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如何避免2035年「被迫統一」】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說,日前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讓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要顯著擴大。若「中等發達」設定為人均GDP在1.5到2萬美元間,而去年大陸人均GDP為10262美元,意味著未來15年大陸人均GDP成長鬚維持在4%~5%之間。
2019年臺灣人均GDP約2.5萬美元,大陸1萬美元,臺灣為大陸兩倍有餘;但大陸人口為臺灣59倍,經濟規模為臺灣24倍。若未來15年大陸年均成長率為5%,臺灣2%,則15年後大陸經濟成長會是臺灣的1.54倍,讓雙方規模差異變大,從24倍擴大為37倍。若一方的實力取決於經濟力強弱,15年後兩岸政治關係仍維持現狀,兩岸經濟實力對比將決定臺灣政治自主空間。如何在大陸相對快速成長之下,維持臺灣的經濟動能,當是臺灣朝野必須時時惕勵的重大議題。
過去5年來(2016年~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4%;富裕國家和地區為2.1%,遠低於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的4.4%。被IMF歸為富裕經濟體的臺灣是2.5%,稍優於富裕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值;但這種成長不足以扭轉兩岸經濟「競賽」下的劣勢。若不看受「修例風波」影響的香港,曾同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同期表現為2.8%,新加坡更達2.9%,都高於臺灣。
依國際貿易理論,參與國際貿易的小經濟體會比大經濟體獲得更大的貿易利益。參酌同屬富裕集團的小經濟體,同期間獲得快速成長的案例很多。換言之,臺灣地區要達成3%~4%的經濟成長絕對很有機會,並非如少數論者所言,發展程度已高,沒有太大的成長空間。
然而,這些快速成長的小型經濟體,要不就是歐盟成員,依賴歐盟沒有貿易障礙的廣大腹地,要不就是已和大國籤署「自由貿易協議」(FTA),得以利用廣大腹地獲得成長機會的國家和地區,如以色列和美、加、歐盟;紐西蘭和大陸、韓、澳、東協。而四「小龍」的港、新、韓都已經和大陸籤署自貿協議掌握成長機會,韓、新更和美國自由貿易,即便臺灣未來有機會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若缺了大陸的自由貿易市場,如何脫穎而出?
臺灣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似乎表現不錯。然而,所有的成長几乎都集中在資通訊電子業,傳統製造業和比重最高的服務業卻幾乎是「百業蕭條」。以製造業在經濟總生產的佔比只有3成不到,而相對較依賴本身和鄰近地區市場的服務業佔比卻超過6成的狀況看來,沒有大陸廣大市場對服務業的加持,臺灣經濟只靠製造業的成長力道只會逐漸衰弱,越來越無力支持為保有尊嚴所需的經濟實力。
臺灣最佳策略,應該回到「兩岸一家親」,善用軟實力與大陸謀求共識,完成完整的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借同文同種的優勢充分利用大陸經濟腹地,並開拓更大的國際經貿空間,才能獲得較快的成長。說來弔詭,蔡當局急於脫離和大陸的政經關係,臺灣反而會因成長無力而失去選擇自主性,推高了被統一的力道;更緊密維持和大陸的政經關係,卻可因加速成長而更有議價能力,讓臺灣更有尊嚴。
因此,如何避免2035年沒有尊嚴地被統一,應是臺灣的重大課題,決策者須凝聚共識,並做出有智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