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2021-01-16 杭州日報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13日離開北京,對美國、愛爾蘭、土耳其進行正式訪問。

  陪同習近平出訪的有: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高虎城、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鴻。

  40年前,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森總統、基辛格博士等中美兩國老一輩領導人打破堅冰,用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開啟了中美關係的歷史進程。

  作為龍年中國外交的開年大戲,習近平訪美如何為中美關係開局定調?早春二月的跨洋之行,又能否為兩國關係注入新生機?

  習近平出訪前接受外媒採訪

  專家分析習近平訪美

  習近平2月12日接受了美國《華盛頓郵報》書面採訪。

  習近平表示,40年前,中國和美國兩國領導人以政治家的超凡智慧和遠見卓識推開塵封多年的中美交往大門。40年來,中美關係雖然歷經風雨,但始終向前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巨大利益。中美關係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和最具潛力的雙邊關係之一。

  中國產品為美國消費者

  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

  在書面採訪中,習近平指出,記得1985年我首次訪問美國時,兩國貿易額僅77億美元,人員往來大概1萬人次左右。去年,兩國貿易額已突破4400億美元,人員往來超過300萬人次。

  他說,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中美建交以來,兩國貿易額增長180多倍。過去10年,美國對華出口累計增長468%,為美國增加了300多萬個就業崗位。美國50個州中有47個州對華出口增幅達到3位數甚至4位數。中國產品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中國美國商會去年一項調查顯示,2010年,在華美資企業85%收入增長,41%在華利潤率超過全球平均利潤率。美對華投資有力帶動了對華出口增長,加快了美產業升級,促進了美國內經濟發展。

  習近平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美經貿關係已高度相互依存。假如這種關係不是互利雙贏、對美國也帶來巨大好處,就不可能持續、快速發展。絕大多數了解中美經貿關係實際情況的美國人、包括美工商界人士對此是很清楚的。

  中美經貿交往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摩擦和分歧。重要的是,雙方要通過平等互利、互諒互讓的協調,妥善處理分歧,不能讓摩擦和分歧幹擾整個中美經貿合作大局。

  習近平表示,我們已經並將繼續採取積極措施解決美方在智慧財產權保護、貿易不平衡等問題上的合理關切,將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還會一如既往地為來華投資者提供公平、規範、透明的投資環境。同時,希望美方在放寬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管制、為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提供公平競爭環境等方面也能儘快採取實質性步驟。

  

  希望美方充分尊重和照顧

  亞太各國的重大利益

  關於中美在亞太的關係,習近平表示,亞太地區是中美利益交匯最集中的地區。近年來,中美在亞太經合組織、東協地區論壇框架下密切協調,就區域經濟一體化、反恐、防擴散、打擊跨國犯罪、防災減災、減貧以及有關地區熱點問題加強溝通與合作,有力維護和促進了亞太的和平與繁榮。

  習近平強調,當前亞太國家最關心的是保持經濟繁榮、維護經濟增長和區域合作勢頭。在人心思安定、人心思發展之際,人為地突出軍事安全議程,刻意加強軍事部署、強化軍事同盟,恐怕並不是本地區絕大多數國家希望看到的。

  習近平指出,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我們歡迎美國為本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希望美方充分尊重和照顧亞太各國的重大利益與合理關切。

  

  在新形勢下

  中美尤其要加強合作

  關於雙方在國際地區及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習近平表示,近年來,中美在推動解決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開展了有效協調與合作,充實和豐富了中美關係內涵,鞏固和擴大了中美關係的戰略基礎。雙方同舟共濟,與其他國家一道,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協調哥本哈根、坎昆、德班氣候變化會議達成共識;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六方會談進程;反對中東任何國家發展和擁有核武器,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兩國還就阿富汗、南亞、蘇丹、中東等熱點問題開展有效溝通。

  習近平強調,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負面影響仍在蔓延,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在新形勢下,中美尤其要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共同發揮建設性、負責任的作用。

  

  兩國沒有理由不友好、不合作

  關於兩國地方和人民交往對中美關係的意義,習近平表示,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是中美關係發展的堅實基礎和不竭動力。1985年我在河北省工作時曾訪問過美國艾奧瓦州,考察當地玉米種植和加工,有幾天還住在當地居民家中。美國的先進技術,美國人民的熱情友好、勤勞淳樸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使我親身感受到兩國人民之間加強交往的重要性,也增進了我對中美關係的了解和認識。

  習近平指出,中美兩國都是偉大的國家,兩國人民對彼此抱有很大的好感和興趣,渴望交流互鑑、深化友誼、共謀發展。兩國沒有理由不友好、不合作。我相信,有16億人民共同支持的中美關係給世界帶來的將是更多和平、繁榮與發展。

  在為期5天的訪問中,習近平將訪問華盛頓、艾奧瓦州、洛杉磯三地。訪美期間,習近平將在華盛頓會見美國總統歐巴馬,同美國副總統拜登舉行會談,並且會見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國防部長帕內塔,還將會見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領導層和美國前政要,並將廣泛接觸美國各界人士。

  專家分析,維護中美兩國關係穩定,討論兩國經貿議題,加強同美國民眾的溝通交流將成為習近平此次訪美的主要目標。

  此次訪美含有多重背景

  維護關係穩定成主基調

  習副主席此訪有著多重背景。首先,它是對美國副總統拜登去年8月訪華的回訪,體現了對2011年中美元首會晤時商定的副主席(副總統)互訪的落實,凸顯出中美關係的新定位。拜登去年訪華回國後,發表題為《中國的崛起並不意味著美國的終結》一文,反映了兩國既競爭又合作的現實。習副主席此訪,為兩國領導人進一步拉近彼此距離、共同對中美關係作出「再確認」創造了機會。

  此訪也是一次溫故知新的訪問。今年2月下旬,將迎來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華40周年紀念。習副主席在上個月出席相關紀念活動時,曾提出中美關係40年發展歷程的四點重要啟迪,並指出以「只爭朝夕」的進取精神推進兩國關係建設。

  第三個背景在於,今年美國面臨大選,中國也將召開黨的十八大。分析認為,美國步入大選年並加速「重返亞太」的戰略調整,這有可能為中美共同落實好兩國關係的新定位增加不確定因素,兩國要防止對抗、發展合作,就需要著手進行更長遠的戰略溝通,而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上,習近平對美國的訪問將擔負著維護兩國關係穩定發展的重任。

  對於美方而言,恰如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問題專家喬納森·伯萊克指出的,迄今只有為數不多的美方高層官員見過習近平副主席,此訪將有利於美方獲取更多關於他個性等方面的信息,對未來作出判斷。拜登將此訪基調定為「認識之旅」;歐巴馬對華政策高參之一、白宮副國安顧問羅德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習近平此次訪美,將是中美兩國關係中的又一個標誌與裡程碑。

  而對於中方而言,一方面在美國亞太戰略調整、新軍事戰略公布的背景下,需要同美方加強溝通、互信,避免兩國關係出現曲折反覆,另一方面在美國兩黨出於大選選情考慮都拿中國說事的情況下,需要去除雜音,摒除幹擾,確保中美關係在穩定、健康的軌道上正常運行。

  三地議題各有側重

  經貿議題將是重點

  習副主席此訪會見、接觸的人,囊括了美方政界、商界、軍界、學界和普通民眾,可以說是各階層的全覆蓋,而行程安排也亮點紛呈。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陶文釗表示,習副主席將訪問美國三個地方,正好構成訪問議題的三大板塊:華盛頓側重談政治;艾奧瓦州側重農業議題以及國民友誼;洛杉磯的行程則主要體現兩國經貿、文化方面的合作。

  在華盛頓,兩國領導人還將涉及一些共同關心的國際熱點問題,敘利亞、伊朗核問題、朝鮮半島問題都可能涉及。美謀求在聯合國框架外幹預敘利亞以及正在對伊朗經濟制裁和本月下旬美韓「關鍵決心」軍演都是中方比較關切的。

  在艾奧瓦州,習副主席的活動被日本《產經新聞》稱為富有人情味的外交。在那裡,習副主席將與27年前訪問該州時接待他的老朋友重聚。艾奧瓦州作為美國農業大州,盛產大豆、棉花、玉米、生豬等,這些正好是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宗項目,習副主席此訪必將促進兩國農業合作。

  加州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更不待言。而在人文交流方面,在洛杉磯習副主席可能訪問一所學校,美方還計劃安排習副主席觀看一場NBA籃球賽。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心伯教授說,習副主席訪問除美國首都之外的多個地方,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如果說過去華盛頓是中國發展對美關係的重鎮,那麼如今中國對美外交工作則由政府、國會擴展到美國地方一級、民間和基層,並在近兩三年內有加強的趨勢,比如建立中美省州長論壇等,這見證了中美關係正夯實其社會基礎,朝著全方位多層次方向發展。

  在習副主席訪美前,中國副外長崔天凱曾指出中美關係的三點困惑,即中美能不能建立足夠的互信、中美合作是不是互利雙贏、中美能不能在亞太地區良性互動。期盼習副主席此訪能促進「解惑」,推動中美關係安然步入「不惑」,走向成熟與穩健。

  據新華社、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陸忠偉: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須破 「心中賊」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語言研究、文明交流、貨物和人力資本、金融資源配置、司法不規範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陸忠偉: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須破 「心中賊」】  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陸忠偉認為,中國與太平洋彼岸美國的關係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大國關係,從而決定著亞太戰略平衡、國際戰略平衡及世界和平穩定。正因為這組大國關係的厚重,其發展動向及走勢備受關注。「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
  • 吳士存:中美亟待破解南海「安全困境」(7)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地區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激烈衝突,多數時候將以戰爭告終。修昔底德曾有一句名言:「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崛起大國)勢力的增長和因此所引起斯巴達(現存大國)的恐懼。」也就是說,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回應這種威脅,戰爭將變得不可避免。
  • 為什麼中美兩個大國,都不擅長世界第一大體育運動呢?
    最近關於中美關係的話題非常火熱,很多網友也十分喜歡拿兩個藍星的兩個頂級強國,在各個方面上去進行比較,而我作為一個職業體育編輯,自然也會從體育的角度來深入討論,那麼本篇文章就來說一說為什麼足球作為世界第一大運動,中美兩個大國卻都不是很擅長呢。
  •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2014-09-17 09:45:59作者:責任編輯:朱念   臺灣《旺報》9月17日發表一篇評論指出,兩岸應該要統一的理由有以下
  • 蔡英文的兩岸形勢判斷
    在兩岸持續缺乏政治對話基礎互信之時,在激烈「抗中」的川普總統敗選離任之際,在大陸海空兵力頻繁操練繞臺之刻,蔡英文「新年談話」,既沒有刺激論述,也沒有創新提法,平凡而不突兀。蔡英文的談話內容,顯示她對於兩岸關係在新的一年,並沒有特殊的期待;然而今年卻是蔡英文2024年卸任前,雖非僅有,卻可是難得的兩岸機會時段。
  • 參考智庫|學者深度解析近200年間中美日關係如何演變
    它企圖獨霸中國的一系列舉動最終導致中日之間爆發了全面戰爭,並與美國在華利益上的矛盾逐步尖銳化,這成為太平洋戰爭的主要起因。在戰爭中,中美結成同盟,日本被徹底打敗,而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則自近代以來首次以大國身份出現在世界舞臺上。三、冷戰中的特殊博弈(20世紀40年代末—1989年)二戰結束後不久爆發的冷戰迅速將中美日關係的互動嵌入了冷戰的軌道。
  • 每日觀點:中美兩大國如何共舞?
    說「中美兩個大國如何共舞」?那中美馬上就要開始戰略經濟的對話,在這個背景下面,我們其實看到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發明了中美國家,「Chinamerica」。而前總統基尼·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又提議,美中兩國G2的這個集團連喜劇演員科戴爾也參與進來,稱美中關係叫做「frienemies」,就是又是朋友又是敵人的混合物。
  • 中美之間,這次,澳大利亞站在了中國這邊
    周方銀還提出,澳方作為中美對抗的前線,莫裡森希望能夠阻止中澳關係的下滑,為以後留下餘地。 莫裡森:我們需要更多的行動空間 近日,在一場英國智庫「政策與交流
  • 中美關係走向成為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最熱議題
    特別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兩國互相援助醫療物資,同時兩國也都向周邊國家援助抗疫物資……這實際上就是中俄兩國相互幫助、相互合作,共同擔負起大國責任,應對非傳統安全領域挑戰的有效舉措。大國關係在國際秩序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說中俄兩國是大國關係的典範,也是鄰國關係的典範,勢必會推動國際秩序更好地發展。」
  • 基辛格:「共同進化」才是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
    美中關係對全球穩定與和平至關重要,兩國之間的冷戰會扼殺太平洋兩岸一代人取得的進展。在核擴散、環境、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亟須全球合作的時候,兩國之間的分歧會蔓延至每個地區的內部政治。 不同歷史時期之間的比較從本質上而言是不精確的,甚至最精確的類比也不意味著當代人一定會重複前人的錯誤。畢竟,結局對所有人都是災難,不管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
  • 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應是「共同進化」
    當年也許正是由於各方缺乏遠見才把均衡變成一種機械程序,而沒有考慮到萬一稍有不慎,龐大的機器失去控制迎頭相撞會把世界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把國際體系帶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領導人知道「一戰」結束時世界的模樣,難道他們不會望而卻步嗎?這樣的共同進化必須處理好三個層面的關係。第一個層面涉及大國正常交往中出現的問題——30年前形成的磋商機制被證明大體能解決這一問題。
  • 專家:中美易有結構性矛盾 都關注對方負面問題
    但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匯報最近三年來中美軍事關係有很大發展,有些方面是實質性的。比如軍事交流,最近這三年,就是從2013年6月份,習主席訪問美國,就是第一次習奧會到今天,三年的時間雙方國防部長、總長、軍總首長之間都有很多交流。而且對口職能部門之間也有很多交流。第二,就是聯合軍事演習。
  • 飛越中美關係的新「駝峰」
    新發社發   中美兩國在二戰中並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歷史,充分體現兩國人民互助互愛、友好合作,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今天,中美兩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要建設新的「駝峰航線」,飛越新的「駝峰」    在中國人民氣壯山河的抗日戰爭中,各國人民給予了巨大支持和援助。
  • 董拔萃:淺談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與臺海局勢
    臺灣問題關係到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也絕不為「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在兩岸關係進入必須做出抉擇的歷史關口,國家統一是唯一選項,「臺獨」分裂將是戰爭災難。
  • 領海之爭與大國崛起
    兩國政府會至少保持表面上的克制,對立雙方主要是中國民間和日本地方政府,中國兩岸三地的保釣運動還在發展中。如果日本警方再次在釣魚島海域抓捕中國保釣者,中方不能坐視不管。9月3日,馬英九說,臺灣在東海主權上不可能有任何讓步,「一寸都不讓」。他提出了一個「和平倡議」,還計劃在9日乘直升機靠近遙望釣魚島。1970年,美國還沒有把釣魚島的管轄權移交給日本,臺灣的保釣運動已突起。
  • 臺軍事戰略演變:回歸守勢有助兩岸和平發展
    臺灣海峽堪稱太平洋上最不「太平」的地方之一。作為中國內戰的最後一個戰場,半個多世紀以來,雙方隔海列陣,劍拔弩張,冰冷地對峙著。在此期間,隨著兩岸實力消長、兩岸關係發展和國際形勢變化,臺灣的軍事戰略進行了多次重大調整。今年以來,兩岸關係回暖,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臺灣軍事戰略也呈現由攻勢回歸守勢的態勢。
  • 中美跨越太平洋的世紀性握手:二次入世!
    自WTO談判以來時隔二十年,中美再度進行跨越太平洋的世紀性握手,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氣推動改革開放,影響重大而深遠。中美貿易摩擦從狹義到廣義有四個層次:縮減貿易逆差、實現公平貿易的結構性改革、霸權國家對新興大國的戰略遏制、冷戰思維的意識形態對抗。
  • 中美關係期待四十不惑且更應共同進化
    美國各界高度關注,一是因為習近平的特殊身份,二是因為去年中美摩擦加劇,此刻「中國話題」正被美國逐漸升溫的選戰炒得越來越熱,不少美國政治人物以對華強硬來拉升人氣。這種趨勢令人不由對未來中美關係充滿憂慮。因此有媒體期待習近平訪美,「或為未來10年中美關係重新定調」。自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總體態勢是既重要又複雜。
  • 張文木:太平洋容得下什麼樣的中美兩國(上)
    【從習近平到希拉蕊,都曾表示過「太平洋很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意思,可見已是中美高層許多人的共識。這句話為何能夠成立?如果我們回眸歷史,就能發現,美國的東亞外交雖然一波三折,但最終總是證明:美國在北太平洋的控制有效範圍達不到太平洋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