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紀錄片需走出創作盲區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剛剛播完的《舌尖上的中國2》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味蕾風暴,讓美食再次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上海紀實衛視、北京紀實衛視等紀錄片專業頻道相繼上星,使紀錄片的影響力隨著播出平臺的拓展進一步擴大;「因你而真」第二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頒獎典禮也在上海隆重舉行,大力助推紀錄片發展……近日,紀錄片產業的利好消息頻出,讓有關紀錄片發展的話題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有人說,紀錄片的春天來了。然而,越是在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越要冷靜思考當下紀錄片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認識誤區,梳理思路,才能使今後的路走得更加平穩順暢。

  「小循環」機制掣肘市場互動

  根據調查,中國紀錄片的投資70%以上來自體制內,由於投資觀念和機制的困擾,始終沒有形成一種良性的市場互動。粗放一點分類,國產紀錄片的投入構成分為「官方投入」和「民間投入」兩類。所謂「官方投入」,一般指政府投入或體制內傳媒機構的投入。多少年來,「官方投入」的紀錄片都採取一種「小循環」的運作模式,即投入—製作—播出—入庫,形成一個周期,節目播出後的市場回收不在其中。

  這一運作模式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投入多少,大多取決於對宣傳效果的預估,而非市場回報額度的高低。播出、入庫這種模式相對簡單,省去很多成本核算、投入產出比測算等問題。久而久之,決策者習慣並滿足於這個簡單循環的模式,「縱容」了決策惰性和投資慣性,導致85%以上的紀錄片生產基本游離於市場之外。市場看似近在咫尺,但由於投資機制的掣肘,讓這咫尺之距,恰似萬水千山之遙。

  而以民營企業投入為主的「民間投入」模式,也不容樂觀。目前,中國紀錄片市場尚未形成規模,為數不多的民營企業在市場外徘徊良久之後,逐漸演變成體制內傳媒機構的「高級打工者」。這些讓人看不清回收空間的資本投入,無法形成中國紀錄片市場的有效生產力,使產業缺乏競爭力。

  題材單一使創作出現盲區

  在近幾年的紀錄片播出以及學術評選過程中,很多評委與受眾都有相同的感受,即中國紀錄片多為歷史文化題材,自然、地理、動物、科技等市場需求巨大的題材卻少人問津。這一現象正好從選題類別的角度印證了「小循環」模式的弊端。歷史文化類作品具有較好的宣傳效果,體制內的決策者對此形成了一種「認知慣性」,從而使國產紀錄片創作呈現出一種單一化傾向,造成選題分類的盲區。

  市場趨於飽和的文史類紀錄片產能相對過剩,市場缺口極大的各種個性化、多樣化的非文史類題材卻「等米下鍋」,這種「題材單一」的現象也在不同角度上反襯出紀錄片市場不健全的現狀。一方面,國產紀錄片片源緊張,專業頻道的播出選擇餘地不大;另一方面,又沒有人願意冒風險投資拍攝自然、地理等個性化需求強烈的題材。「究竟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互為前提的怪圈,讓投資者與創作者在不同維度上爭論糾結。投資者抱怨,看不到具有投資回收前景的節目,投入無異於「燒錢」;生產者抱怨,沒有一定的投入,如何讓作品撬開市場的大門。就在這種怪圈的循環中,投資者和創作者之間抱怨不斷,牽拉撕扯,舉步維艱。

  創作思維模式化滯緩前進步伐

  2005年,中央電視臺將傾力打造的12集文獻紀錄片《故宮》推上銀屏,讓長期萎靡的中國紀錄片以一種全新的視覺呈現,博得了全國觀眾的一片喝彩。冷靜的解說、唯美的畫面,大氣磅礴的展示以及縱橫捭闔的氣度,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中國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一種新的視覺模式,分享了一次由航拍、移動軌、搖臂加逐格拍攝、定焦拍攝、三維特技、情景再現等諸多當代先進電視製作技術帶來的視覺衝擊與快感,這也是中國紀錄片首次全方位利用前衛影像手段為紀錄片「烹製」的一道饕餮盛宴。

  這一特點讓《故宮》很快蜚聲全國,也讓一些電視機構的投資者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紛紛將這種模式運用於創作中。於是,中國紀錄片創作迎來了「後《故宮》時代」,除了央視接二連三地推出大製作的紀錄片外,有經濟實力的各省市電視臺也紛紛效法《故宮》,不惜重金,做起了畫面氣勢恢宏、鏡頭呈現考究的文獻紀錄大片。這種勢頭並非一發即止,而是順流而下,浩浩湯湯一直奔湧至今。

  然而,這種創作風格的綿延,卻在以一種深沉的方式演繹著產業的浮躁。最近幾年,在各種國家獎項的評比推薦中,效仿《故宮》風格的作品,幾乎佔據了送評作品的半壁江山。這幾年徵集的大學生紀錄片作品,竟也有此類仿品出現。這些作品眉目相似,相貌相當,好像都出自一位撰稿、導演、一家出品機構之手。這種創作的模式化的思維成為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生產的一大痼疾,滯緩了產業多樣化發展的前進步伐。

  學術與產業無法實現有效對接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人以及研究紀錄片的學者,參加各種國際國內紀錄片創作論壇和學術講座的機會越來越多,視野較幾年前有了極大拓展。遍尋國內幾家有名氣的紀錄片研究雜誌,包括誕生於2011年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上面不乏基於嚴謹調研而得出的很有價值的數據和頗具見地的觀點。這些學術研究對紀錄片的學術分析、論點論證更加客觀,為中國紀錄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

  然而,這些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前端學術研究成果,似乎並沒有真正應用於實踐之中。研究者辛辛苦苦埋頭做的學問,只能成為幾頁「報告」,縱觀全國各家電視臺,目前尚找不出一塊可供學術成果轉化的實驗田;而傳媒機構依然我行我素,在並不平坦的紀錄片發展之路上步履蹣跚,在選題、投入、實踐操作方面遇到難題時糾結困惑,只得自己摸索發展路徑。這主要是學術理論與創作生產無法實現有效對接所致,極大地浪費了研究資源和產業成本。

  綜上所述,當下中國紀錄片在投入、選題、操作、學術研究等方面尚存在認識誤區,結果乾擾了產業鏈的打造,形成了難以突破的瓶頸。要想改變這一狀況,管理者就要轉變發展思路,打破機制壁壘,該管的管好,不該管的就放手交給市場,這樣一切才會變得順暢起來。

  (作者陳大立,為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節目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中國首部衛星紀錄片《太空的見證》創作記
    (微信用戶:Aminta·燃)……數十萬真情感言和鮮活評論,是網民送給《太空的見證》創作團隊最好的新年禮物。告別2020年之際,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推出國內首部衛星新聞紀錄片《太空的見證》。上線72小時,系列產品全網傳播量突破10億次、互動量超千萬次,轉載轉發突破8000家次,形成一次「現象級」傳播。
  • 專家:紀錄片是中國歷史的記錄者、故事的宣講者
    中國的電視機構應當對自身的技術手段和傳播理念進行深刻反思,爭取在新一輪全球傳播新秩序的重組當中獲得自己的話語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通過具有國際水準的優秀作品走出去,引導國際輿論對中國形象的正面認知,以及對中國發展道路和價值觀的認同。
  • 12集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中華秦嶺》創作研討會召開
    新天水訊【記者 洪波】2020年12月29日,12集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中華秦嶺》創作研討會在西安召開,該片主創人員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著名紀錄片導演夏蒙、撰稿團隊和製片方參加會議,就該紀錄片文本大綱及創作思路進行了研討。
  • 突發事件中軍事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模式探析
    摘 要:軍事紀錄片在軍事新聞傳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國內外相關抗疫紀錄片,總結出採編多維度輻射、制播突破圈層、傳播國際化等特點,就軍事紀錄片在突發事件中的創作和傳播模式進行闡述,提出對策建議。
  • 專家科普地震預警:存在盲區避免過度 需全社會共同參與
    中新社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2020年的「5·12」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中國地震局組織專家對地震災害相關知識進行科普。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孫麗博士解讀地震預警時提醒說,地震預警存在無法實現的預警盲區,過度預警也可能造成負面作用,同時,地震預警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 貼近觀眾需求、傳播主流文化 網絡紀錄片令人耳目一新
    需建立專業化、標準化規範和可複製、可持續生產模式,以形成規模化發展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等要求也逐漸提高。網絡自製紀錄片應當適應這一社會需求,創作出更加豐富多元的優秀作品,讓觀眾看見生命和文化的豐富多彩,傳遞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近幾年來,一度小眾化的紀錄片多次掀起收視熱潮。
  • 視聽天地 紀錄片觀念的非暴力化價值取向
    如果我們認定「新紀錄運動」就是中國紀錄片誕生的開始,我們為什麼不大張旗鼓地稱它為「中國的紀錄片運動」?一個「新」字,聽起來多麼像「新人類」、「新新人類」、「新寫實主義」、「新儒家」、「新左派」等「新」字派路數,大有剿說流俗之嫌。 「新紀錄運動」非常強調「個人化」和「個人立場」。是的,紀錄片從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個人化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
    【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第一次在沙瓦調研拍攝點位【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2017年通往沙瓦村的小道【案例】落地生根才能講好扶貧攻堅故事:紀錄片《落地生根》創作啟示2017年的沙瓦村雖然貧困,但是乾淨整潔2017年4月1日,經雲南省宣傳部與廣電總局的溝通洽談
  • 《英雄兒女》獲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歷史文獻紀錄片獎
    12月26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十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郎園Vintage16號館虞社演藝空間舉行。70周年的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獲得最佳歷史文獻紀錄片獎。
  • 治腎病用好藥,需管控好這10大「盲區」,否則會有大麻煩!
    周遜 腎內科主任開車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存在不少「盲區」,如若駕駛人員不熟悉到底有哪些「盲區」,就有可能引發意外情況,甚至可能出人命。汽車靜止不動,不會出問題;汽車一旦開起來,駕駛人員就應該時刻提醒自己注意汽車「盲區」。
  • 《二十二》到《航拍中國3》紀錄片為何冷熱兩極
    大銀幕上的精彩仍需等待,小屏幕上的優秀紀錄片作品「後浪」洶湧。《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國產紀錄劇集片迎來一波製作、播出熱潮。 「2700多年的古城,600多年前的聽雨樓,不僅聽見雨聲,還聽見平遙人的鍋碗瓢盆,喜怒哀樂。」伴隨著解說詞映入觀眾眼帘的是俯拍視角下,構成古城特色的青磚灰瓦建築群。這是央視紀錄頻道近期播出的《航拍中國第三季》山西篇的部分片段。
  • 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 讓世界了解中國
    中國——植物的天堂,文明的搖籃。衣食住行中,探尋美的歷程,才能明白植物世界裡的驚奇與求存;追隨萬裡,感受綿延不絕的生命傳遞,才能明白植物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是由北李成才導演執導創作的中國第一部植物類紀錄片 。
  • 五大關鍵詞勾勒中國人文景象 以紀錄片呈現《極致中國》
    在國新辦對外推廣局的指導下,五洲傳播中心再度攜手美國國家地理,傾心打造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極致中國》。該紀錄片精選了三個最富中國極致之美和人文特色的山水秘境取景拍攝,融合了世界頂級製作團隊、多重拍攝手段與高科技製作技術,將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
  • 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集
    幕後製作該片參與創作的人員達200多人,其中133位攝影師遍訪了中國27個省區市的93個地區以及英國、紐西蘭、印度、馬達加斯加等7個國家的30多個地區,使用4K超高清攝影機、大型航拍無人機等設備,採用延時攝影、定格動畫、顯微攝影等多種拍攝方式,呈現出一副完整的中國植物版圖 。
  • 中國量子科技走出實驗室: 通信有優勢 計算需追趕
    原標題:中國量子科技走出實驗室: 通信有優勢,計算需追趕 摘要 【中國量子科技走出實驗室: 通信有優勢 計算需追趕】幾乎每隔十年都會有新技術誕生,催生新的技術革命
  • 實力擔當,粵產紀錄片從大灣區出發進軍國際
    廣東地區形成了文化交流互鑑、思想碰撞激蕩的良好氛圍,這不僅是文藝創作的重要經濟社會基礎,也是影視作品生產的海量題材庫。紀錄片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和語言,具有最直接展現本土文化的價值,對加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具有積極意義。粵產紀錄片就肩負起了這樣一種重任。
  • 2019年國比論壇「文學與世界」專場聚焦中國文學走出去
    西方文化中的中國形象與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在談到中國文學在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現狀時,《歐洲評論》主編、比利時魯汶大學榮休教授西奧·德漢對中國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發展前景充滿樂觀他談到,縱觀歷史我們便不難預測中國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發展的光明前景。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與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漢語文學與中國文化將必然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事實上,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以及中國在各個方面的取得的成績,中國文化將在世界越來越多的注視目光下成為主流。雖然還需假以時日,但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發展未來可期。
  •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創新中國》在深圳衛視播出
    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正是以此為目標,歷經一年半的精心打磨,在全國各地、各個行業,甄選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故事,展示了近年來中國科技領域的重大進步,打造了一部既富含科學精神又具備人文關懷的精品紀錄片。­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確實顯得頗有些「另類」,它把科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試圖打通這兩個看起來完全相異的領域,讓人們從中獲得更為完整和豐富的體驗。
  • 《懸壺天成》榮獲第26屆中國紀錄片系列片好作品
    《懸壺天成》榮獲第 26 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中國紀錄片系列片好作品」,這是該作品繼2019年獲得第四屆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紀錄片最佳導演獎後再次榮獲國際國內大型獎項。    《懸壺天成》系列紀錄片是中國首部全面講述雲南民族民間醫藥故事題材的作品。
  • 豆瓣8.9分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這座「植物天堂」
    我國第一部植物類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上映,其由北京世園局發起拍攝,李成才執導創作。該紀錄片呈現了21科28種植物的生命旅程,並講述它們如何影響世界的故事。(引自:《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紀錄片發布 呈現多種中國植物影響世界的故事.國際在線)地球上已知的植物有三十多萬種,其中十分之一生長在中國。這些植物不僅為中國帶來福祉,還不斷遷徙到世界各地。在人類的不懈努力下,它們又獲得了新的姿態,為不同的文明帶來不一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