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算法中只用一個時間就來推斷出所有的信息, 包括空間方位信息、 人和物的運動方向信息、 事情的發展過程信息等。
以前對此覺得不可能: 時間只是代表時間, 時間怎麼能代表方位信息? 怎麼能代表運動方向信息? 怎麼能代表事物的發展過程信息呢?
那麼實際情況是怎麼樣呢?
時間是一種度量:
前文推論知道了二十四節氣、知道時間是怎麼確定了的之後就會明白:時間是相對於事物發展程度速度的一種度量。就是說,在確定時間長度的同時,相對這個時間長度的事物的發展程度和速度,也就同時能夠確定下來了。
因此根據時間進度,就能推算事物的發展程度速度信息。
比如現在是夏天的話、過了三個月時間就知道肯定是到了秋天;今天白天時間最長的話,那過了半年時間就知道肯定是白天時間最短的時候。
至靜之道
「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
時間的確定不是任意規定的,任意規定的時間是沒有作用、沒有意義的。時間的度量必須契合於事物的發展程度才是有用的。 所以說日月有數、大小有定、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事物發展進程速度是自然之道、是不可違的,日月是有數的、大小是有定的,不是隨便定個時間就符合的,因而只能按日月之數、大小之定、自然之道來制定時間的度量。
同時也知道,人制定的時間畢竟還是人定的,然而 「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自然之道的進度之精妙,不是人為制定的律歷曆法就能夠契合完美描述的。
自然之道的進度,就是至靜之道,這個至靜之道,人可以感知體會,不能完全契合地模擬。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對時間的體會,就是自然之道、至靜之道。
契合時間「至靜之道」的方法工具
既然律歷曆法不能契合至靜之道自然之道,那該怎麼辦呢?
雖然已經認識到 「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不過這並不影響人們探索靠近自然、效法自然的嘗試。下面這個工具就是人們發明出來契合至靜之道的:
第一個工具: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然進乎象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 我們現在有一個很神奇的器具,從這裡能夠生化演繹出自然萬象,而且能更加精確地契合至靜之道。 這個神奇的器具就叫做八卦甲子。用好了這個東西,神機鬼藏都能一清二楚; 用這個東西推算的陰陽相勝之術,每一個很細微的變化、都能通過這裡面的每一個象的進度、來很明白的顯現出來。
順手翻譯一下, 不是來宣傳八卦甲子的,而且我現在也還不懂,也是打出上面的文字之後,看到這個句子才想到的這個意思。
這樣看來, 原來陰符經是八卦甲子的序言呀。雖然我還不懂八卦甲子,不過倒是看懂了這句話的意思。
第二個工具:
特意搜了下相對論,在廣義相對論中是沒有單獨的時間的, 沒有過去和未來,時間是跟空間結合在一起的,在四維空間中的一個點有四個變量:長寬高三個空間變量、加上一個時間變量, 因此在這個四維空間裡,只要定位了這個時間變量, 就能找到對應的另外三個空間變量。 這跟古代只通過一個時間信息,就能推算出空間和過程信息,道理是一樣的。
看來相對論是人類發明的、繼八卦甲子之後的另外一種契合「 至靜之道」 的工具。難怪相對論不容易理解,上一種工具八卦甲子也不容易理解,因為這兩種工具想要表述的、自然的「至靜之道」本身就不容易體會。
「至靜之道」的啟示:
原理明白了, 對我們有什麼啟示作用呢?
啟示是:在做計劃規劃籌劃等等的時候,不是自己想定個時間弄好就能弄好的,不是自己想快一點就能快一點的,一定要契合至靜之道自然之道,沒有契合事物本身的發展進程,自己拍腦袋定出一個時間想弄好弄完,是不可能達成結果的,只能是浪費資源、打擊信心。 所謂欲速則不達,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我很多時候想快一點、縮短一點時間,結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程度還沒到那肯定結果就出不來,久了對我是很大的打擊, 因此想到上面這些對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