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科普地震預警:存在盲區避免過度 需全社會共同參與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2020年的「5·12」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中國地震局組織專家對地震災害相關知識進行科普。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孫麗博士解讀地震預警時提醒說,地震預警存在無法實現的預警盲區,過度預警也可能造成負面作用,同時,地震預警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三種波與地震預警密切相關

孫麗介紹,根據相關地震專家的基本定義,地震預警是依託震中附近的密集地震臺網記錄,在震後數秒內快速測定地震時空強參數(發震時間、震中位置、地震震級或地震動強度)並估算地震影響範圍和程度,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目標地之前發布警報。

電磁波、地震波縱波和橫波是與地震預警密切相關的三種波,電磁波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傳播;地震波縱波以每秒6千米左右的速度在地下介質中傳播;地震波橫波與縱波同時產生,以每秒3.5千米左右的速度在地下介質中傳播。

地震預警就是利用這三種波速度不同,通過技術途徑在地震發生後,實現以最快速度測定出地震並向感知人群發出預警信息。

地震預警需建密集地震監測站點

孫麗指出,地震預警的關鍵是在地震發生後以最快速度測定出地震,這就必須要有專門的記錄儀器設備提前架設在選定觀測站點上,且站點須在一定區域範圍內達到足夠的密度。

一是地震發生地點在空間上具有一定隨機性,要想幾秒內及時捕獲到地震發生信息,必須在幾秒內地震波能到達的地方布設有地震觀測儀器,且最好有3套以上的站點。

二是地震一般發生在地下十幾千米,地震後速度快的縱波首先向各個方向傳播,震後2秒左右到達震源垂直上方的震中位置,震後3秒以內地震波可被布設在距震中十幾千米範圍內的觀測儀器記錄到,並瞬間計算處理出地震參數。

因此,要在具有潛在大震危險性的重點區域內實現地震預警,就必須在相應區域內提前布設足夠密度的地震觀測站點,一般要求站點互相間距在十幾千米以內。正在實施的中國地震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工程,將於兩年內在國內5個重點區域布設上萬個地震觀測站點,平均站點間距不到15千米。

地震預警盲區一般為極震區域

孫麗特別提醒,地震預警的先天短板,就是存在無法實現的預警盲區,只能在特定條件和特定區域內起到減災作用。

「地震預警盲區就是在地震預警信息發送到感知人群時,破壞性地震波已經到達感知人群所處位置且已造成建築物破壞。最令人遺憾的是,地震預警的盲區往往就是地震破壞最嚴重的區域,亦即極震區。」

由於地震波的衰減性,地震的破壞烈度由震中向外圍按一定規律衰減,烈度最高區域稱為極震區,低於極震區烈度又高於破壞性起始烈度的區域,稱為地震預警有效區域。地震發生後,預警有效區域的範圍會明顯大於預警盲區,因此,進行地震預警意義十分重要。

此外,地震預警也要注意避免過度預警問題。地震預警是針對破壞性地震波到達的預警,應在預警有效區域及鄰近區域開展。如果對低於甚至遠低於可能造成破壞的低烈度地震到達進行非清晰預警,儘管會對感知公眾群體起到警示提醒作用,但也有可能形成不必要的負面效應。

地震預警需全社會共同參與

孫麗表示,地震預警系統建成後真正發揮預警、減災作用,需要政府、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實現。

地震預警信息發出後首先要被感知人群接收到,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學校、醫院、商超等人員密集場所安裝信息接收終端,並充分利用廣電系統電視機頂盒控制系統、村村通大喇叭廣播系統、網絡系統、手機客戶端等基礎設施發布地震預警信息,高鐵、生命線工程、重要工業設施對地震預警信息的應用也需要專業對接。

實踐證明,有效的地震預警可為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和人員傷亡發揮重要作用,「但地震預警仍有許多科學難題沒有解決,預警信息與實際震情存在一定偏差難以避免,希望社會公眾能予以理解」。(完)

相關焦點

  • 地震預警夠不著破壞最重的地方,那還有必要建設嗎?
    04地震預警仍存在盲區測定地震必須要有專門的記錄儀器設備提前架設在選定觀測站點上,且這些站點必須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達到足夠的密度。那麼,實現密集的觀測就夠了嗎?孫麗指出,地震預警是有先天短板的,地震預警存在無法實現的預警盲區,地震預警只能在特定條件和特定區域內起到減災作用,同時過度預警可能造成負面作用。
  • 防災減災日①|專家:預測地震要有密集觀測點,間距十幾千米
    (日本地震預警系統示意圖)5、地震預警存在盲區通過上面介紹,具備了足夠密度的地震觀測站點為實現地震預警奠定了條件,但地震預警是有先天短板的,地震預警存在無法實現的預警盲區,地震預警只能在特定條件和特定區域內起到減災作用,同時過度預警可能造成負面作用。
  • 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地震能不能提前預警?
    地震預警是有盲區的地震預警能不能救命,是不是萬能的呢?不是一直說地震報警是給遠處的人們發出地震警報,那麼地震發生較近的區域警報有用嗎?確實,地震預警在原理上就存在一個難以避免的「預警盲區」。在這段時間裡,地震波照樣傳播,這段時間對應的是橫波傳播距離,我們稱之為地震預警盲區。假設最理想的情況是地震臺正好在大地震的上方,也就是在震中位置。如果地震發生在12公裡深,按照地震縱波傳播速度6公裡/秒,則地震縱波傳到地面地震臺大約需2秒鐘,地震臺收到地震波後需要進行快速的計算,從而確定前述的地震參數。
  • 從研究到應用:中國已全面開建國家地震預警工程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在今年國際減災日到來之際,組織地震專家科普解讀可有效服務減災的地震預警技術時透露,歷經從研究到應用的發展,中國在技術研發和系統試驗上已形成並打通了地震預警全鏈條,具備全面鋪開的軟硬體條件,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已全面開展建設。
  • 一文詳解什麼是地震預警?
    確實,地震預警在原理上就存在一個難以避免的「預警盲區」。圖4 地震預警盲區示意圖。紅星為震源,紅房子為地震臺如前說述,從地震發生到發出警報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包括:(1)地震波從震源到達地震臺與(2)地震臺收到地震信號再判定地震所需時間的總和。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不過,採訪中,有關專家也表示,關於地震預警的研究仍在發展中,還有不少難題需要攻克。地震預警系統是個龐大複雜的全自動化系統,保證系統百分之百正常率是十分困難的,地震預警存在出現誤報或漏報的可能。 「地震定位通常是利用地震波到達臺站的時間來反推的,在地震預警中,為了搶時間,只能利用震中附近首先觸發的幾個臺站到時信息來定位,如果幾個臺站的到時信息都準確定位結果就好,但也有可能存在個別臺站的到時確定不準導致定位偏差。」毛國良說。
  • 宜賓地震牽動人心!快來了解一下地震預警APP
    提供地震信息的說明,預設地點的估計烈度、預警時間和地震發生地點、時間和震級。用戶可以在地震預警的科普欄目中熟悉報警聲音。也就是說,只要你聽到滴滴聲的警報,就馬上要起身逃到空曠地帶。破壞性地震警報:倒計時+「滴滴」聲。有感無破壞地震警報:倒計時+「滴」聲。
  •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有什麼不同?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雖然它倆只是一字之差,但兩個概念不能再混淆了! 「地震預警」是指在破壞性地震發生以後,在某些區域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地震波」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相關預警區域的災害損失。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的地震事件進行科學預測,根據相關法規發布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等信息。
  • 刷屏的"地震預警神器"到底能不能救命?-刷屏,地震預警神器,救命...
    地震預警真的能救命嗎?今天我們就好好的了解一下。地震預警是怎麼回事? 昨晚地震發生時,宜賓提前10秒收到預警,成都提前61秒收到預警,那麼地震預警到底是如何提前預警的呢?首先明確的是,地震預警不等於地震預報。
  • 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這個地震預警 App 你要下載 | 附連結
    確保該應用的「開機啟動」和「後臺運行」權限下載安裝「地震預警」後,還需開啟地震預警軟體的「開機啟動」權限,以及「後臺運行」權限,並允許軟體通知顯示在通知欄中,以及保持網絡暢通。 這一步的設定能夠避免 app 被手機後臺殺掉。3.
  • 地震預警APP遭受質疑 有人延遲6小時收到預警信息
    劉才不知道,他處在地震盲區邊緣。預警時間極短,甚至來不及預警,地震波已經到來。「中國公眾剛剛接觸地震預警,對它還比較生疏。」中國地震局一位不願具名的地震預警專家解釋說,地震預警在日本叫「地震緊急速報」,中文應翻譯為「地震報警」或「地震警報」。
  • 「跑贏地震波」一年後,災害預警博士王暾在做什麼?
    地震預警打的就是時間差,雖然不能指望完全避免人員傷亡,但可以有效減少傷亡的數量。已有理論研究表明,預警時間為3秒時,可使人員傷亡減少14%;時間為10秒時,減少傷亡39%;時間為20秒時,減少傷亡63%。
  • 科普一下|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
    「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通過研究分析,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布於眾,讓預測的受災區人們及時做好預防工作,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告知人們採取應急措施,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 地震預警準確嗎能搶先多少時間?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報
    這套由汶川縣地震部門在當地實施的技術系統為老百姓贏得了數秒的避險時間,這種技術,就是地震預警。  在地震發生前幾秒甚至幾十秒通過公共傳播平臺向民眾發布預警信息,是我國科技工作者近年來積極探索地震預警技術的一個縮影。地震前的「讀秒」警報,或將成為未來大災之前的「救命神器」。
  • 成都高新地震預警系統——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
    綜上所述,地震幾乎無法預報,但是,它可以預警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成立於汶川地震後,專注地震預警研究;得到了國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區等各級政府及科技部、中組部、國僑辦、省僑聯、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應急辦、成都市防震減災局、成都市科技局等部門在資金、政策、項目的支持,以及各位專家的幫助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掌握了成熟的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核心技術並成功研發了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
  • 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開建 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地震預警是基於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利用地震傳感器及相關技術系統建立地震預警網,在地震發生時全自動地向還未受波及的用戶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發出預警的行為,能夠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當前,我國存在兩張地震預警網,其中較早投入服務的是2010年開始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和市縣應急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它已延伸至我國31省市區、覆蓋面積220萬平方公裡、覆蓋我國地震區人口90%(6.6億人),並連續預警蘆山7級、九寨溝7級、長寧6.0級等55次破壞性地震。2018年,中國地震局也開始建設地震預警網,根據工程規劃,其覆蓋200.8萬平方公裡的地震預警網將於2023年建成。
  • 地震專家表示: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應有序推進
    為什麼說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與國外相比,我國地震預警系統建設起步較晚,如何有序推進?    地震領域不同專業方向的幾位權威專家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採訪,為公眾答疑釋惑。板塊推擠導致巴顏喀拉地塊運動受阻形成斷層,發生強烈碰撞,進而導致地震發生。    地震專家長期以來對龍門山斷裂帶比較關注,相關科學發現和論文較多。汶川地震後,組織開展了科學考察。力爭在科學上為查明汶川地震的成因機理及時獲取並提供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地震、地殼形變等相關學科的第一手調查資料與觀測數據;在減災應用上,為汶川地震災區重建的選址提供活動構造與地震地表破裂帶的資料。
  • 早在2018年,成都高新區60個社區已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
    早在2017年1月,成都高新區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民生工程項目意見建議時,就有市民通過成都高新區公眾信息網提出加強地震預警的建議。僅一年時間,這一建議便得到迅速落實。成都高新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合作,在60個社區全面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佔成都高新區社區總數的80%。
  • 權威科普:唐山5.1級地震之後還會不會有大餘震?
    本文專家:張英,高級工程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應急安全與減災科普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秘書長今早,發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唐山地震了!北京、天津等地很多熟睡的人被震醒。網友發來視頻和照片,地震造成震中附近部分牆面開裂。
  • 【視頻】@廣大市民 一起來了解一下地震預警科普知識吧!
    【視頻】@廣大市民 一起來了解一下地震預警科普知識吧!《規定》共23條,對地震預警的概念、地震預警系統的規劃建設、地震預警信息的發布、地震預警信息接收和應急處置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請注意!「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雖然它倆只是一字之差,但兩個概念不能再混淆了!簡單說,「預警」是震後的超快速報,「預報」則是震前的科學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