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夜鷹」精靈也和毛腿漁鴞十分相識
毛腿漁鴞為大型鴞類,外形和雕鴞相似。棲息於低山闊葉林、混交林和山腳林緣與灌叢地帶的溪流、河谷等生境中,夜行性,白天多隱藏在河邊的樹上或河流沿岸的懸崖上,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蝲蛄、蝦、蟹等水生動物。7月19日,在古藺縣黃荊老林景區八節洞外面的溪谷邊,村民發現草叢裡的一根枯枝上停著一隻「大鳥」。黑黃相間的羽毛,兩隻豎起的耳朵,鋒利有力的腳爪,一雙犀利有神的「燈泡眼」……這隻「大鳥」長相跟常見的貓頭鷹十分相似,但比普通貓頭鷹的個頭大兩倍。它的腿上還長著茸毛,像是穿了一條毛褲。出於好奇,村民準備湊上前去看個究竟。當村民靠近時,「大鳥」還是一動不動。「是不怕生人還是受傷了?」村民看到「大鳥」只是動了一下翅膀,並沒有飛走的意思,便扒開草叢,小心翼翼地走近它,這才發現,這隻「大鳥」耷拉著翅膀,根本飛不起來。隨後,村民撥通古藺縣黃荊鎮自然資源管理站的電話,尋求幫助。古藺縣黃荊鎮自然資源管理站工作人員接到群眾反映後,立即呼叫附近的生態護林員前往現場。在護林員的幫助下,這隻折翼的「大鳥」被送到黃荊鎮衛生院進行救治。古藺縣黃荊鎮自然資源管理站站長顏宇介紹,根據「大鳥」的外觀造型,初步判定是一隻毛腿漁鴞,與貓頭鷹同屬鴞科鳥類,長相跟普通貓頭鷹極為相似。他隨即把「大鳥」的照片發給上級專家鑑定,再次肯定這是一隻毛腿漁鴞,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還是極度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當時,毛腿漁鴞的右翅受傷嚴重,傷口處的肌肉已出現腐爛症狀,再不及時處理將會危及生命」。在黃荊鎮衛生院,醫護人員對毛腿漁鴞的傷口進行清洗、上藥、包紮。目前,毛腿漁鴞恢復良好,已開始進食。「毛腿漁鴞是十分珍稀的飛禽,極為罕見,全球現存不足一千隻,在我國的西南、東北地區曾有分布。」古藺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趙中國介紹,早在幾年前,古藺縣龍山鎮稻香村一魚塘養殖戶曾救助過一隻,此後它就像小說中的「神鵰」那樣「絕跡江湖」了。
隨著黃荊老林景區的生態環境逐漸變好,曾一度消失匿跡的野生動物開始出現,因受傷需救助的事件時有發生。「由於缺乏相關經費,鎮上自然資源管理站也是左右為難。我們不能看到那些保護動物受傷而不管,就這隻毛腿漁鴞來說,目前的治療和食物已花費四五百元,全是站上工作人員籌資。年前,景區還發現一隻受傷的巖羊,救治花費也是上千元,都是站上職工捐資救助的。」顏宇說。
為此,顏宇呼籲,黃荊自然保護區的幹部、群眾要主動保護好景區河道生態,為更多野生動物留下一片棲息地,期望社會力量對野生動物救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提供物資、技術、經費等幫助。此外,希望由主管部門牽頭,在黃荊自然保護區設立野生動物保護救助站。生物多樣性
是地球長存的基礎
保護瀕危物種
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責編 湯頌 劉篤梅 編輯 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