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中國生物技術網」微信公眾號。
與其他生物體相比,如蠑螈,它們可以再生出整個四肢和皮膚;又如斑馬魚,它們可以再生出自己的心臟,哺乳動物的再生能力簡直是弱爆了,但這並沒有阻止科學家在再生領域的努力與突破。
北京時間9月30日,發表在《eLif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SU)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再生因子,它可以讓成年小鼠具備如新生兒皮膚的再生能力一樣實現皮膚自我修復,而且不會干擾發育和體內平衡。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60066
人和小鼠皮膚的整體結構和複雜性非常相似,因此小鼠皮膚可以成為研究皮膚發育和傷口修復的有用模型。這一發現對傷口治療和預防皮膚的某些老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因子,它的作用類似於小鼠皮膚中的分子開關,在生命的第一周發育過程中控制著毛囊形成,當皮膚形成後大部分被關閉,並在成年鼠組織中仍然保持著關閉狀態。當研究人員在成年小鼠的特化細胞中激活它時,動物的皮膚能夠癒合傷口,而且不會留下疤痕,甚至癒合後的皮膚還會長出毛,還能起雞皮疙瘩,這種能力在成年皮膚疤痕中是不可能的。
帶有毛囊的可再生皮膚傷口的圖像
該研究通訊作者、WSU分子生物科學學院和生殖生物學中心助理教授Ryan Driskell說:「我們能夠利用新生皮膚的先天能力來再生,並將這種能力轉移到成年皮膚上。我們原則上已經證明,這種再生是可能的。」
這項研究表明,人類皮膚再生的秘密可以通過研究我們自身的早期發育來發現。
Driskell說:「我們仍然可以從其他生物體中尋找靈感,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觀察自己來學習再生。因為在生長過程中,我們確實會產生新的組織。」
研究團隊使用了單細胞RNA測序從再生、瘢痕、穩態和發育中的皮膚中探測未分類的細胞。他們鑑定出新生乳頭狀成纖維細胞,它們形成一種瞬時再生的細胞類型,促進年輕皮膚的健康再生。乳頭狀真皮是皮膚的最頂層,起到保護身體免受外界環境的作用,它使皮膚具有張力和年輕的外觀。
這些成纖維細胞是由典型的Wnt轉錄因子Lef1表達的。通過使用功能獲得和喪失基因的小鼠模型,研究人員證明了Lef1表達可以引發成年小鼠皮膚的宏觀環境,包括在癒合的傷口中再生毛囊和纖毛肌。
在成年小鼠皮膚的特殊區域激活Lef1後,它可以增強皮膚再生傷口的能力,減少疤痕,甚至長出了新的毛囊,從而產生雞皮疙瘩。
Driskell是在得知史丹福大學Michael Longaker博士的研究成果後,第一次有了研究哺乳動物早期修復皮膚能力的想法。Longaker和他的同事觀察到,在子宮內進行急救手術時,出生後的嬰兒並沒有因手術而留下任何疤痕。
Driskell表示,要使這項研究成果應用於人體皮膚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這是一項根本性的進步。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新撥款的支持下,該研究團隊將繼續研究Lef1和其他因素如何修復皮膚。同樣為了進一步促進這項研究,Driskell實驗室為RNA序列數據創建了一個開放的可搜索網絡資源(skinregeneration.org),供其他科學家訪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