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大連理工大學首顆科學衛星項目正式啟動。2021年將完成衛星正樣的製造與測試,2021年底前擇機發射。
Small Bright Eye飛行任務(衛星正式名稱將會面向大連理工大學全校師生以及校友進行徵集)是世界首顆20kg量級亞米級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該衛星採用12U立方星結構,體積為20釐米×20釐米×30釐米,重量為21公斤。搭載大工自主研發的新型電推進裝置,能夠為衛星提供大於100瓦的電能。
「隨著電子信息、光學、新材料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幾十公斤的微納衛星已經可以實現10年前幾百公斤衛星才能實現的功能。」衛星總設計師、大連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院長夏廣慶表示,與國內外遙感衛星相比,該衛星以僅20kg的重量實現小於1m的解析度,同時還具備對紅、綠、藍與近紅外譜段的觀測能力,代表了目前國內外同重量級別遙感衛星最高水平。衛星還搭載了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微型電推進系統、空間輻射測量裝置、高速數據傳輸系統等高技術載荷。
衛星總指揮、大連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於曉洲教授表示,怎樣在體積小、質量輕、功耗大的約束下保證各分系統的高可靠性工作並實現高解析度遙感成像和數據高速下傳,是研製這顆衛星的最大難點。「比如,要達到這麼高解析度的對地成像,要求衛星平臺具有高精度姿態控制,相機和數傳系統有足夠大的功率。這些難點需要極強的技術創新和集成設計能力。」完成首飛之後,衛星平臺及相關技術未來可以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科學研究、高精度對地遙感、海洋船舶交通信息管理、新技術驗證和深空探測等領域。
另外,近期由大連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牽頭負責開展的航天創新研究被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International Space Science Institute – Beijing, ISSI-BJ )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PSCO)聯合出版的《TAIKONG》2020年第四期雜誌進行了詳細報導。其中除了專門介紹高解析度遙感衛星項目以外,還著重介紹了大連理工大學正在開展的Deep Space Observation Forerunner 深空探測計劃。
Deep Space Observation Forerunner由大連理工大學牽頭,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新疆理化所、白俄羅斯國立大學、長光衛星公司等共同發起。未來計劃探索小行星2016HO3(其環繞太陽的軌道使其持久地陪伴在地球附近,至少未來100年都將對地球不離不棄,這有可能是地球近百年來最穩定的一顆「準衛星」)。該項目已經正式向國家航天局提交,還在評審過程中。
根據2019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結果,大連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工程專業在國內排名第9位,世界排名第43位。根據2019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結果,大連理工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排名第11位。
大連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成立以來,一直堅持開放、合作、共贏方針,積極開展與學術界和工業界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大連理工大學優良的學術氛圍和雄厚的綜合學科優勢,力爭建成國際知名的航空航天工程學科領域科研及教學機構,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大連理工大學招生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