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報告首例變異新冠病毒病例,患者無旅行史
美國科羅拉多州衛生官員當天宣布,該州一名男子確診感染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這是美國境內報告的首例變異新冠病毒病例。感染者為一名20歲男子,無旅行史,目前正在該州艾爾伯特縣接受隔離。當地衛生官員正在追蹤患者的行蹤,以確定密切接觸者及其他潛在病例。
《自然》:新冠疫苗的閃電開發速度將深刻改變疫苗科學的未來
對於新冠疫苗研製的「閃電速度」,《自然》雜誌近日刊發報導分析稱,這可能深刻改變疫苗科學的未來。佛羅裡達大學的生物統計學家迪恩(Natalie Dean)在接受《自然》採訪時說,這種研發速度「挑戰了我們開發疫苗的可能性的整個範式」。科學家希望可以用相似的時間來生產其他疫苗。
新冠滅活疫苗三期試驗期中數據公布:接種兩針後,中和抗體陽轉率為99.52%
12月30日,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在官網發布新冠滅活疫苗三期試驗期中數據: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公司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接種後安全性良好,免疫程序兩針接種後,疫苗組接種者均產生高滴度抗體,中和抗體陽轉率為99.52%,疫苗針對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COVID-19)的保護效力為79.34%。
免疫記憶至少持續8個月,最新研究為疫苗保護持久性帶來希望
日前,在《科學》子刊Science Immunology上發表的一篇最新研究顯示,在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的患者中,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和核衣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s,NCP)的記憶B細胞迅速增加,並且在患者體內持續存在至少8個月。這一研究結果意味著新冠疫苗很有可能為接種人群提供長久的保護力。
中國最大推力分段式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我國自主研製的民用航天首臺3.2米3分段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在西安完成首次地面試車,這是我國目前為止推力最大的分段式固體火箭發動機。未來它可應用於我國大型、重型火箭上,以滿足我國空間裝備、載人登月、深空探索的不同發展需求。
2019年高質量國際論文公布,三成來自中國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調研分析結果,2019年共有394種國際科技期刊入選世界各學科代表性科技期刊,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190661篇。中國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59867篇,佔世界份額的31.4%,排在世界第2位。排在首位的美國發表論文62717篇,佔32.9%。
全軍首家! 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認證
從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獲悉,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被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授予「科研實驗室認可證書」,標誌著該實驗室成為全軍第一家、全國第三家通過國家標準化體系認證的科研實驗室。
北京發布限塑10條,強化科技支撐限塑行動
近日,《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由北京市發改委、生態環境局正式發布實施,從十個方面提出了北京治理塑料汙染的明確要求。「限塑10條」聚焦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六大重點行業強化減塑力度;同時提出,北京將充分發揮科技資源豐富的優勢,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塑料汙染治理的科技支撐。
科研不端行為嚴重者,將被取消基金申請資格
12 月 29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過官網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適用於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請、評審、實施、結題和成果發表與應用等活動中發生的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處理,適用對象既包括申請資助的科研人員,也包括基金評審專家和管理科研人員的依託高校或研究機構。
AI頂會呼籲增強倫理研究
12月,以在線形式召開的神經信息處理系統會議(NeurIPS)首次要求報告人在提交相關信息時附加一份聲明,聲明須考慮其研究對社會可能產生何種更廣泛的影響,包括負面影響。
日本將開發首顆木製衛星
日本住友林業公司正在和京都大學合作開發一款木製衛星。木製人造衛星的好處是,它在返回大氣層時會完全燃燒,並且電磁波可以穿透木材,讓天線放在衛星內部,使衛星設計更加簡單。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合適的木材,進行實驗確定它可以經受宇宙環境的考驗。他們預計衛星將於2023年發射。
2020《環球科學》十大科學新聞:病毒陰影下,科學仍在照亮世界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從第一次室溫超導到實現量子優越性,我們為未來構築起更多可能性;從第一張人類細胞圖譜到破解蛋白摺疊難題,人類也在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近日,《環球科學》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新聞。
高校學生家鄉如成中高風險地區還能返校嗎?教育部回應
高校學生家鄉如成中高風險地區還能返校嗎?對此,教育部予以回應:如果有的同學回到了家鄉,家鄉被定義為中高風險地區,這些同學首先要遵守家鄉的疫情防控要求,可能當地也不讓他們出來。而高校所在地可能也會有這方面相關的要求,就是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包括學生在內,可能到了地方以後也要採取相應的疫情防控的安排和要求。
中國高校產學研創新基金—燕園項目立項結果公布
日前,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印發《中國高校產學研創新基金—燕園項目立項公告》,公布中國高校產學研創新基金—「燕園項目」立項課題清單。根據立項清單顯示,東北財經大學等25所院校科研人員承擔的課題項目獲批立項。
再添4所!佛山基地首次與省外高校開啟研究生聯合培養
近日,第三屆中國校地合作創新大會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仙溪校區舉行,圍繞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在地方落地轉化等展開探討。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佛山)與東北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溫州大學、長春大學四所高校現場籤訂研究生聯合培養合作協議。
山西成立全省高等學校新商科聯盟
日前,由山西財經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山西大同大學等13所高校發起的「山西省高等學校新商科聯盟」宣告成立。該聯盟的成立,是山西高校率先響應教育部「四新」建設和「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創新之舉。
研究發現:男性科研人員更容易學術造假
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ORI的數據後發現,1994年至今,美國生命科學領域共有227人因學術不端行為受到懲罰,其中66%為男性,遠超生命科學領域男性研究人員的比例。此外,在美國大學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教職員工中,男性比例為70%,但在出現過學術不端行為的此類人員中,男性比例達88%。
中科院團隊發現新型氫水化合物
近期,據一項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的新研究,中科院的研究團隊利用金剛石對頂砧高壓實驗技術,結合原位拉曼光譜實驗技術等,研究了一種新型氫水合物的形成過程以及結構性質。這種新結構中氫具有無序性,在壓力升高或溫度降低後會轉變為有序。因此,這一新型化合物也可以被看作一種新型無序冰結構。
一種腦畸形的致病基因被發現
近日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其發病基因。研究共納入了668位患者及232位親屬,並在患者及一部分親屬的染色質結構域發現了致病基因CHD3和CHD8,其內多種突變都與Chiari畸形相關,並可導致患者頭圍異常增長。研究者計劃細化分析CHD3和CHD8突變,以確認引起神經系統症狀的突變類型。這對未來Chiari畸形的早期發現及防治打下了良好基礎。
利用引力波探索宇宙組成
一篇發表在《物理評論 D輯》上的研究提出,可以通過引力波特徵來尋找這些物質。如果引力波向宇宙輻射的過程中擊中了特大質量的黑洞或星系,波的特徵就會發生改變。研究人員計劃分析LIGO(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到的引力波的波紋特徵,來探索引力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的物質,以期發現宇宙中尚未被觀測到的物質。
將膜蛋白設為藥物靶標的新方法
據一項發表於《自然·化學》的研究,中國科學家基於DNA編碼化合物庫(DEL)對活性化合物的篩選功能,通過靶向活細胞的膜蛋白,開發了一種新的藥物發現方法。他們首先通過DNA介導親和力標籤(DPAL)靶向活細胞上的目標蛋白,並向其輸送一個蛋白標籤。隨後,他們給化合物加上了一個與目標蛋白配對的蛋白標籤,使得藥物能追蹤目標蛋白,並在其周圍形成一個有效的濃度。
動態密度泛函理論最詳盡綜述文章誕生 或成為領域內標準教材
12 月 20 日,德國物理學家在凝聚態物理學領域最重要的期刊《物理學進展》(Advances in Physics)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性綜述文章。該論文長達 127 頁,共引用了 1075 個資料來源,涉及物理學的廣泛分支,對動態密度泛函理論(DDFT)進行了多方面詳盡分析與描述。論文作者稱,該論文涉及 DDFT 所有重要的理論方面和應用領域,很可能會成為該研究領域內的標準著作。
將有毒農藥轉變為對抗耐藥菌的新武器
在近日發表於《抗生素》(Antibiotics)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稱,通過在分子水平上修改雜環類化合物 OTB-021,包括準確優化其硝基雜芳基 "彈頭"的分子環境,可使其降低毒性並成功抑制包括糞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產氣腸桿菌等耐藥菌生長。論文作者稱,該發現將有助於開發新的有效藥物,以對抗難以治療的細菌性疾病。
牙結石考古發現:亞洲香料和水果早已到地中海
研究人員從米吉多青銅器時代遺址和Tel Erani鐵器時代早期遺址的不同個體中提取了樣本。他們分析了保存在牙結石中的食物蛋白質和植物殘留物。研究人員在米吉多遺址的牙結石中發現了薑黃和大豆蛋白,在Tel Erani遺址的牙結石中鑑定出了香蕉蛋白,研究人員認為,這三種食物很可能都是通過南亞到達黎凡特的。
用光學望遠鏡從多元宇宙探索原始黑洞
日本卡夫利宇宙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利用斯巴魯望遠鏡,尋找了恆星和星系誕生前宇宙中形成的黑洞。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物理評論快報》。這些原始黑洞(PBH)可以解釋全部或部分暗物質,甚至一些引力波信號,並為我們星系和其他星系的中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播下種子。
我國學者找到破解複雜非線性控制問題的密鑰
非線性系統結構複雜,形式多變,很難發展一個統一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在研究非線性系統的有限時間控制問題時,很難對其進行線性化處理(系統非光滑)。日前,山東交通學院信息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電氣系山東交通學院教授楊仁明帶領團隊完成的課題《複雜非線性時滯系統的控制研究》在該類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顯著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