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吉屋網 發布時間:2019-08-12
在中國,高考,可以說是最為關鍵的一次考試。但是,在大城市裡,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可以說都是非常關鍵的。
今年7月中旬,深圳公布中考錄取結果。不出意料的,公立高中的錄取率依然在50%以下,只是相比往年,今年更低,只有44.4%。
其次,是不斷增加的考生人數;另一方面,是不斷攀升的錄取分數線。
想不到你的考前高分噴霧,全噴在了分數線上!相比去年,深圳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線普遍漲分10分,有些甚至20分、30分。深圳四大、八大名校的競爭更加嚴峻。
均分95考不上深中,均分93上不了紅嶺,非深戶的考生總分不到391別想上高中,已是常態。
據統計,參加2019年深圳中考的考生人數約8萬人,44.4%的錄取率也就意味著,有將近4.45萬的考生無論再怎麼努力都無緣公立高中,整整一半!而在深圳公辦學校是整體要好於民辦學校的。
今年,「被剩下」的4.45萬考生提前走上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家裡稍微好一點的,選擇私立(民辦)學校或直接出國;家裡普通的,只能中專或者回老家。
讀私立學校意味著什麼呢?
以福田區相對比較便宜的私立學校明德外國語實驗學校為例,每學期學費1.1萬,住宿費1800,3年6個學期下來花費已經6.7萬,還不包括三年裡的生活費、補習費、特長班等花銷。
這已經是低的了,高者如萬科梅沙書院、永源實驗學校等,每學期6-8萬的學費已經讓大部分家庭不寒而慄。
當一個深圳家庭準備讓孩子讀私立學校時,請先預備好10-100萬不等的存款。
其實,按照國家教育局的要求,中考的普通高中升學率要求在50%左右,很多內地的省份如貴州、江西、雲南等也就50%出頭。那為什麼深圳44.4%的升學率就讓家長的痛徹心扉?
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上廣,哪一個教育資源不比深圳豐富?這裡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他們寒窗苦讀到研、到博,辛勤奮鬥建設城市,自己也歷經艱難才在深圳紮下根來。而他們的後一代,有一半都面臨著上不了普通高中的殘酷事實。
來深圳嗎?沒書讀的那種。
不僅初中升高中要濾掉一半以上的人,深圳人就連幼升小、小升初都要過五關、斬六將,困難重重。
可以說:在深圳,3歲的孩子就已經煉就一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本領了。
今年深圳小一、初一學位申請壓力有多大?據報導,2019年上半年包括福田、寶安、龍華、坪山、光明在內的七個區教育局已發布學位預警。具體的學位缺口可以見下圖。
2017年深圳公辦小學小一學位缺口達到4.63萬個,2018年這個缺口達到6.1萬個,到了今年已經增到7萬以上。
7萬個學位缺口,意味著背後有七萬個家庭的小孩面臨上不了學的局面,影響到的是20萬人的命運。
我曾在公司電梯間裡聽到一位女士和她同事抱怨,自己的孩子今年因為積分不夠上不了小學,眼看著要開學了孩子在家裡哭鬧,萬般無奈之下找的關係花了五六萬進了私立。學校提倡素質教育,還得花錢在外面多學課業。
當時我內心一驚,到底是一年五六萬還是一學期五六萬?那這六年下來得三五十萬,加上補習的費用,夠在老家付個首付了!看著眼前這位精緻的職場女性,要是沒有孩子,她該過得多麼瀟灑啊!
小升初的嚴峻情況,也同樣牽動著數萬深圳父母的心。一位深圳媽媽發在論壇上的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二寶今年六年級,後半年升初一,從過了年開始,一家人就馬不停蹄的給孩子準備申請初中的材料,各大名校攻略更是瞭然於心。孩子也很拼,想考百外,每天放學就是補習班、短期班,沒有周末,一天只睡7個小時…
一個小學生,就已經在深圳升學壓力的氛圍裡自律拼命成這樣。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往後這樣的努力要伴隨每一天才不會被激烈的競爭甩下。
近幾年,深圳每年都有11萬以上的小學畢業生,但是到了中考,只剩下了7萬左右,到了高考就只剩下3萬左右。每一場考試如同煉獄,篩下去一大半的學生。
誰也不想成為剩下的那一個,所以只能拼命的學,不斷的抬高分數線,抬高錄取積分。
為什麼學位總滿足不了?
深圳的學位太少,學生太多。孩子為了有書讀,只能不停的學習,參加各種補習班把別人擠在身後;家長為了孩子有書讀,不得去地鐵做導流志願者、去參加社會活動攢積分。
為什麼會這樣,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深圳教育用地高度緊張
深圳不到兩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負載了超過2000萬的人口,人口密度位於大陸第一。隨著40年城市的發展,深圳市區內可用的空地逐漸減少,土地資源緊缺問題也日趨突出。
目前深圳可開發的土地基本已經達到了50%紅線,遠超30%的國際警戒線。在深圳緊張的土地資源上,不僅要規劃出基建用地、公共建築空間、市政公園,還要批宅地,留給教育用地的空間更是少的可憐。
就連最賺錢的宅地,深圳已經3年都沒有出讓了。(所以上個月出讓五塊土地才那麼轟動)剩下的土地只能從城市更新中重生,但是深圳城市更新的速度,少說也得10年,所以即便規劃了要建多少多少學校,能落地的真的很少。
二、人口流入的速度過快
深圳目前的落戶政策是四大一線城市裡最寬鬆的,去年北京人口流失50萬,而深圳同比增長了30萬。根據最近這幾年的數據,深圳每年大概新增40萬到50萬人。
其次,建一所學校從規劃到動工、建設、投入使用至少需要兩到三年。兩到三年的時間,又是五六十萬的人口流入,隨著新生兒的出生,學校永遠跟不上需求。
從1979年的31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1302萬人,深圳人口增長了42倍。但是深圳的小學數量,從1979年的226所到2018年344所,學校只增加了0.52倍。
三、深圳教育起步和規劃晚
四大一線城市裡,深圳最年輕。在廣州遍布百年中學、北京海澱區沒有暑假的時候,深圳還在莽撞的一路前行,發展經濟。等回過頭來一看,歷史欠帳最多的,就是教育。
深圳的教育起步和規劃相對比較晚,1979深圳就已經有了226所小學,改革開放後在小學原址上進行翻新,又新建了100多所小學。
要知道,不到三年,前海就豎起了200多棟高樓。直到這些年學位問題愈發嚴峻,深圳才重視起來。2016年,深圳發布了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在2020年要增建178所中小學,提供21萬個學位的目標。
雖然政府卯足了勁新建學校增加學位,仍然遠遠不能彌補學位缺口。據教育部門測算,預計到2020年,深圳的小一學位缺口4.95萬個,初一學位缺口1.06萬個。
更多的家長朋友們一直選擇在這裡,很多原因還是因為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並且,這裡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留下來,可以努力工作掙更多的錢買房子,讓孩子提高成績殺入好學校。
最後,希望生活在大城市裡的家長朋友們能夠生活更加美好,也希望這些大城市裡的教育資源能夠更加的完善起來,以早日解決困擾大家的這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