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農業交流新貌:浙江蒼南對接「臺灣經驗」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溫州9月24日電(見習記者 李苑露)「我在臺灣信義鄉看到,一個梅子可以做成165種文創產品,我很激動,把這165種產品全部都買下來,想著我們的農業也可以借鑑臺灣的模式。如今,我們自己將衍生出200多種!」今天,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的主人鍾政祥告訴正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採訪的來自海峽兩岸的媒體記者。

  作為浙江省最南端,浙江離臺灣最近的地方,近年來,蒼南縣新型觀光休閒型農業發展十分迅速,臺商在這裡投資創建農業園的現象也較為普遍。種種新面貌的產生,離不開海峽兩岸之間的友好交流,在兩岸思維碰撞中,「臺灣經驗」在蒼南的農業轉型發展中佔據了重要的一席。

  在21日至25日,由中共蒼南縣委、蒼南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中共蒼南縣委宣傳部、浙臺(蒼南)經貿合作區管委會辦公室等承辦的「海峽兩岸媒體走進浙江蒼南」活動中,來自海峽兩岸的近三十家媒體一同探秘在浙江「美麗南大門」的兩岸故事。溫州市政協副主席、蒼南縣委書記黃壽龍認為,在蒼南的兩岸交流合作中,最成功的是農業,這不僅體現在土地的利用率、農民的收入等方面,還是一種農業發展理念、思維的轉變。

  同根同源 對臺合作農業興起

  無盡的花海大片大片延伸,多種項目設施讓人眼花繚亂……記者走進蒼南的日月潭農莊,感受到了與傳統農業不同的氣氛。「在我們這兒,可以休閒觀光品嘗美食、觀賞花卉、蔬果採摘、參與親子項目等,可以作為一日遊的項目。」解說員的聲音在農莊內響起。

  日月潭農莊董事長呂如仙來自臺灣,農莊引用了其休閒觀光的建設理念。這個農莊源於蒼南與臺灣的一次交流。此前,黃壽龍帶領團隊在臺灣考察時,有想法引進臺灣的休閒觀光農業,經介紹,呂如仙帶著她的理念和資源,與技術團隊等「入駐」蒼南。

  呂如仙是蒼南對臺合作休閒農業觀光項目之一,日月潭農莊、天福生態園、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錢通生態農業示範園、水韻江南休閒生態農業園……如今的蒼南,臺資項目遍地開花,且涵蓋了休閒旅遊、現代農業等多個方面。

  蒼南收到臺資的橄欖枝,有它獨特的底氣。作為浙江的「美麗南大門」,蒼南縣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雖然處於浙江境內,但蒼南閩南語人口有70多萬人,媽祖宮廟70多座,臺胞臺屬2萬多人,兩地商貿、文化、人員交流源遠流長,有著共同的生活習俗和相近的文化體系。

  因為地緣因素和先天優勢,蒼南成為諸多臺商來大陸的第一站,同時也是很多臺商投資的所青睞的寶地。2011年5月,蒼南縣被確立為浙江省首個對臺經貿合作平臺,設立了浙江(蒼南)經貿合作區,對臺交流合作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

  「近年來,我們在抓好臺灣優質項目引進的同時,十分重視技術合作、理念合作,積極引進臺灣先進位造業、精緻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黃壽龍說,近三年來,蒼南共引進臺資項目28個,項目總投資達33.48億元,合同利用臺資20.21億元,實際利用臺資3.08億元。

  與此同時,臺灣精緻先進的農業理念與創新升級的發展模式不斷地輸入到蒼南本地的農業發展中,自古農特產品的豐富多樣、農業產業多樣化的蒼南,吸引了許多對臺合作休閒農業觀光項目。如今,蒼南縣現有臺資投資新型純休閒觀光型農業項目7個,投資總額達1.237億美元,對臺合作農業興起。

  臺灣經驗 觀光休閒融入文創

  由於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借鑑成熟的臺灣農業經驗,再融合本地特色成為了蒼南農業的一大亮點。

  走在日月潭農莊中的木道上,隨處可見的是整片的花海和別致獨特的園林點綴,遠處水塘中的臺灣九品香蓮花在日暮的降臨下進入了休眠,整片水面只餘片葉點點,原始的原木橋橫亙在小河兩岸,將整個種植區域練成一片,遊覽其中,好像穿梭在花園,各式各樣的植物令人目不暇接。傳統露天及大棚蔬菜、休閒小木屋群、戶外燒烤區、騎馬場、卡丁車、水上遊船、臺灣九品香蓮池、露天汽車影院……如今的日月潭農莊,是「臺灣經驗」接地氣的嶄新模樣。

  來自臺灣的《旺報》記者莊舒仲對此表示肯定,他還向大家介紹:「在臺灣,農家樂也挺多的,但是規模比較大,如果園類的農家樂,會有摘果活動,還會有遊樂設施和漂亮的景點來搭配,如果是漁業型的農家樂,遊客就可以捕魚煮飯,有不一樣的體驗。」

  在莊舒仲提到的觀光休閒型農業園外,蒼南借鑑的「臺灣經驗」中不乏文創融入農業。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就是一處縮影,該園自2014年9月開園至今,已吸引遊客20多萬人次。他的主人鍾政祥告訴記者,如今的情景,很大程度上是「臺灣經驗」帶來的延續和轉變。

  「我們的設計、規劃就是從臺灣農業模式借鑑的,我們把花做成文創產品,比如薰衣草枕頭、香囊等,效益都不錯,接下來其他深加工的產品我們也會陸續做起來。」他認為,學習「臺灣經驗」,主要體現於文創產品的深加工。

  「一般農業的第一階段是種植,第二階段是將其變為商品,第三階段是變為家庭農場,第四階段是與觀光結合,第五階段是將其做成產品,類似觀光住宿旅遊,第六階段是把這一切都結合起來,臺灣已經發展到第六階段了。」在鍾政祥看來,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目前還在第五階段,正向第六階段轉變,「我們有生態園,還有延伸的園林工程公司做綠化,此外,還跟當地的畲族文化結合,做畲家生態農場,有畲族歌舞團、文創產業公司。」

  如今,在此片花海,在花海休閒觀光外,還能見到民族(畲族)婚假表演、民族服裝走秀、民族農家作坊等,也經常能見到這裡開展的兩岸各類文化交流活動。

  見到這些農業模式後,來自臺灣,在大陸許多地方都曾留下腳印的《旅途中國》雜誌記者任中豪心生感慨:「這裡的農業也在走向精緻化。在臺灣,類似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的一些園區也是走休閒農業的道路,靠觀光、靠遊客來帶發展。」

  「在臺灣,還有一種模式,農民與一些做深加工的廠商籤約,像一個臺灣非常著名的鳳梨酥品牌就是與固定的種植戶合作,這樣價格上會比較穩定,在產品品質有保證的同時,農民收入也會比較穩定。」他介紹,現在在臺灣,很多年輕人也在回鄉從事農業,他們可以做包裝設計,還可以通過網絡或者把農作物作為遊客的紀念品來精緻銷售。

  創新思維 全方位交流融合成方向

  「臺灣經驗」為蒼南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蒼南看到了農業乃至其他產業的多樣化、創新性的發展模式,這種理念上的衝擊激活了這個小城的思路。幾年的探索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與魄力,使蒼南在借鑑臺灣農業發展模式中,有了自己的思維和實踐。

  在日月潭農莊入駐蒼南之前,本地以農業觀光形式存在的莊園並不多,然而,2012年後,蒼南先後出現了多家同樣形式的莊園,學習效應明顯,如今的日月潭農莊,也有著新的想法與嘗試。打造露天汽車家庭影院,實現門票的網際網路銷售與優惠等,當硬體具備之後,莊園還準備提升自己的「軟實力」,增加自身的文化內涵,不僅綜合兩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引進臺灣地區的民俗文化,與當地民俗一起,形成豐富活躍的文化氛圍。

  如果說現代化的建設為農業披上了「新衣」,那麼文化內涵的營造則為農業打造了「氣質」,蒼南的兩岸交流合作已不再僅僅只停留在產業的學習和資金的流動上,未來,文化交流與融合更是兩岸合作交流的方向。

  「我們的生態園主要是做成一個產業平臺,起到打造民族花海知名度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的作用。」鍾政祥打算在生態園中建設56個民族的非遺館,意在展示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不僅如此,他還積極開展與臺灣少數民族的交流活動,與臺灣少數民族進行經貿合作。

  2014年以來,在他的推動下,「中華一家親」海峽兩岸各民族聯歡活動、2015元旦新青年文化節、兩岸少數民族風情文化節等活動舉辦,兩岸民族的交流更加深入。鍾政祥興奮地告訴我們,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已於2014年7月被國家民委授予「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示範園」國字號金名片」,這份榮譽使這個主打民族特色的生態園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文化交流理念。

  蒼南與臺灣在閩南文化中有著共同點,兩地商貿、文化、人員交流源遠流長,通過文化的共融互通開展更廣泛的交流無疑是兩岸經貿往來最好的橋梁。「在開展對臺經貿合作上不能局限於真金白銀,除了資金之外,還應包括技術、服務、理念等多個方面。」黃壽龍說道。(完)

相關焦點

  •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浙江蒼南的「臺灣經驗」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浙江蒼南的「臺灣經驗」 2015-09-25 09:44: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扮靚梧桐樹 引得鳳來栖 六大亮點看溫州「臺灣元素」
    在洞頭、樂清和蒼南分別建設兩岸文化旅遊交流合作區、兩岸先進位造業基地、兩岸民間資本市場準入先行區。如洞頭兩岸同心小鎮、海峽雲村、兩岸影視產業青年創業基地、蒼南臺灣風情街、海西中山醫院等,或在緊鑼密鼓地開工建設,或已搖曳生姿開門迎客;  這一年,溫臺兩地民間往來密切、情意交融。一座廊橋,由泰順「落戶」到臺灣南投縣,用時空架起了兩地民間情感交流的橋梁。
  • 臺灣博士專場對接交流活動福建寧德舉行 推動高校人才對接
    中新網寧德12月19日電 (記者 葉茂)19日,2020年臺灣博士寧德師範學院專場對接交流活動在福建寧德市舉行。此次活動採用線下舉辦、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29名臺灣博士共同參與,進一步推動寧(德)臺(灣)高校人才對接交流。
  • 弘揚正能量 兩岸一家親——淺述揭陽與臺灣三山國王文化交流工作
    長期以來,揭臺兩地同胞進香會香、對接交流,傳承了三山國王民俗文化,特別在近年來,揭陽市積極發揮三山國王信仰力量,加強各三山國王宮廟之間的互動交流,深化與臺灣三山國王宮廟「點對點」「廟對廟」對接交流,潛移默化、文以化人,切實做好揭臺交流交往工作,已經成為促進兩岸共贏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推動力。2018年9月,三山國王祖廟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列入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閩臺53對特色鄉鎮農業產業結對子 臺灣果蔬在大陸落地生根
    在今日上午舉行的第六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鎮農業產業對接交流會上,當年將臺灣小番茄種苗帶到大陸來的臺灣欣樺種苗有限公司總經理施辰東,與廈門中廈蔬菜種籽有限公司正式籤訂對接合作交流協議,合作了10年之久的兩家閩臺農業企業終於「領證」,為今後更密切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這兩家企業的「緣分」,要追溯到10餘年前。
  • 第六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在臺灣雲林舉行
    堯斯丹表示,熱忱歡迎臺灣朋友多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尋找農業合作商機,也期待通過本屆論壇的交流探討和實地考察,學習和借鑑臺灣在現代農業和鄉村建設的智慧與經驗,相信在川臺兩地共同努力下,川臺農業合作交流必將提升到新高度、譜寫新篇章。
  • 廖志聰:加強兩岸鄉村農田水利建設交流建立合作機制
    廖志聰:加強兩岸鄉村農田水利建設交流建立合作機制 2015-06-14 11:43:00(中國臺灣網 何建峰 攝)   第七屆海峽論壇大會14日在廈門舉行,臺灣雲林農田水利會機電股股長廖志聰出席大會並致辭。他表示,灌溉是農業之本,而農業又是民生之本。兩岸應加強在鄉村農田水利建設的交流與合作,共創雙贏,造福兩岸同胞。
  • 臺灣桃園捷運邀請大陸業者交流軌道交通建設經驗
    原標題:臺灣桃園捷運邀請大陸業者交流軌道交通建設經驗  新華網臺北9月21日電(記者曹檳)「在京津城際列車上立一根香菸,從頭坐到尾,香菸都不會倒。大陸在減震降噪技術上有一定優勢,兩岸在這方面的合作空間會很大。」
  • 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區域合作
    一、兩岸經貿合作的局限自2008年以來,兩岸在堅持並承認「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前提下,開展了一系列經濟、人文交流活動,兩岸經貿合作邁入高速發展時期,兩岸經濟領域交流取得了重大突破,開啟了兩岸交流的新篇章。
  • 臺灣新象 兩岸文化交流推手
    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兩岸崑曲乃至文藝界的交流,它都是幕後功臣。「遇見」湯顯祖   自1982年邀請旅英鋼琴家傅聰來臺,首開兩岸文化交流之局,新象在近40年裡邀請了大陸六大崑劇團、中央芭蕾舞團、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先後亮相臺灣,受邀大陸藝術家及團體超過7000人次,舉辦的演出、展覽、聚會足有上千場次。
  • 臺灣學者發來「跨海視頻」:兩岸文化交流不應中斷
    華夏經緯網12月2日訊: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2日在廈門舉行,海峽兩岸近70餘位出版業界代表及專家學者與會共同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兩岸出版交流拓展深耕、出版與人文智庫平臺建設、人文智庫與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和探討。
  • 交流兩岸名詞術語 促進科學文化繁榮
    在這樣的平臺上,不單純是名詞討論,也包括了學術交流。每次大陸專家組團訪臺,都會進行一些學術報告活動,都要參觀臺灣的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臺灣專家代表團也是如此。在交流中增進了相互了解並創造了很多合作機會。十多年中,兩岸專家就兩岸科技名詞工作共同召開過幾十次研討會,這種學術交流已融入兩岸交流合作的洪流,對加強兩岸人員往來、增進相互了解發揮了獨到的作用。
  • 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企業落戶浙江蒼南
    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企業落戶浙江蒼南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日前,由大億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和溫州科力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溫州科力新能源有限公司已完成註冊。這是蒼南縣引進的第三家臺資企業。
  • (兩岸關係)清華園裡的臺灣女博士生——「兩岸同窗共築夢」組稿之一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趙旭)紅油火鍋翻滾沸騰,熱氣之下漂浮著密密麻麻的辣子與花椒,再配上鋪著香菜和蔥花的油碟……對於曾經不愛吃辣的臺灣學生藍黎來說,辣火鍋已成為她和同學們周末聚餐的「標配」。 今年28歲的藍黎正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我室友是江西人,還有一位同門學姐是重慶人。
  • 兩岸同胞共訪郎靜山故裡 體驗「鏡頭下」的千年古埠風情
    奚金燕 攝   中新網金華10月21日電(記者 奚金燕)20日-21日,首屆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蘭溪郎靜山專場活動在浙江蘭溪遊埠古鎮舉辦。100多位臺商臺胞和攝影愛好者,走進攝影大師郎靜山故裡,近距離感受攝影藝術魅力和千年古鎮的獨特之美。郎靜山紀念館。
  •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廣州啟動 2020-12-05 09:33:52(中國臺灣網 張玲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4日廣州訊 (記者 陳佳慧 高旭)4日上午,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啟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廣東省副省長張新,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張嘉極,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廣東省臺辦主任黃耿城出席總開營儀式,1000餘名兩岸青年共同參與此次活動。
  • 剛剛,臺灣花蓮縣附近發生6.7級左右地震 蒼南震感明顯
    剛剛,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6.7級地震,蒼南震感明顯!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4月18日13時1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震中位於北緯24.02度,東經121.65度。  根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目錄,震中周邊200公裡內近8年來發生3級以上地震共360次,最大地震是2016年2月6日在臺灣高雄市發生的6.7級地震,按震級大小前50次歷史地震分布如圖。
  • 破譯浙江蒼南海洋尋寶圖:厚植藍色優勢 擘畫斑斕前景
    而在蒼南人的心中,這3783平方公裡的廣袤海域所帶來的寶藏不僅於此:由北向南綿延252.1公裡的黃金海岸線,像一條珍珠項鍊,串聯起深水港口、金色沙灘,肥沃灘涂……21世紀是海洋世紀,隨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蒼南深知未來發展的空間在海洋,潛力在海洋。
  • 國臺辦:兩岸智庫學術論壇是兩岸智庫交流的重要的平臺
    中新網12月16日電 國臺辦16日舉行例行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介紹道,12月13日,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由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全國臺灣研究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21世紀基金會、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在北京舉行。
  • 臺灣黎明技術學院師生參訪泰安泰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7月9日,參加2019兩岸青少年情牽黃河口交流活動的臺灣黎明技術學院師生一行到泰安泰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參訪,遊覽了有「五嶽獨尊」美譽的泰山。  臺灣學生盧亦璇是第二次登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