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慶、雲南多地震感比較強烈。
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地震!
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發專家之一是浙大校友!
地震發生後,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10秒向宜賓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電視、手機、社區、學校等同步發出預警。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對此,網友表示,這樣的提醒相當及時,也是我國最近這些年大力推動防災減災的實質性成果。
2018年5月9日,在汶川地震十年和全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成都高新區聯合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成都高新區60個社區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通過社區廣播、手機、電視等多途徑,在地震波到達前提前預警,為民眾避險爭取寶貴時間。
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全自動的物聯網,可實現全自動的秒級響應。通過在主要地震區布設密集的地震預警監測儀,在地震發生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壞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為用戶發出全自動秒級響應的地震預警警報,民眾據此及時避險以減少傷亡,重要工程緊急處置以減少經濟損失和次生災害。
在這次地震中起到作用的預警系統,名叫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是英文Institute of Care-Life(關愛生命機構)的縮寫,來自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
王暾
帶頭研發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的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浙大校友王暾。王暾出生於四川省達州市,擁有浙江大學工學學士、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博士及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他正在奧地利工作。看到地震造成的慘重傷亡,王暾毅然選擇回國追求地震預警事業。
已有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發生前3秒發出預警,傷亡人數可減少14%;提前10秒,將減少39%傷亡;提前20秒,可減少63%傷亡。同時,在重要工程如化工、高鐵、地鐵等領域,可通過系統緊急處置減少經濟損失和次生災害。
那麼,
聽到地震預警警報,
該如何理解警報傳達的意思?
應當怎樣科學應對?
這段小視頻帶你熟悉地震預警的聲音,
讓你迅速聽懂這段聲音
並做出科學判斷。
劃重點
①倒計時中插入兩聲「滴滴」:說明這是震感強烈且存在破壞性的地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疏散或躲避!
②只插入一聲「滴」:說明這是震感較為明顯但破壞性低的地震。
③倒計時之間無其他聲音:說明這是幾乎無震感的地震。
網友熱議:希望這套地震預警系統全國普及!
擴散收藏!
關鍵時刻能救命!
材料來源/新華社、浙江新聞、中國青年報
四川觀察、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
圖片/網絡
編輯/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