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中美關係的話題非常火熱,很多網友也十分喜歡拿兩個藍星的兩個頂級強國,在各個方面上去進行比較,而我作為一個職業體育編輯,自然也會從體育的角度來深入討論,那麼本篇文章就來說一說為什麼足球作為世界第一大運動,中美兩個大國卻都不是很擅長呢。
其實兩個國家對足球項目「不擅長」的程度還是不一樣的,中國足球的水平就不用多說了,說多了容易上頭。而美國足球的水平,其實算是光從女足的角度來講,她們應該算是世界頂級的,不過美國男足,可就乏善可陳了!美國男足的世界盃最好成績是第三名,不過那要追溯到1930年,那時候蘇聯還剛成立,二戰也沒有完全爆發,參考意義不大,在近30年的球隊成績中美國曾在2002年的韓日世界盃當中殺入八強,其餘的大部分戰績均都只是僅打進十六強或止步小組賽,可以說美國男足算是一支具備一定實力的球隊,但絕對達不到世界盃上老牌勁旅的高度。
因此,雖然說中美足球的水平本身存在一定差距,但同樣都不是傳統的足球強國,這一點也是沒有太大爭議的,那麼要分析一個國家某個項目實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起步時間,第二,國內聯賽制度和規模,第三,人才儲備及培養,第四,有無成功經驗。
首先說起步時間,美國體育產業化的起步時間比我國要很多,作為此前英國的殖民地,足球和橄欖球幾乎是同一時期傳入美國的,但美國足球和橄欖球發展差別的因素其實和英國有很大區別,美國的獨立時間相對於其他英國殖民地較早,在自己國家的體育發展當中,本土因素起到的影響力更大,足球所面臨的競爭對手除了橄欖球之外,還有源自鄰國加拿大發明的冰球,土生土長的籃球,還有將英國傳入的板球所演化成的棒球,綜合多方面因素,足球並沒有成為美國的第一大項目,即使美國的體育產業化起步很早,但是內部競爭較為激烈,並沒有給足球很好的生長條件。
我國方面,三大球的發展起步非常晚,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出現比較完備的聯賽體系,其實短短的二三十年,能夠快速建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已經足以體現我國的組織力和執行力了,相比於其他國家,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讓一個此前國際賽場經驗幾乎為零的國家隊,提升到所在大洲的一線水平,其實已經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只不過近幾年的成績太尷尬,讓國人都忽視了我們自身實際發展時間短的客觀因素而已,相比於歐洲老牌勁旅,我們的起步時間晚了上百年,這是不能迴避的。(當然,其實大部分球迷的憤怒原因,源於國足實力相較於2000年前後,出現了明顯的退步)
第二個因素,國內聯賽制度和規模,目前各個國家體育聯賽的制度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中美的足球聯賽制度和歐洲五大聯賽其實差別也不是特別大,但就規模而言,美國方面,他們的男子足球職業聯賽規模與北美四大體育聯盟,美式橄欖球NFL,美職籃NBA,美職棒NLB和冰球聯盟NHL相比,那就是個絕對的弟中弟,根據2018年的數據統計,北美四大體育聯盟收入排第三的NBA的品牌總價值為17.2億美元,而美國足球聯賽這項數據的歷史最高值僅為5.87億美元,在本土聯賽競爭當中處於明顯劣勢的情況下,消費力提升,人才培養和引進都會非常乏力。
中國足球頂級聯賽——中超,聯賽產業價值是國內毫無爭議的第一名,並不像美國足球聯賽的國內位置那樣落後,但是其中的一些主觀因素限制起到了非常反面的作用,至於詳細原因,就有點超出了體育的範疇,這裡我就不展開說了。
人才儲備和培養方面,這和聯賽規模和制度關係密切,就美國的體育人才而言,光從收入角度,有那麼多比足球賺錢更多的項目值得去嘗試,為何一定要選足球這條路呢?除了對這個項目的熱愛之外,資本對於人才流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足球聯賽的收入是國內最高的,人才卻依舊比較匱乏,好在我國對足球的發展力度很大,青訓的效果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需要球迷們給予一定的耐心去等待,所以說歸化到底是一項長久策略還是過渡策略現在還不好下定論。
說說最後一個因素,成功經驗。競技體育裡,強者恆強的結論其實是符合客觀事實的,即使也有反例但還畢竟是少數,在熱門項目裡會出現後起之秀,但老牌勁旅出現大幅度的衰落還是不常見的,拿我們國人最愛的中國女排來舉例,即使經歷過九十年代的低谷和2010年前後的短暫人才斷檔期,她們還是可以保持很高的水平,當一個團隊得到了足夠的成就之後,就會擁有一個聽起來很虛無的能力,那就是底蘊。
實際一點來說,底蘊就是在獲得成功後的自信心,是成功之後可以總結出的有效訓練的方法,人才選拔的機制,大賽面臨困境的從容和走出低谷的耐心,而對於還在摸索前行的中國足球來說,缺乏成功經驗,能夠經歷世界頂級大賽的考驗的機會本來就不多,就更難以在關鍵戰中看到他們冷靜,沉穩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這也算是一個惡性循環,需要一位跨時代的「足球英雄」來突破瓶頸,希望這位英雄就在目前的青訓隊伍當中,在我們廣大熱愛體育的人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