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趙旭)紅油火鍋翻滾沸騰,熱氣之下漂浮著密密麻麻的辣子與花椒,再配上鋪著香菜和蔥花的油碟……對於曾經不愛吃辣的臺灣學生藍黎來說,辣火鍋已成為她和同學們周末聚餐的「標配」。
今年28歲的藍黎正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我室友是江西人,還有一位同門學姐是重慶人。因為經常和她們一起吃飯,我現在也『無辣不歡』。」藍黎說。
藍黎從小在臺灣長大,但一直對大陸充滿好奇。從臺灣淡江大學本科畢業後,她報名參加了兩岸教育交流項目,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學習。為期半年的大陸生活,讓她萌生了來大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想法。
「在大陸交流時,我看到周圍同學經常到圖書館讀文獻,學習氛圍很濃,自己就也想體驗這樣的學習生活。」藍黎那次回臺灣後便著手準備申請,並於2017年9月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錄取,攻讀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方向的碩士學位,去年又成功考取清華大學本專業博士。
「我倆有時候會被別人認作雙胞胎。」熊欣便是藍黎提到的來自江西的室友。從碩士同窗,到相約讀博,今年已是她倆作為室友的第三個年頭。
「元旦晚會、中秋節、端午節、男生節、同學生日等等,大大小小的節日、活動,我倆都會一起幫忙張羅。最近,我倆每天抽空到操場跑步、跳繩,都瘦了不少呢!」熊欣笑著說。
作為院系實踐助理,藍黎協助對接實踐基地、擬合同、組織動員會、總結會;疫情期間無法返校時,她參與線上班級讀書會,同時擔任本科生課程助教、導讀助教。記者採訪過程中發現,同學們都親切地稱這個臺灣女生為「阿黎」。
藍黎的同門師姐、來自重慶的秦僕說:「博士大多是『單線行動』,但晚上有空時,我經常到阿黎寢室找她『蹭』夜宵、聊課題。我們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我們是師姐妹,更是朋友。」
前不久,藍黎嚮導師提出更改博士論文研究方向的想法。「我之前的選題是聚焦抗戰時期的中國留學生,但相比於純歷史的研究,我更想做一些有助於推動兩岸關係的課題。新選題主要是通過史料挖掘,把臺灣和大陸的歷史更好結合起來,釐清兩岸歷史有機統一而非割裂的邏輯。」
藍黎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幫助更多臺灣青年了解真實完整的中國歷史。「博士畢業後,我計劃留在大陸,繼續從事關於兩岸的歷史研究,期待能為兩岸關係發展盡一份力。」(實習生王奕涵參與採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