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貿易簡析:大陸對臺灣地區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依賴大

2020-12-05 數海扯鉤

1998年以來,海峽兩岸貿易關係不斷發展,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19年自臺灣進口金額達到1730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了7.9倍;對臺灣出口551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了13倍;和臺灣的貿易逆差達到1179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了6.6倍。從下圖可以看到,大陸對臺灣的貿易逆差逐年擴大。2011年以來,對臺灣貿易逆差累計超過了1萬億美元(10756億美元)。

海峽兩岸的經貿往來,對兩岸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由於大陸經濟體量更大,因此,兩岸貿易對臺灣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更大,這可以從下圖看出。兩岸貿易總額/臺灣GDP從1998年的7%,增長到2019年的37%;大陸對臺灣的貿易逆差/臺灣GDP也從5%增長到19%。而兩岸貿易總額/大陸GDP,最高的比例是4%(2005年),之後逐漸下降到1.6%。

我們再來看一下兩岸主要貿易的主要產品的情況。今年1-10月,大陸對臺灣出口主要是機電音像產品、化學工業產品、賤金屬及製品,光學醫療儀表產品等;其中機電音像產品金額298億美元,佔比超過6成。而自臺灣進口的也主要是機電音像產品、光學醫療儀表產品、塑料橡膠及製品、化學工業產品等;其中機電音像佔比近8成。兩岸的貿易均以機電製成品為主,輔以化工、橡膠塑料等、賤金屬等其他產品;農產品和礦產品貿易較少。

由於大陸自臺灣進口更多,所以最後讓我們來重點看看具體進口的是什麼產品。1-10月自臺灣進口最多的四種產品均為集成電路。其中兩種處理器和控制器合計527億美元,佔比達到32.7%;存儲器213億美元,佔比13.2%;其他集成電路224億美元,佔比13.9%;另外放大器金額也達到15億美元。5類集成電路合計佔到大陸自臺灣進口的60.7%。另外液晶顯示器佔比也高達4.1%,硬碟驅動器佔比2.8%,其他金額較多的產品也主要是電子元器件。可見臺灣地區的集成電路和電子信息產業的發達。這和臺灣地區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布局電子信息產業,並進行了近20年的持續投入密不可分。目前臺灣的臺積電佔據著全球晶片代工的頭把交椅,聯發科的晶片,也不斷衝擊著高通的份額。由於目前大陸地區的集成電路產業的能力還比較原始,短時間內對臺灣地區的晶片需求仍將非常巨大,而且可能還將不斷增長。因此預計對臺灣地區的千億美元級別的貿易逆差,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相關焦點

  • 兩岸關係非常重要!島內專家:臺灣對大陸貿易依賴度還會更高
    臺灣前「國發會主委」、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25日出席論壇指出,臺灣今年出口正增長那麼多,絕大部分都是賣到大陸,再轉到其他地方,臺灣對大陸貿易依賴度9、10月約46%,全年約43%;這趨勢明年也不會有太大改變。未來幾年臺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會變得更高,而不是更低。
  • 大陸經濟很依賴臺灣?專家:兩岸互相依賴才是真相
    臺灣中時新聞網今天發表作者為胡勇的署名文章,摘編如下: 在兩岸對抗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任何風吹草動似乎都能激起唇槍舌劍。前不久一組兩岸最新貿易資料的公布就引發針鋒相對的解讀。一方大談臺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度創下歷史新高,另一方則聲稱大陸十分依賴臺灣。
  • 韓國媒體稱臺灣經濟不再依賴大陸,卻被臺灣官方數據打臉
    韓國媒體《朝鮮日報》報導稱,臺灣在2020年經濟成長率2.54%,成為人口2千萬以上經濟體的第一名,其中關鍵在於臺灣「脫離中國(大陸)」。「綠委」陳亭妃揚言,蔡英文「執政」後,臺灣不再依賴中國(大陸),這些成效讓全世界看到。
  • 英媒:臺灣經濟事實上高度依賴大陸 國民黨諷刺蔡英文當局「親中...
    出口最大宗的仍是「電子零組件」,增加了20%左右,達207.6 億美元,特別集中於積體電路(集成電路),譬如晶片(晶片)產品等等。緊接在後的是「資通與視聽產品」增加了 58.4 億美元(增加15.1%),之後則是光學器材增 加了2.5 億美元(增加2.4%)。確實,根據同份資料顯示,去年臺灣出口貨品中,半導體佔關鍵角色。
  • 第八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大陸首展於北京啟動
    9日上午,第八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大陸首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幕,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300餘位小朋友用他們優秀的作品,展示了天馬行空的靈感和想像力,為觀眾開啟了一次奇妙的時空穿越之旅。展覽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華文創發展協會(臺灣)、今日美術館、雲揚天際文化藝術機構聯合主辦,以「未來會怎樣?」為主題,從兩萬餘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少兒畫作中,挑選200多幅獲獎作品展出。
  •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廣州啟動 2020-12-05 09:33:52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廣州啟動
  • 臺擺脫不了對大陸依賴,若大陸動用經濟手段,比軍事手段更狠
    而當前情況下,大陸更多的是打政治牌、經濟牌、文化牌、法律牌。不過,大陸有比軍事牌更能鉗制臺灣的牌,那就是「經濟」。在經濟上,臺灣對大陸依賴度連年增高。臺灣島內當然也在密切關注一系列經濟數據。據臺灣有關部門統計,從2020年1月到11月,臺灣地區對大陸出口額1367.37億美元,佔臺灣地區總出口比重43.8%,上升趨勢明顯,也就是臺灣出口的產品,有接近一半是銷往大陸。
  • 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區域合作
    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大陸的市場價值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中得以充分放大,中國內地也逐漸從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受益者轉變為全球資源分配、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推動者,在這個過程中,大陸與臺灣的經貿合作也在不斷得到深化。作為充滿潛力的新興市場,中國大陸對於臺灣經濟的影響也愈發深刻。
  • 臺媒:臺灣如何避免2035年「被迫統一」?要回到「兩岸一家親」
    若未來15年大陸年均成長率為5%,臺灣2%,則15年後大陸經濟成長會是臺灣的1.54倍,讓雙方規模差異變大,從24倍擴大為37倍。若一方的實力取決於經濟力強弱,15年後兩岸政治關係仍維持現狀,兩岸經濟實力對比將決定臺灣政治自主空間。如何在大陸相對快速成長之下,維持臺灣的經濟動能,當是臺灣朝野必須時時惕勵的重大議題。
  • 事實證明臺灣離不開大陸
    一方面,蔡英文、蘇貞昌等民進黨政客頻繁在公開場合鼓吹「臺獨」,另一方面,臺軍頻繁舉行軍演,試射飛彈,對大陸進行武力挑釁。此外,蔡英文還鼓動兩岸經濟「脫鉤」,然而近日,一份數據出爐,蔡當局被無情「打臉」。
  • 兩岸專家研討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工程技術應用
    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專題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兩岸40餘名專家學者就臺灣海峽工程技術和應用等議題分享研究成果和進展。(來源:福建省臺港澳辦)中國臺灣網10月14日福州訊 13日,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專題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兩岸40餘名專家學者就臺灣海峽工程技術和應用等議題分享研究成果和進展,發表意見和建議。本次研討會由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福建省交通運輸學會、閩臺交流協會、福建省工程諮詢協會主辦。
  • 第二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總決賽
    他表示,大陸人口基數大、市場廣闊,近年來棒球運動獲得了快速發展。事實證明,來大陸打棒球的臺灣學生都獲得了較好的出路,相信他們未來會更好。)12月2日,第二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總決賽在深圳正式拉開帷幕,兩岸42支參賽隊伍(大陸22支,臺灣22支)分為大學組、U18組、U15組、U12組和U10組等5個組別,將通過100場比賽,最終決出各組別冠軍。
  • 中國電子元器件行業全面解析,集成電路是怎麼回事?
    由於本人實際上不屬於電子元器件行業,文章中有差錯在所難免,不過我相信大方向是不會錯的。另外,我推薦大家看深圳寧南山的微博文章,他對中國的各個工業行業,尤其是IT電子業的資料搜集和思考是比較全面的。 總體來說,我國電子元器件行業近年來進步很大,尤其在軍用電子元器件上,但是行業整體仍然面臨很多挑戰,不缺錢,主要缺技術積累,缺人才,仍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 12月26日,兩岸共同辦了一件大事,祖國大陸距臺灣又「近」一步
    新華社報導稱,12月26日上午,隨著G5322次列車從平潭站緩緩駛出,祖國大陸離臺灣島最近的鐵路——福平鐵路正式開通運營。該篇報導介紹稱,平潭是祖國大陸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與臺灣新竹相距僅68海裡。當兩岸共同辦了這一件大事後,讓祖國大陸距離臺灣又「近」了一步。
  • 「兩岸攜手•共揮強棒」—2020海峽兩岸慢速壘球聯誼賽成功舉辦
    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珠海起點棒壘球場匯聚了海峽兩岸的10支比賽隊180名參賽者,球員主要來自深圳、廣州、東莞、珠海、江門、中山、澳門和大陸臺青,他們將充分展現競技體育的魅力,將兩岸的團隊合作與運動拼搏相結合,詮釋體育文化的精髓,在恣意揮灑汗水的歡歌笑語中,拉近兩岸同胞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認同。
  • 臺灣經濟成長率「傲世全球」?臺經濟部門打臉:靠大陸撐起來的
    這波中美貿易戰也的確意外讓臺灣受惠,臺灣投信業者指出,臺灣電子業組成供應鏈短期難遭取代,臺、美兩方彼此減少技術依賴,卻仍需要電子零件,原先市場擔憂臺灣會夾縫中求生存,卻意外變成「左右逢源」,也讓相關廠商成為中美貿易戰下的受惠者。
  • 臺灣海峽隧道
    臺灣海峽隧道是一項連接臺灣海峽東西兩側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工程設想,目前尚未進入實質性階段。探討中的臺灣海峽通道全長約125公裡至150公裡,將是世界上最長、建設難度最大的海峽通道。目前,臺海通道還只停留在專家研討階段,勘探資料還很貧乏,不足以為選線提供充分依據,中國大陸專家多傾向於北線方案,而很多臺灣專家卻傾向於南線方案,在橋隧選擇上也各有傾向。
  • 臺灣海峽隧道建成 兩小時可以到臺灣
    此後,有關專家學者先後前往相關地點進行實地考察,並從地質構造、地震和技術能力等角度進行綜合考慮,逐步形成了北、中、南3種方案。北線從福建平潭到臺灣新竹,中線從福建莆田到臺灣中部,南線從廈門經金門、澎湖列島到達臺灣嘉義。由於北線所經地區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超過7級的大地震,也未發生過海嘯,地質結構最可靠,被專家一致認為是臺灣海峽通道的首選路線。
  • 臺灣向「獨」行,大陸向「統」忙,兩岸統一指日可待
    臺灣「國防部長」嚴德發10月7日在「立院」進行業務報告時指出,大陸軍機擾臺導致空軍今年已出動2197架次,耗費新臺幣255億元新臺幣。面對如此咋舌花費,有專家分析,兩岸戰機數量懸殊,大陸只要用「機海戰術」的消耗戰,就能拖垮臺空軍戰力。 除了在空中有所行動,解放軍其他兵種也不忘為祖國統一練兵。
  • 跟大陸「脫鉤」?臺灣慘遭「3連敗」
    臺灣對東協出口額不斷下滑 「新南向政策」失敗 據統計,目前臺灣對東協的出口額在不斷下降,甚至創下歷史新低。實際上,這已經是臺灣連續3年在東協出口方面呈現下滑的趨勢。倒退的趨勢顯示出了臺灣對東協出口的依賴程度在不斷下降。同時,臺灣對大陸的出口卻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