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水利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上世紀50~70年代,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大力發展灌溉面積,提高低洼易澇地區的排澇能力,農田灌排體系初步建立。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4億畝增加到目前的8.89億畝,佔全國耕地面積的48.7%,其中建成萬畝以上灌區5800多處,有效灌溉面積居世界首位。
-
海南出臺方案推進瓊臺交流合作助力自貿港建設
中新社海口7月18日電 (記者 張茜翼)記者18日從海南省臺辦獲悉,海南近日制定出臺《推進瓊臺交流合作助力自貿港建設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將依託重點產業園區,深化瓊臺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對臺開放,突出加強與臺灣在教育
-
定遠「三聚焦」推深做實高標準農田建設
定遠「三聚焦」推深做實高標準農田建設 2021-01-14 10:05:07 來源:滁州網
-
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區域合作
,兩岸關係出現了新的變化,在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推動下,兩岸經貿合作關係也在進一步發展,大陸對於臺灣經濟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在新形勢下兩岸要通過加強政治互信,堅持共同的政治基礎;要加強「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兩岸經貿合作新的著力點;要促進兩岸經貿多渠道交流,積極促進兩岸融合等路徑來實現兩岸經貿合作關係的不斷深化和發展。
-
揚州市水利「十三五」發展規劃
農民用水戶協會和各類農民合作組織管護面積佔耕地面積的80%。5、水利管理與保障(1)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節水型社會建設和管理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達標率達97%。(2)水工程管理進一步完善,初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排水、供水和生態用水統籌的調度體系。骨幹工程管理達標率達95%。
-
兩岸大學校長:交流合作有利於教育資源整合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李江濤、馬巖)在北京出席2013海峽兩岸教育論壇的多位大學校長提出,兩岸大學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與挑戰,加強交流合作將有利於兩岸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勢整合,推動兩岸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共創雙贏局面。 臺灣華梵大學校長朱建民認為,兩岸高等教育固然存在差異,但也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與挑戰。例如臺灣出現少子女化,造成教育供過於求。
-
黑龍江省「網際網路+農業」水利行動計劃
2020年以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逐步建立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多形式投資機制,圍繞綠色有機農業開展「智能灌溉」應用,實現全省水利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 二、計劃思路 (一)發揮水利對農業的支撐保障作用 農田水利建設是保障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通過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水利信息化能力,充分發揮水利對於農業的支撐保障作用,為「網際網路+農業」建立工程基礎保障。
-
寧波水利 當好浙江建設「重要窗口」水利模範生
未來水利工作目標清晰:到2025年,全市供水保障能力達到25億立方米,城鄉居民實現同質飲水,再生水利用率高於15%,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9%以內,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625以上;建設高質量水生態環境保護網,到2025年,汙水處理率高於95%,河網水質Ⅳ類及以上佔比大於75%,鄉鎮級以上河道基本做到無違建,建設一批市、區縣(市)幸福河道樣板。
-
加強基層黨的建設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他強調,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以實幹實績慶祝建黨100周年。區領導孫代勇參加。曲水鎮聚寶村是市級貧困村,經過幾年的脫貧攻堅,已實現整村脫貧。
-
珠江流域建立跨省河流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協作機制
中國水利網站12月1日訊(通訊員 鄭寧)近日,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與生態環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共同籤署《珠江流域跨省河流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協作機制》,為提高珠江流域跨省河流突發水汙染事件防範和處置能力、切實保障流域生態環境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
弘揚正能量 兩岸一家親——淺述揭陽與臺灣三山國王文化交流工作
揭陽市發揮臺灣三山國王宮廟多信眾多的優勢,加強與臺灣各三山國王宮廟之間的聯絡交流,以走親戚方式組織了三山國王宮廟赴臺灣進行「廟對廟」對接交流,推動揭臺兩地宮廟結為友好宮廟,目前已有38對三山國王宮廟籤訂了交流合作意向書。
-
內蒙古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鹼化耕地改良取得明顯成效
據發布會介紹,多年來自治區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開展鹽鹼化耕地改良,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特別是近兩年,通過整合部門職能、聚焦工作重心、聚集人員力量、聚合財力資源,強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鹼地改良,取得了明顯成效。
-
《山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第九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健全糧食生產激勵和糧食安全機制,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強化糧食生產考核,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田生產功能,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提升耕地質量,提高糧食產能。
-
臺灣學者發來「跨海視頻」:兩岸文化交流不應中斷
華夏經緯網12月2日訊: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2日在廈門舉行,海峽兩岸近70餘位出版業界代表及專家學者與會共同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兩岸出版交流拓展深耕、出版與人文智庫平臺建設、人文智庫與兩岸文化融合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和探討。
-
第三屆海峽兩岸(馬鞍山)節能環保產業論壇8月12日舉辦
本屆論壇以「綠色環保智慧創新——菁英研討與產業合作」為主題,邀請了國務院國臺辦、工信部、環保部等相關部委辦的領導、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全國臺企聯等兩岸相關協會組織、安徽省及相關省直部門、兩岸專家學者及節能環保產業的企業家蒞臨;本屆論壇以促進兩岸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擴大兩岸學術界與產業界交流、推動兩岸相關企業技術合作為目的,推動馬鞍山市的兩岸產業轉型轉移示範基地和兩岸節能環保產業示範園建設。
-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要這麼做
以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基地為基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網際網路+」條件下的鄉村振興服務手段,支持高校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與地方政府、涉農企業等合作建設一批集科研試驗、技術示範與推廣、人才培養等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振興服務基地,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研發、合作轉化、合作推廣、合作育人的長效機制。3.加強高校鄉村振興科技服務聯盟建設。
-
「回眸十三五 奮進新昆明」昆臺民族文化交流持續加強
——創新和拓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交流活動,不斷深化昆臺兩地的民族文化交流與合作。以民族文化交流為紐帶,開展「兩岸青年七彩雲南聯誼周」「昆臺青年文創作品大賽」「昆臺創意花卉展」「昆臺少數民族繪畫展」等一系列豐富多彩、具有鮮明民族團結主題和元素的活動,推進昆臺民族文化交流「向心裡走」「往實裡做」。——弘揚「同根文化」,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
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必須選準著力點,穩步推進。我們認為當務之急,可從建立綜合生態補償機制入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關於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環發〔2007〕130號),為進一步探索做好生態補償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
-
關於加強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的意見 - 中國國情_中國網
〕1號)關於加快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的精神,以及《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國辦發〔2002〕45號)中「積極培育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探索建立以各種形式農村用水合作組織為主的管理體制」的要求,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水利基層群管組織體制改革,促進工程的良性運行和充分發揮效益,現就加強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
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的重要內容
為此,土地管理要逐步向資源、資產、資本管理並重轉變,不斷強化土地資源的資產和資本管理職能,構建土地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的管理新體制、新機制。 ——實現由實體保護向綜合保護的轉變。 耕地保護不僅要保護耕地的數量和產能,還要關注糧食生產中帶來的生態環境損耗成本,研究建立耕地資源生態補償機制,科學制定補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