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臺素有「溶洞之鄉」的美譽,單是見諸於地方典籍記載的溶洞就多達一百多個,而蓬萊仙洞即是其中的代表。
在安徽,有兩句著名的俗語,其中一句是「黃山歸來不看嶽」,還有一句就是「蓬萊歸來不看洞」。據馮光浙編撰的《石埭縣誌》所載:「入其中,寬廣可容數百人。中有『積翠臺』、『蓮花柱』、『華蓋巖』、『夕照光明』,五彩爛然,蒼碧錯列,奇不可盡述。」
當然,此蓬萊非彼蓬萊,而是一個多層次、多階段、多堆積形態的大型溶洞,全長3000餘米,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四層結構,囊括迎賓廳、探海長廊、東海龍宮、通明宮、迷仙宮、玉嬋宮、銀河長廊、瑤池、南海、潮音殿、送客廳等10多個景點。每個景點都有「獨門絕技」,諸如探海長廊中的「落地金鐘」、通明宮中的「凌霄寶殿」、玉蟾宮入口處的「石花」、銀河長廊中的「天馬行空」等等,皆是各具特色,美不勝收。不過,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數「蓬萊四絕」:山水浮雕、羅紗帳、千佛山、天絲。
既然名為「仙洞」,自然跟傳說脫不了關係。據說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把蓬萊仙子逐放到此洞,還命令哪吒在洞口把守,不準蓬萊仙子出來。恰巧不巧的是,蓬萊仙子偏偏鍾情於此,遂指石為物,將洞府裝點得如同瑤臺仙境一般,蓬萊仙洞因此而得名。
傳說雖不可信,但裡面的美景卻是實實在在的,就好像真的闖入了仙境,迎面而來的是一場視覺盛宴。
一入洞門,就是「迎賓廳」,有鐘乳石形如「八仙」和「神獅」,或各顯神通,渡過波濤洶湧的大海,或抖動著縷縷青絲,頭舞足蹈地迎接貴賓。
「蓬萊四絕」則依次分布於通明宮前端迷仙宮的入口、瑤池和南海。
一絕「山水浮雕」,又被稱為「天然壁畫」,仿佛是最傑出的畫師在巖壁上一揮而就,樓臺亭閣,山環水繞,情景交融,鬼斧神工。
二絕「羅紗帳」,乃是由高純度碳酸鈣凝結而成的巨大的結晶體,渾如帳幔,從洞頂直垂到溶洞的底部,因其顏色潔白如玉,晶瑩剔透,故而得名。這種結晶體雖非稀有品種,但是擁有如此大的體量,華東僅此一例。
三絕「千佛山」,由無數個蓮花瓣狀、黃褐色的鐘乳石自然壘砌而成的洞中山,高約20米,圍度約50米,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四絕「天絲」,又被稱為「天女散花」。因南海西南側溶洞穹頂上,懸掛著無以數計的玻璃管狀結晶體,晶明透亮,宛如一場急雨從天而降,卻又因為某種神力的不期而至,使「雨絲」僵持在了半空中,故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洞中也有「C位」的話,「瑤池」絕對能輕鬆當選,只見粉紅色的鐘乳石上端坐著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身著金縷玉衣,面如滿月,目若青蓮,恰似剛剛出浴的王母娘娘。身旁月牙形的池內,一群仙女正在嬉水沐浴,風姿綽約,栩栩如生。
或許因為有了這一方「瑤池」,一如點睛之筆,整個溶洞也有了幾分「仙氣」!
步入奇特溶洞,邂逅一方清涼世界,觸摸五光十色的夢,像漫天星光墜入你的眼,卻落在了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