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時新聞網今天發表作者為胡勇的署名文章,摘編如下:
在兩岸對抗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任何風吹草動似乎都能激起唇槍舌劍。前不久一組兩岸最新貿易資料的公布就引發針鋒相對的解讀。一方大談臺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度創下歷史新高,另一方則聲稱大陸十分依賴臺灣。事實上,臺灣依靠大陸,大陸也需要臺灣,兩岸經貿相互依賴才是真相。
首先,大陸市場對臺灣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自本世紀初兩岸先後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兩岸貿易規模迅速擴張,大陸開始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據統計,2020年1至11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是2356.9億美元,佔大陸進出口貿易額的5.4%。其中,臺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高達1277.3億美元。而據臺灣方面的統計,2020年前11個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約1367.4億美元,同比增長14.0%,佔同期出口總額的43.8%,到達十年來的最高值。大陸作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的地位無可撼動。
其次,大陸經濟對臺灣的依賴似乎鮮為人知。大陸涉臺學者王建民就曾指出,臺灣高度依賴大陸出口市場的另一面,就是大陸對臺灣進口市場的依賴,特別是晶片等高科技產品。美國對大陸採取高科技封鎖,進一步強化了大陸對臺灣高科技產品的進口依賴。2018年,大陸從臺進口半導體電路產品達974億美元,超過從韓國進口的827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兩者合計佔了大陸積體電路進口總額的80%左右。去年前11個月臺灣對大陸出口商品中,晶片等高科技產品佔了半壁江山,更不用說臺商對大陸發展的巨大貢獻。
再者,對臺灣來說,如果沒有大陸市場的貢獻,臺灣外貿勢必出現巨額逆差,2020年經濟將難以實現正增長。對大陸來講,臺灣的高科技產品同樣難以替代。如果大陸另求高明或者自力更生,難免遭遇產品質量無法有效保證或者生產成本大幅提高的難題,均不利於大陸企業的發展。臺積電去年以來的「斷供」就讓華為吃足了苦頭。由此可見,兩岸是典型的相互依賴關係。
相互依賴並不總是意味著相親相愛,也可能成為衝突的源頭,特別是理論上依賴較少的一方往往掌握了權力。這也是民進黨當局千方百計擺脫對大陸依賴的主要原因,害怕有朝一日臺灣被徹底「磁吸」或者大陸利用市場優勢打壓臺灣,進而喪失臺灣的「獨立」地位。
然而,臺灣與大陸經貿「脫鉤」根本是異想天開。臺灣「國發會」前副主委陳建良曾表示,「臺灣無法擺脫大陸經濟,然後找到其他的增長引擎」。「新南向」的慘澹經營就是明證。此外,民進黨一切以政治來掛帥與臺灣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衝突的。而大陸的所作所為恰恰是為臺灣民眾創造發展機遇,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打造中華民族經濟。
因此蔡當局應當正視兩岸經濟相互依賴的事實,停止意氣用事和做無用功,務實解決兩岸相互依賴中的頑疾,比如臺灣對大陸商品和投資的不合理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