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20條人工繁育揚子鱷放歸野外,衛星追蹤器全程追蹤

2021-02-25 鼎星生態監測

6月3日上午,120條經過層層選拔的人工繁育的成年揚子鱷被放歸大自然。此次放歸的120條人工繁育揚子鱷年齡在6-7歲,其中雌性鱷魚90條,雄性鱷魚30條,這些揚子鱷今後將在郎溪縣高井廟的野放區開始野外生活。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野生數量可能不足200條,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為擴大揚子鱷野外種群數量,2002年國家林業局批准安徽省實施《揚子鱷保護與放歸自然工程》,通過將人工繁育的揚子鱷放歸到野外的方式,快速恢復壯大野生揚子鱷種群。

為確保本次野外放歸順利開展,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首先對放歸塘口進行摸排,補充食料,在各個重要的塘口安放了監控設備,對揚子鱷進行全面科學的監測。

為了能夠準確掌握這120條揚子鱷在野外的生存狀態,放歸前,全都被植入了帶有唯一身份的電子晶片,其中,有18條在尾部安裝了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衛星追蹤器,通過追蹤器監測的參數,可以更加準確的掌握鱷魚的活動範圍和活動量,評估放歸效果。

人工繁殖的極大成功,為揚子鱷數量的恢復創造了條件。這次野外放歸邁出了對揚子鱷保護和種群重建的關鍵一步,意義重大。

紅外監測儀|望遠鏡|手持終端|在線監測系統|負氧離子監測站|電動生長錐|信息化平臺

相關焦點

  • 安徽放歸280條人工繁育揚子鱷!它們是幾級保護動物?可以吃嗎?
    揚子鱷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在不少地區有人工養殖。近日,安徽放歸280條人工繁育揚子鱷!那你知道這些被放養的揚子鱷是幾級保護動物?可以吃嗎?一、安徽放歸280條人工繁育揚子鱷!早年間,我國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以保證該物種的延續。而就在5月20日,第16次揚子鱷野外放歸活動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涇縣雙坑片區核心區劉衝大塘啟幕。今年,280條人工繁育的揚子鱷將在保護區中五個縣(市區)放歸,為歷年來放歸規模最大的一次。
  • 放歸120條揚子鱷等當選去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
    三、中國野外放歸揚子鱷120條,為迄今最大規模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經過多年努力,雖然已建立起穩定的人工繁育種群,但由於當前野生數量僅200條左右,揚子鱷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6月3日,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郎溪縣高井廟野放區舉行了人工養殖揚子鱷野外放歸活動。
  • 制訂江豚保護方案,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加強麋鹿種群監測物種保護...
    制訂保護方案,留住「江豚的微笑」;開展野外放歸,保護揚子鱷……當前,沿江省份加大力度保護珍稀物種,接下來,多地多部門還將按照《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全面落實瀕危物種相關保護工作。揚子鱷、麋鹿等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長2020年9月,安徽宣城市廣德市揚子鱷巡護員在溝連凼水庫揚子鱷放歸點發現兩個新的鱷魚洞。這兩個洞位於同年5月20日廣德市揚子鱷放歸日活動現場邊的土坡上。據介紹,結合多次觀測到揚子鱷棲息活動的情況,可以判斷放歸的揚子鱷已認可此水域環境,溝連凼水庫溼地成為放歸揚子鱷的新家園。
  • 揚子鱷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Fauvel,1879),或稱作鼉(tuó),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揚子鱷是中生代時期殘留下來的古老物種,與恐龍類具有一定的親緣關係。
  • 25天,這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成功放歸了
    5月31日,在南昌梅嶺就有這樣一隻猴面鷹被成功放歸自然。5月6號,在野保工作人員剛接收它的時候,它還只是只幼鳥,因為長期沒有進食,當時體質非常虛弱。江西省林科院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況紹祥:「我們救護中心就給它提供模擬野外的環境,給它每天傍晚的時候提供一個小白鼠,又給它搭設一個棲架,經過25天的救護,這個東方草鴞已經達到野外的放歸標準。」
  • 瀕危「國鳥」褐馬雞人工繁育成功 將放歸野外
    記者從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了解到,通過2至3年的努力,將有首批人工繁育的褐馬雞放歸野外,緩解瀕危困境。   包括褐馬雞在內,本市已有1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實現人工繁育。其中,大型猛禽草原雕的人工繁育成功在國內還是首次。   讓褐馬雞遠離瀕危   褐馬雞,別名又叫角雞,是中國獨有的珍稀鳥類,屬於世界瀕危物種。
  • 大熊貓野化放歸:選點有講究 明年或出放歸方案
    2005年8月首次放歸至今,四川已野外放歸大熊貓6隻。  我省正改進大熊貓放歸前的野化訓練模式,精選放歸對象。  「大熊貓物種的延續根基仍在野外種群的增長,人工繁育過程中積累的技術手段,應該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大熊貓野化放歸、野生種群復壯上。」省林業廳副廳長降初日前在第四屆兩岸四地大熊貓保育教育研討會上的致辭得到與會者認同。
  • 探尋大熊貓野生種群復壯密碼 重新定義野化放歸操作指南
    項目組成員之一、西華師範大學教授楊志松參與了項目全程,見證了16年來的點點滴滴。  第一道難關,是項目組成員的溝通與協調。12名成員主要來自西華師範大學、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單位不同、所在城市不同,「我們基本都要授課,或從事其他科研工作。」張澤鈞說,過去的16年,組員們只能分組、分時段作戰。  第二道難關,則指向現實。
  • 兩大熊貓將放歸野外 "衛星電話"和"身份證"隨身
    體檢後,工作人員分別採集了「華妍」、「張夢」的掌印,為兩隻大熊貓在皮下埋植國際通用的ID身份識別晶片,並佩戴了具有全球衛星定位和無線電遙測功能的GPS頸圈,以便開展野外放歸後的數據收集和活動監測。母親「張卡」,2000年救護於四川寶興野外(邛崍山系);父親「白楊」,來自邛崍山系野外。  2015年6月,「張夢」在臥龍核桃坪野化基地順利完成「第一階段」野化培訓內容,跟隨母親「張卡」被轉移至臥龍天台山「第二階段」野化培訓圈。在經過一年多的培訓和學習後,「張夢」跟隨母親掌握了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和逃生本領。
  • 野外放歸,讓它重歸藍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1月6日下午,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在南京市六合區的野外被放歸自然。去年12月,紅山森林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接收到這隻被異物堵住頸部的白尾海雕,經過一個月的救治,自主採食和飛行恢復正常,進行了科學野外放歸。
  • 河邊洗碗,來了一條揚子鱷
    她稱,這幾年來,這隻揚子鱷有時會上岸覓食,還抓過家裡養的雞,自己並不怪罪,它未攻擊過人,對它不害怕。澎湃新聞記者:王文娟 編輯:陳鑫露 素材來源:董海 12月22日,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他們知道有這件事,這條揚子鱷就在保護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