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應是「共同進化」

2021-01-09 鳳凰網

 

鳳凰網讀書頻道獨家授權連載內容,如無授權,請勿轉載。

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應是「共同進化」,而不是「夥伴關係」。這意味著兩國都注重國內必須做的事情,在可能的領域開展合作,調整關係,減少衝突。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贊同對方的目標,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雙方都努力尋找和發展相互補充的利益。

為了兩國人民,為了全球福祉,美國和中國應該作此嘗試。任何一方都很龐大,不可能任由對方支配。因此,在戰爭或冷戰式衝突中,雙方都沒有能力確保獲勝。它們需要自問這些在《克勞備忘錄》時期顯然沒有正式提出的問題:衝突將把我們帶向哪裡?當年也許正是由於各方缺乏遠見才把均衡變成一種機械程序,而沒有考慮到萬一稍有不慎,龐大的機器失去控制迎頭相撞會把世界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把國際體系帶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領導人知道「一戰」結束時世界的模樣,難道他們不會望而卻步嗎?

這樣的共同進化必須處理好三個層面的關係。第一個層面涉及大國正常交往中出現的問題——30年前形成的磋商機制被證明大體能解決這一問題。通過磋商,雙方都很專業地維護了共同利益,如貿易關係和具體問題的外交合作。當危機出現時,一般都通過討論來解決。

第二個層面是嘗試把對常態性危機的討論提升為更全面的框架,消除緊張狀態背後的原因。在東北亞整體概念中處理朝鮮問題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談判各方無能為力,朝鮮得以保持核能力,那麼事態就到了危急關頭,整個東北亞和中東地區的核武器擴散將成為可能。在共同認可的東北亞和平秩序之下,繼續採取措施處理朝鮮核擴散問題的時候是不是到了呢?

更為重要的遠見卓識是把世界推向第三個層面,一戰浩劫前各國領導人從未達到的層面。

認為中美註定迎頭相撞的觀點是,太平洋兩岸的兩國像兩個相互競爭的集團一樣對待對方。但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條通向災難的道路。

在當今世界形勢下,戰略緊張的一個方面是中國人擔心美國企圖遏制中國;同樣,美國人擔心中國試圖把美國趕出亞洲。太平洋共同體概念能夠緩解雙方的擔心。美國、中國和其他國家都屬於這個地區,都參與這個地區的和平發展,這將使美國和中國成為共同事業的組成部分。共同目標以及對共同目標的闡釋將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戰略焦慮。日本、印尼、越南、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其他主要國家因而也將能夠參與這一體系的建設。這將被視為一個各國聯合的體系,而不是一個劃分為「中國」集團與「美國」集團的兩極體系。只有有關國家的領導人高度重視,尤其是堅信這一體系,努力構建這一體系才有意義。

對「二戰」後重建世界秩序的這代人來說,其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提出了大西洋共同體的概念。能否有一個類似的概念,可以消除或者說至少緩和美中兩國之間可能會出現的緊張態勢?這就反映出一個事實,即美國在亞洲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而許多亞洲國家也需要美國。與此相呼應的是,中國也同樣渴望在全球發揮作用。

共同的區域政治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中國對美國執行對華遏制政策的擔心。了解人們所說的「遏制」是什麼意思,這一點十分重要。印度、日本、越南、俄羅斯等擁有大量資源的國家與中國接壤或相鄰,它們所代表的現實不是美國政策造成的。中國有史以來一直與它們相處。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拒絕遏制中國的主張,就是拒絕由美國在反華基礎上牽頭建立一個戰略集團。而在建立太平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美彼此之間以及和其他參加國將擁有建設性關係,而不是敵對集團的成員。

亞洲的未來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和美國的遠見,以及兩國在多大程度上認同對方的地區歷史角色。美國自建國以來篤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價值,聲稱自己有義務傳播這些理想。這一信念常常成為美國的驅動力。中國行為的依據是其獨特性,它通過文化滲透而非傳教狂熱來擴大影響。

對這兩個代表不同版本例外主義的社會來說,合作之路必定複雜。一時的感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無論形勢如何變化,仍能持續的行為模式的能力。太平洋兩邊的領導人有義務建立共同協商、相互尊重的傳統,這樣對他們的繼任者來說,共同建設世界秩序將成為並行不悖的國家抱負。

當中美兩國40年前第一次恢復關係時,當時領導人的最大貢獻是願意超越眼前的問題而放眼未來。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幸運的,因為長期相互孤立意味著他們之間沒有短期的日常問題。這使一代人之前的領導人能夠不懼壓力、謀劃未來,為一個當時難以想像但沒有中美合作便無法實現的世界打下基礎。

為了理解和平的本質,我自從半個世紀前攻讀研究生時,就研究國際秩序的建構和運作。基於這些研究,我知道,即便對於雙方最有善意、最高瞻遠矚的領導人來說,文化、歷史和戰略認知上的差異也將形成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如果歷史只是機械地重複過去,以往的任何轉變都不可能發生。每個偉大成就在成為現實之前都是一種遠見。在這種意義上,它產生於勇於擔當,而不是聽天由命。

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在其著作《論永久和平》中指出,永久和平最終將以兩種方式中的一種降臨這個世界:或者由於人類的洞察力,或者因為在巨大的衝突和災難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類別無他擇。我們現在正處於這樣的關頭。

當年周恩來總理和我就宣布我秘密訪華的公報達成一致時曾說:「這將震撼世界。」40年後,倘若美國和中國能夠同心協力建設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將是何等大的成就啊!

(本文摘自《論中國》一書)

相關焦點

  • 基辛格:「共同進化」才是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
    中美關係不必也不應成為零和博弈。「一戰」之前歐洲領導人面臨的挑戰是,一方的收益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激烈的公眾輿論不容許妥協。中美關係卻不是這樣。重要的國際問題在本質上是全球性的。達成共識可能非常困難,但在這些問題上挑起對抗是自尋失敗。 兩個主角的內部演變與「一戰」之前的形勢也無法類比。
  • 中美關係期待四十不惑且更應共同進化
    美國各界高度關注,一是因為習近平的特殊身份,二是因為去年中美摩擦加劇,此刻「中國話題」正被美國逐漸升溫的選戰炒得越來越熱,不少美國政治人物以對華強硬來拉升人氣。這種趨勢令人不由對未來中美關係充滿憂慮。因此有媒體期待習近平訪美,「或為未來10年中美關係重新定調」。自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總體態勢是既重要又複雜。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中美戰略競爭並非中方所願,那是美國多年反思兩國關係之後得出的戰略判斷,或者說誤判,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既然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競爭關進籠子,扭轉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同時通過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爭取和擴大必要的合作空間。拜登上臺為中美對話提供了機會,雙方需要冷靜思考兩國關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努力避免新冷戰,重新開啟合作空間。
  • 中美關係能否走出鐘擺定律
    針對當下歐巴馬政府導致中美關係出現波折,美國《科學箴言報》16日的評論說。在歐巴馬任總統的第一年,中美關係相對穩定,以至於產生一些期望:中美關係是否會就此結束每逢新總統就發生波折的定律。當歐巴馬進入自己任期的第二年,相繼而來的風波說明:中美關係依然沒有告別鐘擺的軌跡。
  • 這場中美關係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7月9日,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知名智庫專家學者、媒體機構負責人「雲聚首」,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圍繞「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這一主題在線分享各自觀點。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將向何處去?兩國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一起來看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 中美關係陷入囚徒困境,一旦積怨開始,就沒完沒了了
    中美關係正朝著不可預知的走向演進。前幾天水哥專門發布了一篇文章:中美關係:賭注是巨大的,錯了就沒有翻身的餘地。在7月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美方消息人士透露,7月24日下午4時前,中國駐休斯頓總領館將被要求關閉,領館人員將被要求離開。中方能否證實?
  • 庫爾特·坎貝爾:中美可在五個領域加強雙邊合作關係
    絕大多數人都聚焦美中雙邊關係中的競爭內容,認為競爭是根本基調,如雙方在經濟、科技等方面「脫鉤」,增強各自軍事能力等。但今天,我想談談雙方關係中的另一面,正如陸克文先生剛才提出的,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共同做出努力,平衡雙邊關係中競爭的內容。所以,接下來我想談談在未來一段時期中美雙邊關係可以在哪五方面加強合作。首先,我贊成陸克文先生所說,中美需要深入進行戰略對話。
  • 中美關係四十年發展歷程
    今年的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尼克森總統的訪華和中美《上海公報的發布》不僅開啟了中美兩國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的新紀元,對國際關係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梳理了4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歷程。從1972年到現在,中美關係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2年到1989年,中美戰略合作階段。
  • 飛越中美關係的新「駝峰」
    新發社發   中美兩國在二戰中並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歷史,充分體現兩國人民互助互愛、友好合作,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今天,中美兩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要建設新的「駝峰航線」,飛越新的「駝峰」    在中國人民氣壯山河的抗日戰爭中,各國人民給予了巨大支持和援助。
  • 中國在中美較量中頻頻得分,中美關係是時候修復了
    但是,在拜登準備就任總統之際,這些外交爭吵破壞了北京與華盛頓穩定關係的難得機會。拜登選定的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在近日中澳爭端中選擇了澳大利亞,並表示將與澳大利亞並肩站在一起,推動其共同安全和價值觀。除此之外,沙利文還批評了中國對香港的做法。
  • 李濱丨中美關係會走向全面對抗嗎?
    中美關係如何避免走向全面對抗?把當今中美之間的經濟制度與當年美蘇之間的經濟制度進行對比,是判斷中美是否存在對抗的經濟基礎,它既體現出中美之間最大的利益根基,也折射出中美之間的利益衝突。但同時,考察中美之間對抗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視政治與戰略的反作用。中美之間政治制度的差異可能是觸發中美關係倒退,甚至發生一定程度「準對抗」的重要因素。如何避免目前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發生對抗,既需要雙方政治家的智慧,更需要雙方的利益協調。
  • 張之香:合作應當是中美關係永遠的選擇
    人民網北京6月6日電 (常紅 楊牧)6日,「新型大國關係:中青年學者的聲音」研討會在中央黨校舉行。會議主辦方之一、美中教育基金會主席張之香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合作應當是中美關係永遠的選擇,希望今天的研討為下一代人在處理中美關係時帶來更多的智慧和指引。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2010年10月,首屆中美創新對話會議在北京召開。截至2016年底,中美創新對話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成為兩國科技關係的重要橋梁。這一機制促進中美相互了解彼此的創新政策,分享各自的典型實踐,共同探討和解決雙方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並為未來合作指出明確方向。
  • 事關中美關係,1月2日王毅開門見山,指出明路,美方該好好掂量
    由於美國政府種種挑釁行為,也致使中美關係重回正軌變得愈發艱難。那麼中美關係還有改善的可能嗎?中美關係該如何重回正軌呢?對此,近日,王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開門見山,給美國指出一條明路。據新華網1月2日報導,當天,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接受新華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採訪在談及中美關係時表示,近年來,中美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當政者對中國的認知出現了嚴重偏差,把中國視為所謂最大威脅,並由此採取了完全錯誤的對華政策。
  • 日本不甘做配角 中美日三角關係將演變
    而從日本社會層面出發,日本對美國的依賴仍然廣泛存在,日本國內,特別是精英階層對美國拋棄日本的擔憂與日俱增,特別是日益密切的中美關係更是加劇了日本的危機感。醋意濃濃的日本麻生政府甚至做了大量工作,爭取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去年初的亞洲之行中首訪日本,以安撫國內的擔憂。
  •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在美國新政府逐漸成型階段,傅瑩這篇文章論及 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文中傳遞了很多重要信息,被外界認為是向美方新執政團隊的一次「喊話」。俠客島做了全文編譯整理,推薦給大家。毋庸諱言,過去4年中美關係受到嚴重損害,雙方都表達了許多不滿和關切。美國認定中國要爭奪世界霸權,而中國人看到的是美國處處阻擋中國前進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進程。似乎雙方都認定對方是錯誤的一方,對方提出的倡議總會被視為對己方利益的損害。
  • 在這個晚宴上,96歲的基辛格給中美關係支了一招|京釀館
    基辛格說,美中面對的課題在於,雙方能否對未來形成足夠的共同信念,從而避免一場發生於兩國間的衝突。他呼籲,美中兩國應該適應競爭共存。他說,「美中關係在開始的時候就存在分歧。然而,幾十年來我們已經學會共存」。他同時表示相信,兩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將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得到解決。
  • 基辛格:中美關係必須「重新平衡」
    用更多的政治合作彌補雙方貿易依賴的減少 基辛格:中美關係必須「重新平衡」 本報駐美國記者 楊麗明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8-21    [列印] [關閉]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許多國家要求中國調整經濟增長模式,但中國內向型的經濟增長轉變,必然意味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影響將大大提高,中美關係也因此需要「重新平衡」。
  • 英國前首相布朗:中美應合作解決全球衛生及經濟問題
    在當地時間29日舉行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線上研討會上,英國前首相、聯合國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Gordon Brown)表示,中美應合作解決全球衛生及經濟問題。布朗表示,由於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發展,在近年的七國集團(G7)、二十國集團(G20)甚至聯合國安理會的會議上,甚至無法正常進行這些問題的討論。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各國在風險和安全之間的平衡都是錯位的。布朗稱:「我們陷入了一種狹隘的個人主義,我們不明白,其他人正面臨的威脅,很容易成為自己要面臨的威脅。
  • 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退休後,張之香發起成立了中美教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中美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    張之香的父親是當年「庚款留學」到美國的學生之一,她和家人受惠於海外留學,深感國際學習對促進國際關係、民間交往及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在此次座談會上,張之香強調了加強中美教育長期交流的意義,她表示,政府與政府的關係可能有起有落,但人民之間的關係將會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