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微氣泡曝氣對模擬黑臭水體的治理效果

2020-11-23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我國許多流經城鎮的河段和城鎮內的溝渠塘壩很容易受到有機物和氮磷的汙染,這些水體環境容量小,自淨能力弱,流動緩慢,很容易形成黑臭水體,影響周邊自然環境和居民生活,嚴重威脅水質安全。目前,對黑臭水體的治理,常用的方法有截汙疏浚、生物修復和曝氣充氧等手段。水體自然富氧和耗氧的嚴重失衡是水體黑臭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曝氣充氧、提高溶解氧濃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

微氣泡曝氣是一種新型的高效曝氣技術,已經在汙水處理領域得到了較多的應用。微氣泡是指直徑小於50μm的氣泡,其具有比表面積大、內部壓力高、上浮速度慢等特點,與普通曝氣方式相比,採用微氣泡曝氣可以顯著提高氣體傳質速率和持氣率。本課題組的前期研究發現微氣泡在水中自然破裂時能產生羥基自由基,微氣泡的水力空化處理對銅綠微囊藻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也可以有效提高混凝沉澱除藻的效果。因此,微氣泡用於黑臭河道的曝氣增氧不僅可以提高富氧的效率,還兼備抑藻的生態修復作用。目前,已有採用微氣泡曝氣處理黑臭河道廢水的研究,但由於處理的時間短,不能獲得長期微氣泡曝氣對水生態環境的修復作用。因而,本文採用微氣泡曝氣和普通曝氣對模擬黑臭水體開展了長期修復治理工作,並對水質改善效果進行了評價和對比。

1材料和方法

1.1曝氣裝置及運行參數

本試驗分別使用微氣泡曝氣和普通曝氣兩種曝氣方式處理模擬黑臭水體,並進行對比。兩套裝置的水槽均為PVC材質,形狀為近似長方體,長約550mm,寬約420mm,正常運行時水深約280mm,總水量約為60L,水面下底泥厚度約為40mm。微氣泡的產生方式為加壓溶氣-減壓釋放法,需要水泵進行連續的水循環,循環水量為4.8L/min,不考慮短流的情況,整個水槽中水循環一次的時間約為12.5min。為了防止出水對底泥產生攪動,微氣泡出水距離底泥高度約110mm,且出水方向為水平;普通曝氣採用球形微孔曝氣頭,為了增加大氣泡在水中的停留時間,曝氣頭安裝在距底泥高度約為40mm處。微氣泡裝置在最佳運行氣水比下運行才能達到最好的微氣泡發生效果,因此,微氣泡裝置的曝氣量要明顯小於普通曝氣裝置的曝氣量,僅為0.12L/min,單位體積內曝氣量為2mL/(min˙L);而普通曝氣的曝氣量為1.3L/min,單位體積內曝氣量為21.6mL/(min˙L)。兩種曝氣採用的氣源均為空氣。考慮到微氣泡發生裝置中水泵運行引起的水溫升高的問題,在本試驗中兩裝置皆採用間歇運行的方式。試驗期間兩裝置同步開啟同步關閉,每天從8:00am~7:00pm,每小時運行15min,共運行12次。

1.2模擬黑臭水體來源及水質

本試驗所使用的模擬黑臭水體來源為校園內一處富營養化水塘,加入一定量含有大量營養物質和腐殖質的河道底泥,充分攪拌混勻後靜置10d,水中藻類和微生物繁殖,生態系統基本穩定。此時,該水體已呈深黃棕色,有臭味散出,透明度很低,根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中對城市黑臭水體的明確定義,可以認為試驗水體已經形成了黑臭水體。此時兩裝置內水質如表1所示。

表1初始水質

1.3水質檢測方法

本文中涉及到的各項水質指標的檢測方法如下。

氨氮: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總磷:銻鉬抗分光光度法;透明度:塞氏盤法;TOC及TN:島津TOC—L;OD680:上海儀電UV765;濁度:哈希2100N;水溫及溶解氧:哈希HQ-30d。

2結果與討論

2.1運行期間水質變化

在25d的運行中,持續對總有機碳(TOC)、總氮(TN)、總磷(TP)、氨氮、OD680和濁度這六項水質指標進行檢測,取樣時間均為9:00pm,此時距曝氣結束已有接近2h,因微氣泡氣浮作用而漂浮於水面的藻類已大部分靜沉,取樣點為水面下15cm處。各水質指標隨時間的變化如圖1所示。

整個試驗期間,微氣泡曝氣系統的TOC濃度始終低於普通曝氣系統,如圖1(a)所示。初始運行的5d內,曝氣提高了水中溶解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使得兩裝置內水中的TOC濃度均經歷了一個快速下降的過程。之後,TOC濃度持續緩慢下降,試驗末期微氣泡曝氣系統的TOC為18.2mg/L,下降了76%。氨氮濃度的變化趨勢[圖1(c)]與TOC類似,微氣泡曝氣水體內氨氮濃度下降更為迅速,在18d時,微氣泡曝氣水體的氨氮濃度已經降為0,而普通曝氣水體的氨氮濃度在第9d之後不再變化。試驗末期,微氣泡曝氣水體內TN和TP濃度均低於普通曝氣水體,如圖1(b)和1(d)所示。另外,試驗中觀察到水中的TN和TP較高,且變化不大,可能是與試驗所取河道底泥上方水體為生活汙水,含有大量的氮磷元素,可形成不易被降解的膠體有關。

在黑臭水體的修復過程中關注的重要水質指標是其表觀指標,本試驗中體現為OD680、濁度和透明度三個指標。OD680為含藻液在680nm波長處的吸光值,可以間接反映藻細胞的數量。對試驗採用的水體進行鏡檢發現,銅綠微囊藻是一種優勢藻種,因此,用顯微鏡計數表示的藻細胞濃度與藻液在680nm處的吸光值進行對比,發現二者之間呈良好的線性關係(圖2)。

OD680的變化如圖1(e)所示。微氣泡曝氣水箱內OD680在一周內迅速從0.03降低到0.01,並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說明微氣泡曝氣可以有效除藻並抑制藻類繁殖,而普通曝氣系統內藻密度一直保持在模擬黑臭水體形成時的高濃度水平。本課題組在前期研究中發現微氣泡對於銅綠微囊藻的生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用微氣泡曝氣處理10min後的藻液密度在72h後降低了88%;同時,電鏡觀察發現,藻細胞的結構均已發生破損。需要說明的是,該試驗對處理後的藻液採用靜態培養,因而,被破壞而沉降的藻無法得到足夠的光照進行自我修復,加速了藻類的死亡;但在本試驗中,由於整個日照期間(8:00am~7:00pm)不斷間歇循環曝氣,藻類可以得到足夠的光照進行自我修復,死亡速度有所減緩

水中濁度的變化如圖1(f)所示。隨著微氣泡曝氣對於藻類的去除效果逐漸顯著,濁度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兩裝置內水的透明度變化如表2所示。由於水深較淺,本試驗的透明度每5cm劃分一次。試驗的中後期,微氣泡曝氣裝置內透明度大大提升,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池底部,而普通曝氣裝置內水的透明度基本沒有變化。試驗末期,由於各項水質指標均有所改善,兩裝置的水體已基本脫離黑臭。

表2兩裝置內水的透明度

2.2水溫與溶解氧

水溫和溶解氧也是影響水體黑臭和藻類繁殖的兩個重要水質指標。為此,本試驗監測了運行期間,一整天的水溫和溶解氧,監測時間為10:00~21:15,監測深度為水面下10cm,在曝氣開始前和曝氣結束後進行監測。監測當天裝置運行時間為10:00~20:00。監測數據如圖3所示。

由於微氣泡曝氣需要水泵進行循環,因而水溫會所升高。在10:00時,兩裝置內水溫均為26℃,開始曝氣裝置後,微氣泡裝置內水溫呈波動上升,曝氣裝置開啟的15min內水溫持續上升,停止運行後有所下降,在8:00pm水溫升至34℃,隨後曝氣停止後,水溫不斷下降;普通曝氣裝置內水溫一直保持在26℃左右。一般來說,水溫34℃時藻類的生長速度高於26℃,而微氣泡裝置內的藻密度呈持續下降趨勢,可見,溫度並不是這兩種曝氣方式在藻類去除和控制效果產生差異的原因。

雖然水溫越高越不利於氣體溶解,但是微氣泡裝置內的溶解氧濃度始終高於普通曝氣裝置,且在曝氣停止後波動很小,而普通曝氣裝置內的溶解氧濃度在15min的曝氣停止後下降較為明顯。考慮到微氣泡曝氣本身的曝氣量只有普通曝氣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以推測,在實際黑臭河道水體的曝氣中如果採用微氣泡曝氣方式可以大大減少曝氣量。

2.3停止運行後水質變化

運行期結束後,持續監測了8d兩裝置內的水質變化情況(OD680、濁度和透明度),OD680和濁度數據如圖4所示,透明度數據列於表2。在停止曝氣後,由於沒有了曝氣引起的水面攪動和持續通入的溶解氧,普通曝氣裝置內水中藻類迅速繁殖,形成水華,OD680和濁度大幅上升,水質迅速劣化;而微氣泡曝氣裝置內水中藻類繁殖速度非常緩慢,僅在水面四周貼近水槽的部位發現了少量的藻類,並在上層水中觀察到肉眼可見的浮遊動物成群出現。研究表明,浮遊生物對藻類繁殖有控制作用,這可能是停止微氣泡曝氣後,藻密度OD680增長緩慢的因素之一,但是微氣泡曝氣促進浮遊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尚需進一步研究。

3結論

(1)與普通曝氣方式相比,微氣泡曝氣可以顯著降低該模擬黑臭水體的藻細胞濃度和濁度,從而提高透明度。

(2)在結束曝氣處理後,雖然水中仍有營養物質存在,但微氣泡系統內水質可以保持一段時間,而普通曝氣系統內水質會迅速惡化。

(3)試驗末期觀察到微氣泡曝氣系統內出現了大量浮遊生物,表明微氣泡曝氣可以改善水體生態系統。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技術分享」超氧納米氣泡黑臭水體治理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作者單位:江蘇昊恆納米環保有限公司摘要黑臭水體的成因是嚴重缺氧,快速增氧是治理黑臭水體的根本辦法。本文介紹了超氧納米氣泡黑臭水體治理技術的技術優勢、使用設備和成功案例。一、 技術優勢「超氧納米氣泡黑臭水體治理技術」是以納米氣泡設備為核心的綜合技術。
  • 微納米氣泡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
    微米氣泡曝氣作為新一代的高效節能環保技術,對改善水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3]:(1)消除有機物汙染和黑臭;(2)減少水體營養鹽含量;(3)消除藻類水華;(4)改善水色及透明度;(5)減少底泥內源汙染;(6)氧化底泥中的汙染物質,改善厭氧環境[4]。很多學者對微納米氣泡與廢水處理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相應的研究。
  • 對比分析水環境治理中增氧曝氣技術
    城市河流、景觀水體多為靜止或流動性差的封閉水體,具有水域面積小、易汙染、水環境容量小、水體自淨能力差等特點,加上外源汙染,極易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以及黑臭現象。通過曝氣增氧技術提高水體溶解氧來恢復水體環境並處理水中汙染物是水環境治理中常見的手段。
  • 經典處理方案總結 摘下水體「黑臭」帽子,黑臭水體,水汙染,水體富...
    【中國環保在線 汙水處理】我國黑臭水體的治理,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的上海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近年來,黑臭水體治理逐漸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已經開展了相關實踐。  我國黑臭水體的治理,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的上海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近年來,黑臭水體治理逐漸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已經開展了相關實踐。「水十條」將公眾身邊黑臭水體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體現自下而上的公眾訴求,也是自上而下回歸水治理本質的重要舉措。
  • 水環境治理中增氧曝氣技術的對比分析
    據調查,我國的水環境治理公司通過技術引進、研發等開發了多種適用於地表水環境的曝氣增氧產品,並已成功地運用到多個項目中去。隨著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城市水體汙染成為我國一個突出的問題和治理難題。城市河流、景觀水體多為靜止或流動性差的封閉水體,具有水域面積小、易汙染、水環境容量小、水體自淨能力差等特點,加上外源汙染,極易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以及黑臭現象。
  • 對比5種曝氣增氧設備 優化汙水治理技術選擇
    隨著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城市水體汙染成為我國一個突出的問題和治理難題。城市河流、景觀水體多為靜止或流動性差的封閉水體,具有水域面積小、易汙染、水環境容量小、水體自淨能力差等特點,加上外源汙染,極易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以及黑臭現象。通過曝氣增氧技術提高水體溶解氧來恢復水體環境並處理水中汙染物是水環境治理中常見的手段。
  • 漖表湧實施雙管曝氣去除黑臭狀態
    雙管曝氣改變黑臭 大瀝鎮治水局在河湧裡面採取雙管曝氣的方法,增加水體溶解氧,達到去除河湧黑臭的效果。除了水下有管道曝氣外,水面還設置了16臺噴泉,作用同樣是增加水體流動和含氧量,提高河湧的自淨能力。
  • 納米曝氣技術詳解
    據國家住建部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底,黑臭水體全國認定總數為2100個,水體面積達到1462.786平方公裡。從省份來看,60%的黑臭水體分布在廣東、安徽、山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蘇等東南沿海及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全國總體呈現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特點,黑臭水體治理時間緊迫,任務艱巨。
  • 整治黑臭水體,通州用上高科技
    為保證黑臭水體長制久清,通州區水務局目前分別在潞城鎮南劉各莊村、賈后疃村選用了國際領先的「微納米」氣泡技術進行水質改善試驗,通過數據監測,成效顯著,解決了「清淤法」治標不治本的難題。該試驗已通過專家驗收,為今後通州區坑塘治理、小微水體治理提供了技術選擇和經驗數據。
  • 鋁汙泥生物填料對黑臭水體的脫氮除磷效果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現場小試模擬研究了鋁汙泥生物填料、聚丙烯纖維生物填料以及二者分別與狐尾藻組合在黑臭河道水體中的治理效果。關鍵詞:鋁汙泥;狐尾藻;脫氮;除磷;黑臭水體近年來,由於工業廢水以及生活汙水大量排入河道,河道水體黑臭現象日漸加重,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和居民身體健康,因此,如何有效淨化黑臭河道水體已成為城市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1,2,3]。
  • 微納米氣泡在水處理中的應用及其發生裝置研究
    在氣泡體積不變時,氣泡比表面積與氣泡半徑成反比,氣泡半徑為10 μm和1 mm的氣泡相比,在一定體積下前者的比表面積理論上是後者的100倍[2]。1.2 水中停留時間長傳統充氧曝氣,氣泡直徑大,與水體接觸表面積小,氣泡快速上升到水面並破裂消失,停留時間過短,溶氧效果差。而微納米氣泡在水中上升的速度較慢,從產生到破裂的歷程通常達到幾十秒甚至幾分鐘。
  • 黑臭水體治理與水生態修復
    2、黑臭水體「黑、臭」的分級標準《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中公布了城市黑臭水體分級的評價指標包括透明度(SD)、溶解氧(DO)、氧化還原電位(ORP)、和氨氮(NH3-N),分級標準見表1。Ⅱ. 2020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Ⅲ.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二、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設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城市河道、湖塘各類邊界條件、水動力狀況不盡相同,所以需要進行詳細調查後制定黑臭水體的整治方案。
  • 繁昌黑臭水體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據區住建局副局長陳黃梅介紹,2018年12月份我區啟動了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總治理面積約12萬平方米,對水系沿線的11個小區及江夏明珠廣場的雨汙水管網進行了溯源排查、截汙納管等整治工作,同時對龍亭路雨水泵站、衛星塘生態系統提升,進行了改造,水質及周邊環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治理效果顯著。
  • 黑臭水體如何治理?
    1月7日,市長、市河長李建輝帶領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先後深入城廂區、荔城區、涵江區、秀嶼區督導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副市長、市副河長吳健明、鄭瑞錦一同參加調研。李建輝先後來到下磨溪生態提升工程、延壽西溪潭頭橋片區、望江河、頂社河等地,實地察看河道水質、岸線環境,了解項目推進、汙水收集、生態修復情況,聽取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匯報。李建輝指出,黑臭水體治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提高站位,壓實責任,切實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生態環境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指南(試行)》
    》,指導各地組織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解決農村突出水環境問題,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編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1.2 適用範圍適用於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治理和效果評估等工作。
  • 黑臭水體主要有哪些 修復中用什麼方法好
    什麼是城市黑臭水體,哪些水體屬於城市黑臭水體,這是需要首先明確的概念。根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體是指城市建成區內,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黑色或泛黑色),和(或)散發出令人不適氣味(臭或惡臭)的水體的統稱。
  • 決戰水汙染治理 | 深圳水環境實現歷史性轉折 黑臭水體全面消除
    在發布會上,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尹傑說,水環境改善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159個黑臭水體全面消除——經過三年治理,自2019年10月底以來,所有黑臭水體已連續不黑不臭,其中101個達到國家地表水Ⅴ類,實現了從又黑又臭到具備景觀水體功能的「蛻變」。
  •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之汙染源控制技術案例分享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迅速行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指導思想,緊密圍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總體要求,全面開展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加快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成效顯著。為更好地總結各地先進經驗,借鑑有益做法,進一步紮實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加快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規院水務與工程院聯合各地住房城鄉建設及相關部門,展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案例分享。從本期開始,陸續推出黑臭水體整治關鍵技術案例分享,主要包括汙染源控制技術、管網普查及修復技術、水系溝通及活水循環技術、斷頭浜及暗涵整治技術和生態修復技術等。
  • 城市黑臭河道快速處理技術研究
    1.城市河道有機汙染的快速削減技術研究從物理、化學、生物法三個方面分析,物理法中可有效去除水體黑臭的方法分別有人工曝氣、底泥疏浚等;化學法強化混凝去除水中有機汙染物質;生物法包括微生物強化技術、生物膜法等。1.1 物理法物理法常用於早期治理,汙染源單一、水量多的河道,可在河道內原位處理。
  • 廣東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編制規範》(徵求意見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北極星水處理網獲悉,廣東省標準《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編制規範》(徵求意見稿)於近日公布,本規範適用於廣東省城鎮建成區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的編制,其他水體治理規劃的編制可參照執行。》(建城[2015]130號)、《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建城〔2018〕104號)等有關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要求,為推動廣東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加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的管理,統一規劃編制的基本原則、工作內容和技術要求,保證規劃編制的水平和質量,制定本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