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江月
一段時間以來,潛艇被臺灣一些人認為可以對水面艦艇、航母,甚至本土構成重大威懾。這其實多少有些誇大。

從理論上說,潛艇確實在海上行動時具有隱蔽性,正因為其行蹤詭秘,所以對水面艦艇來說具有殺傷力。但是,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在變化。
首先,解放軍的反潛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反潛能力也在大幅度提升。
解放軍的空中反潛平臺應該說比十年前強大很多,大型反潛巡邏機和電子偵察機,不光是在數量上增加了,而且在技術和設備性能上也在近十年來有了質的飛躍。
最關鍵的是,駕馭這些空中大型反潛平臺的飛行員和工作人員有了更多的實際經驗,當他們在東海上空,在臺海附近上空越來越多地出現,進而已經建立常態化巡邏後,他們對這一地區的電磁信號及海洋環境也越來越熟悉,一旦有變化,他們會敏銳地把握到。
在水面上,解放軍艦艇的反潛能力也大大提升。056輕型護衛艦中最新的反潛型號已經裝備專門的反潛拖曳聲吶,後續的054B型護衛艦和其他新改進的水面艦艇,都在反潛艇能力方面提高不少。
在海底,已經有媒體披露中國在建設水下反潛網,就如同美日在東海、南海重要水道上部署的海底水聲監聽系統,這種設施可以對進出重要水道的艦艇聲學信號進行監測和甄別,平時它的作用並不起眼,但是一旦進入戰時,對反潛戰的幫助非常大。
第二,即便臺軍擁有了比以往更現代化的潛艇,但在與解放軍海軍的潛艇力量對比中,絲毫佔不到什麼便宜。
從數量上比較,根據美國海軍的評估,解放軍海軍目前至少擁有約60艘現代化的常規動力潛艇,其中就包括搭載AIP系統的攻擊型潛艇。
另外,解放軍海軍還擁有十餘艘核潛艇,其中核動力攻擊型潛艇的靜音性能比以往提高了很多,而且其活動面比常規潛艇更大,搭載的武器也更加兇悍,與潛艇的對抗中不落下風。潛射巡航飛彈不但可以對臺軍水面艦艇發起攻擊,而且還能對臺灣陸地目標發起打擊。
第三,就現在而言,臺灣首先要邁過成功建造出潛艇的這個難關,然後作為從無到有的新型潛艇還有下水調試、改進到正式成軍的各種難關,在此之後還有訓練、運行中的等等問題。所以,等到臺灣新型潛艇形成真正的戰鬥力,可能至少已到10年之後——2028年。
屆時,解放軍海軍依照目前主力艦艇「下餃子」的速度,兩岸海上作戰力量的平衡不會發生扭轉,而只會越拉越大。因為,海軍作戰從來不是單個平臺的對抗,而是靠整個系統性的力量,在這方面,即便臺軍有了潛艇,也無法改變其他方面的短板。
所以,美臺一些人,完全把未來自建潛艇的能力誇大了。臺「潛艇夢」,只能是一場滿足自我心理安慰的睡不醒的夢。
(轉載必須註明出處,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