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長寧地震,這個系統跑贏了「地震波」!背後的核心研發專家是一...

2020-12-05 浙江女性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慶、雲南多地震感比較強烈。

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地震!

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發專家之一是浙大校友!

地震發生後,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10秒向宜賓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電視、手機、社區、學校等同步發出預警。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對此,網友表示,這樣的提醒相當及時,也是我國最近這些年大力推動防災減災的實質性成果。

2018年5月9日,在汶川地震十年和全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成都高新區聯合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成都高新區60個社區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通過社區廣播、手機、電視等多途徑,在地震波到達前提前預警,為民眾避險爭取寶貴時間。

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全自動的物聯網,可實現全自動的秒級響應。通過在主要地震區布設密集的地震預警監測儀,在地震發生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壞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為用戶發出全自動秒級響應的地震預警警報,民眾據此及時避險以減少傷亡,重要工程緊急處置以減少經濟損失和次生災害。

在這次地震中起到作用的預警系統,名叫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是英文Institute of Care-Life(關愛生命機構)的縮寫,來自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

王暾

帶頭研發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的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浙大校友王暾。王暾出生於四川省達州市,擁有浙江大學工學學士、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博士及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他正在奧地利工作。看到地震造成的慘重傷亡,王暾毅然選擇回國追求地震預警事業。

已有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發生前3秒發出預警,傷亡人數可減少14%;提前10秒,將減少39%傷亡;提前20秒,可減少63%傷亡。同時,在重要工程如化工、高鐵、地鐵等領域,可通過系統緊急處置減少經濟損失和次生災害。

那麼,

聽到地震預警警報,

該如何理解警報傳達的意思?

應當怎樣科學應對?

這段小視頻帶你熟悉地震預警的聲音,

讓你迅速聽懂這段聲音

並做出科學判斷。

劃重點

①倒計時中插入兩聲「滴滴」說明這是震感強烈且存在破壞性的地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疏散或躲避!

②只插入一聲「滴」說明這是震感較為明顯但破壞性低的地震。

③倒計時之間無其他聲音:說明這是幾乎無震感的地震。

網友熱議:希望這套地震預警系統全國普及!

擴散收藏!

關鍵時刻能救命!

材料來源/新華社、浙江新聞、中國青年報

四川觀察、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

圖片/網絡

編輯/鄭丹丹

相關焦點

  • 宜賓地震,這個系統跑贏了「地震波」!刷爆朋友圈!
    震中航拍視頻↓↓↓18日清晨6時,記者在宜賓長寧6.0級地震震中長寧縣雙河鎮航拍看到,鎮上部分建築物有垮塌脫落。此次地震中,一個地震預警系統在網上引發強烈關注。一夜之間,這個地震預警系統在網上刷了屏,但很多人還不太了解預警系統到底是什麼?
  • 「跑贏地震波」一年後,災害預警博士王暾在做什麼?
    人能跑贏地震波嗎?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長寧發生6.0級地震。當時震中附近多地民眾在感受到震感前,便通過電視、手機、社區大喇叭等收到了預警提示。 這次地震成功提前10秒向宜賓發出預警,而距離震中300餘公裡的成都提前61秒收到了預警。
  • 地震預警APP登頂App Store免費榜:電波跑贏地震波!
    電波跑贏地震波!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暾表示,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用電波向震中周邊發出警報,以實現在地震波抵達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進行預警的技術。「有研究表明,如果人們能在地震發生時提前3秒收到預警,傷亡人數可以降低14%。
  • 長寧地震很多人收到的預警信息,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系統?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新華網思客」(ID:sikexh)綜編自新華社客戶端、新華視點、中國之聲、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網、福建地震局、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等,原文首發於2019年6月18日,原標題為《長寧地震很多人收到的預警信息,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系統?》。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精確到秒的地震預警背後,是與死神賽跑的45歲歸國科學家!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天津市薊州區發生3.3級地震 曾多次「跑贏地震波」 提前向市民發出預警的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 地震預警系統(ICL)在今天凌晨
  • 地震預警跑贏地震波,這裡面的關鍵技術是什麼?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員對界面新聞記者說,和地震預報不同,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用電波向震中周邊警報,以實現在震波抵達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預警。應對突發地震,預警技術究竟能為普通人提供多大幫助?
  • 「跑」贏地震波 雅安突破地震預警「最先一公裡」—雅安「地震預警...
    10月20日,四川省地震局在雅安市試點運行的「地震預警+村村響」項目通過地震預警技術專家團隊的驗收。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區進行預警。
  • 能跑贏地震波還能「扮靚」大明湖燈光秀 濟南這家物聯網企業,「有...
    新時報記者近日採訪獲悉,這個聽起來比較陌生的企業和雲平臺,憑藉國內領先的技術,其實早已在多個領域取得成功應用,比如,去年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地震時跑贏地震波的地震預警系統,就是由這家企業提供物聯網技術支持。
  • 專家:內江地震與長寧地震成因雷同,因板塊相互擠壓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今日(9月8日)清晨,四川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地震與今年6月四川長寧6.0級地震成因雷同,均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在應力作用下發生地殼運動,之後應會有餘震發生。
  • 中國地震信息推送有望縮短至0秒 跑贏地震波
    中國地震信息推送有望縮短至0秒 跑贏地震波 2015-11-30 19:56:47  在今天舉行的「網際網路+地震」論壇上,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與移動資訊平臺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共識,地震臺網將致力於縮短地震發生後緊急信息的產出時間,今日頭條將努力縮短把該信息推送至受地震影響區域用戶手機上的時間。「從接到中國地震臺網的速報到用戶接收到信息推送,我們目前可以在60秒左右完成整個過程,未來的目標是讓這個過程縮短到接近0秒」,今日頭條首席算法架構師曹歡歡說。
  • 專家:四川長寧與汶川屬同一地震帶,後續還會有餘震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截至今日(6月18日)15時,四川宜賓長寧6.0級地震共造成12人死亡,134人受傷,10萬人受災。新京報記者從中國地震局及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處了解到,雖然長寧與汶川地震同處我國南北地震帶,精細劃分時兩地不屬於同一斷裂帶上。
  • 解讀| 四川長寧地震,成都提前 61 秒預警,怎麼做到的?
    這套預警系統背後的研發團隊,正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Institute of Care-Life,簡稱 ICL)。,減災所和重點實驗室致力於地震預警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及應用。(圖自: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官網)而這一次宜賓長寧 6.0 級地震中發揮作用的 ICL 地震預警系統,經過了上萬次實際地震的公開檢驗,特別是,成功預警了 50
  • 長寧大批「飛鳥」聚集是地震前兆?四川省地震局:與地震無關
    現代快報訊(記者趙冉 胡玉梅 /文 蘇蕊/視頻製作 )雞在窩裡鬧,豬在圈裡跳,魚在水裡躍,狗叫羊也跑,地震快要到……那麼,漫天飛舞的「飛鳥」呢?6月23日晚8點,四川宜賓長寧縣紫竹園豆花飯店附近,聚集了大量「飛鳥」,黑壓壓漫天飛舞。這一場景被網友拍下,在網上瘋轉。這些黑壓壓的「飛鳥」,是不是預示著長寧又要地震了?
  • 2019四川宜賓地震最新消息今天:長寧地震遇難死亡人數匯總
    四川宜賓長寧與汶川屬同一地震帶 後續還會有餘震  長寧地震是否和頁巖氣開採有關?7問長寧6.0級地震  宜賓長寧地震後餘震不斷?專家:地震區域發震能力有限  長寧地震後有大地震嗎?省地震局:無發生更大餘震可能性  2019·6·17四川宜賓長寧地震多少級?
  • 與地震波賽跑的AI
    驚慌、祈福、保平安……昨晚的長寧地震再一次牽動億萬國人的心。6月18日消息,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源機制解結果顯示為走滑型地震。
  • 跑贏地震波的「神器」廈門也有 已完成702處終端的安裝
    前日晚上,宜賓地震引起了廣泛關注。同樣備受關注的,還有當地的地震預警系統。該系統成功預警本次地震,提前10秒向宜賓市預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貴州省畢節市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預警。  昨日,晨報記者從廈門市地震局了解到,類似的地震預警系統廈門也有。目前,廈門已完成702處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終端相關設備的安裝。
  • 地震預警系統
    按照系統響應的順序可包括:地震監測臺網、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警報信息快速發布系統和預警信息接受終端。整套系統的特點是高度集成、實時監控、飛速響應。尤其是飛速響應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地震預警系統其實就是在和地震波賽跑,多跑贏一秒,就能多獲得一秒的應對時間。 地震的成因是由於地下幾公裡至數百公裡的巖體發生突然破裂和錯動。
  • 地震專家表示: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應有序推進
    為什麼說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與國外相比,我國地震預警系統建設起步較晚,如何有序推進?    地震領域不同專業方向的幾位權威專家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採訪,為公眾答疑釋惑。巴顏喀拉塊體是青藏高原地塊內的次級塊體之一,龍門山斷裂帶地處巴顏喀拉地塊東邊界,東南方向是相對比較堅硬四川盆地。板塊推擠導致巴顏喀拉地塊運動受阻形成斷層,發生強烈碰撞,進而導致地震發生。    地震專家長期以來對龍門山斷裂帶比較關注,相關科學發現和論文較多。汶川地震後,組織開展了科學考察。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據此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地震監測如何做到「又快又準」是我國科學家長期以來重要的攻關方向。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各地震臺站,速報員們一刻不敢鬆懈,他們是實現「又快又準」的關鍵一環。「震情信息無小事,容不得一絲差錯,只能叮囑自己仔細再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