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歷史上有許多寺塔,最初是用來鎮妖驅邪的,只是後來因為名聲大噪,才被當作有觀賞價值的景點。比如,六和塔,位於錢塘江畔。
六和塔之名,源於佛教的「六和敬」;又名「六和塔」,意為天地四方。
公元前970年,吳越王錢俶聽從延壽、贊寧兩位禪師的勸告,在月輪山上建九級高塔,以使潮水平靜下來。然而,六和塔命運比較坎坷,多次遭到破壞。在1163年,智曇禪師自告奮勇,傾十年之力,將六和塔改建成七層塔。儘管規模有所縮小,但其強度卻遠遠超過了強度。
至公元1900年,塔外簷為木製的簷廊,共13層。外二層為內二層,六層為閉合層,七層與塔外相通,形成獨特的「明七暗六」結構。
換句話說,從外面看,六和塔高59.89米,共13層,每層都有許多小窗,塔簷翹角上掛著104個鐵鈴,但實際上塔內只有7層。
言歸正傳,進入六和塔後,你會發現裡面的空間比想像的要大得多,說是裡面的乾坤不可過分。塔樓裡的梯子一直向上爬,一直到頂樓,但越向上的樓梯越窄,爬上去可能有點吃力。
當然,每一層樓都可以走出去看風景,從不同的高度遠眺,可以收穫不同的美。
頂樓之後,視野無疑變得更加開闊,只見錢塘江大橋橫跨兩岸,城景和江景都是一覽無餘,美不勝收。
另外,六和塔內還保存著不少文物,包括鎮海神像明代石刻、南宋《救亡圖存》石碑、乾隆皇帝遊塔時手書的六和塔碑文等,都增添了些許人文色彩。曾經有人這樣評價杭州的三座明塔:「六和塔如將軍,玉樓如仙,雷峰塔如老衲」。真的,六和塔原來是用來鎮壓錢塘江水的,自然是威風凜凜,氣勢非凡。
六和塔素來是文人墨客喜愛的觀江歌詩之所,陸遊、張翥、錢惟善、白廷玉、張仲舉、丁立誠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詩篇。康熙年間,更是登塔遊覽,七層樓各有匾額和題詩。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對這座塔的偏愛,不單是魯智深在這靜默,連武松也在這靜坐。所以,這座塔裡至今還保存著魯智深和武松的畫像。
這個景點不算太大,半個小時內就能逛完。除六和塔外,西面小山上還建有中華古塔博覽園,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北京白塔、大理崇聖寺三塔、應縣木塔、邛崍石塔等多種微縮版古塔,堪稱「名塔大集」。山巒、流水、塔樓,誰是過客,誰是守望者,誰是一年又一年的沉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