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臺灣如何避免2035年「被迫統一」?要回到「兩岸一家親」

2020-11-30 手機鳳凰網

【臺灣如何避免2035年「被迫統一」】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說,日前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讓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要顯著擴大。若「中等發達」設定為人均GDP在1.5到2萬美元間,而去年大陸人均GDP為10262美元,意味著未來15年大陸人均GDP成長鬚維持在4%~5%之間。

2019年臺灣人均GDP約2.5萬美元,大陸1萬美元,臺灣為大陸兩倍有餘;但大陸人口為臺灣59倍,經濟規模為臺灣24倍。若未來15年大陸年均成長率為5%,臺灣2%,則15年後大陸經濟成長會是臺灣的1.54倍,讓雙方規模差異變大,從24倍擴大為37倍。若一方的實力取決於經濟力強弱,15年後兩岸政治關係仍維持現狀,兩岸經濟實力對比將決定臺灣政治自主空間。如何在大陸相對快速成長之下,維持臺灣的經濟動能,當是臺灣朝野必須時時惕勵的重大議題。

過去5年來(2016年~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4%;富裕國家和地區為2.1%,遠低於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的4.4%。被IMF歸為富裕經濟體的臺灣是2.5%,稍優於富裕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值;但這種成長不足以扭轉兩岸經濟「競賽」下的劣勢。若不看受「修例風波」影響的香港,曾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同期表現為2.8%,新加坡更達2.9%,都高於臺灣。

依國際貿易理論,參與國際貿易的小經濟體會比大經濟體獲得更大的貿易利益。參酌同屬富裕集團的小經濟體,同期間獲得快速成長的案例很多。換言之,臺灣地區要達成3%~4%的經濟成長絕對很有機會,並非如少數論者所言,發展程度已高,沒有太大的成長空間。

然而,這些快速成長的小型經濟體,要不就是歐盟成員,依賴歐盟沒有貿易障礙的廣大腹地,要不就是已和大國籤署「自由貿易協議」(FTA),得以利用廣大腹地獲得成長機會的國家和地區,如以色列和美、加、歐盟;紐西蘭和大陸、韓、澳、東協。而四「小龍」的港、新、韓都已經和大陸籤署自貿協議掌握成長機會,韓、新更和美國自由貿易,即便臺灣未來有機會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若缺了大陸的自由貿易市場,如何脫穎而出?

臺灣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似乎表現不錯。然而,所有的成長几乎都集中在資通訊電子業,傳統製造業和比重最高的服務業卻幾乎是「百業蕭條」。以製造業在經濟總生產的佔比只有3成不到,而相對較依賴本身和鄰近地區市場的服務業佔比卻超過6成的狀況看來,沒有大陸廣大市場對服務業的加持,臺灣經濟只靠製造業的成長力道只會逐漸衰弱,越來越無力支持為保有尊嚴所需的經濟實力。

臺灣最佳策略,應該回到「兩岸一家親」,善用軟實力與大陸謀求共識,完成完整的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借同文同種的優勢充分利用大陸經濟腹地,並開拓更大的國際經貿空間,才能獲得較快的成長。說來弔詭,蔡當局急於脫離和大陸的政經關係,臺灣反而會因成長無力而失去選擇自主性,推高了被統一的力道;更緊密維持和大陸的政經關係,卻可因加速成長而更有議價能力,讓臺灣更有尊嚴。

因此,如何避免2035年沒有尊嚴地被統一,應是臺灣的重大課題,決策者須凝聚共識,並做出有智慧的決策。

相關焦點

  • 臺灣花蓮強震 臺媒反問蔡英文:「兩岸一家親」錯在哪兒?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花蓮6日晚間發生6.5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震後,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致電花蓮縣長傅崐萁,表示願意派遣救援隊赴臺,但陸委會卻回應宣稱,無需援助。對此,臺灣《中國時報》9日發表社論稱,花蓮震災再次折射出兩岸政治僵局的扭曲現象,將兩岸關係脫離本應互利互補、合作雙贏的正確道路。原本應是一家親的兩岸關係反而呈現疏離、互疑與敵對。
  •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臺媒:兩岸統一有五大理由 統一是臺灣平安符 2014-09-17 09:45:59  臺灣《旺報》9月17日發表一篇評論指出,兩岸應該要統一的理由有以下5點:  一、同文同種再融合:兩岸文化和人種幾乎完全一樣。
  • 蔡英文元旦談話拿豬瘟"開刀":哪來的兩岸一家親
    蔡英文發表元旦談話(臺媒)海外網1月1日電 2019年的第一天,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元旦談話中提出了她的兩岸問題「新」論述,但通篇不見善意,還妄言「哪來的兩岸一家親」。同時,蔡英文號稱將在兩岸間建立「三道防護網」,分別是「民生安全防護網」、「資訊安全防護網」及「民主防護網」。其中提到要提升臺軍戰力,與大陸開展「資訊戰」,還要防範大陸企業資金。此外,談到民進黨當局在「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大敗一事時,蔡英文似乎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辯稱選舉結果「絕不代表在臺灣『主體性』上退讓」。
  • 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儘管目前臺海局勢詭譎多變,但國家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時與勢不會改變,「十四五」期間祖國統一的條件會更加成熟,要將實現祖國統一納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容,開始思考和共同探索祖國完全統一後臺灣地區的治理問題。
  • 臺媒:解決臺灣問題或已有時間表
    就在解放軍建軍90周年前夕,港臺媒體紛紛關注起解決兩岸統一時間表問題。 7月28日,香港網媒《超訊》的專欄作者紀碩鳴發文關注兩岸問題。文章中稱,大陸已把解決臺灣問題擺上議事日程。還有學者建議在廈門設「臺灣特別行政區籌委會」,試行「臺灣特區護照」等。
  • 弘揚正能量 兩岸一家親——淺述揭陽與臺灣三山國王文化交流工作
    三山國王信仰文化是地域精神民俗文化,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既傳承鄉土優秀文化,又是兩岸同胞「神同源,文化同宗」的精神連結,更是「人同根,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認同。長期以來,揭臺兩地同胞進香會香、對接交流,傳承了三山國王民俗文化,特別在近年來,揭陽市積極發揮三山國王信仰力量,加強各三山國王宮廟之間的互動交流,深化與臺灣三山國王宮廟「點對點」「廟對廟」對接交流,潛移默化、文以化人,切實做好揭臺交流交往工作,已經成為促進兩岸共贏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推動力。2018年9月,三山國王祖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列入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臺灣向「獨」行,大陸向「統」忙,兩岸統一指日可待
    而臺灣近來確實越來越向「獨」上偏行,通過「臺美復交案」、「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提案,向美申購武器,無一不是向世人表明其未來走向。而「臺獨」的那一日,就是統一的那一時,所以大陸從來沒有放棄武統這一選項,解放軍更是不忘為祖國統一隨時戰備。
  • 兩岸統一對臺灣好處多,臺名嘴一番話吐露心聲,蔡英文真該聽仔細
    前段時間,第三屆「兩岸一家親」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梅州舉行,此次研討會以「新形勢下臺灣民情新變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來自兩岸的10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該研討會。
  • 民進黨有人竟要刪「國家統一」字眼 臺媒警告:或掀臺海滔天巨浪
    蔡易餘(臺媒資料圖)5月8日,民進黨有人對島內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的「國家統一前」字眼開刀。據臺灣「中央社」8日報導,民進黨籍民代蔡易餘等人提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要刪除第一條「國家統一前」的文字。
  • 新黨主席吳成典:兩岸一定要統一,也必然統一
    焦點現在就到臺灣來了。因為美國人發現說你大陸在乎臺灣,你在乎臺灣我就在臺灣製造狀況。臺灣是這樣的,臺灣過去跟大陸這70年沒在一起發展的狀況,就讓臺灣覺得美國要重視我們,它就順理成章,就跟美國人交流。美國要賣武器給我們,以前要買都買不到的,它現在關心我們。以前要請他們的官員來訪問臺灣,他絕對不來的,因為它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 臺媒社論:蔡英文連任,綁架臺灣未來駛向深淵
    由左至右依次為:蔡英文、宋楚瑜、韓國瑜海外網1月12日電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結果於11日晚間出爐,蔡英文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對此,有臺媒評論選舉「不公平、不對稱、不道德」,痛斥「『臺獨』與『綠色恐怖』正雜糅成一具具可怕的怪胎,把臺灣推向一條不歸路」。臺灣《中時電子報》1月11日晚發布以「莫讓臺灣民主登上屍速列車」的社論文章。社論表示,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給了「楊蕙如們」一張通行證,從今往後,綠色網軍將如蟑螂般無所不在,並在綠色恐怖護航下更加囂張。
  • 最近關於兩岸統一時間表都有這些說法:2020年武統
    稱,臺灣要靠提升軍備「以武拒統」,不但是緣木求魚,而且是南轅北轍。島內民眾看最清楚不過:用武器堆不出安全感,搞對抗、搞軍備競賽,不僅不能保障臺灣安全,反而會給兩岸關係帶來風險,損害臺海和平。一年多來,在民進黨狹隘的對抗思維下,兩岸關係越來越「冷」。  與此同時,輿論上關於「兩岸統一時間表」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
  • 兩岸同胞一家親, 一國文化百家鳴!
    8月2日至6日,縣委副書記全運寶,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長張硯堂,帶領縣農辦、縣臺辦、縣農業局、埠河鎮、麻豪口鎮、孟家溪鎮負責人和金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及明珠家庭農場負責人到臺灣學習現代農業,開展文化交流,受到臺灣民間人士的熱情接待和臺北公安同鄉會的熱烈歡迎。
  • 解放軍演練巷戰精確打擊 臺媒高呼"針對意味明顯"
    (來源:人民網)而臺灣親綠媒體對此則解讀稱「相關演練與高清照釋出時間敏感」,並稱「針對意味明顯」。臺媒稱,臺防務部門26日才公布所謂「防務報告書」,並首度提出「濱海決勝、灘岸殲敵」戰略,防阻「敵人登島進犯」,解放軍此時發布進行高難度噴火訓練的高清照片,「除了照片震撼外,訓練中還包括模擬城市巷戰和摧毀碉堡等項目,劍指臺灣意味明顯。」
  • 關鍵性消息震動兩岸,「臺獨」如末日降臨,祖國必統一
    【編輯/作者 海峽生活匯欄目 初陽/楊楊】導語:臺灣一些所謂的資深媒體人平日裡總愛對大陸的一切行為過多解讀和賣力炒作,天天炒作解放軍的行動,尤其是綠媒的添油加醋,很明顯是企圖讓島民產生焦慮、恐慌。但事實上大陸一直以來的態度非常明確且清晰向臺灣民眾鄭重聲明,解放軍的一切行為並非針對島內民眾,而是那企圖分裂國家的宵小。近日,一則重磅消息震動兩岸,意味非比尋常!
  • 臺媒:兩岸新危局 蔡英文還在切香腸?
    臺媒:兩岸新危局 蔡英文還在切香腸?2016-01-28 15:15:58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2016年01月28日 15:15 來源:中國臺灣網
  • 臺媒:蔡英文獨攬綠營兩岸話語權 或難大步向前
    原標題:臺媒:蔡英文獨攬綠營兩岸話語權 或難大步向前 蔡英文資料圖 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視頻:蔡英文兩岸政策難產 民進黨重啟「大陸事務委員會」 來源:東南衛視   中新網1月22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民進黨
  • 最近,關於「臺灣統一時間表」都有這些說法
    臺灣要靠提升軍備「以武拒統」,不但是緣木求魚,而且是南轅北轍。一年多來,在民進黨狹隘的對抗思維下,兩岸關係越來越「冷」。歲末年初,「兩岸軍事話題」成為熱點新聞。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的兩場記者會宣揚「大陸軍事威脅論」,首份所謂「國防報告書」,更是擺出要以多兵重器嚇阻大陸的架勢。
  • 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還有希望嗎?臺媒這樣說
    至於她的其他施政措施,則還構不到影響國際視線的層次,而將由臺灣選民繼續予以監督和公決自5月以來,蔡英文鑑於她上任後臺灣的「國際空間」日益限縮,包括原本已由前國民黨當局爭取到的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和國際民航會議的機會,都在蔡與民進黨手中失去,以及5個原「邦交國」棄臺就陸,蔡英文遂稱,對大陸「不再忍讓」,而開始改稱大陸為中國,即以臺灣、中國或「中華民國」、中國互為對應,這就把兩岸作為兩國關係來看待了
  • 臺媒民調:蔡英文兩岸政策 48%民眾認為未闡明
    圖/臺灣《聯合報》提供    民進黨今天將正式提名蔡英文參選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臺媒《聯合報》2016選情民意調查發現,有四成八民眾認為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沒有明白闡釋兩岸政策立場,即便是綠營支持者,也有三成八認為蔡沒有清楚的兩岸政策立場。調查也發現,對於明年選後的兩岸關係,民眾多認為不致因為藍或綠當選而產生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