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閩臺兩地的遠古交往
近年來,閩臺兩地考古學者發現的舊石器、新石器等遺址、遺物,證實了遠古時期閩臺經濟文化關係十分密切。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歐潭生認為,隨著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的深入,閩臺兩地舊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關係會愈來愈明顯地昭於世人。
五六千年前的分離
臺灣海峽為淺海區,一半以上的水域深度在50米左右,最深處不超過100米。臺灣以東10餘公裡的水域深度100米以上,再往東100公裡處便是4000米以上的太平洋深海。臺灣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窄,略呈紡錘狀,東部為斷層型,西部為凸起型,北部為谷灣沉溺型,南部為珊瑚暗礁型。
這些說明了什麼?「臺灣與大陸原為連體,臺灣東海岸才是大陸架的邊緣。」歐潭生說,後因地殼運動出現臺灣海峽,才將閩臺兩地割開,其最窄處只有130公裡。
臺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家林朝棨在《臺灣一百萬年以前之野獸》一文中指出:臺灣西部地區出土的劍齒虎、劍齒象、普通象、犀牛、野牛、野豬、大角鹿以及大陸獨有的「四不像」等大型哺乳動物化石證明,這些古脊椎動物都不可能遊泳過海,而是遠古時期沿著大陸架遷徙到臺灣的。
目前發現臺灣島上有64種獸類源於大陸,臺灣的樹種與大陸東南沿海相同者多達67屬、81種、1個變種。臺灣中央山脈大理石中所含紡錘蟲、希氏蟲、瓦氏珊瑚等化石都與華中、華南二疊紀地層中的同類化石相同。臺灣本島酸性火成巖體與閩、浙兩省相同。臺東大南澳片巖中的石灰巖層與華中、華南古生代晚期海相地層中的石灰巖層相同。
著名海洋地質學家趙希濤曾經指出:中全新世中期,發生了世界範圍的大海浸,臺灣海峽兩岸也不例外。在海峽西岸,這次海浸淹沒了閩江、九龍江等幾乎所有河流的河口與海灣,使一系列基巖山、丘成為與大陸隔離的海嶼。其形成年代在距今6000年和5000年間,可稱黃隆期海浸。
引述趙希濤這一觀點,歐潭生認為:臺灣與大陸分離,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入臺的「東山陸橋」
正因為臺灣與大陸原是連體,在閩臺之間動物可自由遷徙,植物可互相傳播,故歐潭生認為「人類更可自由往來」。
臺東縣長濱鄉舊石器時代遺址,曾出土6000多件石器和100多件骨角器,被命名為「長濱文化」,其基本類型與製作技術在湖北大冶石龍頭、廣西百色上宋村兩處遺址的礫石砍砸器中能找到共同點。
福建清流縣沙蕪鄉洞口村狐狸洞內發現的一枚古人類(「清流人」)牙齒化石,年代距今1萬多年,與臺灣「長濱文化」主人的年代相當,且都以洞穴為活動場所。在東山縣採集到的一塊古人類肱骨化石,經鑑定其年代略晚於「清流人」,被命名為「東山人」。
漳州郊區所發現的舊石器地點群,年代應為舊石器時代末期,距今1萬多年,其出土的數百件細小石器與臺東縣長濱鄉潮音洞出土的數百件細小石器石質相似、製法相同(都是錘擊法)、時代相近。
這裡的上層紅黃色砂質黏土中發現的石器類型多樣,有尖狀器、雕刻器、尖箭鏃、直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凹形器,可謂「豐富多彩、加工精細,實屬我國東南部最精彩的石器地點群」。歐潭生說,其中尖箭鏃和凹形器最富地方特色。尖箭鏃可能用於狩獵,但比通常認為的箭鏃要厚一些,更具原始性;凹形器不同於通常所說的凹刃刮削器,後者據石片的原形順其自然地修成刃緣,而漳州凹形器顯然是有意打成一個具有圓形缺口,再經仔細加工而成的,可做拋光工具。
「細小石器都以錘擊法製作,不同於北方的壓製法。」歐潭生說,這種小石器應該是適應沿海以漁獵為主,兼營採集的原始經濟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廣大海域島嶼中均有發現。
這些地點,之間有何關聯?經過研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玉柱等專家認為,中國舊石器文化和古人類分布的地點比較集中在北回歸線至北緯26度之間的華南地區,即在西起雲南、東到臺灣的範圍內,而閩南和「東山陸橋」是古人類跨越海峽進入臺灣的必經之地。
從福建東山島東南,經澎湖淺灘、臺西淺灘到臺灣本島,有一條水深不過40米的「陸橋」,「東山人」就是在這「陸橋」的左端被發現的。1萬多年前,「東山人」就是經過「東山陸橋」進入臺灣的。
閩臺特有的凹石
閩臺新石器文化中,考古學者經常引用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錛的共同關係,是閩臺考古文化關係密切的佐證。有觀點認為,有段石錛起源於長江下遊地區,有肩石斧起源於珠江三角洲,歐潭生認為,其傳播的途徑必然是先福建、後臺灣,而「兩岸凹石工具的研究,更證明了閩臺先民共同的『討海經濟』生活」。
凹石是一種加工貝類的工具,只有沿海地區才有。臺灣已出土數以千計的凹石標本,福建雲霄縣墓林山遺址也發現150多種凹石。在出土凹石的遺址中,都有很厚的貝殼堆積。金門富國墩遺址以血蚶為主,臺灣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中出土的貝殼經鑑定有夜光螺、銀口螺、珠螺等12種。從動物遺骸估算,貝類佔69.47%,龜類佔21.97%,獸類佔8.41%,魚類佔0.15%。這組數據反映了「採貝經濟」在生活中的比重。
「凹石是閩臺考古文化中獨特的石工具,其他地區沒有,而且也僅分布在海峽兩岸的濱海地帶。」歐潭生認為,這說明新石器時代的閩臺文化同屬於以「採貝經濟」為主的海洋貝丘文化。
福清東張遺址發現稻穀遺蹟,臺灣鳳鼻頭遺址陶片上有稻米的遺留,說明當時的閩臺先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即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閩臺兩地同步進入了農耕社會。
原本連在一塊陸地上的閩臺,即使隔海相望後,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也從未隔斷。歐潭生認為,獨木舟是遠古人類渡海到臺的交通工具。先民們熟悉海洋、駕馭海洋,共同創造了兩岸同根同源的燦爛文化。
在一次學術交流活動中,歐潭生與臺灣考古學者臧振華有過面談,發現臺北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陶片,有片是典型的閩侯黃土侖文化印紋硬陶,紋飾為變體雲雷紋,類似小蛇的盤曲狀,與先秦閩族崇蛇信仰、蛇為圖騰的習俗有關。他確信,「閩臺考古文化的相似性和互相影響,反映了閩臺遠古文化的交往源遠流長」。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