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日本國內媒體報導,日本海上自衛隊在2020年3月份裝備的蒼龍級常規潛艇御龍號已經正式形成戰鬥力,有望在本月底正式開始進行戰鬥值班。御龍號是蒼龍級潛艇中的12號艦,也是該級別中的最後一艘潛艇,同時也是亞洲第一款裝備鋰電池的常規潛艇,早在2017年日本海自就下水了第一艘改進型的蒼龍級潛艇凰龍號,該項技術的使用是否也意味著日本常規潛艇的作戰性能將會超過中國的潛艇部隊?目前全球各國海軍裝備的常規潛艇使用的都是鉛酸電池,這種電池存在體積較大,功率小且安全係數低等缺點,與鋰電池相比確實存在較大的缺陷。
而有消息稱,美國波音公司生產的客機上也採用了日本研製生產的鋰電池,可見日本的鋰電池技術著實不容小覷。雖然在二戰之後,日本海軍被改組為日本海上保安廳,後來才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但是日本使用潛艇的時間卻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期,日本海軍也是全球裝備潛艇最早的國家之一。戰後日本雖然不允許裝備和研發進攻型武器,比如說航母、遠程巡航飛彈或者核武器,但是日本還是可以進行常規潛艇的研發。也得益於上個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和技術的騰飛,這給日本海自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日本海自的潛艇性能也有了質的提升。
雖然目前全球海軍的實力最強的是美國,其次是中國,但是在潛艇領域,美國海軍因為採用了全核的潛艇部隊,無法比較,技術最先進的應該還是日本、德國和瑞典,這三國裝備的常規潛艇可以說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水下裝備。常規潛艇與核潛艇相比,雖然靜音能力更強,但是航速和自持力有明顯的差距。核潛艇從出港之後如果沒有緊急情況根本不需要浮出水面,而常規潛艇則做不到,需要浮出水面為發動機充電,這樣大大降低了隱蔽性和戰場生存能力。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瑞典和德國相繼發明斯特林發動機和燃料電池這兩種AIP系統,即大大增強了潛艇的潛航時間,可以說是一個技術的突破。最早在日本蒼龍級潛艇安裝的都是斯特林發動機,但是從凰龍號開始就選擇了國產的鋰離子電池。
蒼龍級潛艇是目前全球排水量最大的一款常規動力潛艇,潛航的時間和作戰效率都要領先其他國家的常規潛艇不少,而在使用了新型鋰離子電池技術之後,無論是潛航時間還是作戰半徑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而且據日本媒體透露,凰龍號潛艇早在2018年下水服役之後就開始配同美國海軍的核潛艇和航母戰鬥群進行演練,增強了水下作戰和應對反潛系統的能力,而最關鍵的鋰電池技術領先中國常規潛艇至少15-20年的水平,畢竟現階段中國裝備的093B還是041潛艇都採用的是國產斯特林發動機,在工作效率和降噪能力上都無法匹敵日本海自使用的鋰離子電池。而中國唯一的優勢則是攻擊型核潛艇,在上文中也提到了,核潛艇航速更快、潛航時間更長和下潛深度也更大,無論是093B還是095攻擊型核潛艇都足夠蒼龍級如臨大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