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事戰略演變:回歸守勢有助兩岸和平發展

2020-12-04 環球網

臺灣海峽堪稱太平洋上最不「太平」的地方之一。作為中國內戰的最後一個戰場,半個多世紀以來,雙方隔海列陣,劍拔弩張,冰冷地對峙著。在此期間,隨著兩岸實力消長、兩岸關係發展和國際形勢變化,臺灣的軍事戰略進行了多次重大調整。今年以來,兩岸關係回暖,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臺灣軍事戰略也呈現由攻勢回歸守勢的態勢。具體而言,臺灣的軍事戰略調整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攻勢作戰」(1949—1969年)

國民黨退踞臺灣初期,基於當時世界政治格局和臺灣特殊地理位置,美臺在反蘇反共方面達成高度一致。為維護美臺共同利益,美國不斷給臺灣以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甚至派兵協防臺灣。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派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1954年,美臺籤訂《中(即臺灣)美協防條約》。1955年,美國國會通過《臺灣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在必要時可動用武力保衛臺灣。同年11月,根據《中美協防條約》,美軍在臺成立「協防司令部」及「軍事顧問團」。

美國的支持,堅定了蔣介石 「光復大陸」的夢想。1950年「雙十節」上,蔣介石喊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1952年10月,國民黨第七次代表大會通過「反攻大陸案」。1953年元旦,蔣介石進一步提出「軍事第一、反攻第一」的戰略思想,「攻勢作戰」的軍事戰略基本確立。這一時期,國民黨當局基本奉行「依美求存、伺機反攻」的「攻勢作戰」戰略。

但是,美國協防臺灣的決心並不堅定。在1958年「八•二三炮戰」中,美軍軍艦關鍵時刻「臨陣脫逃」,再次暴露了美國動輒拋棄弱小盟友的一貫嘴臉,讓蔣介石深感依靠美國「光復」無望。外援不濟,蔣介石又將僥倖心理寄托在大陸「內亂」上,還為此制定和策劃了眾多「反攻大陸」的作戰計劃與軍事行動,其中包括多次派遣小股部隊和特務騷擾大陸東南沿海。無奈大陸內部雖亂,邊防、海防卻「密不透風」,蔣介石大大小小的行動與計劃均以失敗而告終。再加上大陸國力日益強盛,尤其是核彈和氫彈試爆成功,使蔣介石集團「反攻復國」希望越來越渺茫。

「攻守一體」(1969年-1979年)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開始解凍。為適應國際形勢變化,謀求長期久存,國民黨當局只得調整軍事戰略,一是戰略思想由「以攻為主」轉向「以防為主」,二是戰略立足點由「依美協防」轉向「獨立防禦」。1973年,蔣經國喊出「獨立作戰、自力更生、死裡求生、堅持到底」,實際上已露依仗天險偏安一隅之意。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蔣經國上臺。1976年3月,蔣經國在「立法院」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防衛第一」的戰略目標。

相關焦點

  • 張顯耀:化解兩岸矛盾,本質不在武力在政治
    「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酈英傑日前指臺灣今年「計劃」向美軍購買總計118億美元,是公認全球最大的美國武器採購者。明年美國還有52億美元對臺軍售。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前陸委會特任副主委張顯耀1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化解兩岸關係的本質「不在武力、而在政治」,希望美國能協助兩岸進行溝通,降低緊張與對峙,也才有助臺海、南海及亞太地區的和平發展。   張顯耀說,如果兩岸關係的解決方式是仰賴武力、倚靠對美軍購解決問題,這對臺灣會非常不利,無異是緣木求魚。
  • 印度陸軍尋求戰略攻擊轉型 守勢防禦到攻勢防禦
    從印度陸軍的部署方向來看,其重要針對的對象是中巴,無論是防守方向還是戰略武器的配備都可以看出,印度陸軍主要以對巴和對華為主要防範目標。  有分析稱,印度此前對中國採取「守勢防禦」態勢,即在中印邊境建立大縱深立體化的防禦體系,保持邊境地區局部兵力優勢,近年來則逐步向「攻勢防禦」轉變。
  • 建設臺海隧道將帶動兩岸發展 臺當局如臨大敵
    他還說,大陸近來對臺海隧道計劃「日漸積極」,很遺憾的是,島內竟然有「少數學者、政治人物」,「無視大陸統戰、戰略圖謀,跟進附和,還提出學術意見,有人認為其中有巨額利益還當起地下說客」。  《自由時報》甚至稱:「在軍事戰略上,大陸的臺海隧道更有將美日勢力趕出臺海的重大戰略目標」。
  • 臺媒:蔡英文訪日雖風光 莫失戰略平衡
    大陸外交部曾公開抗議和反對,敦促日本堅守一個中國原則,恪守不支持臺獨言論的承諾,顯然北京已意識到日本「拉臺抗中」的用心。在大陸壓力下,蔡英文謹言低調,面對媒體刻意否認與安倍見過面,接受日本NHK專訪時強調,維持兩岸現狀關係符合美日兩國的利益,顯然意欲規避兩岸關係動蕩的變數。
  • 臺民眾對兩岸開戰感受度創新高,蔡英文新年講話預示兩手牌
    臺蔡英文發表了新年講話:期望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時,兩岸恢復正常有序交流;"在符合對等尊嚴的情況下,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表示一貫堅持"共同討論、找出方法、務實解決問題"的原則。島內部分輿論認為,蔡英文的新年講話目的是向大陸發送和解的信號,期待兩岸關係緩和穩定。可是這樣看似誠懇的說辭,是否就禁得起推敲?反正編者不信。
  • 「和平」已成了兩岸「稀缺物」,民進黨妄想成為「軍事豪豬」
    用島內專家的話來講,兩岸當前的關係就是「準戰爭」狀態。兩岸關係究竟為何會落得這般田地?「臺美勾結」無疑是最主要的原因。兩岸本是同根生,又何苦為難彼此?美國想對臺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豬牛,民進黨當局就開放。美國想對臺售武,民進黨當局無論武器的出價有多麼高都會欣然接受。由此可見,民進黨當局為了實現所謂的「臺獨」,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完全不顧及島內民眾的切身利益。
  • 車英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趨勢不可逆轉
    車英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趨勢不可逆轉 時間:2012-01-27 23: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馬英九先生獲得勝選,這是海外同胞期盼的,也是臺灣同胞堅定地選擇了和平、發展、繁榮和幸福。
  • 韓正訪臺銜接滬臺兩地發展戰略
    華廣網4月8日訊 題:韓正訪臺銜接滬臺兩地發展戰略——韓正市長訪臺隨感之二     作者 楊劍     上海與臺灣的經濟合作是雙方利益互補、合作意願協調的結果。臺灣和上海在各自的發展戰略中的都有對方的地位,這構成了雙方合作的基礎。
  • 最近關於兩岸統一時間表都有這些說法:2020年武統
    歲末年初,「兩岸軍事話題」成為熱點新聞。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的兩場記者會宣揚「大陸軍事威脅論」,首份所謂「國防報告書」,更是擺出要以多兵重器嚇阻大陸的架勢。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近日也明確指出,搞「以武拒統」是沒有出路的!  1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以武拒統」?
  • 兩岸相攜同發展,數十位臺商齊聚無錫臺資高地
    10月15日,來自長三角地區近60名臺協會會長相聚無錫,共同參加「金秋有約 合作共贏—2020長三角臺商無錫行」活動。次日上午,60多位臺協會長先後考察了國家級錫山經濟開發區、錫東新城以及百和國際花園等臺資項目,各臺商對無錫經濟發展和營商環境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 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區域合作
    2013年中國提出要構建「一帶一路」戰略,為沿帶沿路國家提供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平臺,推動區域經濟共同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臺灣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出路和機遇,為深化兩岸經貿合作帶來的新的可能性。隨著兩岸經濟交流的不斷增加,兩岸之間經貿關係對臺灣的影響也日益增大。
  • 臺學者:美智庫認為兩岸統一時間在2021年前後
    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片 來源:香港「中評社」  在以「亞太戰略格局與兩岸關係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兩岸發展論壇上,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對最近東亞局勢的變化進行分析。香港「中評社」報導,曾祥鐸認為,美國圍堵中國有心無力;日本在釣魚島問題挑釁或為年中選舉;東亞局勢動蕩與中日朝韓四國全部糾結歷史,並且都有一定程度的世襲政治有關。曾祥鐸引用李光耀論點認為,隨著兩岸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兩岸有和平統一可能性。  曾祥鐸認為,中日美三方的作用使東亞局勢令人擔憂。具體說來,造成東亞局勢動蕩的原因主要有下列6點。
  • 戰略空疆向外層空間無限擴展--當代戰略空疆演變
    至此,戰略空疆呈現日益明顯的變化。  戰略空疆垂直空間的變化。由於太空飛行器日益廣泛地使用,戰略空疆向外層空間擴展有明顯加劇的趨勢。自50年代軍事大國發射太空飛行器以來,儘管聯合國大會 1963年通過《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法律原則宣言》,規定外層空間不能「據為國家所有」,應「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然而,外層空間的利用卻一直是軍民並行發展,一些國家的戰略邊疆早已擴展至該領域。
  • 團團圓圓 兩岸帶給下一代的和平天使
    至少,對許多家長而言,他們有一個可以向下一代講述的大故事;對許多兒童而言,探訪大熊貓將是他們新年的一大快樂,也是他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生物啟蒙。別小看四歲多的團團、圓圓,它們五月間曾歷經八級的強烈地震,幸運逃過一劫,從臥龍被送至雅安基地,隨即又渡海來臺充當和平大使。這樣的故事,兒童聽了應會心動。  這兩隻大熊貓目前對團團、圓圓這個疊音的呼喚已經分熟悉,並能準確回應飼養員的命令。
  • 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本期主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對兩岸關係的表述相較「十三五」有了新的變化,應作何解讀?目前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美國借臺灣問題向中國挑釁動作逐漸升級,中國如何應對?推動兩岸凝聚共識、和平發展的重點是什麼?
  • 被問「兩岸爆發衝突」的可能性 蔡英文說出這樣的話
    [環球網報導]「區域軍事活動日益增加,我們擔心會擦槍走火」,據臺灣「中央社」報導,27日,被問「兩岸爆發衝突」的可能性,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說出了這樣的話。面對上臺後不斷操弄兩岸對立的蔡英文,有島內網民毫不客氣地怒懟:「你一直在挑釁大陸,還會擔心擦槍走火嗎?」
  • 臺擺脫不了對大陸依賴,若大陸動用經濟手段,比軍事手段更狠
    事實上,軍事牌是我們的底線,不會輕易就打出去,只要臺灣不踩紅線,就不會輕開戰端。臺灣當局掌權的一班人心裡也是明白,知道越過紅線就會挨收拾,所以最多是搞些擦邊的動作。而當前情況下,大陸更多的是打政治牌、經濟牌、文化牌、法律牌。不過,大陸有比軍事牌更能鉗制臺灣的牌,那就是「經濟」。在經濟上,臺灣對大陸依賴度連年增高。臺灣島內當然也在密切關注一系列經濟數據。
  • 美臺十大軍事勾結曝光!大陸警告:嚴打臺獨
    鳳凰衛視1月4日《軍情觀察室》,以下為文字實錄:董嘉耀:今年臺海肯定是一個多事之秋,美國侯任總統川普已經多次的暗示對臺灣有更多的軍事援助,臺美之間可能有更多的秘密的軍事勾結,現在蔡英文下周也要所謂過境美國兩次,另外最新情報披露,臺美之間有所謂十大的軍事聯繫,同時最新的突破,是臺灣要學習美國的核生化作戰和反制,看一個片斷。
  • 兩岸學者:臺當局應客觀看待平潭 不要牽強附會
    兩岸學者:臺當局應客觀看待平潭 不要牽強附會   新華網大連3月23日電(記者李寒芳 李克瑤)針對臺灣行政機構一些人近期對平潭綜合實驗區開發建設的一些非議和消極論調,正在此間出席第四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的學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平潭綜合實驗區是兩岸關係中的新生事物
  • 蔡英文贏了選舉,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無望了嗎?
    兩岸關係會如很多大陸網友擔心的那樣: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無望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搞明白蔡英文勝選的原因。首先,蔡英文借把持執政資源肆意操弄選舉。「軟」的招數有:大把撒錢、大手筆買票、買網軍暗處攻擊對手……「硬」的招數有:不停「修法」在臺灣社會全方位營造「綠色恐怖」氛圍,在她的高壓下,只要是去大陸的臺灣民眾就可能被定罪,只要是批評臺當局的媒體就可能被關停,只要是支持統一的就是「叛國」……這場選舉在蔡英文團隊的操弄下,成了「臺灣史上最骯髒的一次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