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地噴出巖即指各種熔巖。熔巖具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噴出地表後揮發分逸散的熾熱熔融狀態的巖漿,又稱熔漿;一是指由熔漿冷卻凝固而形成的巖石。沒有冷卻的熔漿可以沿山坡或河谷流動,其前端多呈舌狀,稱為熔巖流。由於熔漿化學成分的差異,其黏稠性和流動速度亦不同,基性熔漿一般含SiO2較少,黏性小,流速大,酸性熔漿含有SiO2較多,黏性大,流速小。
大面積的熔巖流冷凝而形成的巖石為熔巖被。熔巖冷凝過程中,由於巖石導熱性和地表形態的差異,可形成波狀熔巖、繩狀熔巖、塊狀熔巖、熔巖瀑布和熔巖隧道等各種形態。熔漿可以是在火山爆發時從火山口噴流出來,也可以是沿斷裂溢流出來。熔漿的化學成分不同,冷卻凝固後所形成的巖石也不同。
基性的噴出巖為玄武巖,中性的噴出巖為安山巖,酸性的噴出巖為流紋巖,半鹼性和鹼性噴出巖為粗面巖和響巖。噴出巖多具氣孔、杏仁和流紋等構造。多呈玻璃質、隱晶質或斑狀結構。玻璃質的黑曜巖、珍珠巖、松脂巖、浮巖等噴出巖稱為火山玻璃巖。
火山巖廣義的噴出巖包括各種熔巖和火山碎屑巖。火山碎屑巖主要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各種碎屑物堆積而成的,往往混有一定數量的正常沉積物或熔巖物質。
從元古代(可能有太古代)開始到第四紀晚期以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地表以下的巖漿沿著斷裂或其他薄弱地段快速湧出或噴發到海洋與陸地表面。有的在地表或水中流動冷卻成火山熔巖,有的巖漿或巖石、礦物的碎屑從空中降落到地面形成火山碎屑巖。
以這兩種巖石為主所組成的巖石即為習稱的火山巖。在陸地氧化環境形成的火山巖稱陸相火山巖。在海水中還原環境下形成的火山巖為海相火山巖。因而兩類火山巖各具不同的特徵。泥盆紀以前主要是海相火山巖,如前震旦紀、震旦紀、早古生代火山巖。其後主要為陸相火山巖。已知活動規模大小及時間長短不等的火山活動達15次之多。持續時間為22~26億年。
火山巖按二氧化矽含量可分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四大巖類。其中以酸性火山巖(流紋巖、英安流紋巖)為主,約佔85%;中性火山巖(英安巖、安山巖)約佔10%;基性火山巖(玄武巖)小於5%;超基性火山巖罕見。按鹼性組分含量,僅在明溪等地超基性火山巖中有鹼性火山巖—玻基橄輝巖。已變質成片巖的鹼性火山巖有南平、建甌、尤溪一帶的細碧巖和角斑巖.
火山石生物濾材經過選礦、破碎、篩分、研磨等一系列工藝加工而成的粒狀過濾材料,其主要成分為矽、鋁、鈣、鈉、鎂、鈦、錳、鐵、鎳、鈷和鉬等幾十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表觀為不規則顆粒,顏色為紅黑褐色,多孔質輕,顆粒粒徑可根據不同要求生產。
火山石生物濾材 在物理微觀結構方面表現為:表面粗糙多微孔,這些特點特別適合於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長、繁殖,形成生物膜。火山石濾料使曝氣生物濾池不僅能處理市政汙水,以及可生化的有機工業廢水、生活排水、微汙染水源水等,也可在給水處理中取代石英砂、活性炭、無煙煤等用作過濾介質,同時還可對已經過汙水處理廠二級處理工藝後的尾水做深度處理,其處理出水達回用水標準後可作中水作用。

火山巖生物濾料在化學微觀結構方面表現為:1、微生物化學穩定性:火山巖生物濾料抗腐蝕,具有惰性,在環境中不參與生物膜的生物化學反應。 2、表面電性與親水性:火山巖生物濾料表面帶有正電荷,有利於微生物固著生長,親水性強,附著的生物膜量多且速度快。 3、對生物膜活性的影響方面:作為生物膜載體,火山巖生物濾料對所固定的微生物無害、無抑制性作用,實踐證明不影響微生物的活性。
火山巖生物濾料在水力學方面表現為:1、空隙率:內外平均孔隙率在40%左右,對水的阻力小,同時與同類濾料相比,所需濾料量少,同樣能達到預期過濾目標。2、比表面積:比表面積大、開孔率高且惰性,有利於微生物的接觸掛膜和生長,保持較多的微生物量,有利於微生物代謝過程中所需的氧氣與營養物質及代謝產生的廢物的傳質過程。3、濾料形狀與水的流態:由於火山巖生物濾料是無尖粒狀,且孔徑大多數比陶粒要大,所以在使用時對水流的阻力小,節省能耗。

很多養魚愛好者都會說放火山石在過濾會讓GH提高到8以上!(GH是水的總硬度值,指水中含有的鈣鎂鍶等硬度離子的含量。過多的硬度離子會導致水草細胞和水體養分交換能力下降,從而發生生理障礙.)今天我來告訴大家,那些全部都是扯淡中的扯扯蛋!

比如魚缸長180CM、寬58CM、高70CM,第一次不敢放太多,只放了10斤,1星期換水4分之1,共進行測試1個月。水質非常穩定,各個指標基本正常。之後又添加了10斤,到目前為止各項指標都很正常,PH值穩定在6.5-7.2之間。最明顯的一點是大量換水的時候魚缸水會有幾個小時的渾濁。這個過程明顯縮短了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