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正能量 兩岸一家親——淺述揭陽與臺灣三山國王文化交流工作

2020-12-04 華夏經緯網

中共揭陽市委統戰部副部長、中共揭陽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主任  

鄧榮賢

  一個理想的家園,不在於它的奢華,而在於歷史文化和現實文明的和諧共生。三山國王信仰文化是地域精神民俗文化,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既傳承鄉土優秀文化,又是兩岸同胞「神同源,文化同宗」的精神連結,更是「人同根,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認同。長期以來,揭臺兩地同胞進香會香、對接交流,傳承了三山國王民俗文化,特別在近年來,揭陽市積極發揮三山國王信仰力量,加強各三山國王宮廟之間的互動交流,深化與臺灣三山國王宮廟「點對點」「廟對廟」對接交流,潛移默化、文以化人,切實做好揭臺交流交往工作,已經成為促進兩岸共贏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推動力。2018年9月,三山國王祖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列入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傳承三山國王民間信仰,彰顯中華民族文化特色

  三山國王祖廟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河婆廟角村,是全球三山國王廟的始祖。各地供奉三山國王的神廟都是從三山國王祖廟直接分香或分身而來,有奉祀三山國王或奉作主神的廟宇主要分布在我國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和海外東南亞地區。據統計,大陸各地約1萬座,臺灣地區410多座,東南亞180多座。三山國王是三山神,既非佛也非道,無經文教義,無僧侶住持,而廟祀千載流傳,歷史不衰,其原因是它由民間傳說的三山神護國、保土、安民的守護神引發形成的。傳說中的三山神曾助隋文帝一統中國,救李世民於危難,幫宋太宗趙光義平定內亂,護國庇民,安寧黎庶,因屢受皇封,使得三山國王的精神千古流傳,被世代景仰與膜拜。英雄的愛國、忠勇、仁義精神被永遠的濃縮,形成「護國庇民」的大愛精神。元代編修官劉希孟的《明貺廟記》稱:「三山神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宋太宗下聖旨敕封為「三山國王」,距今已有1400多年。明朝的《永樂大典》和清朝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等文獻皆有記載和收錄。

  自古以來,粵東民眾向海內外移民遷徙的腳步從未停歇,他們把對三山國王的崇拜帶到客居地,這種文化的遷徙、信仰的力量慰藉了遊子的思鄉情愫。三山國王文化是一種民間信仰文化,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相結合的地域精神民俗文化,其文化底蘊的永恆性和穿越時空的滲透力,彰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它與政治、經濟、社會相互交融和作用,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2007年6月,三山國王祭典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挖掘三山國王文化內涵,增進兩岸同胞感知認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個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近年來,揭陽市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挖掘三山國王民俗文化內涵,推進三山國王民俗文化核心價值具體化、生活化、大眾化,增進兩岸同胞對三山國王民俗文化有更深刻的感知和認同。據統計,臺灣三山國王信眾有700多萬人,如雲林縣大碑鄉太和街三山國王廟就擁有信眾近50萬人。揭陽市發揮臺灣三山國王宮廟多信眾多的優勢,加強與臺灣各三山國王宮廟之間的聯絡交流,以走親戚方式組織了三山國王宮廟赴臺灣進行「廟對廟」對接交流,推動揭臺兩地宮廟結為友好宮廟,目前已有38對三山國王宮廟籤訂了交流合作意向書。以「廟對廟」對接交流,把三山國王文化價值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深化兩岸同胞「神同源,文化同宗」的民間信仰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人同根,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認同和對中華文化的感知認同,同時促進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等產業的交流合作。

  親戚越走越親,兩岸一家親。接下來,揭陽市將以三山國王祖廟被定為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為契機,創新發展三山國王民俗文化,以廣東揭西三山國王文化交流協會為紐帶,加強與臺灣各宮廟的常態化聯絡交流,拓展三山國王宮廟「廟對廟」的對接交流,形成兩岸三山國王信眾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廣泛宣揚和傳承三山國王「護國庇民」的大愛精神。

  展示三山國王文化魅力,滿足兩岸同胞精神需求

  三山國王是一個生動鮮活的美麗傳說,千百年來,人們通過雄奇爛漫的想像,塑造了英雄忠義、護國安民的神的化身。三山國王民俗文化作為中國神文化和尋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固有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精神內涵,是萬千信眾的精神力量,是兩岸同胞乃至世界各地信眾大聯結的親緣紐帶。古往今來,臺灣同胞以前來霖田祖廟觀光交流、尋根問祖、進香朝拜為榮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臺灣三山國王廟尋根問祖團及散客絡繹不絕,多次大型組團到霖田祖廟進香朝拜的雲霖、彰化、高雄等縣市,每次大型組團都達幾百人。2014年至2016年連續三年,臺灣三山國王宮廟每年大型組團近500位信眾來到霖田祖廟祭祀參拜,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臺胞謁祖祭祀活動。近年來,揭陽市全方位接待臺胞謁祖祭祀活動,積極開展互動交流,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辦好三山國王文化論壇;推出一批文藝作品,有《三山國王文化價值研究》《三山國王文化當代價值》等獲獎學術著作,有《三山國王傳奇》《潮汕三山國王崇拜》等通俗讀本,製作《三山國王》宣傳片,策劃拍攝紀錄片和創作電視劇等,更好滿足兩岸同胞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從弘揚文化的高度,揭陽市下一階段將把三山國王民俗文化作為獨特品牌形象加以創新發展,以其重要元素全面融入社會建設,籌劃三山國王民俗文化標誌性工程,建設三山國王民俗文化核心旅遊區,建造三山國王民俗文化公園,設置三山國王民俗文化標識;創建適合農村發展的新型業態,利用鄉村的歷史建築和文化名人等元素,打造體現三山國王民俗文化品質和魅力的人文景區、人文景觀,展示有獨特風格的三山國王民俗文化魅力,為兩岸同胞提供踏上懷鄉之旅、追尋故園記憶的美好路徑。

  匯聚三山國王文化力量,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三山國王是粵東民眾及其海內外潮客鄉親的保護神。自古以來,海內外同胞皆繼承先輩傳統,傳承三山國王「護國庇民」的大愛精神,不避艱難險阻,敢於戰勝邪惡勢力,形成了「團結互助」和「敬祖愛宗」的觀念,絕對不能「數典忘宗」。三山國王神像遊行活動,其意義在於淨土驅邪、保佑子民,又有整頓社區秩序、強化社區治理的功能。兩岸各地鄉村依託三山國王廟,還建立起村規民約,規範了民眾的日常行為,教育民眾做事要遵循天理、行善積德、不違背良心,要團結友愛、仁義孝悌、不忘根本,要傳承祖業、勇於開拓、不畏艱險。這從客觀上在鄉村範圍內起到一種秩序管理、倡導民風純良的作用,體現了愛國愛家、敬祖愛宗、團結互助、揚善厭惡、祈求平安的精神寄託,凝聚了眾志成城的民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這為當前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指出了新思路、新路徑。揭陽市將以三山國王祖廟為核心,在開展謁祖祭祀和互動交流的基礎上,繼續把「廟對廟」對接交流拓展到「村對村」的對接交流,匯聚兩岸同胞的三山國王信仰正能量,激蕩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推動兩岸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共贏發展,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相關焦點

  • 臺灣花蓮強震 臺媒反問蔡英文:「兩岸一家親」錯在哪兒?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花蓮6日晚間發生6.5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震後,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致電花蓮縣長傅崐萁,表示願意派遣救援隊赴臺,但陸委會卻回應宣稱,無需援助。對此,臺灣《中國時報》9日發表社論稱,花蓮震災再次折射出兩岸政治僵局的扭曲現象,將兩岸關係脫離本應互利互補、合作雙贏的正確道路。原本應是一家親的兩岸關係反而呈現疏離、互疑與敵對。
  • 臺灣學者發來「跨海視頻」:兩岸文化交流不應中斷
    華夏經緯網12月2日訊: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2日在廈門舉行,海峽兩岸近70餘位出版業界代表及專家學者與會共同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兩岸出版交流拓展深耕、出版與人文智庫平臺建設、人文智庫與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和探討。
  • 「回眸十三五 奮進新昆明」昆臺民族文化交流持續加強
    1月15日,昆明市舉行「回眸十三五 奮進新昆明」民族團結進步專題發布會,昆明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李為民介紹,近年來,昆明市臺聯深入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弘揚「同根文化」,持續深化「春融同心」統戰工作品牌,服務大統戰工作格局,臺聯工作不斷突出「側重點」、拉長「延伸鏈」、擴大臺聯「覆蓋面」,持續加強昆臺民族文化交流
  • 交流兩岸名詞術語 促進科學文化繁榮
    記者:請您談談海峽兩岸開展科技名詞交流對照工作的重要意義。路甬祥:海峽兩岸科技名詞交流對照工作對於發展兩岸科教、經貿、文化關係十分重要,是胡錦濤總書記講話中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方針的重要體現。兩岸已分隔半個多世紀,這個時期正是現代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歷史階段。兩岸由於互不溝通,各自定名,導致科技名詞不一致。
  • 蔡英文元旦談話拿豬瘟"開刀":哪來的兩岸一家親
    「新」論述,但通篇不見善意,還妄言「哪來的兩岸一家親」。她還拿豬瘟炒作,揚言「如果連疫情防治都不能真心合作,哪來兩岸一家親」。但實際上,國臺辦早就表示,大陸有關方面始終按照及時、公開、透明的原則進行疫情發布,臺灣作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成員,可以及時獲得動物疫情的信息。民進黨當局稱大陸隱匿疫情是不實指責,是故意炒作。
  • 兩岸農業交流新貌:浙江蒼南對接「臺灣經驗」
    作為浙江省最南端,浙江離臺灣最近的地方,近年來,蒼南縣新型觀光休閒型農業發展十分迅速,臺商在這裡投資創建農業園的現象也較為普遍。種種新面貌的產生,離不開海峽兩岸之間的友好交流,在兩岸思維碰撞中,「臺灣經驗」在蒼南的農業轉型發展中佔據了重要的一席。
  • 兩岸同胞一家親, 一國文化百家鳴!
    8月2日至6日,縣委副書記全運寶,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長張硯堂,帶領縣農辦、縣臺辦、縣農業局、埠河鎮、麻豪口鎮、孟家溪鎮負責人和金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及明珠家庭農場負責人到臺灣學習現代農業,開展文化交流,受到臺灣民間人士的熱情接待和臺北公安同鄉會的熱烈歡迎。
  • 臺灣學生走訪扁鵲故裡 訪文化聽教誨
    (圖片來源:山東中醫藥大學)  傳承中醫藥文化 推動兩岸文化學術交流  活動邀請全國名中醫、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王新陸教授為山東中醫藥大學35名在校臺灣學生、部分在校留學生等共120餘人作了題為「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的報告,從「
  • 攜手推動產學交流合作 共同創造兩岸互動新模式——專訪高應大校友...
    (柯宗緯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6月23日訊:由華夏經緯網主辦,華夏經緯兩岸聯誼會、高雄市三山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共同承辦的2016年臺灣大學生研習上海活動即將拉開帷幕。在激烈的競爭選拔中脫穎而出的100名臺灣學子,將赴上海旺旺集團、赫比國際、中華航空等三家支持企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職場研習。
  •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很高興來到美麗的燕園,出席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中華文化論壇自創辦以來,在兩岸有識之士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下,已成功舉辦五屆,成為兩岸同胞探討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首先,我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對論壇的舉辦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出席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
  • 臺灣新象 兩岸文化交流推手
    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兩岸崑曲乃至文藝界的交流,它都是幕後功臣。「遇見」湯顯祖   自1982年邀請旅英鋼琴家傅聰來臺,首開兩岸文化交流之局,新象在近40年裡邀請了大陸六大崑劇團、中央芭蕾舞團、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先後亮相臺灣,受邀大陸藝術家及團體超過7000人次,舉辦的演出、展覽、聚會足有上千場次。
  • 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
  • 臺媒:臺灣如何避免2035年「被迫統一」?要回到「兩岸一家親」
    【臺灣如何避免2035年「被迫統一」】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說,日前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讓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要顯著擴大。
  • 海峽兩岸棒球文化節在福建連城舉辦
    黃水林 攝本屆活動以「弘揚棒球文化魅力,以『球』會友,促進海峽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推動蓮臺各項事業共贏發展」為主題。臺灣新北新埔小學棒球隊與西安黃河小學在賽前聆聽裁判交代比賽規則。 黃水林 攝「兩岸一家親,親手心連心,通過棒球的交流,深化融合兩岸之間的情感。」臺東縣體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劍賢在開幕式致辭中說道。
  • 蚶江閩臺對渡樂 佾舞競舟一家親
    新華社福州6月18日電(記者王朝)18日,蚶江畔,鞭炮起,佾舞動……作為第十屆海峽論壇兩岸青年交流與文化交流的重要配套活動,福建省「我們的節日·端午」主場活動——第十二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閩南石獅市開幕。
  • 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拉開帷幕 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
    當天,圍繞青年交流、基層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四大版塊,在廈門舉辦的活動就有32場,緊緊圍繞「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這一主題進行。同時,在福建各地也舉辦有關配套活動。海峽論壇大會將於16日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 情系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23日圓滿閉幕
    在當天的閉幕式上,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李康致詞時對「情系八桂」大型文化交流活動的成功表示祝賀,他說,本次聯誼活動行程一千多公裡,兩岸文化界人士同參訪,同交流,同研討,同歡歌,感悟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為進一步推進桂臺交流打下了基礎。
  • 江蘇鎮江三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創新發展啟示錄
    中藏倉儲有限公司總經理陸成評價,三山文創園利用自身文化屬性優勢,集聚了大量文化創新企業及人才,為企業與人才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環境,為文化項目的發展以及業務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在企業文化項目的立項和發展中,多次給予企業專業的業務指導,宣傳及申請國家對文化企業的轉向政策,發揮了文化企業孵化器的關鍵作用。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全會指出了文化強國的大背景和緊迫性: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
  • 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區域合作
    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區域合作(資料圖)作者 蕭衡鍾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得到進一步加強,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臺灣當局民進黨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