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日①|專家:預測地震要有密集觀測點,間距十幾千米

2020-11-23 澎湃新聞

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為了使大家對地震預警有更多的了解,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孫麗博士專門對相關概念和技術原理等進行了解讀。

地震預警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已經逐步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2011年3月11日 9.1級大地震後,日本的地震預警系統及時發布了預警信息,為較大程度減輕人員傷亡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進一步促進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發展。

1、什麼是地震預警?

據百度百科詞條: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相關地震專家的基本定義是:地震預警是依託震中附近的密集地震臺網記錄,在震後數秒內快速測定地震時空強參數(發震時間、震中位置、地震震級或地震動強度)並估算地震影響範圍和程度,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目標地之前發布警報。

2、和地震預警密切相關的三個波

第一個是大家都知道的

電磁波

,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傳播。

第二是

地震波縱波

(簡稱地震縱波或縱波),地震時震源區巖石突然破裂產生的振動波,以每秒6千米左右的速度在地下介質中傳播。縱波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平行,由於地震波從地下向地面傳播,因此人們在地震區感受到的縱波是地面上下振動。

第三個是

地震波橫波

(簡稱地震橫波或橫波),與縱波同時產生,以每秒3.5千米左右的速度在地下介質中傳播。橫波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同樣由於地震波從地下向地面傳播,因此人們在地震區感受到的橫波是地面左右或前後的水平振動。

地震縱波和橫波可以統稱為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種能量波,地震越大其攜帶的能量越大,地震波能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對其達到的地表建築物造成不同程度破壞。縱波和橫波振動能量有明顯差異,縱波傳播速度快,先到達地表,但振動能量小;橫波傳播速度慢,比縱波後到達地表,但振動能量大,比縱波能量大數倍以上。地震造成的破壞多是橫波振動引起的。一般5級以上地震就可能會對局部地區造成破壞,故一般稱5級以上地震為破壞性地震。

值得一提的是,地震波傳播過程中振動能量具有很強的衰減性,不同震級地震,不同地方地震波振動能量隨著離震中距離的變化,由近及遠不斷衰減,震感由強變弱,破壞從大到小從有到無。

3、如何利用三種波進行地震預警實現減災?

簡單地說,地震預警就是利用上述三種波速度不同通過技術途徑實現的。假設某地發生可能達到破壞性的地震,且地震事件立即被測定出來,我們以距震中100千米處的感知人群為例:

地震信息通過電子設備以電磁波的速度發出信號到達感知人群,可以在地震發生後幾秒內完成,此時感知人群接收已經發生地震的信息,但地震波還沒到達,沒有震感;

地震同時縱波以每秒6千米速度向感知人群進發,預計在地震發生後17秒左右到達感知人群,此時人們感受到縱波的上下振動;

地震同時橫波以每秒3.5千米速度也向感知人群進發,預計在地震發生後29秒左右到達感知人群,此時人們感受到橫波的水平振動,比12秒前上下振動要強得多且可能造成建築物破壞。

再假設,這次地震震級比較大,可能對100千米處的感知人群所處建築物造成破壞,如果感知人群在震後幾秒及時接收到已經發生地震的信息,距離縱波和橫波到達分別有十幾秒到二十幾秒的撤離時間,這就是利用3種波進行地震預警的過程和可能的減災作用。

地震預警的關鍵

是在地震發生後以最快的速度測定出地震,並向感知人群發出預警信息。

4、地震預警需要密集的地震監測站點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已經認識到地震預警的關鍵是在地震發生後以最快的速度測定出地震。測定地震必須要有專門的記錄儀器設備提前架設在選定觀測站點上,且這些站點必須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達到足夠的密度。主要理由為:

地震的發生地點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要想最短的幾秒內及時捕獲到地震發生了的信息,必須在幾秒內地震波能到達的地方布設有地震觀測儀器,且最好有3套以上站點;

因為地震一般發生在地下十幾千米,地震後速度快的縱波首先向各個方向傳播,震後2秒左右到達震源的垂直上方稱為震中的位置,震後3秒以內地震波可以被布設在距震中十幾千米範圍內的觀測儀器記錄到,並瞬間計算處理出地震參數。

因此

要在一定的具有潛在大震危險性的重點區域內實現地震預警,必須在相應區域內提前布設足夠密度的地震觀測站點,一般要求這些站點的互相間距在十幾千米以內。正在實施的我國地震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工程,將於兩年內在國內5個重點區域布設上完個地震觀測站點,平均站點間距不到15千米。

(日本地震預警系統示意圖)

5、地震預警存在盲區

通過上面介紹,具備了足夠密度的地震觀測站點為實現地震預警奠定了條件,但地震預警是有先天短板的,地震預警存在無法實現的預警盲區,地震預警只能在特定條件和特定區域內起到減災作用,同時過度預警可能造成負面作用。

簡單地說,地震預警盲區就是在地震預警信息發送到感知人群時,破壞性地震波已經到達感知人群所處位置且已造成建築物破壞的區域。

假設某次地震發生於地下10千米處,在距震中15千米內有三個以上地震觀測站點,以最遠站點震中距15千米為例,最快需要3秒左右才具備測定條件,經過最快速計算處理和信息發布系統,理想的預警信息發出時間是在地震發生後6秒左右。

此時地震縱波已到達距震中35千米處,橫波已到達距震中18千米處。如果地震大到縱波已具有破壞性,則預警盲區就是半徑為35千米的空間區域。如果地震量級只達到橫波具有破壞性,則預警盲區就是半徑為18千米的空間區域。

最令人遺憾的是,地震預警的盲區往往就是地震破壞最嚴重的區域,亦即極震區。

地震預警存在盲區,為何還要開展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呢?這又引出地震預警有效區域的概念。

由於地震波的衰減性,地震的破壞烈度由震中向外圍按一定規律衰減,烈度最高的區域一般稱為極震區。

烈度達到6度時即可能造成地表建築物破壞,烈度越大破壞越大。根據大量的地震案例,一般5級地震極震區烈度可達6度,6級地震極震區烈度可達8度,7級地震極震區烈度可達10度

。前已述及,地震預警的盲區一般為極震區域,那麼低於極震區烈度又高於破壞性起始烈度的區域,我們一般稱之為地震預警有效區域。

例如,某次地震極震區烈度為9度,可能成為預警盲區,但地震形成的8度、7度及6度區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損失,這些區域就屬於地震預警有效區域。

地震發生後,預警有效區域的範圍會明顯大於預警盲區,因此從一個側面表明地震預警仍是十分有意義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地震預警工作開展時要注意避免過度預警問題。嚴格地說,地震預警是針對破壞性地震波到達的預警,應在預警有效區域及鄰近區域開展。如果對低於甚至遠低於可能造成破壞的低烈度地震到達進行非清晰預警,儘管會對感知公眾群體起到警示提醒作用,但也有可能形成不必要的負面效應,比如不必要的學校學生緊急疏散造成踩踏事件、各類設施的緊急制動造成不要的損失等。

6、地震預警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地震預警觀測系統和分析處理系統建設完成後,要真正發揮預警作用和減災作用,需要政府、社會公眾的參與才能實現。地震預警信息發出後首先要被感知人群接收到,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學校、醫院、商超等人員密集場所安裝信息接收終端,要充分利用廣電系統電視機頂盒控制系統、村村通大喇叭廣播系統、網絡系統、手機客戶端等基礎設施發布地震預警信息,高鐵、生命線工程、重要工業設施對地震預警信息的應用需要專業對接。

實踐證明,有效的地震預警可以為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和人員傷亡發揮重要作用,但地震預警仍有許多科學難題沒有解決,預警信息與實際震情存在一定的偏差是難以避免的,希望社會公眾能予以理解。

當然,地震預警必須依法開展。

相關焦點

  • 國家「防災減災日」:記住這些順口溜 防災減災有幫助
    國家「防災減災日」:記住這些順口溜 防災減災有幫助 2014年05月12日 00時00分 來源: 四川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
  • 【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地震時如何自救?
    【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地震時如何自救?5月9日至15日為2020年防災減災宣傳周。防災減災日設立目的 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 2019全國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什麼
    導讀:在今年,發生了很多災害,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其中最讓人痛心的莫過於今年的涼山火災事件,讓我們失去了很多消防戰士和救火英雄,所以在即將到來的全國防災減災日,我們要積極參與其中。那麼,2019全國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什麼呢?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 專家科普地震預警:存在盲區避免過度 需全社會共同參與
    中新社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2020年的「5·12」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中國地震局組織專家對地震災害相關知識進行科普。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孫麗博士解讀地震預警時提醒說,地震預警存在無法實現的預警盲區,過度預警也可能造成負面作用,同時,地震預警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 安全知識順口溜——512防災減災日
    2008年5月12日,一場有著巨大破壞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發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進一步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推動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水平,經國務院批准,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 5月9日至15日青島市防災減災宣傳周:地震應急救援模擬演練 參觀...
    半島記者 王麗平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青島市將今年5月9日至15日定為「全市防災減災宣傳周」。5月11日,市政府舉辦新聞發布會,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葛福宏將全市防災減災工作基本情況和今年「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安排予以公布。
  • 防災減災宣傳周:地震可以提前預知?
    在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我們將為大家講解一系列災害成因及應對措施等知識,想了解更多,請點擊「閱讀原文」,觀看防災減災專題(這一周的每一個閱讀原文
  • 許志琴代表:健全和完善科學的防災減災體系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 伍曉陽)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志琴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應加快健全和完善科學的災害評價、監測預警、防治預報和應急體系。    許志琴介紹,各種自然災害如地質災害、地震災害、氣象災害和旱澇災害,都是相互關聯的,是地球系統科學的表現。
  • 上海將建「地震密集觀測系統」 未來市民在家可「觀地象」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5月14日報導:記者從上海市地震局獲悉,上海市地震局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建設「地震密集觀測系統」,通過採用大數據與雲計算處理技術,實現對天然地震或突發類振動的秒級響應,從而填補目前地震發生時刻與地震速報以及烈度速報產出之間的信息空白,彌補傳統的烈度圖無法準確判定上海的地震損失,通用的損失評估模型在上海也可能無法應用等不足。
  • 「防災減災日」防震減災,你我同行,這些知識跟著柳北一起學~
    5·12防災減災日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提升整體防災綜合應急能力,5月12日,柳北區住建局聯合雅儒街道、雅蓮社區開展了「戰時防空抗毀·平時搶險救災」的宣傳活動。
  • 全國防災減災周:專家帶你一起識災避災
    人民網北京5月13日電(丁亦鑫)今年5月9日至15日是全國防災減災宣傳周,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為「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為此,自然資源部舉辦了「自然資源雲講堂」活動,邀請到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中心專家陳紅旗、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風暴潮專家董劍希、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嘯專家原野與網友分享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的認識與防治。風暴潮是我國最嚴重的海洋災害說起自然災害,大家腦海中也許會馬上浮現出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嘯等「排山倒海」的畫面。但其到底有哪些類型?
  • 「512防災減災日」12年,我們從未忘記
    今天是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周年之日,也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 5·12防災減災日:你身邊的建築抗震嗎?散布不實地震謠言將面臨怎樣...
    5·12防災減災日:你身邊的建築抗震嗎?散布不實地震謠言將面臨怎樣的處罰?這場大地震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今年的5月12日我們迎來了第十二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你身邊的建築抗震嗎?
  • 「5.12」汶川地震十二周年——國際護士節——全國「防災減災日」
    十二年前,上天好像給中國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國際護士節和汶川地震相遇。5·12汶川地震(2008 Sichuan earthquake),發生於北京時間(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 芮氏規模達8.0Ms、矩震級達8.3Mw(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矩震級為7.9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確認共環繞了地球6圈 。
  • 2018年5.12防災減災日宣傳標語大全 關於防災減災的內容口號
    今年(2018年)的5月12日是全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關於5.12防災減災日的宣傳標語大全。  5.12防災減災日宣傳標語、口號  1、警鐘長鳴抓防範 積極防災保平安  2、防災減災靠大家 和諧平安你我他
  • 青島人 事關防災減災 這些事情您應該知道
    青島新聞網5月11日訊(記者 陳志偉)今天,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發布會,通報2020年青島市防災減災工作情況及「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安排。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青島市將今年5月9日至15日定為「全市防災減災宣傳周」。
  • 專家介紹地震自救基本常識
    雖然我國已初步建立防震減災管理體系,包括地震逃生在內的演習也經常舉行,但每年演習的參與者非常有限,演練的不過是「小眾」。大多數人對一旦遇到地震災害,如何應對還是不甚了解。    地震專家表示,公眾防震減災意識不強,是目前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一個薄弱環節。在2005年11月江西九江地震中,湖北東部一些縣市的學校出現學生擁擠踩踏事故,造成78名學生受傷。
  • 防災減災周之自然災害發生時我們該怎麼辦?
    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3.颱風過境後:不去地質災害點。災後出門要先了解路段情況,選擇正確的出行路線、要及時處理颱風過境時留下的垃圾等,並對住房以及公共場所進行消毒和衛生處理。
  • 頭條|長寧地震,這個系統跑贏了「地震波」!背後的核心研發專家是一...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慶、雲南多地震感比較強烈。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地震!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發專家之一是浙大校友!地震發生後,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10秒向宜賓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電視、手機、社區、學校等同步發出預警。
  • 防災減災宣傳周丨防震減災小知識,你get到了嗎?
    防災減災宣傳周丨防震減災小知識,你get到了嗎? 文章推薦進賢縣「在彰顯省會擔當中,挑重擔、勇爭先、我們怎麼幹」有獎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