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隧道」這四個字又一次刺痛了「臺獨」分子脆弱的神經。本來這兩天大多數臺灣媒體中兩岸版的頭條都被大陸的「兩會」所佔據,但3月4日,一條由香港媒體報導的大陸消息,卻擠掉了「兩會」消息,成為臺灣某些媒體兩岸版的頭條新聞——那就是有關福建省已經開始「激活臺海隧道前期準備」的消息。儘管這條隧道目前基本上還處在紙上規劃的階段,但島內某些正忙於「正名運動」、忙於跟大陸劃清界限的「臺獨」分子,卻仿佛如臨大敵。綠營的《自由時報》等媒體當天不惜篇幅渲染臺海隧道對臺灣的「威脅」,不但宣傳「臺海隧道是大陸的統戰大夢」,還誇張地宣稱修建臺海隧道是「在敵我城池間公然挖地道」。
一條隧道遭「臺獨」圍攻
據香港《文匯報》3月3日報導,一直致力建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福建省政府於3月2日邀請了近百位專家學者建言獻策。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陳述彭在會上提出,福建應率先為修建「臺灣海峽隧道」發揮作用,對此,福建方面積極回應稱,福建省的臺海隧道籌備工作「已進入前期準備」。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臺灣方面的高度關注。「臺獨」媒體《自由時報》通篇引用不具名的臺灣當局「高層官員」看法,稱這是「大陸單方面、片面的想法,除了是向國際宣傳臺灣是中國一省,將臺灣納入中國『全國交通網』一環外,更有戰略上的多重圖謀」,這名官員同時呼籲島內學者、政治人物「千萬不要附和,以免墜入大陸統戰伎倆」。他還說,大陸近來對臺海隧道計劃「日漸積極」,很遺憾的是,島內竟然有「少數學者、政治人物」,「無視大陸統戰、戰略圖謀,跟進附和,還提出學術意見,有人認為其中有巨額利益還當起地下說客」。
《自由時報》甚至稱:「在軍事戰略上,大陸的臺海隧道更有將美日勢力趕出臺海的重大戰略目標」。接受該報採訪的臺灣官員說,臺海能夠「安穩度過數十年來的軍事對峙,海峽天險居功厥偉,加上有美日等國制衡,才讓解放軍無法越過雷池」,一旦有了臺海隧道,等同「在敵我城池間公然挖地道」,使臺灣與大陸有交通管道連接,不僅將瓦解臺軍的戰備準備,美日等國「也將難以再將臺灣納入其防衛區域」。
而臺灣民視新聞則在3月4日報導了臺灣「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對臺海隧道的看法。他說:「這根本是一種統戰的政策,在中國大陸沒有放棄武力對臺的同時,這樣的構想,絕對不可行!臺灣往返大陸,可以搭飛機,也可以搭船。」民視新聞同時還報導民進黨主席遊錫堃的態度:「這根本是紙上談兵!一旦臺灣掉入臺海隧道的陷阱,等於讓大陸當局大搞臺海統一。」
關於建立臺海隧道的計劃,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王幸男響應說,歡迎大陸以「國與國」的模式跟臺灣商量合作興建,但如定位在「國內事務」,一切免談。而民進黨團書記長王拓聞訊後一陣大笑,稱這是一項「十分巨大的工程」,能否執行,他「表示懷疑」。
島內學者痛斥「恐大陸症」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宋國誠3月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指出,親綠媒體的這類報導充分顯示他們有「恐大陸症」,好像大陸的所有構想都是危害臺灣的陰謀,這是非常不健康的想法。宋國誠認為,臺灣如果不能敞開心胸接納大陸,不要說無法推動向外發展,就是「臺獨」分子所謂的「本土化」概念也將走到死胡同。作為專門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宋國誠對《自由時報》與民視新聞的所謂「臺海隧道是統戰」的說法嗤之以鼻。他說,說臺海隧道對臺灣的防衛戰略構成危害完全是一派胡言。因為在臺灣與大陸的戰略對峙中,臺灣一直處於弱勢地位,臺灣之所以保持和平,也並非因為這條海峽不可逾越。何況開挖臺海隧道曠日費時,可能要到本世紀中葉才有完成的可能性,如果說這是在「敵我間公然挖地道」,代價未必也太高了些。
臺大教授邊裕淵指出,對臺海隧道的如臨大敵,反映出民進黨中相當一部分人至今無法認同兩岸未來必須要和解的大方向。而臺灣的命脈其實寄托在大陸身上,目前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已經達到40%這個水準,可以說臺灣如果沒有大陸的經濟支持就將崩潰,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民進黨內部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強的與大陸「政經分離、大力發展經濟關係」的呼聲,可見臺灣必須與大陸和解,是藍綠政治人物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宋國誠說,其實,現在民進黨政府已經願意開放大陸觀光客,為何卻對可以更便捷聯繫兩岸的海底隧道視如蛇蠍?先不論兩岸對立的政治問題,美國與加拿大是兩個國家,但美國都可以將海關設在加拿大境內,英法兩國曾是百年戰爭的血仇,兩國間卻願意合闢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隧道,據說冷戰時的宿敵——俄羅斯和美國也在尋求在白令海峽修建海底隧道。而臺灣與大陸本來從歷史上、血緣上、文化上都是一體,為什麼就不能完成這項對兩岸人民福祉都有利的工程呢?
臺海隧道經過11年論證
其實,早在11年前,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教授、著名工程專家吳之明就率先提出了修建臺海隧道的構想。吳教授是在1996年考察完英法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後產生這一構想的,為此他撰寫了英吉利海峽隧道的經驗教訓和21世紀工程臺灣海峽隧道構想的論文,隨即引起兩岸學者的熱烈響應。從1998年開始,兩岸學者召開了多次臺灣海峽隧道論證學術研討會。2005年,在中國交通部規劃的未來20年國家高速網規劃中,就出現了「北京到臺北高速公路」的藍圖,而其中的重點部分正是連接臺灣海峽的通道。據了解,目前這項計劃已經被福建省列入「十一五」的規劃,可以說,大陸在推動臺海隧道建設上,已經做了很多實際的準備工作。
在大陸擬訂的臺海隧道計劃中,專家目前主要提出了三個方案,即北線、中線和南線方案,起點均在福建。其中最短的是北線隧道,起於福建的平潭,止於臺灣的桃園海濱,長125公裡;最長的是南線,即廈門—金門—澎湖—嘉義海濱,跨海總長約207公裡;中線從福建莆田到臺灣中部的苗慄。
兩岸學者專家都指出,海峽隧道的修建,將有效地帶動兩岸經濟的發展。目前在臺灣海峽東岸,臺灣正面臨原材料和能源不足、傳統行業勞力缺乏、生產成本提高等問題。而在臺灣海峽西岸情況正好相反,大陸南方各省資源和勞力均很豐富,但面臨的是缺乏資金、技術、就業機會和出口渠道的難題。這跟臺灣的情況完全可以互補。如果能有一條海峽隧道出現,一方面會促進臺灣經濟走出低谷,另一方面,海峽西岸很可能成為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後帶動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第三個動力中心。同時,海峽隧道對兩岸人民交流的幫助也將是巨大的。如果海峽隧道建成,經隧道以及配套的跨海大橋,從廈門到金門,開車僅需5分鐘,進而前往臺灣本島,前後最多需要2小時。而目前,從金門到廈門,先要從金門乘飛機到臺北或者高雄,再轉飛香港,最後從香港飛抵廈門,總共需要3個半小時的空中時間。
拒絕「三通」就是拒絕臺灣的未來
在技術方面,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俞和興認為,從地質的角度來看,工程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在臺灣海峽不會發生像臺灣本島中部的那種擠壓性斷層造成的大地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大陸學者多數也認為,當前建臺海隧道的主要障礙是政治層面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李非教授說,建設「臺灣海峽隧道」意義重大,但由於臺灣行政當局現在連對「三通」都不肯開綠燈,估計真正實施兩岸隧道計劃起碼要等到10多年甚至20年以後。北京一位臺灣問題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認為,建設「臺海隧道」現在還很難真正起步,因為「臺獨」勢力還很猖獗,兩岸關係的發展一時還看不清。
但宋國誠教授預言,未來「三通」是兩岸必走的一條路,希望臺灣政界可以將這種海底隧道視為「三通」後的「第四通」。宋國誠認為,如果民進黨政府一直不放棄自我封鎖的策略,以鐵窗、鐵門將臺灣關起來,以為發展所謂的「本土化」就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這條路必然越走越窄,最後是一條死胡同。他說,拒絕臺海隧道就是拒絕臺灣未來的生機,可以說是自尋死路的一種行為。●環球時報臺北特約撰稿人 蕭師言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潤田 ●環球時報記者 孫天仁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