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最近臺媒經常提起紅隼火箭筒,說這是反登陸戰的利器,解放軍裝甲車輛的剋星。薩沙也不知道說什麼好,還是寫篇文章系統的說一說吧。聽薩沙說一說吧。
客觀來說,臺軍還是比較重視單兵反坦克武器的。為什麼呢?說來說去,還是因為臺軍裝甲部隊太爛。
早在70年代,解放軍開始裝備新式的69式40火箭筒,性能上有很大提高。臺軍為了和解放軍抗衡,開始仿造美國的M72輕型火箭筒,編號是66火箭筒。這種66火箭筒在當年算是相當優秀,2公斤多的重量,破甲力高達300多毫米,可以輕鬆擊穿解放軍的59式坦克正面裝甲。這種火箭筒價格低廉,操作簡單,攜帶方面,還有很重要的性能:一次性使用不佔編制。
臺軍計劃生產3.5萬個火箭筒,但因技術不過硬,壓電引信經常出問題,只生產了約1萬個。
70年代末,美軍擺脫越南戰爭,大量M72火箭筒需要低價甩賣。臺軍趁機購買了一大批M72,性能較差的66式火箭筒在90年代徹底停止生產。
隨著90年代解放軍裝甲部隊的突飛猛進,射程只有100多米、破甲能力較弱的66式火箭筒開始力不從心。
2004年,臺灣中山科學院提交了發展第二代火箭筒的建議,很快被批准。
但臺軍方面卻並不熱心。他們已經引進了下一代火箭筒AT4,甚至還裝備了部分更先進的SMAW火箭筒。這兩種火箭筒都經受過實戰考驗,性能相當優秀,怎麼也比臺軍自產的要強。
這邊中山科學院聽取軍方意見,借鑑了SMAW的主要結構,很快研究出紅隼火箭筒。
紅隼是中國一種有名的鳥類,是著名的捕獵者,攻擊時非常銳利兇狠。
中山科學院用紅隼的這個名字,說明他們對火箭筒是相當滿意的。
紅隼在2009年臺北航天展上第一次向外界公布,2011年推出下一代改進型號並且裝備臺軍海軍陸戰隊。
紅隼火箭筒的主要性能和SMAW一致,重量4.5公斤,長度750毫米,口徑80毫米。
紅隼火箭筒同SMAW也有一定的區別。SMAW發射前必須手工裝填火箭彈。紅隼火箭筒的火箭彈是預先裝在火箭筒裡面的,兩端用橡膠密封。第一次發射時,只需要接觸密封,就可以直接開火了。
這很像是一次性火箭筒的設計,但紅隼卻是可重複使用的。
其實,這真是中山科學院設計者的聰明之處。他們認為,實戰中非專業反坦克步兵,幾乎不可能重複裝填火箭筒,一般就是打完就跑,隨手將火箭筒丟棄。
紅隼在臺軍中並不佔編制,每個士兵都可以攜帶1個,自然會當做一次性的使用了。
所以紅隼採用這種設計,在普通步兵手裡就是一次性火箭筒,而在反坦克步兵手裡也可以重複裝彈使用,一舉多得。
紅隼的操作比M72複雜一些,但也算很簡單。從攜帶狀態轉換戰鬥狀態,只需要6秒鐘。即便完全沒有受過訓練的人,用模擬彈訓練幾次,也能熟練掌握火箭筒。
發射器上放大倍率2.5倍、視場12度的光學瞄準具,內有3條測距中垂分劃線,分別對應50米、250米和400米射程。為滿足夜戰需要,還可以加裝夜視瞄準鏡。
大家看到了吧,紅隼的射程已經增加到400米,不再是M72的100多米了。
就破甲能力上,紅隼也有很大增強。一些媒體認為紅隼的破甲能力為400毫米,這似乎是低估了。
在一次試驗中,紅隼將作為靶子的臺軍老式M48A3坦克輕鬆擊毀。根據當時報導:高壓、高溫射流不但打穿側裝甲(76毫米),更從炮塔右側穿出,顯示出了其威力。如果用於攻擊其它目標,紅隼可穿透1.2米厚的鋼筋混凝土、1.5米厚的磚牆以及2.7米厚的土木工事。
一般認為,紅隼的破甲能力和SMAW大體一致,也就是達到了600毫米,可以對付大部分主戰坦克。
這是老一代的紅隼,新一代則又強調了城市戰能力,可以從建築物內發射。
客觀來說,紅隼是一種不錯的反坦克武器。由單兵攜帶和400米的射程,在城市戰內還是有較大威力的。600毫米的破甲能力,讓它可以從側面和後面擊穿目前世界大部分主戰坦克,也包括我軍的96式(沒安裝反應裝甲)。至於我軍其他的裝甲車輛和輕型坦克,紅隼自然也是可以對付的。
不過,臺軍對紅隼卻並不起勁,很多兵種並不願意購買。
臺軍認為,目前遠距離可以使用美制標槍反坦克飛彈,近距離還有進口的SMAW或者老一點的AT4。
紅隼的性能和SMAW大同小異,後者經受過無數實戰考驗,顯然可靠性更高。
另外,對於臺灣媒體吹噓的「紅隼是反登陸戰利器」,「步兵在灘頭就可以將解放軍兩棲裝甲部隊摧毀大半」,臺軍也是嗤之以鼻。
紅隼性能再好,也只是射程幾百米的單兵反坦克武器。
在灘頭的作戰中,主要是海空軍裝甲部隊和炮兵發揮威力,哪裡輪得到步兵上陣,更別說扛著火箭筒往灘頭敵人陣地跑。
紅隼真正發揮威力的地方,應該是臺灣的城鎮內。由臺軍利用複雜地形伏擊坦克裝甲車,就像敘利亞內戰那樣。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也是臺軍準備打陣地戰,官兵有頑強的戰鬥意志。誰都知道,城市戰中反坦克是九死一生的。
悖論是,一旦臺軍進行了城鎮戰,就說明海空軍已經完了,陸軍主力也掛了,臺軍距離失敗不遠了。到了那個時候,還有多少人願意貌似打城鎮戰,這倒是值得好好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