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要將二戰潛艇服役期延長至80年 美媒:仿佛穿越蟲洞

2020-11-27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綜合】年關將至,臺軍1月17日起舉行「春節加強戰備」操演,模擬解放軍在福建和廣東集結,越過「海峽中線」。臺灣海軍在演習中出動了二戰時期美制潛艇潛艇「海豹號」(舷號792),展示了這艘71歲高齡的潛艇的「作戰能力」。

一般來說,船艦的壽命不等,但到「古稀之齡」還在服役的,除了一些風帆訓練艦就很罕見了。美國常規動力潛艇的服役期約在20到30年左右。然而,臺灣打算將「海豹號」的姊妹艦——72歲「海獅號」(舷號791)的服役期延長至80年。

配合高雄展覽館展出的「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臺灣海軍2016年9月18日開放民眾參觀高雄新濱碼頭營區,現場展出服役超過70年、全球最老的現役茄比級海獅號潛艇。

臺灣海軍目前有四艘潛艇,其中美制「茄比II」級「海獅號」和「海豹號」分別於1944年和1945年下水,為美海軍在二戰期間建造的淡水鯉級艦隊型潛艇,1973年援助臺灣。移交給臺灣之後無法用於作戰,只能作為海軍潛艇部隊訓練之用。

到目前為止它們的壽命已經超過70年,距1958年實施「茄比II」號改進計劃的時間也有40餘年,其艇體已相當老化,遠遠達不到最初設計時的下潛深度。

中時電子報23日報導稱,臺灣防衛部門近日宣布,臺灣服役72年的「海獅」號將花費1900萬美元(近6億臺幣),進行深度大整修,為潛艇艉部的部分艦殼,進行抽換、強化與焊接,並更換潛航安全的必要零件,讓它能繼續服役至2026年。

1月18日,臺灣海軍海豹號潛艇向媒體開放參觀

美國軍事網站「戰爭好無聊」(War Is Boring)就此刊文指出,服役80年對潛艇來說是驚人的長壽,而「海獅號」已是全世界仍在服役的最老潛艇。它似乎穿越蟲洞(wormhole),歷經數十年航向未來。

《簡氏防務周刊》2002年也曾報導,「海獅號」的前後魚雷發射管都能運作,並都攜帶了測試魚雷。

中時電子報報導稱,幾年前,舊金山海事國家公園協會(San Francisco Maritime National Park Association)的研究人員參觀「海獅號」,震驚地發現它幾乎沒有改變,而同樣令他們震驚的,就是它的操作狀態十分良好。

報導稱,目前並不清楚,「海獅號」與1944年下水的「海豹號」能不能履行戰鬥任務。但「海獅號」整修若成功,「海豹號」的服役期也可能延長。

中時電子報還「自欺欺人」地說:縱使「海獅號」與「海豹號」不具戰鬥力,但仍能當偵察艇。不過報導也引述評論指出,它們當然比不上有反潛驅逐艦、以及戰機護航的中國海軍潛艇大隊。可是話說回來,這些古董既然還能運作,就可能對大陸的某些水面軍艦,如運輸艦等構成威脅。

報導指出,臺灣有自造潛艇的計劃,雖然這並非不可能,但造價將十分昂貴。一方面由於這需要難以獲得的外國協助,再方面則是外國擔心,萬一軍售臺灣現代潛艇或提供技術,將損及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臺灣雖然絞盡腦汁,但進展十分緩慢。

因此,起碼就目前看來,臺灣除了繼續讓古董潛艇服役外,也沒有太多選擇。

臺灣海軍2016年9月18日開放民眾參觀高雄新濱碼頭營區,現場展出服役超過70年、全球最老的現役茄比級海獅號潛艇,吸引許多民眾大排長龍登艦參觀。

1月中旬,中國海軍航母遼寧艦通過臺灣海峽北返,臺媒一路炒作「遼寧號繞行臺灣」。13日,臺灣「國防部部長」馮世寬為潛艦部隊發展史跡特展揭幕表示,這讓他覺得「潛艇國造」是勢在必行。

今天,馮世寬又表示,臺軍在「潛艇國造」有許多進展,另外還要研發新一代戰機,最近空軍成立「空軍航空科技研究發展中心」,對臺軍未來發展非常重要。

海軍開放古董級潛艇參觀

為了推動所謂「潛艇國造」,1月18日起,臺灣地區海軍邀媒體參觀已是古董級的潛艇「海豹號」,一窺神秘潛艇艙間奧秘。「中央社」報導稱,「海豹號」雖高齡71歲,但在海軍悉心照料下,功能健全,外觀仍保留著當初服役樣貌。

海豹號潛艇的柴油主機

臺灣地區「國防部」舉行臺軍春節加強戰備媒體參訪活動,當天早上由海軍規劃在去年12月派任首位二級艦女性艦長的中平軍艦擔任操演艦,過程中,配合海軍陸戰隊AAV7兩棲突擊車完成泛水搶灘及戰術挺進;海軍還罕見邀請媒體登上高齡已71歲的茄比級「海豹號」。

「海豹號」在1945年7月下水,1973年美國將除役的「海豹號」移交只臺灣海軍後服役至今。「中央社」報導稱,走進「海豹號」艙間,好像走入時光隧道,艦上許多儀器仍保留美軍移交時的裝備,只是說明由英文換成中文。

海豹號的前魚雷艙

相較於現代軍艦自動化程度高,許多功能只要按鍵就能完成,「海豹號」的各項操縱功能,仍分散在艙間各處的把手、轉輪,且因年歲高,許多零件早就沒有人在生產。「中央社」稱:但在海軍悉心照料下,年歲超過一甲子的「海豹號」,依然功能健全,許多二戰時期的黃銅零件仍舊閃閃發光。

由於潛艇艙間狹小,空間利用必須發揮到極致,官兵睡覺的地方就在走道旁,只以簾幕遮住床鋪,且高度不高的艙間,共有上中下三排床鋪,官兵睡覺要爬過其他人或是被其他人爬過,都是家常便飯,只有艦長是單獨一張床,但空間依然不大。

潛艇出任務一次可能10多天,且因為艙間又沒有窗戶,因此挑選可上潛艇服役的官兵,就必須剔除有幽閉恐懼症的人,也因為空間狹小、隱私度不高,女性官兵無法在潛艇服役。

海豹號的操作室。

臺灣海軍目前擁有的4艘潛艇中,2艘是美制「海獅號」和「海豹號」,海軍力推「潛艇國造」,就是希望取代這2艘二戰期間建造的、全球早就沒有姊妹艦服役的潛艇。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美媒狂捧臺軍「自造潛艇」,其實是慫恿他們送死
    文/行走斯圖卡前些日子,臺灣當局為了「以武拒統」,咧咧嗆嗆終於啟動所謂「臺艦臺造」中的「潛艇自造」計劃,按照計劃,臺軍將建造8艘常規動力潛艇,用於取代4艘高齡潛艇,島內一些媒體開啟了「狂吹」模式,而現在有一些美媒也加入其中。
  • 難怪美媒給臺軍「航母殺手」潑冷水,大陸「狼群」隨時吞噬它
    對此,島內綠營政客不但將該型塞滿了飛彈的巡邏艦稱之為「航母殺手」,同時還鼓吹「很多國家極感興趣,紛紛表達了購買該型艦的意願」。不過,儘管臺灣某些政客和媒體用口水將「培江」艦捧上了天,但也無法改變這種小型軍艦無法適應現代高強度海戰環境的事實。畢竟,現代海戰並非和二戰時期那樣,靠一艘或者多艘軍艦用大炮來分出勝負。相反,決定現代海戰勝負的,是靠多維空間的體系化模式。
  • 重現二戰德軍狼群戰術?臺灣要自產大量微型潛艇?
    臺軍海軍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麼?顯然是潛艇。臺灣媒體又提出了微型潛艇群狼戰術理論,鼓吹這是對付解放軍登陸艦隊的絕招!聽薩沙說一說吧。現在似乎沒什麼大陸軍事專家,寫臺灣軍事方面的事情,薩沙卻比較不以為然。所謂知己知彼,這才是自信的來源。不是說非要像幾十年前一樣,兩岸互相封鎖消息,都說對方是紙老虎。現在解放軍綜合軍力顯然是大大超過臺軍的,那還有什麼隱瞞的必要呢?
  • 美媒又來挑事:幫助中國潛艇穿越南海印度洋
    文章指出,一位印度尼西亞漁民於2020年12月20日在南蘇拉威西省的塞拉亞群島附近捕獲一枚水下滑翔機。專家經過鑑定認為,該裝置可能由中國製造。據美媒消息,印度尼西亞漁民在捕獲了這艘無人航行器後,便將其移交給了當地警方,警方後續轉交給了印度尼西亞軍隊。
  • 蔡英文稱將推動「國艦國造」 臺軍欲造「神盾」艦、升級潛艇
    不過,對於這一「雄心勃勃」的「大建」計劃,臺軍官員表示,錢不夠,光是在潛艇方面起碼再加1000億。軍方內部估算計劃需投入上千億新臺幣(30億美元以上)、 此外,臺軍還計劃重啟當年胎死腹中的「小神盾」計劃,建造四艘性能「比照美軍神盾艦」的6000噸新型驅逐艦,億取代現役的「基德」艦。項目經費估計約1400-1600億新臺幣(42-48億美元)。 4月5日,《自由時報》又刊登關於臺灣海軍升級「旗魚」級潛艇的相關方案。稱將花費4億(1200萬美元)新臺幣對其進行升級。
  • 臺軍的「秘密武器」可能會讓你辣眼睛!
    海獅級潛艇仍在服役的這兩艘海獅級(海獅號、海豹號)潛艇,原為美國在二戰時期建造的茄比級潛艇,1945年正式服役,1973年退役並移交給臺灣,以作訓練之用。▲臺軍裝備的巴頓坦克與這批巴頓紅塵作伴的CM-11「勇虎」要年輕一些,從1988年開始量產,服役至今不過30出頭,以坦克的生命曲線來看只能算剛剛步入中年
  • 臺軍新潛艇能構成重大威脅?三大理由決定這是聳人聽聞
    從理論上說,潛艇確實在海上行動時具有隱蔽性,正因為其行蹤詭秘,所以對水面艦艇來說具有殺傷力。第二,即便臺軍擁有了比以往更現代化的潛艇,但在與解放軍海軍的潛艇力量對比中,絲毫佔不到什麼便宜。從數量上比較,根據美國海軍的評估,解放軍海軍目前至少擁有約60艘現代化的常規動力潛艇,其中就包括搭載AIP系統的攻擊型潛艇。
  • 「悟空」服役期再次延長
    新華社南京12月17日電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科研團隊17日宣布,鑑於衛星運行情況良好,項目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再次將其「服役期」延長1年。截至17日,「悟空」已在軌運行1827天,繞地球飛行27822圈,共探測宇宙射線粒子93.6億個。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它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升空,原定工作期限3年。
  • 潛艇如何捕獲航空母艦?美媒:這是致命而不流血的決鬥
    近日,美國國家利益發布了一篇關於潛艇的文章很有意思,是從一張圖片引發出來的思考,這張圖片上有一艘巨大的軍艦,在這艘軍艦的旁邊一艘潛艇露出了一角,美媒表示,這是一艘潛水艇剛剛殺死了這艘航空母艦。那麼潛艇就究竟是如何捕獲航母的呢?
  • 二戰多國都有潛艇,為何德軍的U型潛艇讓人生畏?
    以德軍裝備比較多的VIIC型潛艇為例,該艇水上排水量769噸,水下排水量871噸,水面最大航速17.7節,水下最大航速7.6節,以4節航速潛航時最大航程80海裡,魚雷發射管前4後1布置。,否則茫茫大海上潛艇要想找到目標取得戰果,也並不容易。
  • 缺少關鍵零件卻要自制潛艇 蔡英文是在開玩笑嗎?
    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制訂「劍龍專案」,計劃從荷蘭採購6艘「旗魚」級潛艇。但在大陸的強烈反對下,荷蘭政府僅交付兩艘潛艇(「海龍」號和「海虎」號),取消了後4艘的建造合同。之後,臺灣仍未放棄擴建潛艇部隊的企圖,屢屢嘗試從德國、荷蘭、瑞典、法國、日本、美國等國以直接購買、轉手購買、聯合建造、技術引進等各種方法獲得潛艇,但均以失敗告終。
  • 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裡,德國潛艇的那些黑科技都是真的嗎?
    老周摘要: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是以一支盟國的護航船隊穿越大西洋深處沒有空中掩護的「黑窟」地帶,與德軍潛艇展開殊死搏殺的經過為背景,在這部影片裡,德國潛艇的那些黑科技都是真的嗎?圖1: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海報年度二戰大片《灰獵犬號》,是以一支盟國的護航船隊穿越大西洋深處沒有空中掩護的「黑窟」地帶,與德軍潛艇展開殊死搏殺的經過為背景,在這部影片裡,德國潛艇的那些黑科技都是真的嗎?
  • 《星際穿越》曝中文特輯 諾蘭造最科學「蟲洞」
    》將於11月12日登陸中國內地。今日,影片曝光了一支「蟲洞」特輯,神秘莫測、令人目眩的蟲洞逐漸現形,動人心魄的景觀讓人嘆為觀止。這支視頻涉及不少天體物理學知識,導演諾蘭透露,影片創作過程中還特邀史蒂芬·霍金的好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跨界合作,聯手呈現極致星際宇宙景觀。毫無疑問,《星際穿越》將在感性的電影藝術和理性的科學理論之間實現前所未有的完美結合,為觀眾打造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
  • 二戰「石首魚」號潛艇奇襲日本本土戰記
    那麼這艘潛艇是如何發起這次奇襲的呢,本文將為您呈現70多年前精彩的一幕。▲SS220「石首魚」號潛艇,照片攝於1945年5月3日在舊金山附近,展示了其戰爭末期的形態。「石首魚」號潛艇是二戰中美國著名的小鯊魚級潛艇的一艘,於1941年6月7日開工建造,1942年4月2日完工,當年7月8日入役。
  • 穿越對馬海峽突入日本海,二戰美軍潛艇的一次大冒險
    擾亂神經的噪音攪動著潛艇裡的安寧。這種聲音不像下潛警報,也不像被艇員們稱為「地獄鐘聲」(Hell’s Bells)的聲音。每當船上的調頻聲吶儀發出發現水雷的提示音,都會令「溜冰」號潛艇上的每名乘員不寒而慄。「溜冰」號這次要與其他8 艘美軍潛艇一起去執行一項危險的任務,這是一場復仇之戰。
  • 美媒:可能不是給潛艇探路用的
    [印尼漁民捕獲的無人水下航行器]在2020年12月2日,印度尼西亞漁民捕撈到一條不尋常的「魚」:一條像魚雷一樣的潛水無人機,或稱無人水下航行器(UUV),它的指示燈仍在閃爍。他們把它交給了印尼當局。軍事分析家們很快就確定這艘無人水下航行器是「海翼」,是中國製造的UUV。但事情可能不那麼簡單。美媒表示,大多數UUV的為亮黃色或橙色,以便於回收。
  • 日本「蒼龍」級:世界最大最先進常規潛艇(圖)
    該級潛艇的降噪技術也是首屈一指,潛艇不僅在艇體表面貼了消聲瓦,還將全部的機械設備安裝在筏形基座上,基座與艇體柔性連接,從而讓設備的噪音不容易傳到艇外。僅這一項設計,就使潛艇噪音降低了15-20分貝。  「雪茄」形的身體和「X」形的尾巴讓艇體更靈活結實。與傳統的「水滴」形相比,蒼龍級潛艇的內部空間更大,而且外部阻力更小,耐壓性更強。
  • 愛因斯坦預言蟲洞的存在,蟲洞可以穿越時空?你們猜猜可能嗎
    不論世界是安全的還是危險的,人類對預言都是十分關注,畢竟所有生命的終點都是滅亡,但距離滅亡的時間或許我們有能力能夠延長,所以能提前預知,對我們很重要。很多偉人都曾預言過,比如諾查丹瑪斯、瑪雅人、霍金霍、愛因斯坦等等。
  • 蔡英文力推「潛艇自造」計劃,叫囂可嚇阻敵艦
    在臺灣島內,民進黨當局依然我行我素,沉浸在「臺獨」的美夢中不可自拔。 而且民進黨當局還企圖通過發展臺灣軍事力量來「對抗」大陸,妄想「以武拒統」。臺軍在前段時間就宣布了要進行擴軍,將臺灣現行的募兵制更改為徵兵制,從而擴大兵源。
  • 如何才能穿越蟲洞?
    蟲洞是1916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由愛因斯坦及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假設的,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的空間轉移或者做時間旅行。,且使該蟲洞在有事物借其進行 「穿越」 之前不會坍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