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無人作戰「蜂群戰術」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雖然百萬架規模無人機『蜂群』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但萬架無人機規模的『蜂群』攻擊即將來臨。」

吳敏文

  「在這場局部戰爭中,無人機佔據了特殊地位。它們確定了軍事行動的戰略戰術。遠距離操控的機器加入作戰的未來戰爭圖景在我們眼前展開。」俄羅斯《觀點報》網站10月在題為《納卡衝突揭示未來戰爭範式》的文章中說。

  這一觀點代表了輿論界的普遍聲音。其中,無人作戰「蜂群戰術」成為諸多軍事觀察家進一步聚焦的話題。在9月底爆發的納卡衝突中,雙方開戰後的24小時內,亞塞拜然運用智能無人機「蜂群戰術」,對亞美尼亞的地面裝甲部隊造成重大毀傷。

  「蜂群戰術」已不是新詞,但在智能化裝備日新月異的當下,升級版的無人作戰「蜂群戰術」具有了新的內涵和看點,也體現著大國博弈的新特點。

20年發展進階

  一隻馬蜂或蜜蜂的殺傷力非常有限,但一個龐大的蜂群,卻有殺傷甚至殺死一頭牛或一匹馬的能力。

  現代軍事意義上的「蜂群戰術」,是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網絡技術為基礎,以較大型陸上、海上和空中作戰平臺為搭載和發射平臺,以智能無人機、無人車輛、無人艦船、無人潛艇等無人作戰系統為武器,具有自主態勢感知、情報融合、目標分配、指揮控制、自適應協同和智能決策等能力,依據作戰任務和戰場態勢的變化,對戰場無人作戰系統進行自主動態編成,以整體作戰能力應對複雜、強對抗、高不確定性戰場環境的一種作戰方式。

  「蜂群戰術」由美軍在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2000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第一版《無人機發展路線圖》,至2003年伊拉克戰爭及之後,為了應對高度複雜和對抗性社會環境,美軍投入戰場的無人作戰平臺或系統達近萬個。隨著人工智慧及相關技術的實質性進步,為滿足戰場對無人作戰系統不斷增長的需求,美軍智能化無人系統的發展和應用都駛入了「快車道」。

  美國海軍歷來以美各軍種中的技術領先者著稱。2012年,美國海軍研究局率先發布《無人機蜂群攻擊》報告。2015年3月,美國海軍研究局完成了長0.91米、翼展1.47米、重5.9公斤的「郊狼」無人機的單機測試。2016年5月,完成了30秒內發射30架「郊狼」無人機的試驗,驗證了由「郊狼」組成的「蜂群」的編隊飛行、隊形變換和協同機動能力。

  由於擔心無人飛行器會削弱本軍種地位,美國空軍一開始對發展無人作戰持牴觸態度。但在形勢比人強的局面下,美國空軍啟動了「編群戰術空間」計劃,研究無人機在偵察、搜索、跟蹤、電子戰、心理戰、對地打擊、戰術牽制等方面的作用。為在有人機與無人機之間尋求平衡,美國空軍提出了無人機接受有人機指揮控制,有人機與無人機協同作戰的「忠誠僚機」概念。2019年,由美國空軍和克瑞託斯防務公司聯合研發的XQ-58A「女武神」戰鬥無人機試飛成功,標誌著「忠誠僚機」開始從概念走向實戰。

四大特點

  以小巧的、功能專業的「蜂」,通過大幅增加功能種類和數量規模,形成複雜的、強大的「群」的作戰效能。這一設計思路決定了「蜂群戰術」的基本特點。

  一是數量規模化。單個無人平臺載荷小、功能簡單、破壞力有限,但一旦形成規模,即可大幅提升其功能的複雜度和破壞力強度。如「蟬翼」無人機小如蟬,可攜帶天氣、溫度、溼度、氣壓傳感器或聲學探測、生化探測等微型電子設備,由空中平臺「撒放」,降落地面後通過數據鏈互聯成網,在指定區域形成穩定的「無人探測蜂群」。

  無人機「蜂群」所產生的積累性作戰效果,使得擴大「蜂群」規模成為基本的作戰需求。今年8月27日,美國海軍宣布:正在開發可遂行攻防任務的高達100萬架規模的「超級蜂群」。

  無人機「蜂群」的數量規模,可有效增強整體抗毀能力。無論因為什麼原因損失10架或20架無人機,對一個千架無人機的「蜂群」而言影響不大;對於上萬架無人機構成的「蜂群」,損失數百架也微不足道,不會顯著影響作戰效果。

  二是構成多元化。首先,預警探測、廣域監視、前沿偵察、網絡戰等作戰功能需求,決定了需要以承載不同的任務系統的無人作戰平臺構成「蜂群」;不同的設備載荷,決定無人作戰平臺具有不同的重量和尺寸,小如昆蟲,大如巨鳥。其次,多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形式要求,決定了在同一個「蜂群」中,不僅有陸上的機器人和無人戰車,有海上的水面無人艦船和水下無人潛艇,還有空中的無人機。在實戰中,必須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性質和規模,決定組成「蜂群」的無人機種類和數量,以構建適應任務需求的體系化「蜂群」。

  三是控制算法化。無人作戰平臺雖然自身並不載人,但它離不開操作員的控制。一個操作員控制一個或者數個無人平臺是可能的,一個人控制數十個無人平臺就已經不太可能。由上千上萬個無人平臺組成的「蜂群」,已經完全不可能由人來控制。

  實現對成千上萬無人作戰平臺的實時控制,開發和運用算法把大量信息的處理交給算法和無人平臺內置的微型處理器去完成,是唯一出路。例如,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自主上升暖氣流定位」研究項目開發的無人機「自動翱翔算法」,能夠幫助長航時無人機自主利用上升暖空氣柱從而在空中無動力翱翔。該算法具備發現和評估暖氣流的能力,能夠幫助小型蟬翼滑翔機等無人機盤旋飛行,也可幫助配備光伏或燃料電池的長航時無人機延長飛行時間;即在不增加燃料電池、不對飛機硬體做出改變的條件下,增加無人機的航程和續航能力。

  四是防護強度化。由於指揮所與無人機、有人機與無人機、無人機與無人機之間的通信只能通過無線手段,無線通信具有天然的開放性,這就給對手的入侵與控制以可乘之機。與此同時,己方對「蜂群」實施控制的算法,也有被對手破譯的危險。

  為此,必須加強對己方無人作戰系統「蜂群」的防護,加強通信保密和算法加密,具體方法包括:對大規模「蜂群」的不同「子群」採用多樣化的通信和控制加密算法,以免一處被破譯而危及整個「蜂群」,也有利於及時發現某個部分的異常情況;將控制軟體和加密算法程序進行定製和固化,堵塞對手的「李代桃僵」之路;以多重加密、高新加密和不斷更換加密技術實現技高一籌,加密技術永遠走在破譯手段前面,使對手的破譯成為不可能。

攻防追趕並進

  對抗性是戰場乃至軍事領域的基本特點。無人作戰系統「蜂群戰術」所展示的現實能力和巨大潛力,決定了在這一領域的爭奪勢必激烈展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有無人作戰系統「蜂群戰術」,就會有反無人作戰系統「蜂群戰術」。

  反無人作戰系統「蜂群戰術」的主要途徑包括發現、控制、摧毀等。由於無人作戰系統大多小巧,所以主要是使用雷達、光電、紅外或聲學傳感器來探測和發現目標。控制即利用無人作戰系統採用無線通信和控制的特點,通過分析判別和技術破譯等手段,幹擾或接管對方對無人作戰系統「蜂群」的控制,使其不能達到預定目標,甚至為我所用。對無人作戰系統「蜂群」的摧毀,既包括摧毀無人機、無人戰車、機器人、無人艦艇等本身,也包括摧毀其發射平臺,即所謂「蜂窩」。

  2019年3月,美海軍部宣布將快速開發新的反無人機電子戰手段,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無人機威脅。同年10月,美空軍測試了高功率微波和雷射兩種反無人機定向能武器。12月,美國防部指定美陸軍作為執行代理對國防部所有反無人機項目進行審查,並對已部署的戰場反無人機系統進行測試評估。美海軍計劃於2021年內在DDG-88「普雷貝爾」號飛彈驅逐艦上部署「光學致眩攔截器海軍系統」和「高能雷射與綜合光學致眩與監視」兩種反無人作戰「蜂群戰術」系統。

  美海軍聲稱在波斯灣的艦隊經常受到伊朗無人機的偵察、監視和無人作戰系統「蜂群戰術」的幹擾和威脅,因此部署了由美海軍陸戰隊研發的「海軍陸戰隊防空綜合系統」。2019年7月,美海軍陸戰隊LHD-4「拳擊手」號兩棲攻擊艦使用這一系統成功壓制了來襲的伊朗無人機「蜂群」。

  在納卡衝突中,無人作戰系統「蜂群戰術」對抗尤為激烈。據來自各方面互為佐證的消息,開戰首日即9月27日,亞塞拜然運用無人機「蜂群」攜帶毀傷載荷攻擊對手地面部隊,24小時內摧毀亞美尼亞方面坦克130輛、火箭發射系統50個、武裝車輛64部、防空飛彈系統25個,還有S-300飛彈和大批火箭炮、榴彈炮和裝甲車等。亞美尼亞則運用反無人作戰系統手段展開強力反擊,擊毀亞塞拜然方面72架無人機。

大國角逐激烈

  在「蜂群戰術」推動戰爭形態演變的當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北約等技術和軍事強國或軍事集團,相繼出臺了各自以人工智慧為核心技術的新的軍隊建設戰略規劃,搶佔軍隊智能化的戰略制高點。

  美軍陸上無人作戰系統和空中無人機已經取得數量上的優勢和豐富的實戰經驗。美國海軍面臨將現有不到300艘艦艇猛增至480艘到534艘的艱巨任務,以彌補需求與資源之間的巨大鴻溝,也是為了適應未來智能化戰爭的需要;美國海軍還提出了建造65艘到87艘大型無人水面艦艇,和總數為40艘至60艘的無人潛艇,以打造大規模無人艦隊的計劃。雖然實現這一計劃尚有諸多不確定之處,但其推進的願望之強烈可見一斑。

  俄羅斯總統普京非常重視無人作戰系統和智能化技術的軍事應用。俄《國家武器庫》主編維克託·穆拉霍夫斯基認為:「對於『蜂群戰術』而言,蜂群內部的協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來自飛機、防空系統、衛星和地面技術設備等所有傳感器的信息都應匯入一個系統,藉助人工智慧系統統一分配作戰任務。」

  2015年年底,俄軍出動無人機集群進入敘利亞參加地面反恐作戰;2017年,俄軍採用1架和2架有人機與20至30架蜂群無人機,進行了協同作戰實驗,執行空空作戰、對地打擊、空中偵察等任務;2020年9月,俄國防部長紹伊古親自指揮空天軍完成戰法演練,在真實作戰背景下,多架蘇-35戰鬥機和數十架無人機組成編隊,由一架蘇-57戰鬥機統一指揮,執行協同攻擊任務,這是一次典型的有人機與無人機組成的「蜂群」進行的戰術演練。

  另外,土耳其軍方宣布將進行使用500架自殺式無人機實施大規模「蜂群戰術」攻擊的實驗,並將無人機「蜂群」視作改變戰場規則的決定性力量。韓國軍隊也在大力發展用於偵察和打擊的無人機「蜂群戰術」。

  可以預見,技術和裝備的發展不斷提供日益強大的物質基礎,作戰需求的牽引和局部戰爭實踐的強力推動,將使無人作戰系統「蜂群戰術」推動的智能化戰爭形態加速形成。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

來源:2020年11月1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相關焦點

  • 隱身、自動控制、蜂群作戰,美軍下代戰術無人機會是這個樣子
    結合以往美國媒體對美軍下一代戰術偵察打擊無人機的報導,對其進行討論。與不顯山漏水的戰略無人偵察機相比較,戰場上大規模使用偵察/打擊無人機更引人注目。,這種作戰環境中MQ-9「收割者」一類的無人機將無法生存,新一代無人戰鬥機已經成為了美國空軍下一個重要採購項目。
  • 國產蜂群無人機、兵蟻戰術機器人曝光,全地形協同作戰
    繼前不久「蜂群」無人機系統亮相後,近期媒體又曝光了一款「兵蟻3型」BY-3單兵戰術機器人。據報導,這款戰術機器人的專利名稱為「自適應無人越野平臺」,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它具有性能出色、成本低廉的優勢。該平臺採用輪式8×8全驅動越野底盤,可以適應各種複雜的戰場環境;其每個車輪都能上下大幅度擺動,以自適應的方式與地面實現良好接觸,保證動力能夠正常輸出。
  • 無人機「蜂群」作戰,該怎麼看怎麼辦?
    美國把無人機「蜂群」技術列為「第三次抵消戰略」五大支撐技術之一,甚至宣稱無人機「蜂群」技術是核武器技術以來軍事技術領域內最重要的發明。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無人機「蜂群」作戰運用?又該如何應對無人機「蜂群」呢?
  • 美國無人集群城市作戰應用發展綜述
    本文通過對「進攻性蜂群使能戰術」(OFFSET)項目、「快速輕型自主性」(FLA)項目、「班組X實驗」(Squad X)項目等幾個典型城市作戰應用項目進行分析,總結了無人集群在城市作戰應用中的優勢,歸納了美國在無人集群城市作戰應用中的研究現狀,剖析了其面臨的關鍵技術挑戰,並分析了無人集群在城市作戰應用的發展趨勢。
  • 中國超級無人機「金雕」問世 帶8枚飛彈堪比武直,可進行蜂群戰術
    我國一款新型無人直升機採用雙旋翼共軸反槳無尾布局,代號「金雕」裝備光電傳感器,內部有一部紅外攝像系統,一部紅外夜視系統,一部雷射測距系統和一部火控照射系統,可以靈活轉動來搜索目標。而且金雕無人機也能接入數據鏈進行聯網,很適合剛剛興起的「蜂群」戰術。中國無人機「金雕」達到了國際同類無人直升機先進水準,500公斤,飛行高度4000米,最大航速140公裡,滿載狀態下的續航時間5小時,用於作戰可搭載150公斤武器,能攜帶4枚8公斤飛彈,戰鬥半徑150公裡,能在6級大風天氣情況下自主起降。另外,其隱身性、靈活性和生存能力都是世界領先。
  • 蜂擁而至,引領下一代潮流的蜂群作戰
    無人機具有單機成本低、人員傷亡小的優勢,同時作戰模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無人機蜂群作戰模式。 蜂群作戰的概念源於蜜蜂、白蟻等昆蟲,是指一個群體中的個體既能獨立判斷,也能形成共識,互相之間可信息傳遞並協同作戰。從歷史淵源來看,蜂群作戰的概念由來已久。
  • 兇殘的「食人魚」戰術:56艘中國無人艇組成一艘「航空母艦」
    近日,網路上風靡一段視頻,視頻的拍攝者應該為雲洲智能無人艇企業。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該企業組織了56艘無人小艇在南海萬山群島海域展開了名為「多艇協同」的戰術演練。整段視頻中,無人艇在提前編程的操控下,一切動作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有懂無人控制技術的軍迷推斷,此次無人艇的控制採用了「蜂群算法」。在這段視頻中,最令筆者感到震動的是,無人艇在「鬆散」與「集合」之間任意切換的情景。這樣的隊形變幻極其符合兵法所云的「徐如林、動如風,劫掠如火」。
  • 英發展無人機蜂群作戰能力
    近年來,在無人機技術不斷成熟的基礎上,英國防部積極推進無人機蜂群技術研究,提升無人機蜂群作戰能力。  據外媒報導,英國防部以英國「藍熊」系統研究公司為主,聯合多家企業共同開發無人機蜂群技術,形成可攜帶多種載荷的新型無人機蜂群系統。新系統主要利用多款成熟無人機及先進指揮控制系統,通過模塊化拼插和智能連接方式,攜帶不同載荷,形成任務能力。從最新試驗情況看,該新型無人機蜂群系統可同時指揮控制20架無人機,執行各類任務,包括態勢感知、醫療援助、後勤補給、爆炸物探測與處置以及誘敵欺騙等。
  • 英國防部積極推進無人機蜂群技術研究,提升無人機蜂群作戰能力
    打開APP 英國防部積極推進無人機蜂群技術研究,提升無人機蜂群作戰能力 光明網 發表於 2020-12-29 17:40:29
  • 美軍無人機「蜂群」有多強,怎麼破
    例如,2014年10月,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在《戰場機器人Ⅱ:即將到來的「蜂群」》報告中,首次系統提出無人系統「蜂群」戰術。2015年9月,美國空軍在發布《空軍未來作戰概念》頂層戰略文件,提出2035年無人機「蜂群」配合高超音速空地飛彈作戰想定。
  • 三款艦載機準備就緒,只等075正式服役,人工智慧可發起蜂群打擊
    另外就是無人艦載機。無人機相比有人機來說有很多的技術優勢,經濟性要比有人機來說高出許多,另外,除了可以進行傳統意義上的偵查與信息中繼通信任務之外,無人艦載機還可發起「蜂群」打擊。無人機的「蜂群」作戰理念在這兩年是一個比較新興的無人機作戰理念,無人機的「蜂群」戰術就是以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網絡作為基礎,以較大型陸上,海上或者是空中作戰平臺作為搭載和發射平臺,以智能無人機這種無人作戰平臺為主的武器系統。「蜂群」戰術以小巧,功能專業的「蜂」為主,通過大幅度增加功能種類以及數量規模,形成複雜的,強大的「群」的作戰效能。
  • 直擊工廠現場,讓我們看看無人機蜂群戰術是如何出現的
    二十年前,無人機還是昂貴先進的代名詞,只有少數幾個軍事發達國家才能生產出無人駕駛戰鬥機,技術上從來都是高端封鎖、低端售賣。但是短短不過三十年,無人機不但早已不是當年介紹的那樣神秘,只要想要,任何人都可以隨時買來一臺當玩具。
  • 國產無人機蜂群戰車曝光!一次最少操控200架,偵察攻擊樣樣精通
    各國積極發展無人機技術,東方大國也不例外,國產無人機蜂群戰車曝光驚呆眾人,一次可發射48架無人機,而控制系統一次性最少可操控200架飛行器。國產無人機蜂群戰車不僅偵察攻擊樣樣精通,還能實現精確編隊、陣型轉換、地面檢查和精確打擊,其一經曝光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200架飛行器打擊能力非常強,任何裝甲群都能輕鬆攻陷,是未來戰場又一大殺器。
  • 改變未來作戰規則,中國首個實用化無人機蜂群系統公開,火力強悍
    蜂群」,對於未來作戰的規則以及各種武器部署來說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中國在未來作戰中的火力輸送,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更多了作戰方式的可能性。而且深藏多種技能,接下來,我們將解剖一下這個火力強悍的實用化無人機「蜂群」吧。
  • 地空同時釋放蜂群無人機!空中列陣多種戰鬥模式,美:模仿好萊塢
    由於這是我們首款實用化的「蜂群」無人機系統,所以此次公開展示吸引了很多軍迷的關注。從視頻中看,這款無人機還是可圈可點的,不僅能夠車載快速部署和發射,還可以空中懸停投放、非懸停投放,這說明它的兼容能力很強,具備全疆域部署能力。
  • 高原作戰再添利器!新型無人直升機首飛成功 載彈可實施戰場封鎖
    高原作戰再添利器!新型無人直升機首飛成功 載彈可實施戰場封鎖周日,我國首架專注高原作戰的自主研發無人直升機在高原地區成功完成首飛AR-500C跳過低高原、中高原,直接挑戰高原,並首次成功完成試飛,創造了國產無人直升機起降高度新紀錄,驗證了AR-500C無人直升機基本具備全疆域飛行能力。
  • 脆弱性與反脆弱性並存——對智能化作戰體系特點的認識
    ●對於作戰體系反脆弱性能力的理解,不應該認為是遭受打擊後能夠快速恢復,而應是針對可能的不確定性打擊實施的先期調節能力。 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智能化技術對現代戰爭產生了深刻影響,並催生作戰體系發生新變革。美軍提出2035年初步建成智能化作戰體系,俄羅斯在敘利亞戰場首開成建制無人作戰先河。
  • 國產「蜂群」無人機系統來了
    ,眼尖的網友很容易就會發現,電影中箱式「蜂群」無人機系統和我國電科院自主研發的「蜂群」系統幾乎是如出一轍。「蜂群」無人機系統相比於傳統的無人機平臺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分別表現在無人機單體上的差異以及集群作戰樣式的差異
  • 美軍研製無人機蜂群,空戰會變成科幻大片?
    客觀來講,集群(或稱「蜂群」)化則更是無人機主要的發展方向。1917年,裝備有自動陀螺穩定器的「斯佩裡」型(Sperry)空中魚雷成功研製,美國海軍在此基礎上研製了由無線電控制的無人飛行器——這也是國際公認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人機。自「斯佩裡」誕生一百多年後,蜂群無人機則將在未來,成為改變戰爭規則的主要力量。
  • 土耳其開發可操縱50架無人機的蜂群平臺控制通信軟體系統
    據defenseworld網站2020年11月20日報導,土耳其MilSOFT公司開發的無人機控制軟體可與人工智慧無人機協同使用,實現對最多50架無人機組成的無人機蜂群平臺的控制。MilSOFT無人機蜂群控制軟體可控制載機/其他平臺發射蜂群無人機。無人機獲取的圖像數據能夠通過中繼實現蜂群內共享。同時,基於MilSOFT控制軟體,蜂群無人機能夠接收載機指令,實施正面攻擊或作戰支援。在MilSOFT公司開展的試驗過程中,人工智慧自主無人機續航時間約30分鐘,有效載荷重量1千克,可自主執行各項任務,並在惡劣地形環境中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