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解放軍海軍戰鬥英雄,「海上猛虎艇」第一任副艇長、第二任艇長華克毅
華克毅
六十多年前的金門炮戰曾震驚世界,「九一海戰」是金門炮戰期間一次規模較大、戰情複雜,十分慘烈的著名戰鬥。幾十年來對它的報導、評論不少,作為當年海戰的親歷者,我時任高速護衛艇556艇(即「海上猛虎艇」)第一任副艇長、第二任艇長,看到網上不少文章所說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除臺灣方面說法截然不同外,就是我們大陸方面的報導文章、專家評論、各種自媒體所寫也有較大出入。
一、 「九一海戰」與「九二海戰」的各稱
「九一海戰」,是因為戰鬥開始在北京時間9月1日深夜12點之前而得名。臺灣方面所稱的「九二海戰」(也稱料羅灣海戰),其實與「九一海戰」是同一個戰鬥,只是因為按當年臺灣時間戰鬥發生在9月2日零時過後,與大陸,相差一個小時。按說,臺灣和祖國大陸的地理位置都在格林尼治國際天文時間的東八時區,是沒有時間差別的。那麼一小時的時間誤差因何而發生?經我查找有關資料,原來當年臺灣實施「日光節約時」,又稱夏令時,夏季就比大陸提早了一個小時。由於這原因在臺灣就變成戰鬥發生在9月2日零時過後,而稱「九二海戰」了。我認為,我們大陸還是稱「九一海戰」為宜,不應隨臺灣稱「九二海戰。另據了解,臺灣從1980年起也已不實施 「日光節約時」了。
二、高速護衛艇初戰凱旋
我們556、557、558三艘艇,是在東海首次戰鬥亮相的高速護衛艇,又稱高速炮艇。1958年7月下旬,在上海組建東海一支隊二中隊(後為護衛艇三十二大隊二中隊),幾天後就接到戰備任務,於8月2日清晨離開上海南下是第一次出海。17日清晨到達廈門,與魚雷快艇會師。由此開始產生了我海軍創新的,非常有效的護衛艇和魚雷快艇協同作戰。
1958年8月23日下午5:30,炮擊金門打響。24日我們護衛艇二中隊三艇在海上待命,準備協同魚雷快艇作戰。黃昏過後,我們還沒接到出擊命令,魚雷快艇一大隊參謀長張逸民就率隊神不知鬼不覺突破敵護航編隊的防線,一舉將由4000噸級中字號坦克登陸艦改裝的臺生號運輸船擊沉,又重創同噸級的中海號坦克登陸艦。金門島被封鎖,運輸線被切斷。
9月1日,海上狂風大作浪濤洶湧,是一個颱風剛過,下一個颱風即將來襲的間隙,臺灣海軍趁我魚雷艇和護衛艇不利出海機會,派出「美堅」號中型登陸艦,載運兵員物資,「維源」號炮艦、「沱江」號和「柳江」號獵潛艦三艘軍艦擔任護航,4艘軍艦組成混合編隊,向金門島駛去。
張逸民
9月1日20:30 ,我們二中隊556、557、558三艇到達廈門港外的鎮海角海面待命。23:10,接到指揮所命令出擊,三艇立即朝金門料羅灣外海面的敵混合編隊衝去。未幾,左後方出現泛著螢光的白浪,一道道白浪在左側超越我們向前飛滾,雖然只見浪花不見艇影,但我知道這是張逸民率領的魚雷快艇編隊衝鋒向前了,23:40,見到右前方海空曳光彈交織,知道張逸民他們捷足先登打上了。
四艘敵艦無論炮火或噸位,任何一艘都比我們護衛艇大好幾倍,但速度比我們慢。那時,在稍遠處海面還飄航著為蔣艦編隊護航的兩艘數千噸級的美國驅逐艦。當魚雷快艇攻擊後撤退時,遭「沱江」、「柳江」兩艦猛烈射擊。我們劈開大浪衝了上去,分割敵編隊,集中攻擊「沱江」艦。敵「沱江」艦在六、七千米的距離上首先向我射擊,我們穿過陣陣彈雨,直往前衝。23:55,當衝至距敵三千米左右,557指揮艇領頭火炮發射,頓時六門雙聯37毫米高平兩用機關炮和12.7毫米機槍射出十幾條火龍,炮火大網頓時把「沱江」艦籠罩在一片炮光之中。越打越近,「沱江」艦的炮火被壓制、被打得機器受損速度減慢下來。
我們立即減速置敵於左正橫,與它同向同速運動。炮彈貼著海面向它飛去,敵艦上不斷閃起爆炸火光。突然,眼前的敵艦消失了,我急忙拿起望遠鏡觀看,原來大團的爆炸濃煙把它掩沒了,在勁風吹刮下,濃煙淡散,敵艦身影又露了出來,連珠炮彈又急飛而去。557指揮艇雷達發現另一側有一艘軍艦悄悄過來企圖解圍支援,當時並不知它是柳江艦。指揮艇艇長任共遂即令後主炮轉向朝它射擊,沒打多少炮彈,「柳江」艦即轉身逃跑,以後再未出現。
因射擊太猛炮彈飛瀉,距敵500米時,三艇的炮火幾乎同時因炮彈供應不上而停熄,敵艦趁機反撲。約二、三分鐘,我們炮彈供上後繼續猛擊,距離已不過二、三百米。「沱江」艦雖極力左轉意欲向外逃去,但我們緊盯不放。它不但失去了還手能力,連招架之功也已喪失,炮被毀、艦體嚴重破損,大量進水下沉,機器被打壞,動力大減,人員死傷逾半,命懸一線。距敵約不到百米時,「沱江」艦垂死掙扎作最後一拼,突然反方向右轉,把艦體當作唯一武器,朝位處戰鬥梯隊中部的我556艇攔腰衝撞而來。戰情突變,我眼見「沱江」艦黑乎乎似小山向我們傾倒壓來,若被噸位大我六倍的沱江艦圖謀得逞,我將艇毀人亡。面臨重大險情,艇長宮毓濱繼續指揮火炮射擊,我冷靜鎮定,果斷地立即將艇拉高速,輪機艙的同志們反應極快,艇首頃刻昂起疾駛,分秒之間,幾乎擦舷從敵艦艦首繞了過去,把敵艦撂在了艇後。
成功地避開了敵艦的衝撞險情,編隊被衝散,重組隊形後,我以為指揮脡必然帶領我們追蹤敵艦繼續攻擊,不料卻大轉向帶我們撤離戰場,高頻無線電話隨即傳來命令:搜救魚雷快艇落水人員。 9月2日1時13分,經過78分鐘激戰(僅是我們護衛艇作戰時間,不包括此前魚雷快艇的戰鬥時間),我們停止射擊,轉身搜救魚雷快艇戰友。不久之後,沱江艦嚴重傷殘沉沒(或報廢)。我中隊因首創小艇擊沉敵艦範例,榮立集體二等功。
三、新組艇隊為什麼能打漂亮仗
現在網上的文章這樣告訴人們:「55甲型護衛艇中隊組建剛1個月 ( 7月25日成 立, 7月31日奉命由上海南下廈門前線) ,全中隊軍官9人,參加過海戰的6人;士兵86人, 只有2人參加過海上戰鬥。全中隊三分之一是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技術水平低,戰術素質差,進駐廈門前線後,廈門水警區司令員高立忠每天親赴中隊駐地督促戰前突擊訓練約1個月,戰術技術基礎有所提高。正是憑藉這1個月臨戰訓練的基礎, 該中隊參加了封鎖金門作戰中的3次海上戰鬥。」(作者註:8.24和9.19兩次戰鬥我們中隊雖出海待命,但沒有接到投入戰鬥的命令,9.19那天凌晨和晚上,我們在抓水陸兩用戰車,當晚拖回廈門)
這一貶一褒不符事實。我們離開上海是8月2日,不是7月31日。南下航途中就抓突擊訓練。8月17日到達廈門靠泊在虎頭山下海軍碼頭時,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兼福建前線指揮所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清少將就來看望、慰問和鼓勵我們。水警區高立忠司令員(後任艦隊福建前指、福建基地副司令)曽到中隊與艇以上幹部見過一次面,交代過任務。不過就只來過一次,在那麼緊張的備戰中,領導工作千頭萬緒,在千軍萬馬中,他哪可能每天專門來督促我們一個小小中隊的訓練長達一個月時間。再說我們到達廈門後,僅一個星期,8.23炮擊金門戰役就開始了,9月1日不到半個月就投入了戰鬥。這期間,艇隊主要忙於執勤、防空、備戰,經常出海,高司令員哪可能每天親赴沒有艇在港的中隊駐地。不要動不動就把功勞往領導頭上堆,這種風氣可不好。
實際情況是,我們在上海趕時間出廠,緊接著南下就是準備打仗的。:
1,航渡中就強化訓練,從8月2日清早撩開晨霧輕紗,航離吳淞軍港開始,不論白天烈日當空汗流浹背,或是夜晚海面黝黑視野不良,都抓緊一切時間突擊訓練。在航行中單艇操練,編隊合練,在風浪中鍛鍊隊伍。
2,幹部個個能幹,有戰鬥經驗。艇隊雖新建,水兵未見過大海,未聽過炮聲,更沒打過炮,就看由什麼樣的幹部來帶領。艇是一個獨立戰鬥單位,艇自為戰,艇幹部很關鍵,很重要。三艇6位正副艇長,相互了解親密團結,5位長年在浙江、福建海防前線護衛艇工作,有戰鬥經歷。其中4位是在抗美援朝中從地方名牌中學參加軍事幹部學校,經南京海軍聯合學校軍事、政治、海軍艦艇專業技術的正規全面訓練畢業,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其中兩人經歷多次海空戰鬥並負傷流血。中隊是組合體,要將各艇緊密紐結髮揮合力作用,3位中隊幹部都是共和國成立前的老兵,經歷過解放戰爭,有經驗,組織能力強,與艇幹部關係融洽。
3,政治思想戰鬥意志傳幫帶。航渡中結合經過海區,講戰例,講取勝經驗、失利教訓,鼓勵艇員做好打大仗打惡仗思想準備。
4,經歷複雜情況的實際鍛鍊。新艇隊經風浪,官兵們克服暈船堅守崗位,應對複雜海區、危險航道、穿越狹窄橋洞等艱難情況,航渡中搜救空戰落水飛行員,遭敵艦和金門島炮擊,聽到了炮聲見到了炮光。
在半個多月的千裡航渡中,幹部做了多方面工作,艇隊經歷了那麼多實際鍛鍊,遠勝過按部就班一二個月的科目訓練,把士氣鼓起來了,戰鬥技術得到較大提高,到達廈門後,又進入充滿緊張的戰鬥氛圍,雖沒有時間未進行考核測試,但已初步具備了作戰能力。
5,不可忽視魚雷快艇的威懾支撐。表面初看,魚雷快艇和我們高速護衛艇各自作戰,我們的勝利好像與快艇無關。但仔細分析,又看到臺灣方面的有關報導,感到不能割裂看待。8.24首次海戰,張逸民就率隊擊沉、重創兩艘大型坦克登陸艦,對臺灣海軍造成巨大心理威懾,成驚弓之鳥,此後他們進入金門海域都時時提防。九一海戰,魚雷艇超越我們攻擊在先,雖他們自己失利,但打亂了敵編隊,黑夜中蔣艦一時難以辨別我們是魚雷快艇還是高速護衛艇,他們4艘軍艦小心提防求自保,戰戰兢兢無互援,我們三艇合力攻擊一艦,形成局部優勢 。
四、魚雷艇功敗垂成
我們在海上的戰鬥行動,全由設在鎮海雷達站的岸上指揮所指揮,指揮員為快艇六支隊副支隊長兼第一大隊大隊長劉建廷。海上魚雷艇編隊由大隊參謀長張逸民率領,他任艇長時,曾在1955年1月創造了海上近戰戰法,單艇獨雷在浙江海面擊沉臺灣「洞庭」艦。又在金門炮戰第二天黃昏,8.24海戰中率隊擊沉、重創中字號坦克登陸艦各一艘,戰鬥經驗豐富。
9.1當晚,風力6到7級陣風8級,已到我們護衛艇所能承受的極限。對艇體輕小生命力脆弱的魚雷艇來說,更是一種災難的自我破壞性出戰,岸上指定他們接敵航速35節,魚雷艇航行十分艱難,要求減速,沒獲準。他們奔襲中不僅阻力大,而且不斷強烈衝波撞浪,以致在攻擊前出現不少同題。3艘艇各有一條魚雷被顛摔墜海或被拉出發射管而報廢,損失四分之一戰鬥力。180指揮脡雷達發生故障成了眼盲,有的艇報話機故障影響聯絡。原定攻擊目標是相對火力較弱、機動性能較差、噸位較大,有利於攻擊的「美堅」號登陸艦,魚雷艇也已經衝到了「美堅」號近前。
但岸上指揮所雷達發生誤判(誤判與大風浪也有關),把火力最強,機動性能好,艦體小於登陸艦的「維源」號誤判為「美堅」號,指引他們繞過、放掉真「美堅」艦,導航他們攻擊另一處的「維源」艦。張逸民率隊衝到跟前遭到猛烈阻擊,發覺目標不對,但箭己上弦不得不發。維源艦不斷轉向靈活規避,加上攻擊諸元素不同等原因,致攻擊無果,功敗垂成。180指揮脡又中彈,舵機損壞操縱失靈,張逸民等又多人受傷, 更要命的是快速撤離的174艇強力撞上他們,造成兩艇先後沉沒,指戰員25人全部落水。
戰鬥中勝敗的各種因素都有內在的關聯,魚雷快艇雖然攻擊失利,自己受損 ,但他們強大的威懾力,打亂敵編隊,對我們高速護衛艇的勝利有著不可忽視的助力作用。
五、沱江艦瀕臨絕境
沱江艦被我們擊打得炮毀機損,進水下沉,官兵死傷逾半達四十餘人。艦上官兵救護傷殘,堵漏排水,搶修機械,驚恐不已。少校艦長劉溢川危急時刻改逃逸為衝撞,確屬絕處求生的高招,在回憶錄裡他這樣記述:「艙面上官兵傷亡枕籍,艙裡面進水不已,各炮或遭擊毀,或則彈藥殆盡,火力幾告全失,複目視側方尚存匪艇兩艘,(作者註:所指應是我556和殿後的558兩艇)相距僅及百碼。餘忽起撞船之念,決心與敵同歸於盡,當即下令機艙做最後之撐持,全速衝進,以艦體作為最後之武器,下令副長對正面匪艇(作者註:即我556脡)衝擊,惜以艦體負傷沉重,操縱不靈,竟被匪艇擦弦而過,相距不過咫尺。月色之下,但見匪艇艙面亦無一人,是亦傷亡殆盡矣!時匪艇機已全部就殲,乃下令棄離戰場,回航歸隊。二時三十八分與友艦會齊,時沱江已失動力,仍由友艦拖帶返航,此一達兩小時的慘烈海戰,乃告一段落,我們終於打勝這一仗。」
沱江艦衝撞之舉雖未達到目的,但因我們避讓,隊形被衝散,使他贏得時間,讓自己和該艦擺脫了當場覆滅的命運。不過,他居高臨下目視我們,卻觀察有誤,所述也失真。集中火炮打殲滅戰的我中隊三艇,一直盯住它不放,運動自如,越打越近。它的衝撞戰術也被我化解,沱江艦命在旦夕。
我方根據海上戰況和情報部門監聽搜集到的情報,沱江艦無線電信號從此消失等情況,當時判定為沉沒。後來,據有關報導,沱江艦的命運有兩種說法:一說拖到馬公後沉沒;另一說因損壞嚴重而報廢退役,維源艦受輕傷。
臺灣海軍和媒體,把這次戰鬥稱為「九二大捷」,說以十比零完勝中共海軍,瘋狂慶祝大勝,沱江艦等軍艦、劉溢川艦長等官兵獲得殊榮。一年後的1959年9月2日上午,在臺灣左營海軍基地,臺軍參謀總長彭孟緝上將主持為沱江艦頒發海軍首次獲得的團體榮譽虎旗,授旗典禮中宣讀的勳績詞指出:「海軍六二特遣部隊南巡支隊,於金門料羅灣之役,一舉擊沉匪魚雷快艇8艘,大型炮艇2艘,重傷2艘。尤以所屬沱江軍艦,不顧匪艦艇之包圍,單艦深入重圍,敵我兵力眾寡懸殊,全艦官兵在艦長劉溢川少校指揮之下,浴血奮戰,擊沉匪艦艇5艘,戰績輝煌,該艦亦在彈雨中遭匪炮擊重傷,洞穿大小彈孔70餘處,仍能堅毅沉著,勇敢應戰,終於克服艱險,獲致最後勝利,發揮我海軍以寡敵眾及不棄船之優良傳統精神,此種忠勇果敢事跡,實為近代海戰史上所罕見,中外交譽,彌足嘉許。」
對上述勳績詞我無須作評說,只要告訴大家實際情況就真相大白了:「九一海戰」我方出動魚雷快艇6艘、航速30多節,55甲型75噸高速護衛艇3艘,航速20多節,共有9艘艇投入了戰鬥。另外,53甲型50噸護衛艇4艘雖也尾隨出海,準備參加戰鬥,因航速只有10多節,沒能趕進戰場,故未曾參戰。但在戰後的搜救工作中完成任務,立了功。180魚雷艇隊指揮脡因中彈操縱失靈被高速撤退的174艇撞上,2艇沉沒,多人受傷。落水的25名指戰員,數小時後先後被我高速護衛艇和50噸護衛艇全部救起。其它4艘魚雷艇安全回到基地。
我們3艘高速護衛艇的情況是,劉溢川艦長指揮「沱江艦」對準衝撞的正是我556艇,他居高俯視「匪艇艙面亦無一人.是亦傷亡殆盡矣!時匪艇機已全部就殲「,而實際情況是我艇人員卻是無一傷亡,殿後的558艇也同樣毫髮無損。僅領頭的557指揮脡中20毫米炮彈一發,隨隊的大隊通信業務長一人受輕傷,3艇全部安全返航。
此戰解放軍僅輕傷1人,臺灣方面卻如此大言不慚,實在讓人無語。
網上另有自媒體文章所說有一位有名有姓的航海班長犧牲,另說有11人犧牲,那都是搞錯的。
六、搜救戰友放棄追擊
沱江艦被我們從敵編隊中分割出來後,勢單力薄孤立無援,打得它完全失去抵抗能力,卻沒有當場沉沒,引起一些誤解與猜測,認定我們是把沱江艦丟失了。
有的自媒體未作深入了解,僅憑一些片面材料加想像臆測,就論述著文說:「沱江艦向我8號艇衝撞失敗後,又高速向7號艇衝撞, 7號艇避讓後,另2艇集火猛打,打得敵艦失去了機動能力。輔機艙進水,右主機停車。沱江號欲打打不贏,想逃逃不掉,不得已向海面發出求救信號,同時閉燈熄火,中斷射擊, 隱蔽在夜色中, 喪失了戰鬥力。在搜尋沱江號時,指揮艇在左前方發現1艘敵艦,誤判是沱江號,實為前來拖救沱江號的另1艘敵艦,我艇隊立即組織火力轉向攻擊,敵艦不戰而逃。我艇隊因追擊新目標,丟失了沱江號,未能當場將沱江號擊沉。這是在夜暗視距較差的情況下, 觀察不嚴密, 行動不嚴謹所致。」
戰鬥中本來就是燈火管制的,哪來再次「閉燈熄火」,還「主動停止射擊,隱蔽在夜色中」。沱江艦千瘡百孔進水下沉,動力受損已跑不動,哪會有高速,還能衝前撞後?我中隊戰鬥梯隊從第一到第三脡位的順序是,指揮脡557艇是前導領先,在第一艇位,我556艇居中,在第二艇位,558艇殿後,在第三艇位。怎麼可能先撞位於隊後第三艇位的8號艇,再去衝撞遙遙領先在第一艇位的7號艇。
其實,沱江艦衝撞我556艇撲空後,它再無能力轉換另一目標衝撞了。我們戰鬥梯隊被衝散,幾分鐘後重組好隊形,這時沱江艦雖在目視夜幕中隱去,可它跑不遠,跑不出二千米範圍,三艇雷達完全可以把隱蔽在夜幕後的沱江艦找出來,我們的速度又快得多,它跑不掉。但戰況瞬息萬變,隊形重組後,我們因為執行更為重要的搜救魚雷艇戰友任務而主動放棄了追擊。
戰後,我曾特地問了海校同學557指揮艇副艇長陸華嶽,他當時負責海圖作業提供航海保障和密碼電報的解譯。在激戰中無線電兵報告:有岸上指揮所急電。他因一時離不開指揮臺稍延遲了幾分鐘,重組隊形時急忙下到報務室,已有十來份指揮所不停發送的同一急電積壓在那裡,是命令我們搜救魚雷快艇落水人員。我們毫不遲疑立即放棄了對沱江艦的追擊。這才讓敵艦延長了些許壽命,我們卻贏得了寶貴時間,在附近海區把魚雷艇隊指揮艇上的張逸民和他戰友全部施救回來。這個價值比當場擊沉敵艦要大得多,7年後張逸民又大放光彩,為崇武以東海戰擊沉永昌艦、重創永泰艦的重大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遺憾的是直到近年,自媒體文章《刺刀見紅,血染海疆,人民海軍十大海戰盤點》中講到擊沉沱江艦,還在講是「目標丟失」。
網絡傳言的「射擊中斷」問題。
我們從距敵3000米冒著炮火邊打邊衝,距敵500米時,艙面備用炮彈全部打完,三艇幾乎同時炮彈供應不上而炮火中斷,這一點自媒體文章又胡編亂造:「彈藥供應中斷的主要原因是戰鬥計劃不嚴密, 戰鬥組織不健全。戰鬥打響後, 各艇均無人運彈, 待發現艙面炮彈告罄, 臨時緊急組織人員下到彈藥艙搬彈, 已經來不及了。」這僅不符事實,而且說明根本不懂海軍。海軍艦艇組織嚴密,人員分工明確,進入各種部署,各戰鬥崗位人員都有職責,因此一般情況下,不用臨時再組織再分工。那次進入一級戰鬥部署後,各艇艙面甲板上備用炮彈已基本放滿,運彈人員也就位。
一門雙聯37炮一分鐘射出360發的炮彈,兩名運彈兵分別在前後彈藥艙既要裝彈夾又要送炮彈,根本來不及。這是新裝備設計配套,人員配備的問題。自媒體文章說:「這種情況是不應該發生的。海上戰鬥一旦打響, 應組織專門隊伍運彈, 保證炮彈供應源源不斷, 否則, 就可能受制於敵。」這是把海上戰鬥誤以為陸地了,哪能像幾十年前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場,有民工支前隊跟在後面運糧運彈。艦艇艙房、庫室、甲板十分狹小緊湊,空間都已充分利用,人員編制精打細算沒有多餘編外人員。
在戰爭各艇都會自己應急,想辦法,比如讓有自己職責的報務兵、雷達兵臨時應急運彈。在指揮艇上恰有體驗生活的海政文工團員隨艇出海,也參加了運彈。這實際上是高層和軍械部門要解決的問題。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自媒體文章還說:有個現場領導急得不得了,竟然認為炮火中斷停息,是因為炮手們把夜空中飛舞穿梭的炮彈曳光,當作焰火在觀賞而忘了射擊。這說法近乎荒唐。
七、罕見的成功搜救
海上搜救難度很大,成功率很低。8月14日下午,在平潭島海域,搜救空軍一等功臣飛行員周春富,無果,8月24日晚至8月25日白天在金門島海面,搜尋魚雷艇戰鬥沉沒落水人員,也無獲,5人犧牲,3人被俘,5人被漁船救獲。據被漁船救回來的艇員講,他們漂流海上時,曾見到我們高速炮艇,而我們雖犁耕式搜索並沒發現,可見海上搜救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原因是海況複雜多變,它由距離、風浪、視程、光線、角度等多方面因素決定能否成功,何況那時搜索全靠目視觀察,有幾架倍率大小不同的望遠鏡,來提高目視距離,已是很好了。
但"九一海戰"後在9月2日凌晨的搜救十分成功,戰鬥中2艘魚雷艇沉沒,25名落水人員全部救獲。我們中隊救上了180指揮艇全部人員,16人分別上了556、557兩艇,其中有海戰英雄張逸民。另一艘沉沒的174號快艇9名落水人員,也在稍後的早晨被50噸護衛艇在東碇島以東海域救獲。獲救的海戰英雄張逸民7年後再放光彩,在崇武以東海戰中,率魚雷艇擊中敵永昌艦尾部,使其進水下沉,扭轉了局面,奠定了勝利大局。第二突擊群指揮員王志奇率護衛艇588(原556艇換裝更新後的新舷號,獲命名的"海上猛虎艇"第二代艇)、589及時趕到,再一陣狠打猛擊,加速永昌艦沉沒。這樣的因果關係,更說明當年放棄追擊,全力投入搜救是多麼的有意義,多么正確。
有的文章說:"1時08分戰鬥結束(據我記錄,停止射擊時間是1時13分)3艘75噸護衛艇遵令返航。約3分鐘後回航途中,在海面發現魚雷艇指揮艇落水人員,積極搶救魚雷艇落水人員約10分鐘,該艇16名落水人員全部營救上艇,包括快艇1大隊的政委和參謀長」。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接到搜救命令後立即停止對破損嚴重命在旦夕敵艦的追擊,及時全力轉入搜救部署,一次有組織有目的的搜救行動被說成是回航途中無意的發現。這是不符合事實的。我們與敵「沱江」艦戰鬥時,在海上漂流的張逸民和180指揮艇全體人員,看到激戰的曳光彈在夜空飛梭,他目測距離為7、8海裡,他們相信指揮所會盡力組織力量搜救。
我們中隊轉為搜救部署時,全隊慢速航行。考慮到前兩次執行搜救任務沒有收穫的情況,我下指揮臺組織搜救,增加搜索人員,明確分工,強調仔細再仔細,360度各人搜索區有重疊,以防疏漏,甲板、炮位、指揮臺上下有層次全方位無遺漏搜索。雷達掃描不起作用,全靠視力所及,在海面一寸一方仔細搜尋。上蒼有靈天幫忙,恰在此時,烏雲開,明月朗,在大家心中千呼萬喚約20分鐘後,發現左前方海浪中有微弱泛光時顯時隱,天時、海況、距離等多方面有利條件同時出現交集,加上搜尋仔細,終於把與我們共同拼搏戰鬥的魚雷艇戰友們找到了,甲板上興奮的大聲呼喚著,放下救生繩救生杆,把戰友們一一接上了甲板,給他們披上軍毯,捧上熱薑湯,安置進艇長室、水兵艙,圓滿地成功搜救,高速返回廈門軍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