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大陸民眾對臺灣問題越來越關注,網絡上的討論也越來越激烈,關於動武的公開辯論越來越多。事實上,軍事牌是我們的底線,不會輕易就打出去,只要臺灣不踩紅線,就不會輕開戰端。臺灣當局掌權的一班人心裡也是明白,知道越過紅線就會挨收拾,所以最多是搞些擦邊的動作。而當前情況下,大陸更多的是打政治牌、經濟牌、文化牌、法律牌。不過,大陸有比軍事牌更能鉗制臺灣的牌,那就是「經濟」。
在經濟上,臺灣對大陸依賴度連年增高。
臺灣島內當然也在密切關注一系列經濟數據。據臺灣有關部門統計,從2020年1月到11月,臺灣地區對大陸出口額1367.37億美元,佔臺灣地區總出口比重43.8%,上升趨勢明顯,也就是臺灣出口的產品,有接近一半是銷往大陸。2020年1月到11月,臺灣從大陸進口額584.17億美元,佔臺灣總進口金額的22.5%。大陸連年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和進來源地,而且所佔的份額不斷升高。再看兩岸投資情況,2020年1-11月臺有關部門核准臺商赴大陸投資445件,投資金額同比大幅增長50.43%。
臺灣統計的數據表明,1月到11月,臺灣對外貿易順差530.4億美元,其中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783.2億美元。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兩岸貿易特別是臺對大陸出口的高速增長,臺灣經濟很難實現正增長。
本來,蔡英文上臺後,打了一些小算盤,想讓經濟擺脫對大陸的依賴,於是民進黨全力推「新南向」政策,加強與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經濟聯絡,不惜砸重金,片面給政策優惠,發誓降低對大陸經濟依賴度,但是結果呢?臺灣出口到東協的額度不升反降,出口到大陸卻不降反升,完全是市場力量,蔡英文即使想降低也降不下來。有商業領袖指出,「新南向政策」是海市蜃樓,完全不切實際。這項政策搞了好幾年,不但沒成功,結果還慘不忍睹,淪為笑柄。
臺當局擺脫想對大陸的依賴,為啥不成功。原因有二。
一是違背了經濟規律。民進黨想讓經濟向東南亞地區國家發展,但不管是勞動力還是投資成本都很高,而且東南亞地區經濟易受外界影響,所以臺商在東南亞屢遭碰壁。而臺灣與大陸的市場保持了幾十年的緊密聯繫,臺商早就習慣了大陸經營模式,東南亞地區的商業模式與中國大陸的模式相差太遠,所以有很多臺商在進軍東南亞市場時都有些水土不服。
二是大陸的硬核力量。臺商在大陸發展,既有傳統優勢,又能不斷享受大陸針對臺商和臺企推出的各項優惠政策。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需求充足、市場廣闊,無可替代。中國現在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消費市場,人口數量世界第一,第三大國土面積還有各種第一,這些硬核條件,世界有幾個國家能比得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侵襲全球,但大陸在這種逆勢下,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大陸今年的經濟成功,已經讓全世界矚目,更讓很多人妒嫉和眼紅。據臺灣經濟專家分析,在一段時間內,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不但不可能下降,可能還要增加。
臺灣輿論普遍認為,從2020年臺灣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再次表明兩岸經貿關係的緊密和大陸市場對臺灣經濟的重要性。兩岸的經貿往來與供應鏈結構有經濟上的硬性需求,這不是哪個臺灣政治人物喊兩嗓子就會改變的,只要大陸經濟持續成長,這個關係就只會深化。
按理說,臺灣淨賺大陸這麼多錢,要是擱別的地區,早就點頭哈腰拍馬屁了,但是事實上呢?
蔡英文上臺後,民進黨在島內加緊「去中國化」,不遺餘力破壞阻撓兩岸合作交流,還有一些頑固的「臺獨」勢力,意圖通過「修憲」「公投」等形式分裂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形勢起伏動蕩,一些別有用心的外部勢力大打「臺灣牌」,圖謀阻止中國發展壯大,遏制中國崛起,而民進黨當局甘願充當「棋子」和馬前卒,勾結外部勢力圖謀「獨立」挑釁,讓臺海形勢再次面臨挑戰 說多了都讓人憤怒。
好在,不論局勢如何變化,兩岸關係的發展主導權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裡。
有專業人士分析說,大陸目前完全有能力動用經濟和市場手段鎖死臺灣,如果大陸對臺灣動用經濟手段,那絕對比軍事行動更狠,分分鐘讓臺灣執政者尿褲子,哭都找不著調。
你看看澳大利亞的例子就知道了。澳大利亞出口高度依賴大陸,大陸佔澳大利亞出口超30%,但近年來持續反中措施,大陸採取多種措施進行貿易報復。持續激化兩岸對立,蔡當局你能承受得起嗎?
話說回來,孩子不聽話,畢竟還是親生的,真要下狠手,就苦了臺灣老百姓,還是需要投入耐心慢慢教育。
人民網曾發表文章稱,當前,臺海兩岸已經結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融合,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每增進一分,兩岸同胞的心就拉近一分,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就會加固一分為進一步夯實這一基礎,需要我們以春風化雨的信心和久久為功的耐心,通過深化兩岸融合把臺灣同胞的經濟社會生活及前途命運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來,使臺灣同胞在融合中獲得更好的民生福祉,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更有安全、更有尊嚴。屆時,兩岸和平統一必將水到渠成。(滕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