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以來,海峽兩岸貿易關係不斷發展,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19年自臺灣進口金額達到1730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了7.9倍;對臺灣出口551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了13倍;和臺灣的貿易逆差達到1179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了6.6倍。從下圖可以看到,大陸對臺灣的貿易逆差逐年擴大。2011年以來,對臺灣貿易逆差累計超過了1萬億美元(10756億美元)。
海峽兩岸的經貿往來,對兩岸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由於大陸經濟體量更大,因此,兩岸貿易對臺灣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更大,這可以從下圖看出。兩岸貿易總額/臺灣GDP從1998年的7%,增長到2019年的37%;大陸對臺灣的貿易逆差/臺灣GDP也從5%增長到19%。而兩岸貿易總額/大陸GDP,最高的比例是4%(2005年),之後逐漸下降到1.6%。
我們再來看一下兩岸主要貿易的主要產品的情況。今年1-10月,大陸對臺灣出口主要是機電音像產品、化學工業產品、賤金屬及製品,光學醫療儀表產品等;其中機電音像產品金額298億美元,佔比超過6成。而自臺灣進口的也主要是機電音像產品、光學醫療儀表產品、塑料橡膠及製品、化學工業產品等;其中機電音像佔比近8成。兩岸的貿易均以機電製成品為主,輔以化工、橡膠塑料等、賤金屬等其他產品;農產品和礦產品貿易較少。
由於大陸自臺灣進口更多,所以最後讓我們來重點看看具體進口的是什麼產品。1-10月自臺灣進口最多的四種產品均為集成電路。其中兩種處理器和控制器合計527億美元,佔比達到32.7%;存儲器213億美元,佔比13.2%;其他集成電路224億美元,佔比13.9%;另外放大器金額也達到15億美元。5類集成電路合計佔到大陸自臺灣進口的60.7%。另外液晶顯示器佔比也高達4.1%,硬碟驅動器佔比2.8%,其他金額較多的產品也主要是電子元器件。可見臺灣地區的集成電路和電子信息產業的發達。這和臺灣地區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布局電子信息產業,並進行了近20年的持續投入密不可分。目前臺灣的臺積電佔據著全球晶片代工的頭把交椅,聯發科的晶片,也不斷衝擊著高通的份額。由於目前大陸地區的集成電路產業的能力還比較原始,短時間內對臺灣地區的晶片需求仍將非常巨大,而且可能還將不斷增長。因此預計對臺灣地區的千億美元級別的貿易逆差,仍將持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