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溫州9月24日電(見習記者 李苑露)「我在臺灣信義鄉看到,一個梅子可以做成165種文創產品,我很激動,把這165種產品全部都買下來,想著我們的農業也可以借鑑臺灣的模式。如今,我們自己將衍生出200多種!」今天,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的主人鍾政祥告訴正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採訪的來自海峽兩岸的媒體記者。
作為浙江省最南端,浙江離臺灣最近的地方,近年來,蒼南縣新型觀光休閒型農業發展十分迅速,臺商在這裡投資創建農業園的現象也較為普遍。種種新面貌的產生,離不開海峽兩岸之間的友好交流,在兩岸思維碰撞中,「臺灣經驗」在蒼南的農業轉型發展中佔據了重要的一席。
在21日至25日,由中共蒼南縣委、蒼南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中共蒼南縣委宣傳部、浙臺(蒼南)經貿合作區管委會辦公室等承辦的「海峽兩岸媒體走進浙江蒼南」活動中,來自海峽兩岸的近三十家媒體一同探秘在浙江「美麗南大門」的兩岸故事。溫州市政協副主席、蒼南縣委書記黃壽龍認為,在蒼南的兩岸交流合作中,最成功的是農業,這不僅體現在土地的利用率、農民的收入等方面,還是一種農業發展理念、思維的轉變。
同根同源 對臺合作農業興起
無盡的花海大片大片延伸,多種項目設施讓人眼花繚亂……記者走進蒼南的日月潭農莊,感受到了與傳統農業不同的氣氛。「在我們這兒,可以休閒觀光品嘗美食、觀賞花卉、蔬果採摘、參與親子項目等,可以作為一日遊的項目。」解說員的聲音在農莊內響起。
日月潭農莊董事長呂如仙來自臺灣,農莊引用了其休閒觀光的建設理念。這個農莊源於蒼南與臺灣的一次交流。此前,黃壽龍帶領團隊在臺灣考察時,有想法引進臺灣的休閒觀光農業,經介紹,呂如仙帶著她的理念和資源,與技術團隊等「入駐」蒼南。
呂如仙是蒼南對臺合作休閒農業觀光項目之一,日月潭農莊、天福生態園、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錢通生態農業示範園、水韻江南休閒生態農業園……如今的蒼南,臺資項目遍地開花,且涵蓋了休閒旅遊、現代農業等多個方面。
蒼南收到臺資的橄欖枝,有它獨特的底氣。作為浙江的「美麗南大門」,蒼南縣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雖然處於浙江境內,但蒼南閩南語人口有70多萬人,媽祖宮廟70多座,臺胞臺屬2萬多人,兩地商貿、文化、人員交流源遠流長,有著共同的生活習俗和相近的文化體系。
因為地緣因素和先天優勢,蒼南成為諸多臺商來大陸的第一站,同時也是很多臺商投資的所青睞的寶地。2011年5月,蒼南縣被確立為浙江省首個對臺經貿合作平臺,設立了浙江(蒼南)經貿合作區,對臺交流合作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
「近年來,我們在抓好臺灣優質項目引進的同時,十分重視技術合作、理念合作,積極引進臺灣先進位造業、精緻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黃壽龍說,近三年來,蒼南共引進臺資項目28個,項目總投資達33.48億元,合同利用臺資20.21億元,實際利用臺資3.08億元。
與此同時,臺灣精緻先進的農業理念與創新升級的發展模式不斷地輸入到蒼南本地的農業發展中,自古農特產品的豐富多樣、農業產業多樣化的蒼南,吸引了許多對臺合作休閒農業觀光項目。如今,蒼南縣現有臺資投資新型純休閒觀光型農業項目7個,投資總額達1.237億美元,對臺合作農業興起。
臺灣經驗 觀光休閒融入文創
由於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借鑑成熟的臺灣農業經驗,再融合本地特色成為了蒼南農業的一大亮點。
走在日月潭農莊中的木道上,隨處可見的是整片的花海和別致獨特的園林點綴,遠處水塘中的臺灣九品香蓮花在日暮的降臨下進入了休眠,整片水面只餘片葉點點,原始的原木橋橫亙在小河兩岸,將整個種植區域練成一片,遊覽其中,好像穿梭在花園,各式各樣的植物令人目不暇接。傳統露天及大棚蔬菜、休閒小木屋群、戶外燒烤區、騎馬場、卡丁車、水上遊船、臺灣九品香蓮池、露天汽車影院……如今的日月潭農莊,是「臺灣經驗」接地氣的嶄新模樣。
來自臺灣的《旺報》記者莊舒仲對此表示肯定,他還向大家介紹:「在臺灣,農家樂也挺多的,但是規模比較大,如果園類的農家樂,會有摘果活動,還會有遊樂設施和漂亮的景點來搭配,如果是漁業型的農家樂,遊客就可以捕魚煮飯,有不一樣的體驗。」
在莊舒仲提到的觀光休閒型農業園外,蒼南借鑑的「臺灣經驗」中不乏文創融入農業。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就是一處縮影,該園自2014年9月開園至今,已吸引遊客20多萬人次。他的主人鍾政祥告訴記者,如今的情景,很大程度上是「臺灣經驗」帶來的延續和轉變。
「我們的設計、規劃就是從臺灣農業模式借鑑的,我們把花做成文創產品,比如薰衣草枕頭、香囊等,效益都不錯,接下來其他深加工的產品我們也會陸續做起來。」他認為,學習「臺灣經驗」,主要體現於文創產品的深加工。
「一般農業的第一階段是種植,第二階段是將其變為商品,第三階段是變為家庭農場,第四階段是與觀光結合,第五階段是將其做成產品,類似觀光住宿旅遊,第六階段是把這一切都結合起來,臺灣已經發展到第六階段了。」在鍾政祥看來,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目前還在第五階段,正向第六階段轉變,「我們有生態園,還有延伸的園林工程公司做綠化,此外,還跟當地的畲族文化結合,做畲家生態農場,有畲族歌舞團、文創產業公司。」
如今,在此片花海,在花海休閒觀光外,還能見到民族(畲族)婚假表演、民族服裝走秀、民族農家作坊等,也經常能見到這裡開展的兩岸各類文化交流活動。
見到這些農業模式後,來自臺灣,在大陸許多地方都曾留下腳印的《旅途中國》雜誌記者任中豪心生感慨:「這裡的農業也在走向精緻化。在臺灣,類似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的一些園區也是走休閒農業的道路,靠觀光、靠遊客來帶發展。」
「在臺灣,還有一種模式,農民與一些做深加工的廠商籤約,像一個臺灣非常著名的鳳梨酥品牌就是與固定的種植戶合作,這樣價格上會比較穩定,在產品品質有保證的同時,農民收入也會比較穩定。」他介紹,現在在臺灣,很多年輕人也在回鄉從事農業,他們可以做包裝設計,還可以通過網絡或者把農作物作為遊客的紀念品來精緻銷售。
創新思維 全方位交流融合成方向
「臺灣經驗」為蒼南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蒼南看到了農業乃至其他產業的多樣化、創新性的發展模式,這種理念上的衝擊激活了這個小城的思路。幾年的探索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與魄力,使蒼南在借鑑臺灣農業發展模式中,有了自己的思維和實踐。
在日月潭農莊入駐蒼南之前,本地以農業觀光形式存在的莊園並不多,然而,2012年後,蒼南先後出現了多家同樣形式的莊園,學習效應明顯,如今的日月潭農莊,也有著新的想法與嘗試。打造露天汽車家庭影院,實現門票的網際網路銷售與優惠等,當硬體具備之後,莊園還準備提升自己的「軟實力」,增加自身的文化內涵,不僅綜合兩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引進臺灣地區的民俗文化,與當地民俗一起,形成豐富活躍的文化氛圍。
如果說現代化的建設為農業披上了「新衣」,那麼文化內涵的營造則為農業打造了「氣質」,蒼南的兩岸交流合作已不再僅僅只停留在產業的學習和資金的流動上,未來,文化交流與融合更是兩岸合作交流的方向。
「我們的生態園主要是做成一個產業平臺,起到打造民族花海知名度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的作用。」鍾政祥打算在生態園中建設56個民族的非遺館,意在展示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不僅如此,他還積極開展與臺灣少數民族的交流活動,與臺灣少數民族進行經貿合作。
2014年以來,在他的推動下,「中華一家親」海峽兩岸各民族聯歡活動、2015元旦新青年文化節、兩岸少數民族風情文化節等活動舉辦,兩岸民族的交流更加深入。鍾政祥興奮地告訴我們,浙閩臺民族花海生態園已於2014年7月被國家民委授予「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示範園」國字號金名片」,這份榮譽使這個主打民族特色的生態園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文化交流理念。
蒼南與臺灣在閩南文化中有著共同點,兩地商貿、文化、人員交流源遠流長,通過文化的共融互通開展更廣泛的交流無疑是兩岸經貿往來最好的橋梁。「在開展對臺經貿合作上不能局限於真金白銀,除了資金之外,還應包括技術、服務、理念等多個方面。」黃壽龍說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