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各類媒體,隨便就能找到體制內外的互懟,比如有的人曬出自己的工資條,說工資少卻每天「五+二」「白+黑」,又看不到前程。下面總會有若干人開懟,怎麼不曬福利、獎勵?灰色收入不敢說以覺得不好可以辭職啊之類的。接著又會有人懟回去,有能耐你也考啊!吃不上葡萄就說葡萄酸……
有人形容體制內外也是一座圍城,城外的想進去,城內的想出來。其實呢,各有各的難,各有各的好。其實,無論是城裡還是城外,多是以自身的認知,去理所當然的認為應該怎樣。
這就是一種認知盲區,歷史上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出自晉惠帝司馬衷,他是三國後期司馬懿的重孫子。說的是有一年鬧了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能扒樹皮,吃草根,甚至吃吃觀音土。消息報到了晉惠帝司馬衷這裡,他很是擔憂,認真思考後問道:「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這並不可笑,在皇帝的圈子內,各種肉就是每天要吃的,老百姓吃不上米,為什麼不吃肉,而要挨餓呢?恰恰是這種認知,才鬧出了讓人啼笑皆非的大笑話。
體制內外的人何嘗不是如此呢?
01認知盲區束縛了思維
什麼是認知盲區?盲區就是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認知盲區就是別人知道的事物,自己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導致人往往以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去判斷未知事物,從而產生判斷錯誤。
馬雲和諸多明星的電影《功守道》有一個橋段:馬雲到華山派去挑戰,來到一個寫著「華山派」的牌樓下,被警察同志趕了出來,馬雲才發現原來「華山派」後面還有被擋住了的兩個字「出所」。
網上有個不是段子的段子,說「印度再不努力,孟買就要被上海超過了」。印度人也被國人稱之為迷之自信,但真沒幾個人把這當回事,多數當作一個笑話。
實際上,印度的這種迷之自信,就是一種認知盲區。印度人引以為豪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的醫藥和軟體業,再加上西方媒體的持續吹捧、本國媒體的不實報導、民族自身的自戀情結,造成了許多印度人的腦海中,印度就是比中國發達的多的國家。偶爾有來過中國的,真實的聲音微弱被忽略不計,甚至被冠以說謊的帽子。在大多數印度人聽到、看到的,都是印度比中國發達的各類信息,久而久之,大多數人認定這就是事實。
生活中很多問題的產生,就是因為人不知道自己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或者不知道自己尚對某事物不知情,而以自己的固有認知,作為判斷的依據,並作出決定和選擇。
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芝諾有句名言「人的知識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圓圈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圓圈以外的事物,就是認知盲區,如果以圓圈內的知識,去判斷圓圈外的未知事物,往往是錯誤的決定。這會導致我們處理矛盾、解決問題,人為製造困難和矛盾,阻礙於我們的能力提升和職業發展。
02認知盲區受環境制約
回到體制內外的話題。體制外的人看到的新聞,往往是某些官員貪汙受賄、權色交易、濫用職權等負面新聞,這些往往又是人比較關心的,於是將這類負面信息無限放大,變成對整個體制內群體的普遍認定。縱然體制內人怎樣辯解,都不能改變其內心的固有認知。
還有一些人認為,已經在體制內了,屬於旱澇保收,這已經足夠了,還要什麼提拔啊。
殊不知,在體制內的人,也同樣面臨許多競爭,經歷一些不公,提拔與否根本不是想不想,而是必須且唯一要走的路,這可不僅僅是前途,還包含著若干面子等諸多問題。
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們總喜歡用自己所處環境,日常所聞所見,來認定所處環境以外的事物。
比如,體制外的人的圈子,往往同是體制外的人,工作、生活、交際,大多以體制外為主。這類人基本上聊的話題,都是體制外的東西。這一群體對體制內的人其實未必真的了解,有些東西道聽途說卻堅信不移。所以認為體制內的人,已經有固定工資,捧著鐵飯碗,又不幹髒活累活,卻又要做些令人痛恨的事。而且有一部分人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體制內的人,同時又兼有羨慕、鄙視、痛恨、敵視,各類心態非常複雜。
再比如,現在人們普遍關心的教育問題。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大學擴招後,農村生源反而不斷下降,而且現在農村學生考上重點名校的微乎其微,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和農村的教育問題。
在農村因為生存壓力,經常過問孩子學習就已經是重視了,因為基本上家家都如此,所以很少有家長考慮過多的課外班。很多家長看城市孩子上各種班覺得不可思議,覺得一點沒必要,只要學習好就行了。
而城市的經濟條件比農村要好,家家都重視孩子教育,除了日常的輔導外,還想方設法為孩子報各類課外班。而且城市孩子每天聽到、見到的,遠比農村孩子要廣泛得多,相比之下,自然是農村孩子直接輸在高考上了。
都說貧窮限制了想像,其實認知更限制了高度。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城中村拆遷後,出現了大量的拆遷富翁,拿到錢以後不知道怎麼用,只會吃喝嫖賭抽,幾年以後,很多富翁變成了負翁,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象將近要考一門功課,匆匆地看了一遍書,覺得差不多了,看著似乎都會了。心思再好好讀讀背背,應該就可以了。但再看一遍,發現自己有些東西還是弄不懂,於是費心費力地又看了一遍,認為這回總差不多了。再複習一遍時,發現自己不懂的越來越多了,越學越感覺恐慌。但事實上卻是,功課複習的越來越紮實了,知識越來越豐富了。
越是認知少的人,認知盲區越大,相反越是認知淵博的人,認知盲區越小。知道的越多,才會知道不知道的更多,才會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這一點真的非常重要。
03怎樣破除認知盲區
盲區可分為真盲區和假盲區。
真盲區是真的不知道,比如每天生活工作在一個固定的圈子,圈子以外的東西毫不關心毫不知情,自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不斷重複著當前,久之就會認為一切理應如此,不這樣才是不正常。
假盲區是裝不知道。生活工作在一個溫暖的舒適區,安定、清閒、無憂,久之就會安於舒適,拒絕挑戰。圈子外面雖然很精彩,但很難割捨當下,逃避圈子外不熟悉的世界。
那麼,如何擺脫自己的認知盲區呢?
第一是多看。
首先推薦各類書籍,包括哲學、歷史、紀實、心理、科技、經濟等各方面的書籍,多多益善,可以讓你了解的更多,做事更加理性,思維更加多元,眼界更加開闊,心胸更加豁達。
其次推薦影像資料,多看紀實紀錄片,網絡上這方面的東西很多,儘可能地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豐富你的認知,感悟個體有多小宇宙有多大。「世界這麼大,你應該去看看」,看過以後,你的格局會變大。
最後是多瀏覽新聞媒體,這主要是必須知道當前世界大事、熱點事件、發展趨勢等,這樣才能跟得上形勢,不作井底之蛙,坐井觀天而不自知。
第二是多聽。
現在手機上隨便一搜索就有很多聽書軟體,各種各樣的教育培訓、商業財經、人文歷史、科技時尚等等,不想花錢就找免費的,重點是聽一些能引人思考,讓人提高的,聽的多了,也會讓你打開一扇大門。
聽名家講課,業內一些專家(是專家非)、名人,成功人士,經常會有一些分享,聽聽他們的思路、認識、看法,你經常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多參加一些有質量的聚會,不要吃吃喝喝、聲色犬馬,有機會多和有思想的人交流,你會聽到這些對相同事物的不同聲音、不同評價、不同看法、不同思維。當然你得有參與的價值,也就是你也能有讓人欣賞的東西,否則的話,誰會帶你玩?這會對自己認知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是多學。
要多接觸更多的行業、更新的領域,現代社會各行各業,都處在不斷迭代、不斷更新的時期,落後就意味著被淘汰。必須讓自己的思維別拉下時代的發展,你可以做不到超前,但決不能跟不上。
別讓自己的認知停留在現有狀態,必須要跳出來看看外面,獲得新的認知、新的思維,唯一的途徑就是學習。現在是終身學習的時代,是知識付費的時代,別怕花錢學習,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投資,投資是你的技能和未來。
第四是多思。
資訊時代,各類媒體的碎片化知識,讓我們很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為我所用。但帶來的影響是讓人慢慢退化了思考能力,什麼都實行拿來主義,即插即用,不用思考為什麼,這已經成為阻礙成長的最大障礙。
我們多看多聽多學,並不是要過程,重要是真正進心入腦,凡事不能過後就算,應該學會獨立思考,一個事物多想想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把新的東西和自身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認知和思維,才是最重要的。
認知就一道堤壩,沒有外來的水,就永遠衝不破藩的禁錮,只有不斷知新,才能衝破束縛,奔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