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53對特色鄉鎮農業產業結對子 臺灣果蔬在大陸落地生根

2020-11-29 中國臺灣網

   新華網福州6月14日電 10年前,臺灣的小番茄傳到了廈門,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小番茄在大陸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成為人們所熟知並喜愛的水果。在今日上午舉行的第六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鎮農業產業對接交流會上,當年將臺灣小番茄種苗帶到大陸來的臺灣欣樺種苗有限公司總經理施辰東,與廈門中廈蔬菜種籽有限公司正式籤訂對接合作交流協議,合作了10年之久的兩家閩臺農業企業終於「領證」,為今後更密切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這兩家企業的「緣分」,要追溯到10餘年前。「當時我們公司有意向來大陸推廣瓜果蔬菜新品種,參加了在大陸舉行的關於蔬菜種籽的交流會。」施辰東說,就在這場交流會上,兩家企業對上了眼,此後的一兩年時間裡都保持著聯繫,在長時間的相互了解後,兩家企業開始業務上的合作。「目前我們主要合作的產品是松花菜和小番茄。」施辰東介紹,經過這10年的合作,臺灣小番茄和松花菜通過廈門走到了整個大陸。

   說起「看上」廈門這家企業的原因,施辰東坦言,閩臺地緣優勢突出,進貨很方便。同時氣候條件相似,語言相通,文化背景也相近,是臺灣新品種來到大陸的比較好的入口。「更關鍵的是兩個單位的溝通很有默契,本著誠信的信念,共創雙贏。」施辰東說,兩家企業的合作實現了優勢互補,在他看來,大陸有大場地,大市場,臺灣有領先的技術,通過合作,臺灣新品種在大陸得以推廣,成為很盛行的品種。

   這是對接交流會上「結對子」的53對閩臺特色鄉鎮農業產業代表之一。在這場對接交流會上,特別看好兩岸農業合作交流的廈門左西右東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飛龍也覓得滿意的合作對象,與臺灣三大高山茶農會之一的仁愛鄉農會成功「牽手」,謝飛龍說,這次合作將把臺灣高山茶王帶到大陸。

   據了解,此次53對結對子的特色鄉鎮農業產業合作包括了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茶葉、畜禽、水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運銷等方面。

   實際上,閩臺兩岸農業產業對接已經開展了很長時間。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黃華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福建與臺灣僅一水相隔,兩地同屬一個農業生態區域,福建農業的耕作制度,種植的品種與臺灣,尤其是臺灣的中南部非常相近。「對接活動已經開展了兩年多了,兩地通過實地考察等各種途徑建立了正常的聯誼和往來。」黃華康介紹,對接會通過以農業特色產業的交流作為紐帶,推進兩岸現代農業的建設,同時也增進基層兩岸民眾的情感。

   根據福建農業部門的統計,截至目前,福建已有300多個鄉鎮與臺灣200多個鄉鎮開展了對接交流,每年雙向交流往來人員達到1萬多人次。

   雖然閩臺農業合作初見成效,但在許多兩岸農業領域的人士眼裡,這樣互惠互利只是暫露頭角,未來合作有更大的空間。

   臺灣嘉農農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臺灣嘉義大學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蔡武璋說,2005年,臺灣熱帶水果零關稅進入大陸,這是許多臺灣農民期待已久的事情。近10年來,大陸勞力、土地的優勢,臺灣技術優勢實現了互補。「未來兩岸還有很多需要合作的地方,不僅是農產品,還有畜牧業等等。」蔡武璋說,希望有更多的臺灣新品種在大陸播種,開花,結果。

   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說,10多年來,大陸的農業發展取得豐碩的成果,其中閩臺農業合作交流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沒。在他看來,未來的合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兩岸農業合作的空間非常大。

   作為對臺農業先行區,福建省與臺灣在花卉、果蔬、苗木、農產品加工、休閒農業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跨領域的交流合作。福建省農業廳廳長張立先認為,進一步深化閩臺農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希望與臺灣方面,特別是特色鄉鎮進一步開展水稻種植、水產養殖、生物製藥、休閒農業等方面的合作。(記者 謝丹)

相關焦點

  • 村有當家產業 戶有致富門路 人有一技之長——鄉村產業如何落地生根?
    原標題:鄉村產業如何落地生根?2014年,因病因學致貧的樊福超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為他制定了產業發展計劃,並對他進行了資金和技術幫扶。樊福超通過種植花卉苗木,年收入4萬多元,不僅摘掉了貧困帽,還帶領其他村民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靈璧縣優化產業布局,每個有條件的村確定一項特色種養業或傳統手工業、休閒觀光農業,確保每個有條件的村和每個自種自養戶達到產業發展標準。
  • 鄉村產業如何落地生根?
    為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脫貧和發展,靈璧縣以產業帶動為突破口,在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發展1項特色產業、至少建成1個扶貧產業園,每個有發展條件和意願的貧困戶發展1項特色產業項目。2014年,因病因學致貧的樊福超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為他制定了產業發展計劃,並對他進行了資金和技術幫扶。樊福超通過種植花卉苗木,年收入4萬多元,不僅摘掉了貧困帽,還帶領其他村民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靈璧縣優化產業布局,每個有條件的村確定一項特色種養業或傳統手工業、休閒觀光農業,確保每個有條件的村和每個自種自養戶達到產業發展標準。
  • 兩岸農業交流新貌:浙江蒼南對接「臺灣經驗」
    與此同時,臺灣精緻先進的農業理念與創新升級的發展模式不斷地輸入到蒼南本地的農業發展中,自古農特產品的豐富多樣、農業產業多樣化的蒼南,吸引了許多對臺合作休閒農業觀光項目。如今,蒼南縣現有臺資投資新型純休閒觀光型農業項目7個,投資總額達1.237億美元,對臺合作農業興起。
  • ...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 鄉村產業如何落地生根?
    2014年,因病因學致貧的樊福超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為他制定了產業發展計劃,並對他進行了資金和技術幫扶。樊福超通過種植花卉苗木,年收入4萬多元,不僅摘掉了貧困帽,還帶領其他村民發展綠色生態產業。靈璧縣優化產業布局,每個有條件的村確定一項特色種養業或傳統手工業、休閒觀光農業,確保每個有條件的村和每個自種自養戶達到產業發展標準。
  • 閩臺棒球「雲」賽事啟動 推動疫情下閩臺體育交流
    中新網福州7月11日電 (彭莉芳 李南軒)閩臺延續多年的棒球交流,並未在疫情導致互訪困難的背景下戛然而止。一場於11日舉辦的雲上棒球全壘打交流賽,讓閩臺體育交流踏出今年的第一步。本該並肩作戰的隊友只能透過屏幕看到,讓在臺灣嘉義市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棒球場投球的黃裕閔感到遺憾,不過第一次參加「雲上比賽」,帶給他更多的感受還是新奇,分處兩地,「仍有和福州隊友『同心力』的感覺」。
  • 想去臺灣讀大學?閩臺合作專業等著你
    N海都記者 黃飛燕 海都訊 今年高考本二批次常規志願填報明天開始填報,不少分數在本二線上的學生,都將目標瞄準了高校的閩臺合作專業。為了讓廣大考生更加了解高校的閩臺合作專業及其「精華所在」,日前記者採訪了閩江學院海峽學院的黃院長。
  • 閩臺兩地的遠古交往--福建頻道--人民網
    「臺灣與大陸原為連體,臺灣東海岸才是大陸架的邊緣。」歐潭生說,後因地殼運動出現臺灣海峽,才將閩臺兩地割開,其最窄處只有130公裡。   臺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家林朝棨在《臺灣一百萬年以前之野獸》一文中指出:臺灣西部地區出土的劍齒虎、劍齒象、普通象、犀牛、野牛、野豬、大角鹿以及大陸獨有的「四不像」等大型哺乳動物化石證明,這些古脊椎動物都不可能遊泳過海,而是遠古時期沿著大陸架遷徙到臺灣的。
  • 特色農業奏響消費扶貧「四季歌」
    本網訊(記者 蔣一田)近年來,江永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促農增收,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合作化運營模式,走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之路。江永縣名特優新農產品富集,一年四季瓜果飄香,香柚、香芋、夏橙等農產品久負盛名。
  • 龍頭企業協同特色產業 讓援疆項目落地生根
    魯網1月1日訊(記者 範金鑫)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緊扣當地實際,聚焦產業發展,全力打造招商隊伍、優化營商環境。在項目援疆上,破解民生瓶頸,用一系列組合拳,讓產業援疆項目在當地落地生根。大航城產業園項目在援疆過程中,山東從產業扶持和合作發展上下功夫,把自身的優勢與當地區位、資源優勢緊密結合,切實增強當地發展的內生動力。水發集團是第一家落戶第十二師的山東省屬國企,產業布局廣泛、產業鏈條完整。
  • 新一批省級特色農業強鎮創建對象公布,溫州5個鄉鎮入選!
    其中,我市5個鄉鎮入選,一起隨小布來看看~ 平陽縣南麂大黃魚特色農業強鎮計劃通過三年努力,實現南麂鎮漁業轉型升級,大黃魚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三生」(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和「三農」(農村、農業、農民)統籌發展,構成「景美、業興、民富、人和、綠色、生態」特色農業強鎮。
  • 從一路凱歌,到夕陽產業:長文盤點臺灣養豬史及對大陸的啟示
    3.進入巔峰,奠定養豬大王 此後又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到了1986年,臺灣的養豬產值已經超過了稻米產值,成為臺灣農業第一大產業。不管怎麼說,時代的潮流不可阻擋,養豬在臺灣,已經不復昔日的榮光:目前,臺灣農業產業佔GDP的比例僅1.8%左右,養豬業產值佔農業產值14%左右,養豬業產值佔畜牧業產值的43%,臺灣養豬業年產值700多億新臺幣。
  • 第一書記在牡丹區:高莊鎮果蔬凍幹深加工項目開業助力脫貧攻堅
    4月28號,高莊鎮果蔬凍幹深加工項目舉行開業儀式,山東省掛職牡丹區委副書記賈國斌出席活動並致辭,牡丹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希靖,區政協領導楊明星出席活動。在推動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引導農村承包土地有序流轉,加快農業集約化經營步伐,抓好農業龍頭企業扶植培育,積極出臺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扶植髮展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通過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發展,組織實施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建設行動,培育發展一批基本實力雄厚,輻射帶動能力強,功能配套齊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 雲南楚雄:「四抓四促」提升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制定《楚雄市產業扶貧鞏固提升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工作機制,按照「技術互補、資源共享、包村聯戶」模式,從農業科技部門、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和致富帶頭能人中選聘588名精通發展產業的「專家」為產業扶貧指導員,每2名負責指導2至4個自然村、10至20戶貧困戶的產業扶貧,實現有貧困人口的行政村(社區)全覆蓋,為產業扶貧、貧困戶穩定脫貧、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 嘉興港區現代農業園 加快產業項目落地生根
    據統計,2020年農業園區積極招大引強,提升科技引領,完成6個產業項目籤約,並且有子歸影業、龍隱乍浦裡、田源裡供應鏈、田間自然學校等8家企業註冊併入駐農創中心,涵蓋民宿、餐飲、研學、種子種苗、電商等多個產業領域。「在加強招商的基礎上,我們積極推進農業園區普惠制政策文件出臺,制訂《園區企業(項目)服務管理流程》。」
  • 山東壽光:農業農村局赴西藏南木林縣開展結對幫扶
    大眾網·海報新聞 實習記者 徐憲玉 濰坊報導為充分發揮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示範引領功能,促進貧困地區產業振興和助力脫貧攻堅,壽光市作為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與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木林縣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一對一」結對幫扶。
  • 臺灣水果大陸覓銷路 12個品種在京滬銷售
    強大陣容來京推銷  最近一個時期,針對臺灣農業生產和農民兄弟在農產品銷售問題上遇到的困難,大陸提出了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和擴大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的主張,得到了臺灣有識之士和廣大農民的積極歡迎,他們希望兩岸有關民間行業組織儘早協商,達成共識,做出安排。
  • 徐州賈汪拓展農業價值鏈 打造產業金字塔
    塔山鎮是農業產業強鎮,特色農產品種類多、品質優,而華升麵粉公司是一家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在此建廠,利產利銷,互利互惠。 其實,像這種產業融合的例子,在賈汪區還有很多。作為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資源枯竭城市,賈汪區採取倒逼機制,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有力助推了鄉村產業的健康發展。
  • 川陝甘三省交界處毗鄰鄉鎮建立黨建聯盟,引領基層治理、產業規劃...
    原標題:川陝甘三省交界處毗鄰鄉鎮建立黨建聯盟,引領基層治理、產業規劃結對共建,協同發展路更寬(聚焦基層黨建)核心閱讀為加強基層黨建、推動協同發展,四川省青川縣姚渡鎮與陝西省寧強縣青木川鎮、甘肅省文縣碧口鎮等毗鄰鄉鎮探索建立黨建聯盟,引領各領域各業態共建共創、共治共助、共贏共享,鄉鎮合作更順暢、群眾辦事更便利、發展聯動更緊密。
  • 臺灣學生統統跑來大陸學習了,蔡英文當局對大陸展開報復
    蔡英文當局對大陸展開報復的目標,又瞄準了教育界的「百校千生」活動,阻撓兩岸中小學生交流。臺灣親綠的《自由時報》28日稱,大陸為了在臺舉辦大型的「百校千生」活動,以分批方式向「移民署」送件,即分別送出18所學校師生來臺申請案件,並未連同大陸官員一併送審,導致臺方審查機關未能窺見活動全貌而核准其來臺,「18所中國學校、259名師生上周堂而皇之進入我中小學校園,在臺舉辦大型交流活動,還以寄宿家庭方式,進而連接學生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