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下,深圳的體育產業、特別是競賽表演業發展迅速,2019年已舉辦覆蓋「海陸空」和春夏秋冬四季超過500場賽事。
新華社深圳12月26日電(記者 王浩明)近年來,在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下,深圳的體育產業、特別是競賽表演業發展迅速,2019年內,深圳已經舉辦覆蓋「海陸空」和春夏秋冬四季的超過500場國際和國內賽事。
如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賽事體系?體育賽事與城市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體育如何助力打造「幸福之城」?來自深圳的樣本值得分析。
海陸空全覆蓋 春夏秋冬全天候
作為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深圳依託自然和氣候資源稟賦,形成了「海陸空」和春夏秋冬四季全覆蓋的賽事體系。截至發稿,2019年深圳共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超過500場,並形成了國際高端體育賽事、高水平職業俱樂部賽事和本土自主品牌賽事三個層次。
國際高端體育賽事中,深圳舉辦了女子網球協會(WTA)年終總決賽和法國足球超級盃賽等賽事;職業俱樂部賽事序列,中超和CBA聯賽定期上演;本土自主品牌賽事中,桌球國手精英悉數出戰的「地表最強12人」和「中國杯」帆船賽等已經擁有了很強的國際和國內影響力。
以網球為例,從1月的WTA深圳公開賽開始,到11月WTA深圳年終總決賽結束,WTA一個賽季的頭尾都在深圳,在全球獨一無二;在高端賽事的金字塔尖之下,更有著發達的青少年和業餘賽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塔基。有業內人士認為,深圳未來甚至有希望成為媲美佛羅裡達的世界網球之都。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巡視員王志強說,深圳始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承辦、市場化運作、社會參與」的辦賽模式。
據了解,近年來深圳市每年拿出約兩億元的資金,用於支持體育產業發展,而體育賽事是重點扶持的對象。為保證資金使用的公平與效率,相關部門出臺了細則,根據各級賽事、參賽球隊、贊助商、傳播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評分標準。
一項賽事與城市的「化學反應」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2018年曾發布一項數據,深圳體育產業每產出1元,將會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產出增加6.02元。體育產業能夠帶動周邊產業發展,這是很多城市大力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市場邏輯。不過,一項成功的賽事給一座城市帶來的卻不僅僅是一本經濟帳。
2017年開始在深圳舉辦的「地表最強12人」或許是一個例子。作為一項自主IP賽事,這項從國乒隊內發展而來的比賽創辦於2006年,以「直通」為主題,目的在於通過公開選拔賽的形式,來決定國乒每年出徵世界大賽的部分名單,通過轉播呈現給觀眾。國乒的最強國手是賽事的基礎,而能否直通世乒賽和奧運會這樣的國際大賽則是核心懸念。
賽事落戶深圳後,將IP的核心內涵、競賽系統和傳播系統等固定下來,而深圳也為這項賽事注入了網際網路和科技基因。例如,賽事的數據服務擴展到了35項,大量增加了描述運動員個人習慣的技術項,為國乒的訓練提供了精準化參考。此外,3D模型與實時數據在頁面端的融合,則呈現給用戶360度任意視角的數據可視化體驗,大幅提升了電視和網絡的觀賽體驗,也增加了人們的分享意願。
據統計,2019年「地表最強12人」共創造社交媒體話題討論量8億次,相關話題15次登上微博熱搜,傳統國球跳動出了新活力,深圳一時間也成了世界桌球愛好者最為關注的城市。
賽事在線上線下的爆發讓商業化運營有了突破的條件。2019年,作為賽事的聯合主辦方,騰訊體育提供了500萬獎金,讓賽事成為世界上獎金最高的桌球比賽之一。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評價,此舉邁出了桌球市場化發展的第一步。
深圳具備年輕的體育消費群體,更有前沿網際網路、科技與商業的助推,從而形成了體育賽事IP創新和生長的土壤。而主辦方藉助賽事,也可以打通整條體育產業鏈條,激活場館運營、體育經紀、體育培訓和轉播服務等上下遊業務。
賽事與城市的緊密連接和深度融合產生了「化學反應」——城市給賽事提供了生存、發展和創新的土壤,賽事讓城市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得到提升。
未來,深圳將進一步加強賽事的引進、服務與孵化。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張合運表示,深圳將深化體育賽事活動審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體育賽事評估指標體系,並優化賽事組織管理,積極引進新的大型賽事。
「幸福之城」在路上
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其中指出,「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建設國家隊訓練基地,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
深圳的產品已經走向世界,世界的人才正在深圳聚集。每天,他們從實驗室、會議室和交易室中走出,散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他們對頂級賽事有著觀賞需求,對運動更有親身參與的需求。
因此,體育賽事不僅要高舉高打形成國際影響力,也要「下接地氣」,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而近年來在深圳舉辦的很多高端賽事,都有實實在在走進校園和社區的項目,強調與普通市民的連接。
記者在WTA年終總決賽、「地表最強12人」等賽事採訪中也發現了一個現象:在觀眾席上,剛剛打完球,還穿著球鞋、背著球包的觀眾比比皆是。而這背後,是因為在比賽場地周邊就有供群眾健身的場地開放,可以帶給愛好者參與和觀賞「一條龍」的體驗。
在「高大上」的賽事之外,近年來在土地稀缺的情況下,深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但總體上仍處於缺乏狀態,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的運動需求。最新規劃顯示,深圳將在市中心多個公園內建設運動場地,未來將免費或優惠向市民開放……
在深圳,賽事產業發展已讓觀賽不再「一票難求」。未來,當市民告別了運動的「一場難求」,體育從可有可無的生活點綴成為生活方式,甚至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信仰,我們或許會看到一個「幸福之城」的模樣。
責任編輯:張亞亞(EK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