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皮層中各層的分工

2021-01-19 腦人言

大腦是一個約三磅重的組織,其結構複雜,功能強大。在這個三維組織的最外面是一層顏色較深的結構,這裡是神經細胞的胞體所在,我們稱之為大腦皮層,大腦皮層也被稱為灰質(gray matter);皮層下面的結構顏色較淺,這裡是神經細胞的軸突所在,其作用是將皮層中的神經元信號傳遞出去,由於軸突外面往往包裹著一層顏色較淺的髓鞘,所以皮層下的組織也被成為白質(white matter),如圖1所示。

圖1 大腦的灰質(gray matter)和白質(white matter)

大腦皮層非常薄,平均厚度只有2.5 mm,因此,無論是直接用肉眼還是用影像學的手段如磁共振成像採集圖片,都很難觀察到其內部的結構。事實上,皮層並不是一個質地均勻的組織,如果我們把一小塊大腦皮層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會發現皮層是具有分層結構的,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皮層一般可以分為六層,位於顱骨下面的是最外層,也就是第一層,最靠近白質的是最內層,也就是第六層,如圖2所示。

圖2 靈長類動物的初級視覺皮層分層結構,從左至右分別為黑猩猩,獼猴,松鼠猴,貓頭鷹猴,狨猴,嬰猴,狐猴,樹鼩

當然也少不了神經科學領域的大畫家Santiago Ramon y Cajal的精美作品,如圖3所示。

圖3 左:人腦的視覺皮層(尼氏染色);中:人腦的運動皮層(尼氏染色);右:半個月大嬰兒的皮層(高爾基染色);從圖中可以看出,尼氏染色主要染的是細胞體,而高爾基染色主要染的是樹突。

分層結構意味著大腦皮層中每一層的神經元類型可能是不同的,功能也可能是不同的。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對感覺皮層(如視覺皮層、聽覺皮層)和運動皮層的分層結構和功能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研究發現:

第一層是分子層,包含少量的神經元胞體和胞體位於其它層的錐體細胞的頂端樹突簇,以及一些水平朝向的軸突,還有一些膠質細胞。

第二層是外部顆粒層,包含小錐體神經元和眾多的星形神經元。

第三層是外部椎體細胞層,主要是中小型的錐體神經元,以及非錐體神經元的垂直朝向的皮層內軸突。第一層至第三層主要接收大腦半球之間的皮層內信息輸入,第三層也是主要的皮層輸出層。

第四層是內部顆粒層,包含不同類型的星形神經元和椎體神經元,是丘腦到皮層的主要輸入層。因此初級感覺皮層的第四層特別厚,而初級運動皮層只接收少量的輸入信息,需要輸出大量的信息來指揮肢體的運動,因此初級運動皮層的第四層特別薄,如圖4所示。

第五層是內部椎體細胞層,包含大型的椎體神經元,其軸突會離開皮層到達亞皮層結構,比如基底核。

第六層是多形態層,包含少量的大型椎體神經元,一些小的紡錘形椎體神經元和多形態神經元。第六層將信息傳入到丘腦,建立皮層和丘腦之間非常精確的雙向連接。

圖4 初級感覺皮層(左)和初級運動皮層(右)的分層結構,可以看到初級感覺皮層的第四層是最厚的,而初級運動皮層的第四層特別薄

然而,針對高級認知皮層的分層結構和功能研究仍存在大量空白。近期,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就對負責工作記憶的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的分層結構進行了研究,發現了PFC中不同層在保持工作記憶時的作用。

該研究的實驗對象是猴子,實驗中猴子需要完成三種工作記憶任務:

在目標物體消失0.5到1.2秒後,在幾個物體中找到剛才呈現過的物體(search);

在多個幹擾紅點和目標紅點呈現2到2.7秒後,找到目標紅點(masked delayed saccade);

在目標點消失1秒後將目光移動到目標點的位置(delayed saccade)。

科學家用皮層探針記錄PFC中每一層的神經信號,如圖5所示。

圖5 工作記憶實驗設計及記錄電極示意圖

通過分析皮層探針記錄的局部場電位數據,科學家發現,PFC的表層(superficial)神經元主要表現為頻率為58-260 Hz的gamma振蕩,而深層(deep)神經元主要表現為4-22 Hz的alpha/beta振蕩,如圖6所示。

圖6 表層和深層神經元的神經振蕩

工作記憶的保持主要體現為持續的gamma振蕩,因此PFC的表層神經元在工作記憶中起到主導作用,但表層神經元的gamma振蕩受到了深層神經元的alpha/beta振蕩的單向調控,如圖7所示。深層神經元很可能在工作記憶中起到控制活動存儲空間中信息進入和消退的作用。

圖7 PFC中表層和深層的神經振蕩模型

參考文獻:

[1]. Cerebral cortex - Wikipedia


[2]. Balaram P, Kaas J H. Towards a unified scheme of cortical lamination for primary visual cortex across primates: insights from NeuN and VGLUT2 immunoreactivity[J]. 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2014, 8: 81.

[3]. Bastos A M, Loonis R, Kornblith S, et al. Laminar recordings in frontal cortex suggest distinct layers for maintenance and control of working memor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 201710323.


讚賞專用通道

相關焦點

  • 很可能是大腦皮層聯合區沒有發育完善
    上一節課我們了解了神經元的構造、發育和功能,以及對感覺統合的影響,本節我們將探討身體中的最重要單位---大腦。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學過醫的朋友來說,我們對大腦的理解也就停留在表面,像什麼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主要思考的位置是大腦皮層等等,再深的大腦知識可能就不了解了。
  • 大腦皮層的功能分區——《童教》
    文 / 童教教育 曾冠茗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請聯繫作者大腦皮層也叫做端腦
  • 大腦皮層是頭皮嗎?掉頭屑怎麼辦?
    按摩師溫柔地說:「這樣按摩大腦皮層,有助於放鬆緊張的情緒,幫助你更好的休息!」讓大腦皮層放鬆!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會認為,大腦的皮層跟頭皮關係很密切,可能就是大腦頭皮更深的一層而已。其實真正的大腦皮層,並不是外在看到的這一層頭皮,而是如下圖:沒錯,就是這一層褶皺的、有回有溝的,它就是大腦皮層。而在其裡面,就是大腦的內部包括了許多間腦、橋腦、以及各種邊緣組織,表面能夠看到的便是我們常說的大腦皮層了。
  • 從1立方毫米的大腦皮層中,解開人類思維的奧秘
    貝勒醫學院神經科學家安德烈亞斯·託利亞斯(Andreas Tolias)打了個比方:目前我們對大腦皮層的認知,就好比一張模糊的照片。他希望,Microns項目能使這張照片變得更加清晰,在神經迴路中發現更加複雜的規則。不掌握其所有構成部分,他說,「我們可能就看不到它的結構之美。」託利亞斯目前擔任科赫團隊的負責人之一。
  • 「題說」大腦皮層功能(詳解)
    2020年7月浙江高考16.人的一側大腦皮層外側面示意圖如下,圖中甲、乙、丙和丁表中央溝示部位。
  • 從進化角度劃分大腦皮層——新皮層和舊皮層
    不同層之間的神經元胞體密度、大小、形狀、神經纖維走向等結構特徵顯著不同,顯微鏡下可明顯區分開來。從大腦皮層表面深入,依次為I、II、III、IV、V、VI層,約2~4毫米厚。第VI層之下便不再是大腦皮層和灰質,而是神經纖維組成的白質(白質是不同腦區之間的相互連接的「高速公路」)。
  • 大腦皮層中發現新型腦細胞
    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27日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大腦細胞,雖尚未證明為人類所獨有,但在小鼠等嚙齒類動物中從未見過。這種腦細胞是在人類大腦皮層中發現的,是一種特殊的人大腦皮層GABAergic神經細胞亞型。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研究者發現了長非編碼RNALINC00943在oRG細胞中特異表達,在小鼠胚胎的大腦皮層中瞬時過表達該基因,發現oRG細胞數量顯著增加,提示該長鏈非編碼RNA對於特定神經幹細胞亞群特徵以及區域差異的維持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 一分鐘了解大腦構造和分工
    這個部位可能是魏延的「天生反骨」……)顱相學分區圖雖然顱相學現今已被認定為偽科學,但它仍然會出現在大部分神經科學教材中。因為不可否認的是,顱相學影響了19世紀精神病學與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它啟發了後期神經科學家對大腦皮層分區的研究。
  • 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研究者發現了長非編碼RNA LINC00943在oRG細胞中特異表達,在小鼠胚胎的大腦皮層中瞬時過表達該基因,發現oRG細胞數量顯著增加,提示該長鏈非編碼RNA對於特定神經幹細胞亞群特徵以及區域差異的維持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 LaST揭示哺乳動物大腦皮層中星形膠質細胞分層
    LaST揭示哺乳動物大腦皮層中星形膠質細胞分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4 10:13:07 英國劍橋大學David H.
  • ...單核RNA測序技術 鑑定出人類大腦皮層某區域中的75種不同細胞類型
    美科學家利用單核RNA測序技術 鑑定出人類大腦皮層某區域中的75種不同細胞類型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8-23 11:13:03
  • 心理所等建立人類大腦皮層多尺度功能圖譜
    >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人類大腦皮層具有複雜的層級結構,分別管轄功能等級組織特性。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是可靠無創的腦成像技術,已廣泛用於研究皮層功能內在等級特性。以往各類人腦皮層圖譜的劃分和建立普遍基於局部梯度算法或全局相似度算法,忽略了這一皮層多尺度內在架構。
  • 大腦皮層分類及功能
    大腦皮層的功能有很多,而且比較抽象,因此我們記憶起來比較繁瑣,今天小編為大家稍微做了一下總結分析,希望大家的思路可以更清晰一點!1.大腦皮層的分類2.大腦皮層的功能★Frontal lobeBroca's area for speech 布洛卡氏區(大腦左前下部控制言語的部分)Moral, emotions, reasoning and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中特異表達的長非編碼RNA進行功能驗證。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研究者發現了長非編碼RNA LINC00943在oRG細胞中特異表達,在小鼠胚胎的大腦皮層中瞬時過表達該基因,發現oRG細胞數量顯著增加,提示該長鏈非編碼RNA對於特定神經幹細胞亞群特徵以及區域差異的維持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 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人類大腦皮層圖
    利用210名健康年輕成年人大腦多次核磁共振的圖像,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的人類大腦皮層圖。    為繪製這幅圖,研究人員綜合了多種信息,包括大腦皮層厚度、髓磷脂數量,還有人們休息或聽故事等不同時段的大腦核磁共振圖像等等。「結果,我們在左右大腦各識別了180片不同區域,」項目負責人馬修·格拉塞爾說,其中97片為先前未知。研究結果發表在20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
  • 人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大腦皮層的可塑性
    研究發現,影響人類大腦超過黑猩猩的因素很多,但最近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的因素,是人類大腦發育受遺傳因素控制相對比較小,這種特徵讓人類擁有在適應環境中更大的靈活性,這可能是人類超過其他靈長類動物成為人類的重要原因。看來要成為人類,首先不要死腦筋。大腦皮層是大腦最外層的薄皮狀結構。這一層灰色組織的厚度僅有2毫米,它有著錯綜複雜的褶皺,活像一塊揉成一團的紙。
  • [直播南京]無障礙環境建設亟待精細化 各部門職能分工需要出臺細則
    [直播南京]無障礙環境建設亟待精細化 各部門職能分工需要出臺細則 無障礙環境建設亟待精細化,各部門職能分工需要出臺細則。
  • 大腦皮層解剖結構的「主管」——遺傳因素
    CraigVenter 研究所的NicholasSchork領導的國際研究協會報告的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大腦皮層發現的高度一致的解剖結構是由遺傳因素控制的。該項研究於7月26日被發表在PLOSGenetics上。負責主管人類意識、記憶、語言和思維的大腦上皺巴巴的大腦皮層,在所有個體都有高度相似的組織結構模式。
  • 人類大腦皮層新鑑定出75種不同細胞類型
    科技日報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2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科學家利用單核RNA測序技術,鑑定出了人類大腦皮層某區域中的75種不同細胞類型。通過與小鼠的類似腦區比較,研究人員發現了二者在結構和細胞類型方面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相當多的差異。這強調了在研究模式生物之外,直接研究人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