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365製圖(圖片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自1996年臺海危機中國意識到美國航母的威脅以來,已經營發展常規反航母撒手鐧武器多年。美國海軍也深知中國的「現代級」軍艦及「日炙」飛彈早已形成實戰能力
7月21日上午,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抵達韓國釜山港,準備參與本月25日至28舉行的美韓聯合軍事演習。
「華盛頓」號指揮官戴維·勞施曼說,美軍艦艇抵達韓國,意在顯示兩國盟友關係及其「保衛韓國」的決心。
美國核動力航母「華盛頓」號是於7月9日離開日本橫須賀港的。此後它的行蹤就一直牽動著各方神經。 一周多時間後,在中國的多次抗議下,美韓最終確定「華盛頓」號只是到日本海演習而非此前韓國媒體盛傳的黃海。
入夏以來,隨著美韓要聯合演習震懾朝鮮、觸碰中國戰略底線,以及中國軍方少有地做出接連強硬反應,人們開始日益關注一個話題:若美航母到中國近海遂行「不法行動」,中國在軍事上有何應對手段?
傳說中的反航母彈道飛彈
近年來美國軍事情報與對華研究界一直盛傳中國在秘密研製一種能夠打擊航母的彈道飛彈。2009年美國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配發了一張草圖,描述中國反航母彈道飛彈在末段的機動情況。這一年10月,中國國慶閱兵以後,美國進一步宣稱這種飛彈就是閱兵式上出現的「東風-21C」。
此後美、俄等國媒體陸續把更加細節性的指標公布出來,「東風-21C」被描寫成有效射程1500公裡、精度在10米以內。美國海軍中校、海軍戰爭學院國際法教授詹姆斯·克拉斯在去年冬天的《世界事務期刊》上發表文章,推想到2015年「東風-21C」已經使美國海軍不堪一擊——「東風-21C」在飛行末段速度是音速的十幾倍,「華盛頓」號航母的編隊防空系統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攻擊彈頭憑巨大動能貫穿「華盛頓」號14層甲板,在艦底打出一個大洞。在海水滾滾湧入的同時,航母上的彈藥、油料又發生二次爆炸,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這艘乘員4000多人、載機80架的龐然大物便沉入海底。
反航母彈道飛彈在理論上是可能的,而且確實是現有艦隊防空系統無法攔截的。然而軍事裝備專家張召忠將軍認為,目前這種飛彈要達到傳說中那種實戰威力還需要克服許多技術障礙。由於航母是運動目標,反航母彈道飛彈要擊中目標,必須在重返大氣層後改變彈道,不再憑慣性下行,而是末段機動,改變飛行方向,在超高音速飛行下迅速橫向追擊目標,在一定距離內再次改變方向,以一定角度打入航母艦體。
在超高音速下改變飛行方向並精確尋找目標是很高的技術門檻。美俄都曾有過以彈道飛彈反艦的設想,但都在這個難題上難以突破,中國是否跨越了這一障礙人們不得而知。
常規反艦撒手鐧已形成戰力
反航母彈道飛彈是可以攜帶核彈頭的戰略武器,它的發射很容易觸發美方的核戰預警系統,從而形成兩大國核戰危機。而常規反艦飛彈不存在這一問題。
在2009年國慶閱兵式上露面的三聯裝反艦飛彈發射車引發外界廣泛猜測,外界猜測這是中國的反航母型「鷹擊-62」飛彈。「鷹擊-62」比普通反艦飛彈射程遠,可在300公裡外由軍艦、殲轟戰機、岸上發射車發射,飛彈以較低高度飛行,可不斷改變飛行路線,這使得防空系統不易捕捉它。而它的彈頭重300公斤,可攻擊航母這樣的重型目標,彈頭採用穿甲爆破彈時打穿艦體後延遲引爆,可導致艦內二次爆炸。這種飛彈如果多枚來襲,美航母編隊防空系統難免有漏網之處,只要有一枚打中航母,就很可能導致致命後果。
另一種常規反艦飛彈是中國自俄羅斯引進的「現代級」軍艦上所攜帶的「日炙」超音速反艦飛彈。「日炙」是俄羅斯武器開發者針對美航母「宙斯盾」防空系統設計的,這種飛彈在距海面20米高度以2.3倍音速飛行,發射後2分鐘內就能飛行90公裡擊中目標,美航母編隊很難作出有效反應就會遭到打擊。「日炙」單發命中概率94%,彈頭有230公斤左右,破壞力很大,一兩枚就可以擊沉航母外圍的「宙斯盾」驅逐艦,若多枚發射,則美航母安全不保。
自1996年臺海危機中國意識到美國航母對中國主權安全的威脅以來,上述常規反航母撒手鐧武器已經發展多年。中國引進的「現代級」軍艦及「日炙」飛彈早已形成實戰能力,這是美國海軍深知的。
升級版常規潛艇的「狼群效應」
中國現在擁有全亞洲最大的潛艇部隊。潛艇是對付巨艦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多艘潛艇情況下,美航母編隊自帶的潛艇、反潛力量難免出現漏洞,這時航母編隊內的所有水面艦艇都會非常危險。
1996年臺海危機中,美國出動航母,中國出動潛艇,各自向對方釋放了強烈的威懾信號。自那以後,中國能有效克制航母的潛艇力量不斷加強隱蔽性和戰鬥力。除神秘的核動力潛艇外,中國在常規潛艇的升級、引進方面有很多作為。
克拉斯在文章中稱,1999年中國海軍先進的「宋」級柴電潛艇開始服役,據說「宋」級比美國的「洛杉磯」級潛艇的噪音更小,配備了尾流自導魚雷和反艦巡航飛彈。2006年10月,一艘超靜音「宋」級潛艇曾經出現在美國「小鷹」號航母防護圈以內,震驚了美國海軍。
中國還從俄羅斯引進了12艘「基洛」級潛艇,可形成「狼群效應」。這型潛艇靜音性極好,它採用西方流行的水滴式外形,其流體力學適於潛航,具備低阻力和低噪音的特點;艇身外殼上加裝消音瓦,不但能吸收本身產生的噪音,還能阻礙敵方主動聲納的偵測。
美國海軍認為,中國研發新潛艇和引進俄羅斯靜音技術同時,還在發展不依賴空氣推進(AIP)潛艇技術,在AIP技術下,常規潛艇的隱蔽性與水下潛伏時間都開始接近核潛艇水平,美航母更難防禦。
一旦突破航母艦隊外圍驅逐艦、潛艇的防護圈,中國潛艇突然發射的大破壞力魚雷、反艦飛彈只需數枚就能讓美航母永沉海底。
近岸立體火力網構成非對稱優勢
中國還有一個非對稱作戰優勢,就是中國處於近岸防禦狀態。
許多媒體強調在黃海海域美軍可打擊中國數個都市和經濟圈,但這種打擊距離實際是「雙向的」——作為一個大國,中國擁有多種射程銜接的打擊力量,從部署在內陸縱深幾千公裡內的中程飛彈,到沿海較近距離內幾百公裡處的戰術飛彈、岸艦飛彈都可以同樣打擊相關海域目標。
中國的岸基作戰飛機掛載反艦飛彈可完全打擊黃海等海域。而且中國還可以靠近岸優勢採取攻勢布雷等手段,限制美航母編隊的行動空間、行進速度甚至阻止援軍及時到來。
外界估計中國的「東海-10」巡航飛彈可打擊1800公裡,「蘇-30」、「飛豹」等擁有對海攻擊力的戰機作戰半徑都在1000公裡以上,「東風-15」射程600公裡,「東風-11」戰術飛彈射程300公裡,這些部署在中國各地、在有效射程內的打擊武器與海軍岸防部隊、水面水下部隊一起形成立體打擊體系。這些守方近岸的非對稱作戰優勢是美海軍遠來所不具備的。
有限的「反介入」捍衛海權
各型反艦飛彈、潛艇、近岸立體打擊網的性能提升,形成一種綜合戰力。這就是美軍近年來強調的中國擁有「反介入」能力。
美國海軍強調大洋航行的自由權,甚至對中國南海等地都要求擁有完全的航行自由。沿岸國家維護自身海洋權益符合國際通行準則,美國所說的「反介入」能力在中國看來是正當的近海安全維護能力。
出於對外戰略和爭取軍費等需要,美國對中國的「反介入」能力一直有所誇大。但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科技實力提升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捍衛合法海權的能力。這不僅使美國海軍不再能自由進入某些地方(如50年代進入臺灣海峽),而且將改變東亞的海權格局。
雖然如此,必須看到,中國的「反介入」能力只限於維護本國主權與近海安全,沒有「反」到公海上,也沒有反到別國門前,這正與美核動力航母遠離本土駐紮日本、在東亞海域經常出沒的前沿「攻勢布防」形態有著本質區別。(寇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