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70年代,藉助於新的武器裝備服役,軍隊的偵察打擊能力明顯提升,原本就是重點打擊對象的軍隊指揮中心變得更加危險,加上軍隊機械化水平提升,指揮中心也需要提升自己的機動能力以適應快速的機動作戰,在這種情況下,蘇聯以四軸MAZ-543底盤為基礎研製了一種大型的機動裝甲指揮車「Redut」,專供軍隊高級指揮部門使用。
MAZ-543底盤是蘇聯在60年代初設計建造的一種專業輪式載具,主要用來運載飛彈、火箭炮系統,飛毛腿飛彈就曾使用它作為載具。
這種重型輪式底盤使用D12A-525A型12缸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為525馬力,行走裝置為四軸8輪,採用全時全驅,離地間隙0.44米,配備的寬輪胎可以輕鬆通過各種地形,滿載情況下也能達到60千米的時速。
不過性能這麼優異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油耗達到了百公裡80升,長約11.5米的車體加上8輪結構,讓轉彎半徑達到了13.5米。這點缺點對於如此大型的輪式車輛來說在接受範圍內,尚不影響使用。
蘇聯並沒有固執於一個型號,至少在1961年服役後又陸續研製了B、M型等幾個型號,負重能力達到約20噸,是一款不錯的輪式車輛,各系列總產量約550輛。
70年代中期,蘇聯開始在MAZ-543底盤基礎上研製一種裝甲指揮車,它由國防部中央信息研究所開發,提供一款具備基本防護能力的機動指揮平臺,可以快速轉移部署,能保護指揮中心降低被打擊的概率,車內寬敞的空間要能運載指揮人員和必要的設施。
這個巨大的機動房子本質上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不過就是在前部駕駛艙向後延伸,在後方巨大的空間裡設置指揮部,裡面有辦公桌椅、照明設備等基礎設施,另外內還有指揮用的通信設備,也有電視影像設備,為了保證舒適性還有空調設備。既然是高級指揮官的指揮車,車內當然配置有一些簡易的急救設備,以備緊急情況下使用。
整個艙室內有26平方米,可以容納10人,另外還有2名車組乘員,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指揮班子,完全可以作為軍級或者師級單位的野戰機動指揮點,單輛車用於更大規模的部隊指揮則有點困難,不過可以多輛配合使用增加規模。
按照設計,這種指揮車並不是臨時找個地方一停就可以,它需要工程車挖出一條壕溝,然後將指揮車開進去,伸出車體前後的液壓柱腳。這條壕溝能夠遮蔽一些指揮車的外形,降低輪廓提升隱蔽性,隱藏的車體也能提升應對榴彈炮衝擊的能力。
在70年代末,樣車在組裝完成後向武裝部隊高級指揮官做展示,對於當時的蘇聯而言,其大規模裝甲作戰正需要這樣的指揮車輛,可以讓指揮官快速跟隨部隊行動,及時在必要的位置建立起臨時指揮部,甚至是一邊越野行軍一邊指揮,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不過時任國防部長並不看好這種車輛,因為它相對來說太昂貴,以蘇軍的規模一旦裝備服役數量也不少,更何況它還需要一些配套的設備,當時蘇聯的經濟狀況就已經不太好了,沒必要花錢給元帥、將軍們裝備這種東西,繼續使用現有的裝備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