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系真的是一個巨大的原子嗎?
在初中階段學過原子的行星模型,該模型勾勒出這樣一副景象:帶負電的電子圍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轉動,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那樣。這個模型影響很廣,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時候,經常有人拿原子的行星結構模型當作科學的標誌。
-
原子放大會成為一個宇宙嗎,為什麼?
有人問:原子放大之後很像宇宙,我們的宇宙會不會就是其他宇宙的一個原子?你怎麼看?我不怎麼看,因為原子根本不像宇宙,說原子像宇宙的人根本不知道宇宙為何物,也不知道原子為何物,只憑著一些直觀的原子示意圖就胡思亂想。
-
螺旋狀的宇宙會不會是一個生命體?
如同地球所在的太陽系,過去我們總以為它是這樣運行: 然而,最新的科學發現卻打破了這個常理,用三維立體來描述的話,太陽系每時每刻以70000千米/小時的速度在宇宙中的運行軌跡是呈螺旋狀的。太陽系,宇宙以四維螺旋狀態運行真實的4維太陽系運動圖
-
銀河系在人類眼中是個龐然大物,在宇宙中是什麼地位呢?
銀河系在人類眼中是個龐然大物,在宇宙中是什麼地位呢?人們生活在銀河系,而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宇宙中其他的文明,所以我們可以看成我們在獨享著這個宇宙,在我們的觀察中,我們已經發現了在太陽系外有著數千顆的行星,而通過望遠鏡我們能夠看到在宇宙中有著數以億計的恆星和星系,但真正有研究的也就是百萬左右,這些恆星只是我們周圍一個小小的天區,雖然發現了很多和地球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星球,但是依舊沒有發現生命和文明的存在。
-
宇宙會是生命體嗎?星球會不會只是宇宙的一個細胞?
摘要:人們都知道細胞作為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而地球與其他星系也是宇宙的一分子,會不會有這樣一種可能,宇宙其實是一個龐大的生物,人類生存的地球只是構成宇宙的某一個細胞。從根本上說,新陳代謝就是各種形式的生物化學反應,但宇宙中存在的一系列行星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反應,人類體內含有的細胞大約有10微米左右,將它的尺度放大到與地球同等大小時,人類的體長大致為20億公裡,也就是0.00023光年。
-
如果將原子放大無數倍,會不會發現另一個宇宙?
生活在2300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大自然的物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原子組成,原子不能憑空消失,原子也不會無中生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子論。在一百多年以前,由於科學家在光譜、電子、放射性現象上面的研究,以及相繼發現了質子與中子,這時候科學家才發現即便是微小的原子也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
-
宇宙會不會是一個巨大的生物,而地球上的人類連細菌都算不上?
細胞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命的基本組成,地球以及其他各種天體又是宇宙的基本組成。那麼,大膽地想像一下,我們所處的宇宙會不會真的是一個巨大的生物呢?按照這種說法,同比例來計算的話,那我們生活的太陽系,就是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的細胞,太陽是細胞核,而八大行星是組成細胞內的各種物質,那地球上的人類呢?又算什麼?
-
把整個宇宙壓縮成一個原子核密度,尺寸會有多大?
有人異想天開,如果把宇宙所有原子的電子都壓縮到原子核一起,不留空隙會有多大?這實際上就是把宇宙壓縮成原子核密度。這個問題看起來很複雜,但實際上很簡單,因為在我們宇宙已經有這樣的物質了,只要我們知道了宇宙的質量,掰一下指頭就出來了。
-
宇宙會是一個巨型生物,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個細胞嗎?
細胞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命的基本組成,地球以及其他各種天體又是宇宙的基本組成。那麼,宇宙會不會是一個巨人或者巨型生物,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細胞呢?如果從生命定義的角度來看,宇宙並非一個生命體。生命可以進行新陳代謝,能夠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並且還能進行繁殖。僅從新陳代謝這一點來看,宇宙不能視為生命。
-
原子是咋來的?宇宙、原子和人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這裡有一個思考原子大小比較形象的類比:把人體的原子數量(10^28個)看成組成太陽系的「一個原子」!太陽系的物質,全部加在一起,包含了大約10^57個原子,也就是說太陽系中有10^29個「人類原子集合」。所以一個原子和人相比,就像一個人和整個太陽系相比。這就是原子和人體的規模大小!
-
宇宙是一個生物?可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開過腦洞,將整個太陽系想像成為一個原子,而太陽就是其原子核,地球是其中的一個電子,因為太陽系的結構實在是和原子太相似了。而往大了想,宇宙可能是一個生物,各個星系可能就是它的奇觀,而宇宙膨脹是這個生物在不斷生長。而人類只是其體內一個細胞中某個原子中的電子上的生物。
-
如果某個星球突然從太陽系中消失,人類會怎樣呢?
所以問題就來了,如果有一顆行星因為意外而從太陽系中消失,在太陽系裡會發生什麼變化?地球會被影響嗎?人能否繼續生存下去?當水星突然消失時會發生什麼?在太陽系裡,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是最小的行星。眾所周知,宇宙中任何一個星體,其引力都會決定其位置。所以,當水星消失後,我們會發現它似乎對整個太陽系沒有什麼影響。那就是,如果非要把行星從太陽系中移除,最好的選擇是水星。
-
原子放大一億倍,能再看見一個宇宙?《三體》作者劉慈欣道出真相
人類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同時,許多無法用常理來解釋的現象相繼出現,它讓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也再一次感受到宇宙的廣闊無垠。在種種疑團當中,有一個問題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把原子放大1億倍,是否會出現一個宇宙的模型?微觀盡頭一書中提到過一個實驗:對目前人類已知最小的粒子夸克進行撞擊。
-
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就會成為一個宇宙嗎?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有人問: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會成為一個宇宙嗎?如果站在我們人類的角度,原子放大1億倍顯然不能和宇宙劃等號。你可以參考一下這篇文章:一個人想從原子壁上刮點東西做藥引,上帝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車大小然而,按照量子力學的觀點,電子是同時出現在軌道上所有位置的,是一片電子云,所以我們就假設你看到了這顆原子吧,但一釐米大的一坨雲,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成其為一個宇宙嗎?
-
太陽系會死亡,銀河系同樣也會死亡,新星系卻在新生,宇宙也正在繁衍...
在太陽系內,我們的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已經幾十億年了,為什麼太陽的引力和地球公轉的離心力這麼多年來都保持著平衡關係?在宇宙中,如果一個星球大小及形狀在沒有多大變化的情況下,那麼它本身的引力同樣不會有太大變化!在宇宙中繞太陽公轉的地球都會保持著一種勻速運動狀態,所以會產生比較穩定的離心力,只有太陽引力和地球公轉離心力基本相等時,那麼就能保證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形態。
-
生命在死亡之後,會不會在宇宙某個角落重生?
所以人就是一大堆粒子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那麼當人死去之後,這些粒子重新回到宇宙當中,人又重新化為宇宙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最終結局實際上是融於宇宙。那麼假設人可以重生,就需要把組成人的粒子,再重新以一模一樣的方式組合起來,這個太難了,難到幾乎沒有可能。
-
我們會不會是某個生物裡的微生蟲,地球只是個細胞?最好的答案
宇宙對於人類而言是一片非常巨大的未知領域,宇宙有著太多太多未知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由於我們無法知道宇宙到底有多麼大,所以一些科學家就猜測我們所生活的宇宙,會不會是一個巨大的生物,亦或者是巨大生物的一個細胞呢?
-
把原子放大無數倍就會發現另外一個宇宙嗎?
把原子放大到無數倍會不會發現另一個宇宙?現在網絡上充斥著這種問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本來是佛教中蘊含的一種哲學觀點,裡面有辯證法的成分,就是說再小的事物,也有世界的縮影在裡面,可以幫助人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不要忽略小的地方,全滿思考問題。
-
宇宙有中心嗎?那裡會不會是一個大黑洞?
假設宇宙有一個中心?這一假設是科學界一個古老而持續的爭論問題,如果有中心,是不是有個超級大黑洞?我們需要分析下:宇宙有中心嗎?如果宇宙有一個中心,那麼這個中心是否有一個黑洞?第一個問題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
-
宏觀宇宙源於微觀世界?科學家:把原子放大十億倍將呈現宇宙框架
眾所周知,宇宙是非常大的,大的根本找不到邊際,跟宇宙相比,無比廣闊的銀河系甚至都不如一粒沙子。而原子是極其小的,如果我們拿一個原子跟桌球相比,就相當於拿桌球跟地球相比,簡直小到了極限。實際上,原子並不是最小的物質,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如果將原子這樣小的物質放大十億倍後,會是一番什麼景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大部分科學家喜歡在茫茫太空中探索適宜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盼望著有朝一日人類能夠殖民這些星球,但是這樣艱巨的任務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就算我們發現了適合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以人類目前的科技來講,我們也到不了那裡。