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城市黑臭水體,哪些水體屬於城市黑臭水體,這是需要首先明確的概念。根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體是指城市建成區內,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黑色或泛黑色),和(或)散發出令人不適氣味(臭或惡臭)的水體的統稱。根據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將其細分為「輕度黑臭」和「重度黑臭」兩級。「輕度黑臭」和「重度黑臭」的分級標準如下表所示。
城市黑臭水體汙染程度分級標準表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城市黑臭水體分級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還原電位(ORP)和氨氮(NH3-N)。值得注意的是,有機物汙染是導致黑臭的直接原因(第一要因),但評價指標並不包括用以表徵有機物含量的化學需氧量(COD)或生化需氧量(BOD),這主要是因為COD或BOD雖是導致黑臭的誘導因素,但不是黑臭水體的特徵。
水體為什麼會變黑?水體為什麼會變臭?黑臭水體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水體中有機汙染物含量過高時,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物分解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使水體轉化成缺氧或厭氧狀態。在缺氧和厭氧條件下,水體中的鐵、錳等金屬離子與水中的硫離子形成硫化亞鐵、硫化錳等化合物。懸浮顆粒吸附硫化亞鐵、硫化錳等,致使水體變黑;有機物腐敗、分解,產生氨、硫化氫、硫醇、硫醚、有機胺和有機酸等惡臭物質,致使水體變臭。由此,不難分析出影響水體黑臭的主要因素有:有機汙染物濃度、營養物質濃度、汙染時間(汙染形成後經歷的時間)、水力條件、溫度條件等。
黑臭水體治理技術體系(《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
黑臭水體治理的思路先行,避免為了治理黑臭而治理黑臭。黑臭水體治理思路可謂「百花齊放」,表面上看非朱即墨,實則殊途同歸,總體可以概括為「系統分析、綜合施策」。「系統分析「是指必須系統分析城市黑臭水體水質水量特徵及汙染物來源,包括點源汙染源(排放口直排汙廢水、雨季溢水、初期雨水等)、面源汙染源(各類降水所攜帶的汙染負荷、農村畜禽養殖廢水等)以及內源汙染源(底泥汙染物、漂浮物、懸浮物等),「系統分析」保障了「綜合施策」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
「綜合施策」既指綜合控源截汙、內源控制以及生態修復等黑臭水體治理技術,避免單一治理技術的局限性,即再好的單一治理技術也不能徹底解決水體黑臭問題,亦指綜合水體汙染程度、汙染原因和汙染階段,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選用相對適宜的治理方案。根據汙染程度與治理目標的不同,將黑臭水體治理分為應急治理、水質改善和長效保持三個階段。
在應急治理階段,針對黑臭嚴重水體,採取有效措施,短期內快速緩解和消除黑臭現象。主要技術實施要點為:
(1)截汙,控制外源汙染物的進入;
(2)投加絮凝劑、除藻劑等藥劑,快速去除汙染物;
(3)底泥清淤,將大量汙染物遷移出水體;
(4)補水(地表水或再生水),快速遷移、稀釋汙染物質。
在水質改善階段,經過應急處理措施,黑臭現象緩解之後,進一步減輕水體汙染負荷,採取工程措施淨化水質,恢復水體景觀功能。主要技術實施要點為:
(1)人工增氧(曝氣、純氧增氧、化學增氧等),防止厭氧分解,提高水體中有機汙染物質的降解速度;
(2)投加底質改良劑或氮磷控制劑,降低內源汙染釋放(僅適用於滯流型水體、封閉和半封閉型水體);
(3)旁路處理,對水體進行循環處理;
(4)植物淨化(植物塘、生態浮島等),利用水生植物的淨化功能改善水質。
在長效保持階段,黑臭水體治理後,可能會面臨汙染負荷再度升高等問題,使得水體水質惡化和黑臭反覆,因此需要保證水質有效管理,確保水質改善效果的長效性。主要技術實施要點為:
(1)清水補給,通過補水加快水體循環;
(2)生態修復,提高水體自身的淨化能力;
(3)水華控制,消除黑臭後的水體,仍然是富營養化水體,藻類容易暴發,最終導致黑臭,應採取必要措施控制水華。
編輯:徐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