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兩岸關係美國是最大變量

2020-12-07 華夏經緯網

             

 

    作者 賈不妙

    2019年的兩岸關係,在中國大陸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後,掌握話語權,臺當局被動回應反對,蔡英文仍堅持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兩岸關係僵局持續,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蔡當局的過度親美,引發藍綠陣營爭辯臺灣是否應在中美兩強間保持等距關係,還是選擇親北京或親華府,美國成了影響2019兩岸關係的最大變量。

     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主張以「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作為民進黨當局制定兩岸政策的依據,並且高舉維持現狀希望北京能購買單,以延續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頻繁互動的「現狀」。不過,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北京不買單,國臺辦與陸委會的熱線自此冰凍起來。

    蔡英文從臺北通往北京的路不通,此時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由共和黨籍候選人、地產大亨川普當選,川普不按牌理出牌的作風,竟然和蔡英文通起電話,這是1979年美臺「斷交」後,首次領導人之間的直接通話。2017年1月川普就職後,美臺之間越走越緊密,從對臺軍售、立法挺臺、陸戰隊進駐美國在臺協會(AIT)內湖新館。

    川普政府之所以強力挺臺,其實是為了在中美貿易戰中,防止臺灣選擇站隊大陸,站在美國對立面,於是對北京大打「臺灣牌」,並加碼出售素有地表最強的戰車M1A2及升級後的F-16V戰鬥機。此外,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大陸臺商為避免被美國課高額關稅,出現轉單潮,並且轉向東南亞國家投資設廠,臺商資金也回流臺灣投資設廠,臺灣成為中美貿易戰的大贏家,蔡英文將此納入重要政績,大肆宣傳。

     香港反送中運動則是另一波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也成為2020「大選」藍綠陣營攻防焦點,藍營認為蔡英文撿到槍,為選情補血。反送中運動在網絡的推波助瀾下,獲得臺灣網友的高度關注,並發明網絡用語「芒果乾」。

    由於臺灣每四年便有臺灣地區領導人及民意代表選舉,兩岸關係也成了被檢視的對象,於是乎2019年的兩岸關係有別於過去三年,充滿了濃濃的選舉煙硝味。既然兩岸關係因選舉需要被檢視,藍綠政黨的兩岸政策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勝選政黨的兩岸政策將是未來大陸政策主軸。

     美國及香港反送中皆是影響2019兩岸關係的重要因素,前者以2019年是「臺灣關係法」生效40年為由,全面發展與臺灣在外事、軍事、經貿產業、教育等各領域關係;後者讓臺灣年輕人感到「芒果乾」,大陸則祭出對臺26條,爭取臺灣青年族群的認同,降低對大陸的疑慮。

     回顧2019年的兩岸關係,臺灣地區的激烈、詭譎的選情,中國大陸保持冷靜,不願隨之起舞,美國則趁機介入臺灣選舉,2020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要求相關部門在臺灣選後45天內,針對中國大陸是否幹預臺灣選舉提出調查報告,可以說,美國是影響兩岸關係最大因素。 (作者 賈不妙 臺灣特約評論人)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朱衛東談2019兩岸關係走勢:不確定性與確定性博弈
    朱衛東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具體分析,新的一年影響兩岸關係的諸多因素將交相激蕩、疊加共振,呈現出尖銳複雜的博弈狀態,其結果直接攸關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進而影響未來四至八年兩岸關係的進程。  個中存在的變數首先在於,2019年島內「拼大選」的主軸會否讓海峽不平靜。  朱衛東觀察到,兩岸關係發展歷程表明,其平穩與否深受島內「大選」的影響。
  • 朱衛東談2019年兩岸關係走勢:不確定性與確定性的博弈
    朱衛東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具體分析,新的一年影響兩岸關係的諸多因素將交相激蕩、疊加共振,呈現出尖銳複雜的博弈狀態,其結果直接攸關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進而影響未來四至八年兩岸關係的進程。  個中存在的變數首先在於,2019年島內「拼大選」的主軸會否讓海峽不平靜。  朱衛東觀察到,兩岸關係發展歷程表明,其平穩與否深受島內「大選」的影響。
  • 蔡英文或成兩岸關係的「關鍵」
    疫情影響了世界,加速世界產業經濟的變化,也改變了海峽兩岸的關係。西方國家「甩鍋」中國大陸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年初爆發,中國大陸快速組織封鎖了武漢等區域,安排了全國優質醫療團隊支援湖北,有效抑制了疫情的擴散。而美國政府因不重視疫情防控,超1900萬人感染新冠肺炎,33萬多人死亡,並以極高的速度繼續擴散。美國政府不抓緊疫情防控,還把責任甩給中國大陸。
  • 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變量
    《彭博商業周刊》邀請到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教授,在彭博2020年年會上發表題為「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的主題演講。本文系朱嘉明教授根據演講記錄所做的修訂文本,現在授權發表,以紀念120年前量子物理學家們改變歷史的偉大時刻。兩年前的2018年12月,朱嘉明在北京組織了「區塊鏈和數學」會議,量子計算是其中的主要內容。
  • 朱嘉明:量子科學 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
    朱嘉明教授帶來「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的主題演講。朱嘉明在開場白中說:如果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科技革命是一個函數關係,那麼,量子科技則是科技革命中最重要的「自變量」。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以科學史的立場,20世紀無疑是被物理定義的世紀。
  • 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
    為此,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教授在彭博2020年年會上發表題為「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的主題演講。本文系朱嘉明教授根據演講記錄所做的修訂文本,現在授權發表,以紀念120年前物理學家普朗克改變歷史的偉大時刻。兩年前的2018年12月,朱嘉明在北京組織了「區塊鏈和數學」會議,量子計算是其中的主要內容。
  • 特稿:「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和打破僵局的解方
    親歷「九二共識」達成過程及見證「九二共識」引領兩岸關係發展的有關人士近期受訪指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緩解當前緊張局勢、打破兩岸僵局的解方。2008年,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兩岸雙方再度確認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由此開創和平發展新局面。回顧2008年兩會恢復商談的過程,時任海協會秘書長的海協會副會長李亞飛說,中國國民黨重新上臺,動蕩不安的兩岸關係出現重大轉機。當年5月26日,海基會致函海協會,明確表示「期望貴我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制度化協商」。
  • 蔡英文執政2年 消失的兩岸關係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執政將滿兩年,在這七百多天中,各項政策中最受外界關注之一的就是兩岸關係,蔡英文能否實現選前承諾的「維持現狀」,成為檢驗焦點。    臺大政治系教授、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訪問時表示,蔡英文所謂的維持現狀並不是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的維持現狀,而是要維持「一邊一國」的現狀;而蔡英文一面倒親美日的政策下,現在已經沒有兩岸關係,只剩下中美關係。
  • 朱嘉明: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
    為此,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教授在彭博2020年年會上發表題為「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的主題演講。本文系朱嘉明教授根據演講記錄所做的修訂文本,現在授權發表,以紀念120年前物理學家普朗克改變歷史的偉大時刻。兩年前的2018年12月,朱嘉明在北京組織了「區塊鏈和數學」會議,量子計算是其中的主要內容。
  • 【專欄】朱嘉明: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
    為此,《彭博商業周刊》邀請到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教授,在彭博2020年年會上發表題為「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的主題演講。本文系朱嘉明教授根據演講記錄所做的修訂文本,現在授權發表,以紀念120年前物理學家普朗克改變歷史的偉大時刻。  兩年前的2018年12月,朱嘉明在北京組織了「區塊鏈和數學」會議,量子計算是其中的主要內容。
  • 中歐瑞博吳偉志:國家間關係、經濟與股市都是因變量
    北京時間10月4日晚間,美國副總統彭斯就中美關係發表演講,全球矚目。我們認真研讀了彭斯的演講,雖然彭斯對中國的多數指責都缺乏事實根據,但是從其演講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一些美國人珍視中美之間的歷史友誼,希望能夠彼此尊重共同發展的願望。客觀講,該演講並非一篇戰鬥的檄文,更多傳遞出希望和解的願望。
  • 兩岸關係「划龍舟」 蔡英文你卻在岸上走
    這可以看出幾位大咖臺商缺席此次活動,一方面是表達對臺灣當局對兩岸關係的不作為的抗議和不滿,另一方面則是用這種方式希望臺灣當局需要拿出務實行動來化解兩岸關係僵局。冷暖之間見民情,增減之間看民意。在「去中國化」的道路越行越遠,背離兩岸和平發展的康莊大道上越做越險。中國國民黨智庫發布的蔡英文執政一周年「『失』政成績單」民調顯示,民眾對蔡當局治下兩岸關係正向評價只有5.5%,負向評價為63.6%。
  • 果然,「美臺關係」中,美國才是最大的贏家
    在2020年臺灣成為了美國對外軍售的最大客戶,數額高達118億美元,換算成新臺幣高達3422億元,如果以臺灣地區的總人口平均費用,相當於每個民眾將要負擔一萬多的軍費。據悉美國是依據所謂的「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以此對臺軍售。美國在臺協會處長更是表示明年已經有52億美元的對臺軍售已經通知了美國國會。
  • 蔡英文毀了兩岸關係!臺灣無法加入RCEP的嚴重後果
    來源:華夏經緯網臺當局破壞兩岸關係,使臺灣無法融入區域經濟,必然影響臺灣經濟發展。兩岸學者指出,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惡化,以致臺灣不能加入RCEP,無法融入區域經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15個成員國經濟規模高達26萬億美元,佔全球GDP三成,整體關稅廢除率高達91%。對臺灣而言,RCEP經濟體是重要的經貿夥伴。
  • 大陸媒體評論:兩岸關係發展基本格局不會改變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在11日舉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勝,大陸媒體發表的評論指出,兩岸關係發展基本格局不會因此改變,大陸方面牢牢掌握著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新華社刊文指,兩岸關係發展基本格局不會因一場選舉而改變,兩岸實力對比日益懸殊,大陸方面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無論遏制「臺獨」分裂,還是造福臺灣同胞,「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回顧來看,李登輝執政時代,就已經開啟了運用政治的權力,從臺灣社會心理層面逐步拋棄「大一統」的進程。隨著兩岸分離時間的延續、臺灣「臺獨」拒統意識的凝聚、國家統一進程的推進,這個任務尤其艱巨和緊迫。 一是要用政治的強制力。既然是政治是文化分離的首要因素,就必須首先善於運用政治的力量、政權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去抵禦挑戰。在兩岸政治鬥爭、政治交流交往中,要始終把文化問題突出出來,打文化牌,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協議,讓「大一統」的政治文化佔領兩岸關係的道義制高點。
  • 蔡英文:尊重「九二會談」這個事實 以此為基礎推動兩岸關係
    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後,也曾於2012年代表民進黨參加「大選」並落敗,觀察者網注意到,蔡英文當時主張兩岸關係「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後來又提出非常含糊的「臺灣共識」。去年宣布參選後,蔡英文又提出新的表述,稱兩岸關係必須面向未來,與時俱進,未來民進黨在推動兩岸關係將有「三個有利」及「三個堅持」。
  • 謝鬱:蔡英文當局「倚美抗中」阻斷兩岸協商的可能性
    ,更給未來兩岸關係蒙上巨大的陰影。謝鬱指出,2019年,兩岸關係處在一個特殊時期,影響兩岸關係的內外因素正發生或將發生重大變化。新舊矛盾交織,內外挑戰並存,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的有利因素遞減,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破壞性因素增加,兩岸關係呈現變動期、調整期、敏感期三期疊加的態勢。
  • 臺灣選舉與兩岸的關係?學者:「自轉」與「公轉」
    楊幽燕以「天體運轉」作比進行解讀:這場選舉是臺灣的「自轉」,而「公轉」則是兩岸關係發展,「公轉」圍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全體中國人的福祉。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巨大成果,不僅使兩岸民眾受益,對地區和平也是一個重大貢獻。
  • 朱衛東:兩岸關係和臺灣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相信什麼
    朱衛東指出,當前臺海局勢複雜嚴峻,兩岸關係發展也即將進入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兩岸關係的未來和臺灣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相信什麼,因為信仰、信念決定著人們的行動和方向。朱衛東指出,與會專家有一個共識,就是當前臺海局勢複雜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