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自動駕駛、人工智慧、車聯網、新能源等技術的不斷突破,傳統的汽車行業即將迎來一場深刻的變革,智能汽車時代開始臨近。當前世界各國都在探索未來出行的新形式,搶佔未來技術高地。智能汽車時代誰主沉浮?中國是否能引領智能汽車時代的風口?
2018年8月31日,作為「OFweek(第二屆)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大會」的重點論壇之一的智能汽車專場論壇在上海跨國採購中心成功舉辦。本次專場論壇圍繞著智能汽車落地,就智能汽車的國家政策、市場趨勢、技術熱點等核心環節展開了富有建設性和創意性的討論。
在本次智能汽車論壇上,來自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秘書長、中興通訊、紐勱科技、佳光科技等企業高層和來自上海交大汽車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的教授發表了精彩演講,分享各自對智能汽車產業的不同領域應用的看法,對於市場前景的解讀以及行業發展形勢的判斷。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智能汽車論壇吸引了近500位來自國內的汽車行業專業人士,現場人頭攢動,座無虛席。
崔東樹:2018年智能汽車發展提速 全新平臺設計升溫
在本次論壇上,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發表了《2018年智能汽車發展提速》的演講。
崔東樹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架構與發展願景是,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和交通事故傷亡人數,顯著提升交通效率,有效降低交通能源消耗和汙染排放,提高駕駛舒適性,解放駕駛員,使老年人、殘疾人等都擁有駕車出行的權利等方面。
相比於新能源汽車,他認為,智能汽車發展速度更快,「智能網聯配置逐步普及,消費者年輕化將催生智能網聯汽車加速發展,用戶體驗將成為產業鏈飛輪啟動的第一動力,相比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會更快,因為智能網聯既有政府推動,還有奧迪、寶馬等傳統汽車廠商、新造車勢力及關聯方積極布局,消費者踴躍參與。」
從企業層面來看,智能網聯汽車存在兩類實現路線,漸進式和跨越式。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之初,傳統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主要採取從DA逐步到FA的漸進式路線,網際網路企業則主要採取直接研發HA/FA的跨越式路線。但目前國內兩條路線已經開始交叉融合的現象。國際傳統整車企業以漸進式路線為主,已有PA產品面市,計劃在2020年左右實現HA/FA。
具體到企業設計開發方面,產品平臺化將是主流企業通用設計開發策略,在會上,崔東樹還以國外的奧迪、豐田、國內的品牌如廣汽、北汽等廠商為例,透露出未來主流廠商均將採用全新平臺+全新設計的平臺開發策略,搶先打造電動車產品競爭優勢。
中興通訊田鋒:搶佔先機 打造中國主導的智能車發展生態
在傳統汽車領域,中國落後於日美歐很多年是無法否認的事實,那麼在即將到來的智能汽車時代,中國是否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隨後,中興通訊的副總裁田鋒發表了《第三次汽車工業大革命—打造中國主導的智能車發展生態》的演講。
「福特引發了第一次汽車工業大革命、豐田引發了第二次汽車工業大革命,第三次汽車工業革命正在到來,第三次汽車工業大革命關鍵在於消費者用車體驗的顛覆變革。」田鋒認為,第三次革命汽車工業大革命即將到來。
在田鋒看來,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必須有意識的進行積極布局,迎接第三次汽車工業大革命,以實現用車體驗的顛覆;以技術體制的顛覆式變革和成本與價格的顛覆式變革,揚長避短,跨界整合我國既有的優勢核心能力。
而要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構築產業生態至關重要。「智能網聯汽車需要汽車工業與通信IT工業跨界融合。「我們能否從微笑曲線的底部爬起來,更多更好的服務全球智能汽車產業發展關係到此次智能網聯汽車最終能否真正發展起來。」田鋒強調道。
田鋒還透露,中興在智能汽車方面的工作,是集中中興的優勢,利用開發智能終端底層作業系統的優勢跨界到智能汽車,推動汽車在計算平臺和作業系統的結合。
紐勱科技宋新雨:自動駕駛落地提速 2年後將迎來萬億級市場
在智能汽車發展的過程中,正在崛起中的自動駕駛技術絕對是當下最引人關注的焦點,如何將自動駕駛技術落地更是其中的關鍵。接著,紐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OO宋新雨發表了《自動駕駛的落地之路》的演講,分享了紐勱科技自動駕駛落地解決方案。
宋新雨認為,未來駕駛將進入「無人之境」,讓汽車自己擁有環境感知、路徑規劃並自主實現車輛控制的技術,也就是用電子技術控制汽車進行的仿人駕駛或是自動駕駛。
「目前在ADAS基礎上,L2到L3級別的自動駕駛將逐漸成為新車型的標配,產生大量新增需求。2020年實現L3量產已成為行業預期和政府規劃;L4到L5的完全自動駕駛也在逐漸成熟中,但商業化尚需時日,目前行業預期到2025年實現L4量產。」
在宋新雨看來,2020年將成為自動駕駛的元年,兩年後將迎來自動駕駛萬億市場的爆發。而支撐他觀點的依據是,支持自動駕駛的政策密集出臺、百年汽車行業將迎大變革、市場倒逼傳統整車製造商破局創新、關鍵技術日益成熟和大部分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技術持開放態度等一系列的事實。他認為,未來,中國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最佳落地市場。
佳光科技李鑫:智能汽車時代是雷射雷達的發展機會
雷射雷達為自動駕駛的實現起到的極為重要的作用。北京佳光科技人工智慧研發總監李鑫在進行《智能汽車時代,雷射雷達的發展機會》開篇時就強調,「在自動駕駛浪潮真正爆發之前,我們應該做好充分準備。」
李鑫認為智能汽車時代到來有其必然性。他的主要依據就是人們對汽車安全、高效、舒適、情感交互等方面的需求。
他提到,「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研究起草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並公開徵求意見。2020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路網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信息安全體系框架將基本形成。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路網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信息安全體系全面形成。203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享譽全球,率先建成智能汽車強國,全民共享『安全、高效、綠色、文明』的智能汽車社會。」
在會上,李鑫表示,目前智能汽車主要有四大技術模塊——環境感知、定位導航、路徑規劃和決策控制。在環境感知主流傳感器有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超聲波雷達和紅外熱成像等,其中雷射雷達以測量精度高、距離遠,解析度比較高,不受地面雜波影響等優點以及擁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魯棒性,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必不可少的關鍵部件,而佳光科技正是專注於雷射雷達的佼佼者。
目前,雷射雷達技術主流的測距方案主要包括三角法、PTOF、AMCW等,佳光科技主要採取的是PTOF方案,相對於另外兩種方案,PTOF測距方案的優點在於測試距離遠、探測精度高、抗強光能力強且成本適中。通過對不同方案的探索,佳光科技開發出了不同系列的雷射雷達產品矩陣,其中包括了瞬系列的單線雷射雷達,如INS-1、INS-L1;禪系列的面陣型固態雷射雷達ZEN-2A,以及MEMS雷射雷達INS-M1。
得益於豐富的產品矩陣,佳光科技的雷射雷達可應用在不同的車用場景上。如單線雷射雷達應用於專用車的車道檢測、24線雷射雷達主要應用場景是無人駕駛環境感知、機器人環境感知以及無人機測繪等應用場景等等。
上海交大殷承良:當前大環境下我國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發展的探討
「中國根據國情開發的智能網聯的智能汽車才是最實用的。」來自上海交大汽車研究院副院長殷承良教授在《當前大環境下我國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發展的探討》中如是說。
「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技術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汽車工業『八化』帶來技術、產業和學科的交叉融合,帶來了汽車工業的巨大發展。這其中,電動化、智能化、網絡化是基礎也是根本性的技術。」 殷承良道。
殷承良認為,在汽車的智能化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我國對智能汽車的需求巨大。同時,近年來自主品牌乘用車的逐漸崛起,為智能汽車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我國發達的信息產業促進了智能汽車相關產業的發展。
智能化是以單車為主進行技術延伸,而網聯化則需要社會中多重產業的協調發展(高於汽車本身的社會化屬性),產業帶動作用顯著。但也因此不是單一整車廠能搞定的,在他看來,中國社會集中精力辦大事的特質將為網聯化快速發展提供可能性。中國具有強大的ICT、網際網路產業基礎和創新能力,且在網際網路應用方面具有很大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電動化是智能網聯汽車的基礎。經過30年的發展,四個大環境已經成型,且掌握核心技術(電池電機電控)。因此,他認為,從國家能源安全角度出發,大力推動電動汽車智能化勢在必行。
然而,在目前的國際和國內大環境下,我國面臨的汽車現狀不容樂觀。
「智能化方面,中國在硬體方面還處於劣勢。國產智能汽車搭載的主流傳感器、核心晶片、執行器基本來自國外,在發展過程中極易受到外國的掣肘。」為此,殷承良建議,國家應該積極消化並利用現有產能,防止產能過剩帶來的產業鏈崩塌。同時,要切實阻止問題的集中爆發,拉長政策公布、實施、落地、細則等方面的時間鏈,避免集聚效應。此外,抓緊核心技術布局、研發、生產,切實解決空心化的問題。
北理工孫立清:智能汽車產業的發展
壓軸出場的是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的孫立清教授,其帶來的是《智能汽車的技術與產業創新發展》的演講。
對於智能汽車上的技術,孫立清認為應該是搭載了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同時,融合了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具備了複雜環境的感知,智能化決策和自動化控制的功能。尤其是能實現自動泊車技術,自適應巡航系技術,智能互聯技術,V2X技術,HMI交互技術等智能汽車的核心技術。
而疊加這些技術的智能汽車應該能使得車輛和外部環境的節點之間,實現信息的共享和控制的協同,實現了零傷亡,零擁堵,達到安全、高效、節能行駛的目的。
在智能汽車產業創新發展方面,孫教授對比分析了美國、日本、瑞士和國內的北京、上海、重慶和貴陽等地的政策和模式,他認為,應該形成「政產學研」的產業聯盟模式,最終實現「用」的目的,即智慧路網、智能駕駛、大數據應用和高精度定位等方面以保證自動駕駛的落地。
儘管目前智能汽車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遇到許多困難,但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和來自「政產學研」等方面的大咖聚在一起,共同商討切磋,思維的碰撞有利於產生靈感的火花,能幫助自己突破瓶頸。OFweek將持續為各位行業內人士提供交流磋商的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同期舉辦的2018中國(上海)國際人工智慧展覽會,為關注AI各界人士搭建盛大交流平臺,展示了來自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成果和技術解決方案,獲得參會嘉賓的廣泛好評。OFweek將憑藉平臺資源整合優勢把中國國際人工智慧展覽會,辦成人工智慧行業成果展示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