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電視臺國防軍事頻道(CCTV-7)軍事科技欄目聚焦"飛向深空——衛星",大連理工大學微納衛星總設計師、航空航天學院院長夏廣慶,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大學聯盟副主席、大連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於曉洲,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吉林一號"系列衛星總師鍾興做客節目,向人們介紹了衛星如何飛向深空以及衛星的分類、運行軌道、電推進等關鍵技術和未來發展趨勢等。
在節目開始,鍾興教授向央視主持人藍皓老師簡要介紹了通信衛星、遙感衛星以及導航衛星的工作原理與廣泛應用,並向主持人展示了衛星光學器件的加工研製過程,現場利用遙感衛星為地面園區拍攝高清照片,展示了遙感衛星的強大功能。
節目中,夏廣慶教授向主持人介紹了衛星電推進系統相較於傳統動力系統的優勢。為保證衛星在重力和攝動力等作用下能夠保持特定姿態,需要衛星具備相應的機動能力,動力系統便是衛星姿態控制、軌道轉移、南北位置保持等的關鍵所在。相較於傳統動力系統而言,電推進通過加速等離子體產生微小精確推力,具有噴出束流速度高、節省推進工質、可延長衛星使用壽命等顯著優勢。
在衛星小型化方面,夏廣慶教授向主持人介紹了大連理工大學研發的微納衛星進展,並利用樣機實物生動形象的展示了標準立方星的框架結構、電推進裝置及其工作原理。
隨後,於曉洲教授介紹了微納衛星的優勢及發展前景。他提到,微納衛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研製周期短、成本低的特點,和傳統大衛星相比,微納衛星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是利用其低成本的特點,可以批量製造、發射並組網,大幅提高衛星任務的實時性。
節目最後介紹到,從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到今天一箭九星的衛星發射,中國人的太空旅程走得越來越快,微小衛星產業的迅速崛起是航天發展的時代所需,它開創了新的航天應用的運營模式,使航天應用進一步走進千家萬戶,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
在今年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大連理工大學宣布首顆科學衛星項目正式啟動,2021年將完成衛星正樣的製造與測試,2021年底前擇機發射,之後將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圍繞衛星獲得數據開展持續的分析、處理與應用研究。衛星總設計師夏廣慶教授表示,該星是世界首顆20kg量級亞米級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與國內外遙感衛星相比,該星以僅21kg的重量實現優於1m的解析度,代表了目前國內外同重量級別遙感衛星的最高水平。"針對低成本、高性能微納衛星的發展需求,學校還建設了"先進微納衛星技術學科交叉研究平臺",以期帶動多學科專業發展。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萬戶飛天的嘗試,中國人逐夢蒼穹的腳步未曾停歇;從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到世界首顆20kg量級亞米級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大工人探索宇宙的夢想正在沸騰。求知之路,從不平坦,惟其艱難,方顯勇毅,展望星辰大海,大工人必將持續創造更多的奇蹟。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大連理工大學招生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