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媒體引述臺灣「軍方權威消息」透露,臺灣當局高層對於兩岸戰力消長變化極為關心,為此,臺軍目前正在執行一項「提升戰力」的反擊作戰武力籌建計劃,其代號為「毒蠍作戰計劃」。根據臺軍方的解釋,「毒蠍」即為「威懾」、「阻嚇」、「先發制人」和「第二次報復打擊」的含義。分析人士指出,在「大選」來臨之際,臺軍拋出「毒蠍作戰計劃」有其政治目的,意在宣揚臺軍的戰力,欺騙島內民眾,為陳水扁再次當選造勢。
背景:國民黨最早提出
臺軍「毒蠍戰略」最早由臺灣的國民黨政府提出。1999年5月,中美關係因所謂中國「竊取」美國核機密的考克斯報告而陷入低潮,臺灣當局在李登輝的唆使下興風作浪,製造大陸「威脅論」,稱大陸堅持不放棄武力攻臺,且持續擴張軍備,包括發展核武器,是對臺灣安全的最大威脅,臺灣要以「毒蠍戰略嚇阻中共」。 什麼是「毒蠍戰略」?臺軍方稱,就是臺灣應加強武裝嚇阻力量,把臺軍搞得「像只毒蠍,吃了就會毒發身亡」。
臺灣學者認為,臺軍「毒蠍戰略」是強行套用了核戰略中的「威懾」以及「第二次報復打擊」等思維。在核戰略中,「威懾」和 「第二次報復打擊」強調恐嚇對手,「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李登輝的主導下,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臺軍的防衛構想中就改用「防禦固守、有效威懾」作為中心精神,強調在遭到對手的飛彈襲擊後,臺軍仍能發動「第二次報復打擊」,確保「互相摧毀」。
臺軍提出「毒蠍戰略」初期,著眼點是如何提升臺軍對解放軍飛彈的防禦能力。當時臺軍認為,臺軍在飛彈防禦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一是預警能力差,臺灣缺少偵測彈道飛彈的預警衛星監測系統,島內的警戒雷達站缺乏遠程預警能力,而要攔截高速彈道飛彈,零點零幾秒的時間都必須爭取,臺軍的對空防禦體系根本做不到這一點;二是即使能夠及時發現來襲飛彈,臺軍現有防空兵器也未必能夠攔截得了。於是,臺軍1999年提出,在今後5年內,臺灣軍方將採取「毒蠍戰略」,暗中強化地地飛彈,提高遠程攻擊能力,在大陸飛彈發射之前進行「先制攻擊」,以此來加強反飛彈攻擊的防禦能力。
內容:加強「四種力量」
國民黨時期對「毒蠍戰略」渲染得較少,但自陳水扁上臺後,民進黨中的激進分子開始公開宣揚「毒蠍戰略」,並將「以決定性的報復」作為該戰略的核心。他們叫囂:如果上海、天津甚至北京的平民遭到臺軍襲擊,就必然將對大陸造成心理壓力,從而產生「威懾」的效果。在如何實施「毒蠍戰略」上,民進黨則衝破國民黨時期側重防禦飛彈的框架,提出「飛彈為主,三軍共建」的思想。
正是在「毒蠍戰略」的指導之下,臺軍的「毒蠍」作戰計劃出籠了。據臺軍方高層官員日前披露,為了對抗大陸,臺軍目前已整備出了一套「毒蠍作戰」計劃,該計劃重點包括兩個方面內容、涉及四種力量:一是建立具有反制大陸飛彈威脅的「短程地對地戰術飛彈」系統;二是三軍各建立一支攻擊性武器及部隊,具體措施包括組建陸軍快速反應部隊、加強海軍陸戰隊的登陸戰力和整建海軍攻船飛彈快艇、重建空軍對地攻擊作戰裝備等。
臺軍方稱,在「毒蠍作戰計劃」所涉及的飛彈及陸、海、空攻擊部隊這四種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具有反制大陸飛彈威脅的「短程地對地戰術飛彈」系統。目前臺灣正在秘密研製一種短程地對地飛彈,射程在100千米到600千米之間,其目的是侵擾包括福建地區在內的大陸東南經濟發達地區。
據臺灣媒體報導,目前臺軍三軍正在加快執行「毒蠍計劃」步伐。陸軍方面,為加速成立快速反應部隊,目前已經提出增購75架AH-64D阿帕奇直升機的預案,並將其作為臺灣陸軍攻勢作戰的「利器」。海軍方面,目前正在驗證新一代飛彈快艇的戰力,並在「漢光19號」演習中加以展現,同時海軍另外成立海上反擊部隊,加強海軍的登陸戰力。空軍方面,空軍AT3戰機攜帶「雄風」二型空對地飛彈進行對地(海)攻擊驗證已經取得成功,加上美國已售臺空射型對海攻擊「魚叉」飛彈,同時二代戰機(包括F-16MLU戰機、及幻影2000-5戰機)均具有中、遠程飛彈攻擊的能力,而最新美制AIM120中程空對空飛彈也即將抵臺,臺空優勢武力已具備足夠的反擊空間。
演習:「毒蠍」蠢蠢欲動
臺軍將領8月26日指出,在即將開始的"漢光19號"演習中,臺軍特種部隊將展示「戰略嚇阻」的實力。演習假設,大陸特種部隊先期滲透宜蘭地區,佔領部分要塞;臺方則是自西部動用陸軍空中運輸營載運特戰旅官兵前來增援肅清,實施反特種作戰。這名臺軍將領稱,大陸早已組建具有特戰能力的拳頭部隊作為假定攻臺的先鋒部隊,因而反特種作戰被納入了"漢光"演習之中。未來,在臺軍「有效嚇阻」的戰略前提下,臺決定在現有編制下增強臺軍特種部隊戰力,實現裝備現代化,強化人力素質,必須有能力在戰時以空降、機降、潛艦裝載等方式滲透敵後。
臺軍的「毒蠍」還瞄準解放軍的雷達。據報導,在「漢光19號」演習中,臺軍將演練 「對抗大陸雷達監控"的課目,採取的主要方式便是火力打擊,臺軍設想,「一旦臺海發生突變」,便可 利用部署在金門、馬祖等前沿地區的大口徑、遠射程火炮及空對地和地對地飛彈破壞大陸的雷達站。為此,臺各情報部門更把有關解放軍東南沿海地區的雷達站情況列為「最需要的情報」,不遺餘力地派間諜前往偵察。探測解放軍雷達的性能和工作參數。
效果:不堪大陸一擊
無論是「毒蠍戰略」還是「毒蠍計劃」,都不是什麼新玩意兒,實際上就是臺軍以往「威懾」、「嚇阻」和「先發制人」戰略的新花樣。臺灣學者指出,臺灣當局主張建構一支具備攻擊大陸縱深的打擊兵力,提倡「決定性全面打擊」的觀念,就現實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如果設想臺軍的攻擊飛彈能全面阻斷解放軍攻勢、弄垮大陸經濟或是讓大陸經濟發展倒退數十年,可謂痴心妄想;相反,如果對岸以同樣的方法對付臺方,則臺方所受到的經貿與社會影響將遠大於對岸。
分析人士指出,以臺灣戰場縱深的短淺,戰場空間的局限,全島都有可能完全籠罩在火力打擊之下,一旦「臺獨」勢力挑釁引發戰爭,臺灣軍方重要目標如指管通情中心、主要機場、陸基雷達站、甚至預備作為「第二次報復打擊」的打擊武力,都將立即成為解放軍首波優先攻擊的目標。屆時,臺軍還有多少能力可以實施想像中的「第二次報復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