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說到天體行星,大家腦海中首先出現的應該都是高中地理枯燥乏味的名詞們。
現在就不一樣了,無論是好萊塢構建的漫威宇宙,還是暢銷書《三體》裡對外星世界的構想,以及年初賀歲片《流浪地球》,都有對外星世界的猜想和假設。
對於神秘的外太空世界,似乎不只是科學家們在探索,年輕人們也有了「仰望星空」的想法。
而在騰訊視頻獨播的BBC年度紀錄片《行星》中,不僅能看到科幻片般宏大的宇宙藍圖,還能感受到許多不一樣的人生哲學。
不同於許多科教片的冗長,這部紀錄片一共只有5集,每一集都有彈幕表示一幀都不想快進,且看且珍惜。
觀眾對這部紀錄片的迷戀程度不亞於追劇的原因就在於它真的通俗易懂。
教授在科普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時候非常善用比喻,用幾顆小石頭就幫我們捋清了這幾顆星星的位置以及體積大小。
在太陽系形成初期,行星們為了爭奪最佳位置而互相碰撞,最終形成了四個比較相似的星球,我們叫他們類地行星。
在我看來,這八顆星球更像是一家親戚。
孿生兄妹金水地火
地球和她的三個兄弟姐妹,性格卻並不相同。地球和火星性格躁動,金星與水星卻相對溫和。
溫柔的水星內核卻是充滿著火熱
在太陽系形成早期,火星上的環境溫暖溼潤,有海洋有山脈,再經過億年的發展,可能就是今天的地球也說不定。
初期的地球卻是乾燥複雜,且充滿毒氣,孕育生命體的條件她一個都不符合。
然而木星作為地球的親爹,自然不能允許先天條件優秀的火星超過地球,於是開始用自己的磁場強烈幹預火星的運行。
在木星強大掌控下表面積只有地球四分之一的火星毫無招架之力,自身磁場迅速分崩離析。
而後木星的引力偏離又導致圍繞在他身邊的小行星脫離軌道,砸向地球,從而造成了地球上恐龍等生物的滅絕。
如果小行星沒有因為木星的引力脫軌撞向地球,恐龍就不會滅絕。恐龍不滅絕的話,地球上也就不會產生人類了。
幾十億年前地球的一場災難對恐龍來說就是滅頂之災,而對人類來說卻是新的希望。
火星淪陷,成為了寸草不生的死星,地球卻隨之進化發展出生命物種。
這才讓地球一躍成為八大行星中的C位,目前已知的唯一出現人類生命的星球。
之後木星才漸漸息事寧人,吸引著無數小行星重回軌道。
嚴父慈母木星土星
木星爸爸作為太陽系出現的第一顆行星,質量體積最大。身邊有79顆天然衛星環繞,是已知天然衛星環繞最多的行星,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就是他了。
然而青壯年時期的木星性格十分暴躁,橫衝直撞。
先是在穀神星形成階段扼住他的咽喉,用自身引力使他99%的物質瓦解。
而後又有預謀地在靠近太陽的過程中帶走內太陽系的一部分物質,只留下一些行星形成時的少量物質。
其他行星稍有不乖立馬嚴加處置,比如前面由於早期太張揚而慘遭木星爸爸毒手的火星。
在火星形成之初就因為營養不良個頭長得非常小,結果還是逃不掉被木星扼殺的命運。
木星的CP是土星,在一系列複雜的引力作用下,土星終於把木星調回到跟她一個頻率上了。
這對CP還有個名字叫「氣態巨行星」。意思就是這兩顆星球都比較大,而且主要元素都是氣體。
土星就像一個慈母,用自己的力量感化木星,帶著他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離地球遠一點,畢竟「距離產生美」在父子之間也是適用的。
木星爸爸甚至還在遷徙回去的途中,通過冰質小行星碰撞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水,簡直就是感天動地的父子情了。
土星媽媽真的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知書達理又溫柔,愛了。
在隨後的幾十億年裡,木星憑藉它強大的引力吸引著外太空試圖衝撞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們,給地球帶來和平與安寧。
然而我們也不用盲目感謝木星,畢竟這顆暴躁的星球至今為止也不是很穩定。
打個比方,如果木星不存在,威脅地球的小行星只有10顆,而木星存在的話被他吸引過來的小行星可能有100顆,而他攔截了80顆。
這樣看來木星的存在是不是對地球的威脅更大了?
這部紀錄片吸引我的一個點就是木星存在的兩面性。雖然導致了恐龍滅絕,但促成了地球人類的生命環境。
即使現在看來他是人類的守護神,但也不排除未來的哪一天他向地球討債的可能。
科學家的努力就是在時刻警醒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他們才是真正為了全人類無私付出的神明。
從科學家的推測來看,如果不是土星極力減緩木星靠近太陽的速度並拉回正軌,火星的昨天可能就是地球的明天了。
遠房親戚海王天王
海王星和天王星作為遠方親戚一個溫柔一個高冷倒也相安無事。
海王星作為八大行星中離太陽最遠的一位,性格有些自閉但也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
他的身上充滿了風暴和旋渦,有時風速甚至達到超音速級別,讓人心生恐懼。
但海王星可能很有自知之明,乾脆躲到太陽系最遠的地方誰也不見。
天王星算是靠近海王星的唯一鄰居,卻十分高冷,表面溫度常年維持197.2度。
不僅高冷,還很叛逆。大部分行星都按照軌跡正常公轉,只有天王星橫躺著按照螺旋線環繞太陽運轉。
天文學家推測是在過去遙遠的某個時刻,天王星被其他行星撞了一下腰,從此就長躺不起了。
看完這部片子之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無窮盡的宇宙面前人類自身太渺小了。
命運的改變就在一瞬間,而宇宙的一瞬間又可能是幾十億年。
在我們看來人類是經過漫長的進化才達到了現在的文明,而宇宙的形成時間用億來計算怕也是很短的計量單位。
銀河系的總質量是幾十億年形成的太陽系的1.5萬億倍,而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眾多恆星系統的一個。
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發現其他星球有沒有生命存在過或者正在存在。
我們對太空的探索代表了失去,也充滿著希望。
為了土星的探索事業獻出一生的「卡西尼」探測器,令人唏噓。
它記錄了土星風暴,見證了人類第一次觀測土星環形成,傳輸了土衛二的地下海洋的證據後,最終壯烈犧牲在了土星上,完成了它意義非凡的一生。
卡西尼在20年間, 完成軌道圈數294次,執行了250多萬個命令,拍攝了45萬多張照片,向地球發來635GB的科學數據和資料 ,帶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解了土星。
在「卡西尼」探測器的背後是無數科學家夜以繼日的計算和研發。發射的方向和力量都要計算得準確無誤,向金星、地球、木星借力的時間、位置都要一次性計算完成。
正是在無數人的努力開發下,一代代的航天探測器被發射到太空,為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偉大之路是孤獨的,但偉大註定是用無數的努力和心血換來的。
我們發射到外太空的火箭會遇到很多未知的麻煩,比如和突然經過的小行星相撞或者被其他星球引力吸引偏離原始軌道。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後升空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喪生。
2014年10月29日,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一枚無人火箭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爆炸。
正是這一次次的艱難嘗試才讓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從偶然事件變成必然事件,科學的進步就是在一次次探索和假設中實現的。
雖然失敗了很多次,但在探索途中我們也證明了火星上曾經也出現過適合生命存活的特徵。
這也進一步說明在宇宙中我們不是唯一的生命體,也許還有更多的高等生命值得我們探索。
畢竟世界這麼大,我們才看了一個太陽系而已。而這些未來的課題,都需要一代一代成長起來的科學家們共同奉獻智慧。
未知的宇宙能激發人無限的潛能和想像力。從古至今,人類對太空的渴望從未停止。
張衡的「渾天說」和現代宇宙學說已經相當接近,極大地推動了古代天文學的發展。
我非常認同有人說天文學就是在一次次的假設或被證實或被推翻中發展起來的這句話。
人類的大腦有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即使現在做不到,我們可以先把想法記錄下來,萬一就實現了呢。
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曾經大膽假設「蟲洞理論」。
簡單來說這個理論如果真實存在,我們就可以像《復聯4》裡一樣進入量子物理平行世界,實現時間旅行。
在電影《原始碼》中也反覆運用時間穿梭的方式來找到兇手的橋段。
《第九區》中描繪了一個外星難民入侵地球的故事,現在想想也不是不可能。
影視作品推動了年輕人對於星空的嚮往,而這個出發點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有益的。
畢竟對外太空的關注度越高,熱愛且願意投身到這項事業中的人就越多。
科技發展加快,說不定我們探索太陽系以外的星系都是指日可待的。我們身邊懷揣夢想的每一個年輕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進入外太空的人。
就像紀錄片中教授所說,如果我們只關注地球上的大小事務,我們就註定把自己蜷縮在太陽系的一個小角落故步自封。
而被薄薄的大氣層籠罩的地球自然資源已經十分稀缺,人類還要為了爭奪這些有限的資源想盡辦法。
地外星球上目前已知擁有豐富的礦物質能源和水資源,與其被動等待地球上有限的資源耗盡還不如主動出擊放眼太空,去更廣闊的天空尋找解決辦法。
就算我們不去探索太空,外太空世界也會在未來的一天探索我們。
有的人也許會問,在其他星球上發現了生命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即使在外太空我們只發現了一些微生物,但這至少能證明其他的星球還有我們未涉及的知識和領域,我們學習歷史,也在創造歷史。
而在這當中又包含了我們自我肯定和自我反省的過程。畢竟我們不是唯一存在的有機生命體,所以更應該接觸外面的世界,讓自己敞亮起來。
仰望星空讓年輕人開闊思維,不再局限於眼前的得失和喜悲,畢竟生活不僅有眼前的微塵,還有仰望星空的那束光。
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早已不滿足從課本中汲取知識,大家都希望通過多媒體的優勢來獲得我們日常生活中了解不到的知識。
所以現在的紀錄片對內容的選取,製作的精細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縱觀中國以前的紀錄片,大部分都熱衷於向世界展示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大好河山,而很少提及現實生活中的焦點問題。
而當外媒把鏡頭對準地震海嘯,宇宙萬物的時候,我們的話語權也就喪失了,原因就是我們的選題不具有國際性。
而這部BBC出品的《行星》和騰訊視頻合作的方式也讓中國的製作方更靠近國際化紀錄片的水準。
原先或許我們想要接觸到這些紀錄片並不容易,但這一次,騰訊視頻把BBC這部優秀的紀錄片引進了國內,給年輕人提供了仰望星空的機會。
這部星空紀錄片更像是一部科幻大片,八顆行星是主角,把上億年各自的故事娓娓道來,而布萊恩教授則更像是輔助他們講故事的解說。
不同於社會現實的枯燥乏味,《行星》給了我們浪漫想像的空間,把大家帶出課本知識的局限,用高度還原細節的影視化讓大家感受到不一樣的宇宙。
這部耗時兩年製作完成的紀錄片在製作過程中請教了近30名科學家,力求每個隕石划過的角度、方位都正確。
騰訊視頻還推出了《火星時代2》《宇宙時空之旅》《宇宙的奇蹟》《超乎想像的宇宙》等豆瓣高分佳作,稱為「星空旅行季」。
擁有縝密邏輯的科幻電影式紀錄片,不走一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