》,雖然主角不一樣,但本質是差不多的,都是人類操縱機甲應對外星怪獸。
  • 基辛格:「共同進化」才是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
    美中關係對全球穩定與和平至關重要,兩國之間的冷戰會扼殺太平洋兩岸一代人取得的進展。在核擴散、環境、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亟須全球合作的時候,兩國之間的分歧會蔓延至每個地區的內部政治。 不同歷史時期之間的比較從本質上而言是不精確的,甚至最精確的類比也不意味著當代人一定會重複前人的錯誤。畢竟,結局對所有人都是災難,不管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
  • 張文木:太平洋容得下什麼樣的中美兩國(上)
    【從習近平到希拉蕊,都曾表示過「太平洋很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意思,可見已是中美高層許多人的共識。這句話為何能夠成立?如果我們回眸歷史,就能發現,美國的東亞外交雖然一波三折,但最終總是證明:美國在北太平洋的控制有效範圍達不到太平洋西岸。
  • 前往美國的航班,為何繞開太平洋,環繞地球一圈?
    但為什麼中美之間的航班非常害怕經過太平洋呢?明明這是最短的飛行,但為什麼非要繞地球一圈?。在介紹最短路線時,首先要普及一下如何確定最短路線。將起始地與目的地和地心連接起來會產生一個平面,這個平面與地球表面相交成一個大圓,這個圓的下弧稱為最短路線。中美之間最短的航線確實是太平洋。
  • 疫情當下|中美之間不停航的幕後故事
    1月31日,美國宣布旅行禁令,從2月2日5點起,過去14天內曾到過中國的非美國公民不能進入美國境內, 多家美國航空公司也暫停了中美之間的航班。中美之間的運輸怎麼辦?中國的航空公司承擔起了不停航的責任,中美之間的航線,國航佔據較大份額,疫情當下,國航用減班、串飛的方式,保證美國東西兩岸的4大航點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